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是以圣人无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為而成。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古代有很多“圣”,书圣、诗圣、医圣、科生,茶圣,什么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圣”?

谢谢邀请。所谓圣人,就是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现代汉语中的注释)1. 其实,古往今来,有许多圣贤都曾对圣人作出解释,且听听他们怎么说。1.1 黄帝说:清心寡欲,大隐隐于市。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和和岐伯探讨健康与长寿这个话题的时候,提及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圣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采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

虽然其解释侧重于养生之道,但也看出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清心寡欲,大隐隐于市。1.2 老子说:无为,无私,知足,不争,智慧,自知,自爱《道德经》里曾多次提到过圣人的行为准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是以圣人无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為而成。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1.3 管仲说:善于分利于民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1.4 孟子说:道德完美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2.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圣人这一概念就不再是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专属了。

2.1 韩非子说:君王就是圣人;2.2 大臣们赶紧说:皇后、皇太后也是圣人。2.3 庙堂如此,江湖也不能少啊。诗人要选诗圣,画家要选画圣,书法家要选书圣,武将要选武圣,兵家要选兵圣,然后还有酒圣、茶圣。。。至此,圣人的概念就成为了某一领域中最杰出的人士了。3. 结语:在我的心中,还是更倾向于古人圣贤的解释:德高望重、有大智的人方可被称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