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茶叶普遍存在越早越贵的行情,俗话说得好叫做明前茶贵如金。当然,越早买越便宜,越晚买越贵。可是,这是为什么呢?越年轻,保费越便宜。这也就意味着茶叶开采的时间越早,价格越贵。不管是从茶叶的内涵物质,是茶叶的大小来说,谷雨之后的茶叶,一定比明前茶更耐泡。

为什么种茶人不喝春季茶叶

进入立夏之后,春茶采摘制作过程就已经宣告结束。最近几天一直在茶山上跑来跑去,准备制作一批低价位的高山茶,但奈何收不到茶树鲜叶,原本计划用两天的时间来完成,最后拖了一个星期。倒不是说没有茶农继续采茶,而是很多茶农采摘完之后并没有卖给加工厂,而是自己制作成干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茶农有钱不赚吗?其实这里面就涉及到,为何种茶的茶农不喝春茶或者说不喝早春茶?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早春茶价格高,收益大。在茶农之间,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叫做“早采是个宝,晚采是棵草”。其意思就是说茶叶的采摘时间不同,鲜叶的销售价格就不一样。正常情况下,茶树从开园采摘到结束,鲜艳原料的价格从高到低,每天往下掉。当然如果遭遇了极端天气,比如说低温冷冻或者是长期雨水,从茶叶产量降低,人在天晴之后会出现一波反弹,但总体趋势仍然是向下的。

这也就意味着茶叶开采的时间越早,价格越贵。比如说黄山毛峰,刚开园采摘的时候,鲜叶原料价格在100块钱上下,但是到了清明节之后,会迅速地降到50元以下。进入谷雨之后,价格就已经低到了10元甚至几块钱。茶农之所以种植茶树,就是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所以早期春茶采摘之后,他们是舍不得自己喝的,都会选择卖给加工厂。

二、春茶滋味略淡,老农喝不习惯。在农村乡下,不管是招待亲朋好友还是老百姓自己喝,都习惯了喝浓茶,正所谓粗茶淡饭。刚刚上市的春茶芽头嫩小,泡起来很好看,喝起来滋味也很鲜爽,但是耐泡度以及浓度跟后期的茶相比就要差很多。不管是从茶叶的内涵物质,还是茶叶的大小来说,谷雨之后的茶叶,一定比明前茶更耐泡。很多农村老茶客根本就不习惯喝明前茶,总感觉淡而无味。

哪怕到了谷雨之后,甚至立夏之后,茶叶已经具有明显的苦涩感,但是他们还是会选择这种茶。我小时候刚开始接触茶叶时,都是喝父亲用大搪瓷缸泡的口粮茶。普通的绿茶经过长时间的闷泡,汤色已经红橙透亮,滋味比较霸道,经过一整天的冲泡,到傍晚依然有茶味。即使现在老百姓的物质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经年累月养成的饮茶习惯却不会改。

乡下茶农仍然喜欢喝老粗茶。三、老粗茶价格便宜,性价比高。在文章的开头,我就提到过自己在五一期间回老家收了一批茶树鲜叶,用来制作口粮茶。这个时候的茶树鲜叶原料只要10块钱左右,价格不高,而且正处于春茶尾子上,口感实际上很不错,算得上性价比比较高的口粮。同样,这一阶段正是茶农自己制作口粮茶,留在家里招待客人或者是自己饮用的一个阶段。

采摘的茶卖出去卖不了多少钱,留着自己喝有刚刚好。所以,这就是茶农为什么不愿意喝春茶而喜欢喝老茶的重要原因所在。哪怕是寻常百姓家里,也喜欢购买100块钱以下的口粮茶。这个时候的茶叶不会像夏茶那么苦,但滋味又够浓郁,耐泡度高,性价比高。总而言之,种茶的人不采摘春茶自己喝,一方面是出于经济收益的考虑,毕竟春茶原料鲜叶的价格高,而到了后期的茶叶价格便宜。

为什么有人说保险越早买越划算?

当然,越早买越便宜,越晚买越贵。越早买越健康,挑选余地越大,越晚买小毛病越多,越难买。所以,应了张爱玲那句话:买保险要趁早。30岁跟29岁相比,少保了一年,但还花了更多钱,何必呢?肆公子有一枚关注很久的老粉,很喜欢跟我留言互动,我们叫他小黑吧,他看过我的很多文章,多少学到了一些保险干货。可以说,他比在座很多人都更懂保险。

但最近,吃了个“哑巴亏”。大概一个月前,他找到我,看来下定决心要给自己买保险了,就问了我一些健康告知、性价比的问题。但问清楚后,人就没影了。这两天又找到我,说他本来打算生日前投保的,但拖延症严重的他,结果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我帮他测算了下保费。他说,也就贵了200快,小钱,能接受。我提醒他,是每年都贵了200,要交30年,一共6000块。

那一刻,我感觉他把“心疼”两个字打在了公屏上。他抱怨说,“就差一天,每年保费就涨了两百多块,让我很不甘心。”我非常懂他的心情。只差一天,总保费却贵了六千块钱,这事换成谁都难受。这个案例,相信很多人可能还没搞懂是怎么回事。生日前投保,为什么能省下一笔钱?生日前后几天的差别,保费可能差出五六千块钱。对意外险这种可能影响不大,但凡是跟年龄挂钩的产品,尤其是重疾险,影响还是很大的。

以达尔文5号(荣耀版)重疾险为例:假设某男性,买50万保额,保终身,分30年缴费,25岁买,每年是4815元;26岁买,每年是4985元。25岁和26岁,每年保费差了170块,贵了3.5%,30年差了5100块。再看一组数据:29岁买,每年是5540块;30岁买,每年是5740块。29岁和30岁,每年保费差了200块,贵了3.6%,30年保费差了6000块。

以同一款产品为例,同样保额,同样缴费年限,不同的年龄在投保时的保费差别,我特意测算了三段:从图可以看到:年龄越小,保费越便宜。差一岁,每年保费大概能差200块。基本每涨一岁,保费贵了3%-4%的钱。差一两天,保费贵了100-200块钱,总保费算下来,也贵了5-6千左右。而且还提醒大家一点,因为是保终身的产品,30岁跟29岁相比,少保了一年,但还是多花了钱。

大家觉得亏不亏。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年纪越大,能买的保额越低。某些高性价比的产品,通常都有风险保费的限额。比如41岁,最高只能买30万保额,最长20年缴费。到51岁,就只能买10万保额了,缴费期限也变成了10年。我们还以达尔文5号为例:男,50万保额,保终身,30年缴费,保费增长和年龄基本呈一个正比例关系,大概这样一个趋势:成人买重疾险,每大一岁,保费增长非常稳定,几乎没有差很多的年龄段。

有人会问,成人重疾险保费是这样,那么孩子呢?这里我以妈咪保贝(新生版)举例:男,50万保额,保30年,20年缴费,整体的保费增长是非常缓慢的,尤其是0-10岁区间,保费上涨幅度很小。0岁,每年605元;1岁,每年600元;2岁,每年605元;3岁,每年630元。……再简单看一下定期寿险的保费增长是怎么样的:以大麦2021定寿为例,男性,买100万保额,保到60岁,30年缴费,30岁买,每年1090块;31岁买,每年1130块;40岁买,每年1579块;41岁买,每年1642块。

……一岁之差,保费很难差开一百块以上,30岁和31岁差了21块,40岁和41岁差了63块。大家可以发现,年龄越大,这些产品都是越贵的。可是,这是为什么呢?越年轻,保费越便宜。为什么呢?先给一个简单的,大家能接受的解释。(但这个解释本身是错的)从逻辑上说,越年轻,是不是身体更好更健康?得大病的概率是不是更低?理赔率越低,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低,保费当然更便宜。

我们来看重疾发生率图:大家可以看到随着年龄增长,疾病发生率越高。投保年龄越大,当年度的疾病发生率越高,保险公司承担赔付的概率也就越大,那保险公司需要承担的风险成本也就越高。反之,投保时年龄越小,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成本也越低。所以31岁的风险成本>30岁的风险成本成本低,保费就会低。但这能解决咱们年龄越大,需要交保费越多的问题吗?答案是不能。

请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从30岁买,买到终身和从31岁买,买到终身,哪个风险高?只要你用聪明的小脑瓜想一想,会知道答案是前者。因为它是个求积分问题,而不是求值问题。前者所围的面积是比后者大的,风险更高。所以我们正确的问法是明明前者还多保1年,风险更高,为什么保费却更低?而其主要原因在于现金流模型的差异。

大家可以看到前面这张图里,人这一生的重疾发生率并不是均匀变化的。前半生极低,后半生极高。但我们每年交的保费却是恒定的。那么该如何实现每年保费恒定呢?这就需要一个折现的过程。大家不必清楚何为折现,我们换一个通俗点的比喻:假如大家把人的一生的风险想象成一张大饼的话。因为人的早期的风险低,越早买,这张大饼就可以摊的越薄。

而越晚买,人生后半段全是高发期,就会变得非常非常贵。30岁的人跟31岁的人相比,其优势在于多出一年去分摊风险这张大饼。而正是由于人生风险的不均匀分布,导致越早买保险,其实交的钱越少。年轻的人,在现金流模型中的地位是更有利的。当然,大家如果还不理解就算了,了解保费跟年龄严重挂钩也够了。记住一条结论,买保险要趁早。

(狗头)(别的保险从业人员总说我:你卖个保险真难。我总是装X的表示:我卖保险为了求真(二度狗头))不夸张得说,利用好生日投保,可能会省几万块,而错过了生日投保,则会多花几十万块。保险产品是不断迭代的,有人可能因为生日附近赶上了款性价比爆高的产品,省下几万块。也有人可能因为错过了生日,想再等一年,结果该年得了重疾,错过了几十万。

关于如何利用生日投保,我有下面几个建议:1、 生日前决策,可以等好产品同一年纪内的保费都是一致的。无论的27岁的第一天买,还是最后一天买,保费都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这笔钱早交还是晚交。所以长期来看,并不能省下钱。但如果现在没有合适的产品,怎么办?就可以利用生日前投保,反正保费是一样的,可以先等等,在生日前这段时间里,如果有更好的产品出现,则可以省下一笔钱。

这算是它的好处之一。还有一个算不上好处的好处,就是这笔钱多放在手里一段日子,每天能多产生几毛利息,几个月几十块钱。假设4%年利率,每天能产生5毛多的利息。“我现在现金流不够,就想晚点交,不行吗?”可以,但这种情况毕竟少见,我不相信大家手上就差了这几千块钱,说实话,我真不信。可拖延投保的风险,就要担着了。

2、 所有的等待都有风险完全不了解保险的人,突然需要在几天之内选好产品投保,就像按了加速键一样,任务必须快马加鞭完成,否则就要多花钱。但仓促投保,可能会让你吃大亏!这件事,真的没大家想得那么简单。像小黑有拖延症,自己忘了投保,结果每年多花几百块在上面。生日前投保还有两个风险:保险不是逮着一款产品,一投就完事了。

事情看着简单,不就是生日前几天把保险买好?但真到那个时候,很多人开始到处对比产品,或因为拖延,结果错过了。时间太赶,买到的产品也可能翻车。时间就来不及了,但我还没选到合适的产品,算了,先随便买一款吧,不然保费马上就要贵了……这样的人也不少。如果这段时间,生病了,或者体检出了一些问题,既要担心身体状况,又可能被保险公司拒保,进退两难。

比较严重,需要复查,或走人工核保,这中间耽误的时间,可能最后不得不放弃生日前投保计划。所以一定要留足够的时间,不能太赶。之前我一个同事,投保前参加公司体检,结果显示“乳腺增生、结节待查”。吓得她赶紧去做了一份产品核保,没通过。最后还是多试了几款,找了一个健康告知宽松的产品,但这个时候产品已经和原来的预期有了很大落差。

3、 早买早安心,合理情况下适当等待从风险来看,保险肯定越早买越好。反正要买,不如早点买;早买还早得保障,关键过生日之前保费也是一样的。拖延还会有一定风险,就像我前面说的,个人拖延症原因,忘记了投保,身体原因耽误了投保,以及状况不佳买不了保险。这些风险,永远都是最实在的。确实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等等,比如即将要上一款好产品,离生日还有一段距离,那么可以等一等。

但最好自己能做一个备忘录,以防忘记了。总体来说,买保险等太久,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尤其是重疾险和医疗险一定要尽早买,一个是健康告知严格,二是年龄对重疾险保费影响比较大。越早买,越容易过健康告知核保;而且保费也更便宜。怎么说,也算是一举两得。但不建议拖到生日前几天匆忙投保,一定要留出足够时间出来,一旦遇到突发状况,也有充分时间处理。

今年茶叶行情如何,价格会是多少?

对于很多茶叶行业的从业者来讲,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对它的行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而言,影响应该不会太大。为什么这么说呢?止茶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第一,对于早茶采摘的省份影响比较严重在贵州四川等省份,现在很多地区的茶叶已经开始采摘了,即使在浙江地区,有一些乌牛早品种的茶叶也已经开采。而此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因为农民不能正常外出,很多采茶工也无法正常到位。

这些地区往年也都是在春节期间就开始采摘茶叶,今年采茶工可能无法按时到位,这对于茶叶的采摘和产量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四川贵州都是我国的产茶大省,很多茶农全年的收入都是以茶叶为主。而且茶叶普遍存在越早越贵的行情,俗话说得好叫做明前茶贵如金。这时候的茶叶价格相对于后期了利润更高收益更好,如果无法及时采摘的话,农民的损失比较大。

第二,对于华南江南江北等茶区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现在还才2月中旬,而在浙江安徽等江南茶区,茶叶大量上市,开采的时候一般要到3月中旬以后,而在大别山地区的江北辖区以及山东,茶区开采的时间甚至要到4月初。华南福建等地的茶叶开采,因为制作要求不同,时间会进一步往后延迟。按照目前疫情防控的措施以及进展来看,在3月中下旬的话应该基本上能够恢复正常生产,茶农也可以正常采摘。

因此目前来讲,对于这些地区的茶叶行情影响不是特别大。目前唯一影响较多的就是有一些茶园需要进行采摘前的管理,除草,耕作,施肥等等这些工作可能没有办法及时到位。第三,对于茶叶加工和销售行业来讲有些影响首先对于茶叶加工企业来讲,主要是在一些已经开采的地区,因为原材料采摘可能无法及时到位,茶叶的加工量上不去,而且在加工的人手方面可能也无法及时到位,这对于茶叶加工企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需要到三四月份才开采的茶叶的地区的加工企业,目前来讲影响不大,到时候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真正对茶叶行业影响比较大的是销售行业。现在很多茶叶店都没有开门,一方面是因为开门也没有什么人上门喝茶买茶,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自身对于疫情防护的需要。有一些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尽管已经开门,但大多也是与尽量不接触的快递模式销售为主。

不管怎么讲,这一阶段本身也属于销售的淡季,因为过年前很多人已经购买了茶叶,而在过年后大家都在等新茶,本来在2月份就是一个销售的淡季。但是淡季也有生意,只不过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生意显得更少,几乎没有什么销量。而到了三四月份以后,春茶销售旺季来临,因为产量可能会有所减少,到时候茶叶的价格可能会有所上升。不过总体来讲应该对春茶以及未来几个季度的茶叶销量影响不是特别大。

为什么有人说越好的茶叶口感越淡?

首先感谢官方的邀请,生在茶乡,祖上几代种植茶叶(茶园世家?),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就是茶,早起一杯茶,睡前一杯茶,与茶共舞已成习惯,生命注定与茶为伴,我能离开手机但离不开茶?。 耳濡目染数十载多少对茶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就拿家乡的绿茶说吧(信阳毛尖),市场普遍认为明前茶品质最为上层,市场价格最贵,每年明前茶采摘期就那么一个星期左右,物以稀为贵,做为春茶最早期的一批茶叶,生长周期最长,品质自然没得说。

明前信阳毛尖绿茶基本采摘的都是小芽,一天一个品质(告诉你们个业内秘密 明前头一天的茶不怎么样),一天一个价位,鲜叶是基础,炒工是关键;明前茶口感比较清淡,汤色嫩绿,茶叶比较鲜嫩,用水冲泡茶香四溢(兰花香),纯正的明前茶确实喝起来挺诱人的,明前茶采摘完就是雨前茶了,雨前茶市场价位有所回落,采摘的有纯芽,有一芽一叶,相对于明前茶来说,雨前茶品起来茶香更加浓郁一些,微涩回甘有甜甜的感觉,朋友们知道吗?经常喝茶的朋友们都知道,山头越高,茶叶品质越好,而真正的大山茶都是雨前茶,由于清明前深山温度还比较低,茶叶根本没有长势,所以我个人认为明前茶虽季节早但没有雨前茶好喝(人生如茶,苦尽甘来)。

是不是越贵的绿茶越淡,便宜的反而更浓烈?为什么?

谢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普及一下概念。很多人分不清浓淡寡厚,喝到觉得淡的茶叶,就是不好的。喝到浓的茶叶觉得就是好的。实际上,“浓非厚,淡非薄”。这是一个概念,那么怎么看待绿茶浓淡,寡薄与茶叶的品质关系呢?其实真正要理解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树种大叶种茶树因为茶叶原料中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都大于小叶种,所以一般来说,大叶种肯定比小叶种要浓重很多。

比如绿茶普洱就比绿茶明前黄山毛峰要浓重很多,那么这样的横向对比其实没有意义,对于消费者要选择自己合适的绿茶。2、原料采摘一般来说,明前的原料苦涩味低,而往后因为叶片趋于成熟,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增加,特别是酯型儿茶素带来的苦涩味增加。所以很多时候明前鲜叶给人的感觉是淡。而后期的鲜叶感觉茶味(苦涩味重一些)。

但这里特别提示一下,明前茶的淡,不代表口感上的薄,恰恰各类氨基酸含量高,反而会让绿茶茶汤的厚度和鲜甜度好。而后期的绿茶虽然口感上具备浓重的特点,但完全比不了早期的厚度。3、工艺同一个品种茶叶,同一个时间采摘,工艺上的不同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一般来说适度揉捻的口感大于未揉捻的绿茶;炒青工艺口感重于烘青的绿茶;干燥时火温高的绿茶香气和口感也要重于低温烘干的绿茶

所以再工艺上的不同,也会带来绿茶口感上轻重的区别。一般个人认为同一种茶叶,同一时间段采摘的情况下我认为:炒青的口感香气要好于烘青的口感,足火的绿茶口感好于第二年干燥绿茶(但低温能保持低沸点的香气,部分花香是低沸点香气),适度揉捻的口感要大于未揉捻的绿茶。好了结合以上三点的描述,最后来回答关于绿茶贵和便宜来判断茶叶是否浓淡,是不完全成立的。

是需要结合工艺、品种之间的区别的。但是,单一品种贵和便宜,是能够确定的。越贵的绿茶一般采摘时间越早,所以口感上会偏淡,但厚度好、鲜爽度更高。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一种绿茶的好和坏。最后提一下,提问者配的绿茶是机器压制的布尖,并非正宗的太平猴魁手工捏尖。可以看我们的捏尖绿茶,带有明显网格纹,口感更为醇厚。恋山堂——专注黄山好茶。

早品种茶与老品种茶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那么多人诋毁早品种茶?

早品种与老品种最大的区别是:发芽的时间与茶叶外观的差异。很多老品种都是清明之前的10天左右才能开采,但早品种可能离清明还有20天就可以开采了,而对于茶农来说,清明前越早采的茶叶就越能卖高价,再加上消费终端对春茶的旺盛需求,越早上市的春茶就越有经济效益。这才是为什么大多数茶农都愿意种早生品种的根本原因。

肆意生长的群体种茶园然后是外观差异。早生品种都经过现代科学技术培育出来的,在芽头外观上会更整齐匀整、芽叶也比较肥壮,内含营养物质也比较丰富;而晚生老品种(一般我们也叫群体种)的芽叶外观不会那么整齐,同期采摘的芽叶看起来会比较凌乱,如果同样的茶品,早种生的干茶外观会比晚生种的好看,晚生种的看起来比较丑。

整整齐齐的早生种茶园再来说说内含营养物质的差异问题。早生种的茶树品种本身的内含营养物质比较丰富,但早生种采摘时间早,即生长累积的营养物质稍逊于晚品种,因为晚品种采摘前的生长时间长啊,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晚品种的茶叶滋味比较浓厚、早品种稍清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说早生品种很差,只是相对而言。以龙井为例的对比图还有,其实大家也不算是诋毁早品种茶,大家只是比较反感利用早品种浑水摸鱼的不良行为,以龙井茶为例,龙井43相对群体种来说也属于早品种,但大众对龙井43和龙井群体种的接受度都比较高,因为不管是龙井43还是群体种都属于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规定的茶树品种,但大家对乌牛早(嘉茗1号)这个特早生品种就比较反感,因为乌牛早并不属于龙井茶茶树品种范畴,而且乌牛早在全国泛滥成灾,各大名优绿茶都用乌牛早原料的话就会将原有的中国名优绿茶特色减弱,比如说都用乌牛早做龙井茶和碧螺春,那么著名的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就会有同化的风险,这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中国特色茶叶的发展的,尤其是在中国茶叶资源丰富、茶类众多的背景之下,竞争本就激烈,差异化竞争才是合理的,同质化竞争那是个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