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归根到底,诸多普洱茶中以云南的普洱茶为最佳,其中云南普洱茶以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为原产地。蔡澜先生也喝茶,通常只喝红茶,普洱,写过《普洱颂》。他喝红茶主要是立顿,我喝的是手标,就更是便宜货了。在成都喝了一年盖碗茶,喝出来的都是悠闲安逸和自在。
普洱茶怎么喝才养生?
上周末有幸受到头条“未开放区域”节目组的邀请,赴西双版纳进行了“未开放领域”节目的录制。此行有幸学习了很多关于茶叶的相关知识,并学习了云南普通茶农对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其实,不同种类的普洱茶都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叶为原料并在特定工艺下的加工制作而成的。普洱茶主产地在云南,但是在贵州、广西、福建、广东和海南也有一些分布。
不过归根到底,诸多普洱茶中以云南的普洱茶为最佳,其中云南普洱茶以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为原产地。我们来到的就是西双版纳最为著名的茶厂--雨林古树茶,在这里我也学习到很多关于古树茶的知识。记得雨林古树茶的一位高级茶艺师朱老师是这么形容的,他说:云南古茶树上的茶叶就好比大白菜,通过不同工艺可以做成不同种类的茶,比如说普洱、白茶等等。
可以说,不同的工艺产生了风味不同风味的茶产品。同时这位茶艺师也提到:普洱茶分为 2 种,一种是鲜茶叶加工后没有经过发酵,即晒青毛茶简单压制成饼的生茶,被称之为“生普”。另一种是将生茶经过特定工艺发酵而成的熟茶,被称之为“熟普”。同时幸运的是我们录制节目期间时值当地爱伲族“过年”,有幸认识了当地部族享有崇高威望的“香过”大哥,并在香过大哥家一起过年。
怎么喝生普洱茶才最健康?
新茶可尝鲜但不宜多,年份茶宜常饮,但不宜过量也不宜浓!做茶喝茶已有十载的我是这样觉得的。记得陈宗懋院士说过:“饮茶一分钟能够解渴,一个小时令人放松,一个月使人健康,一生令人长寿”当然,还得你体质允许,喝后短期或长期内身体感受若无不适反应,恭喜你,还是可以常喝的!首先,任何东西有优劣,茶也一样,所以选茶还是还重要的,最好选品质保障的品牌茶,或者对茶源比较了解的茶,原料上就有了保障,你说呢?其次,不易空腹喝茶,这是大家都有的共识,建议饭后1小时左右再喝,在下午三点左右喝为最好。
我虽有小小茶瘾,但一般不会在睡前喝茶,建议大家也不要在睡前喝茶。如果你是老茶客,建议买些一定年份的茶,可以自己买些新茶存着(关于存茶,可以参考我们关于存茶的回答),从新茶开始慢慢喝,感受期间茶的变化,也是种特有体验。当然,不论什么茶,并非人人都适宜饮用,所以饮茶应当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其它茶也一样,只有正确的饮茶才能起到保健身体的作用。
如何评价蔡澜先生所说的中国茶道走火入魔?
我个人也是一个极其爱茶,每日必饮茶的人。这么多年下来,接触了不少玩茶道的朋友,基本上赞同蔡澜先生的观点。所谓茶道的根本,就在于茶叶品质、水质、投茶量、冲泡的时间,以及相关器物的使用等等。但这其中的核心其实是如何泡出茶真正的味道,让茶水更加甘醇。其他的各种仪轨,标准动作什么的。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文化,但也可以说是表演和装逼。
蔡澜先生所批评的不是茶道仪轨,而是这过份的装逼。将喝茶这件本来极其轻松自在随性的事情,搞得正襟危坐,人模狗样,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浑身不自在。毫无天然畅快之意。其实,我个人觉得所谓的茶道,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习惯和品味,一种过日子的态度。这个不是靠装逼装出来的,还真是要日复一日,自己去慢慢体会的。我从不一板一眼的搞那么些繁复的装备和程序,但常常却能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饮茶方式中体味会文化的味道,生活的气息,比如煮大西北的罐罐茶喝,就能喝出一种风沙感,一种生活艰难和生命力旺盛的状态。
在成都喝了一年盖碗茶,喝出来的都是悠闲安逸和自在。喝功夫茶,那是一种平和的随性的精神。我们客家人拿大茶壶泡茶,然后一人一碗,那是热情,够劲,解渴,还是有好客。你说这些不是茶道么?我说还真是。我们《茶经》里讲出来的茶道,其实质是一种士大夫的品味,一种隐逸和超然的精神。没这个作为内核,那么沐猴而冠,邯郸学步就贻笑大方了。
蔡澜先生说中国的茶道都是故弄玄虚,我举双手赞成,你呢?
深有同感。这个问题,是我在几年前跟蔡澜先生聊起过的,就是说所谓的“雅致文化”,我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茶道,在哪国都是故弄玄虚。最开始说的是日本茶道,以及日本的怀石料理。我的意见,当时我就说了,茶道,包括茶的本质,它本来就是脱离群众的。怀日料理也一样,都是硬捧起来的。为什么?贵呀。在早期,茶是作为药物的,价格不菲。
转变成日常饮料以后,它还是贵。你比如说,唐代那么多人夸茶,但是在唐代平民根本喝不起茶,所有夸赞茶的人,包括陆羽,他说茶这么好那么好,他自己买得起吗?他也是靠傍大款才有茶喝。陆羽,你去查查陆羽的生平,他还不如某些清客,纯粹是靠傍大款混日子。“茶圣”都喝不起茶,说茶道不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吗?茶能够发展起来,无非就是穷人对富贵奢侈生活的向往。
真正的富贵奢侈做不到,喝喝茶沾一点边,聊以慰藉。我的原话:很多“雅致”的事儿,都跟钱有关。有钱人做了,穷人学了,就“雅致”了。而一些真的很雅致的事,如果有钱人不去做,这个风气就无法形成,也就雅致不起来。南宫适问孔子,云“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圣人躬稼,雅不雅?有钱人不肯躬稼,就算圣人做了,也雅不起来。所以我当时就说了,我说如果茶道不叫庸俗,天底下就没有庸俗的事了。
这就是我跟蔡澜先生聊天时的原话。说到底,这就是个社会风气问题,慕富。什么茶道,那不就是故弄玄虚吗?在古代,没有茶叶可喝的时候,老百姓也喝其他的东西呀。翻翻《诗经》,《诗·邶风·谷风》里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豳风·七月》里记载“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鸱鸮》里记载“予手拮据,予所捋荼”;《大雅·緜》里记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从周代到汉代,人们一直不缺日常饮料,只不过由于原料不是茶叶,很便宜,老百姓都喝得起,那就没人夸这事,也没形成什么“道”。你说茶道也好什么道也好,根基是什么?美食美器,说不好听的那不就是钱烧的吗?你说松子香茶不好喝吗?不跟茶叶一样健康吗?为什么没人夸?不以文化根基论,纯搞附庸风雅,其实很容易物失其价,最终两极分化。
同样的茶,放在保温杯里泡就是烟火人间;放在紫砂壶里,哪怕水都没开,你拿凉水泡,它也是风流万种。又比如下棋,传统文化吧?两个有钱人下棋,焚上一炉香,旁边有人抚琴,一边喝着酒,你甭管实力怎么样,哪怕是臭棋篓子,那也叫雅;换两个农民工,两个九段实力在那捉对厮杀,却雅不起来。或者美食。同样的红烧肉,街边的小馆子里45块钱一大碗实实惠惠,大家觉得很平常;拿到高档酒店,同样的红烧肉,拳头这么大一块,还绑一根马莲草,吃着都麻烦,连紫砂锅端上来,这一锅要358,竟然还有人拍手叫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谁不是心知肚明?所以,最终我们得出的结论,不论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就是胡来,故弄玄虚。
喝茶就喝茶,干嘛装腔作势。蔡澜先生也喝茶,通常只喝红茶,普洱,还写过《普洱颂》。他的茶是在香港九龙茗香庄买的,基本上属于中低端货,一斤三百多块钱而已。他喝红茶主要是立顿,我喝的是手标,就更是便宜货了。我们俩人各拿出一包茶来,两大包茶还不抵人家一个杯子值钱。他用的建盏20块钱一个,我用的是景德镇的大号白瓷茶杯,我俩对茶道的理解,就停留在这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