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依照此对联的说法,岂不是重情义的人越来越少,而背信弃义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显然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讲义气,够朋友的人,大都是普通人民群众。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毛笔是文房四宝之一,是古人离不开的书写工具。有的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写给崔莺莺的,有的说是他因思念早亡之妻韦丛而作的。

毛笔是谁发明的?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毛笔是文房四宝之一,是古人离不开的书写工具。在毛笔产生之前,人们是用刀把字刻在竹片木板等材料上的。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皇帝奏报军情。由于边情瞬息万变,文书往来,用刀刻字速度太慢,于是蒙恬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扯下红绑在竹上,蘸着颜色用来写字人们队为蒙恬使用的就是毛笔的雏形,因此,蒙恬被后人尊为“笔祖”。

其实,早在蒙恬生活的时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毛笔了。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彩陶上面,有许多线条流畅的花纹,从形态上看显然是用毛笔画上去的。商代的甲骨文上也有毛笔书写的痕迹。殷墟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就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在有的龟甲片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尚留有施朱涂墨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断,人们用毛笔写字的历史至少已经有3500年了。

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集《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中有“贻我彤管”的句子有人认为“彤管”就是红色笔杆的毛笔 。 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制作于战国时期,被称为“战国笔”。1954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发出土的毛笔 现了一支上好的毛笔,长约21厘米直径04厘米,笔头用优质的兔箭毛制成,与现在使用的毛笔非常相似。

这支楚笔”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笔。在秦统一六国以前,毛笔在楚国叫作“聿”,在吴国叫作“不聿”,在燕国叫作“弗”,只有秦国才把毛笔叫作"笔”。毛笔还有“管城子”、“毛锥子”、“中书君”、“毛颖君”等多个名称。蒙恬虽然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但他对毛笔的制法作了改进。据记载,蒙恬把鹿毛用在笔头的中间,把羊毛围在外层,这样制作出的笔头刚柔相济,方便书写。

唐代的元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元稹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人(今河南洛阳)是北魏昭成帝的十世孙。父元宽,幼孤,文由母郑贤亲授。无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身诗友。二人共同倡导过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一生担任过很多要职,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尚书左丞等职务。贞元十年,得陈子昂《感恩》诗书,书及杜甫的诗数百余首,读之,开始创作诗赋。

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名作有传奇《莺莺传》即今天的《西厢记》的母本,《菊花》,《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现存诗有八百多首。其中《离思五首》其四最为出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至于他的人品,孤且不敢多谈。有的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写给崔莺莺的,有的说是他因思念早亡之妻韦丛而作的。

诸葛亮是哪里人?他的故居到底在哪?

诸葛亮的老家在哪里?襄阳和南阳争得不可开交,临沂也要过来插上一脚。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话叫做:“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家在南阳。既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是人物,还是来看《三国志》中怎么说的吧。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了一本叫做《汉晋春秋》的书,里面有一句话是:“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句话好像说的很明白了,那襄阳和南阳之争来自于哪里呢?因为邓县虽然属于南阳的行政区划,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正好处于南阳和襄阳的中间。而且襄阳和南阳在当时都属于荆州,诸葛亮又经常去荆州晃悠,所以似乎和襄阳那边的关系也很密切。后来行政区划修改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旅游经济,一个名人会给一个地方带来非常大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财富。

而这个时候,南阳和邓县属于河南,襄阳则属于湖北。所以争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山东临沂为什么又在这场争执中插了一脚呢?因为诸葛亮的家族本来是琅琊有名的大家族,而古之琅琊正是今天山东临沂地区。再加上后来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有学者干脆认为武乡应该是罕见时期琅琊下属的一个县。这样来看人家封地都在那儿,还能不是那儿人吗?。

民间祭灶神,到底是哪一天?有什么说法吗?

自懂事起,就知道腊月二十三是灶君节,又叫过小年夜,我这里的民间是当一大节日看待的,家家户户都会置为祭品贡品拜祭灶公。今天就是腊月二十三灶君节,家家户户都在做节而忙,不少已开祭拜了。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灶公,灶王爷,东厨司命,灶君菩萨等,传说灶神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三十六神,专门管理人间住所,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

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供上许多糖瓜果饼,以此糊住灶神的嘴,不让灶神上天讲人家的坏话,让灶神满意,多讲人家住家的好话,尽说甜言蜜语,保全家平安。自小就听母亲讲灶君的故事,完全当灶神拟人化,十多岁时再听母亲讲灶君,我就提出疑问:灶君灶王爷怎么总象长不大的孩子,年年被大人买糖果饼来哄骗,听大人糊弄?既然是神,能上天,人间的这点儿意思也看不破?母亲不允许我有怀疑,并千叮万嘱不能对别人乱说,不能有对神不尊不敬。

自小在农村长大,祭拜灶君是非常熟悉的。我老家香火堂入门左下方是为灶君特设有神位的,平时做节,入香火堂是先祭拜祖先,然后再拜祭灶神,但在腊月二十三,却要以灶君为主,先拜灶君再拜祖宗。每到腊月二十三,就要先放下其他事,祭拜灶君就成了头等事,早早就要拜灶君作准备。我香火堂内的人多好饮,总会借过节机会多饮多食,那贡品祭品自然就更丰富,人又好攀比,不甘落后,小时家穷,我家年年次次都是最差的,但却多是先去祭拜的。

腊月二十三,灶君是主,先祭拜灶君,灶君神位边年年帖着这么一副小对联:上天言善事;下地降平安。祭拜灶君时要讨好灶君,多讲灶君好话,再默求祈许灶君上天多讲美言,保一家平安。要十分虔诚恭敬,不可有半点儿不恭样。祭拜了灶君,就到祭天神再到拜社主土地,最后再祭拜祖先各神灵。灶管一家饮食平安,历来都被人重视,从传统祭拜灶君上,可反映民间俗习及一些人的思想心态。

湖南的马王堆墓镇馆之宝是什么?有什么来头?

(这是辛追夫人长相复原图,50岁)说辛追夫人,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提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大家可能知道一些,这不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考古发现吗,对就是他。以前有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做《辛追传奇》。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就是辛追夫人,他协助丈夫利仓照顾家人,最终因病而终。湖南马王堆汉墓就是这个叫辛追的女子的坟墓。随这座墓出土的好多典籍史册,文物古迹,再现了秦汉争霸和汉朝建立初期的一些情况。

使我们现代社会对2100年前的秦汉社会有了初步的掌握和了解。辛追出生于公元前217年,去世于公元前168年。她在秦始皇五年时出生,到汉文帝十二年时去世,活了51岁。她一生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汉初等几十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一切。(这是蒋勤勤主演的辛追人物图片)辛追她是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的墓主。

二号墓是辛追丈夫利仓的墓。三汉墓是其儿子利郗的墓。当时她出土时,震惊世界,辛追的遗体,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鼻毛、眼睫毛都完好无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抢救处置保存下来的辛追湿尸)后来由于展览参观,保护不周,外表有些破损,最终重新仿造当时那个墓地的条件设置了新的葬身之地。

当时为了研究这具栩栩如生的湿尸,考古和医学人员向她的血管内注射了防腐剂,结果,畅通无阻,血管渐渐饱和,对尸体进行解刨,她的内脏器官完好无缺,还诊断出,她当时死于冠心病,太神奇了。由于抢救性的保护,辛追基本被保存了下来,尸体在玻璃棺中,被置于地下储藏室内。(此图医疗工作者在对辛追进行抢救性处理)随墓出去了好多文物,最有价值的是素纱襌衣、T型帛画、乌纱帽等文物。

古语云“负心多是读书人”该怎么理解?为啥一定是读书人?

“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放到以前(指封建社会),我认为,纯属“书生”的义愤之举;放到当今社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更是不太正确,不太恰当的。原因如下:一,旧社会的“义愤”之举明代曹学佺写的这幅对联还有前半句,前后连起来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讲义气,够朋友的人,大都是普通人民群众。

而干出背信弃义,违背良心事情的,往往是“读书人”。这幅对联背后的典故,可能大家都知道:曹学佺在审理一件关于“狗咬秀才,屠户杀狗”的案件时,因为秀才(指读书人)畏惧皇亲的权势,还收了点贿赂,就临时翻供,说自己和狗是闹着玩儿,而屠户是有意杀狗。曹大人知道其中有鬼,杖责秀才,秀才才重新说出实情。曹大人于是就义愤填膺地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大家都知道,曹学佺曹大人本身就是一介书生。他可是大明天启年间“闽中十才子”之首。他的这一说,他因为这一个秀才的罪过,可是把自己都圈了进去,更是把天下读书人都“辱骂”了一遍(当然也包括他自己),这应该说是不够明智,也有失公允的——难道天下大部分读书人都如同这个落魄的秀才吗?所以我说,这只能是“书生”的“义愤”之举。

至于这幅对联如何能流传至今,可能于它的“特别”有关吧!二,新社会的“不当”之言新社会,新中国,新时代,人民的文化素质已经显著提高,“读书人”也越来越多,包括曹大人眼中的“屠狗之辈”,也已经成为了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人民群众。如果依照此对联的说法,岂不是重情义的人越来越少,而背信弃义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显然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

放眼当今社会,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都明显提高,好人好事越来越多,英雄壮举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向好的人和事积极看齐,比如尊师长,尽孝道,努力工作,团结合作等等。我们说,“屠狗之辈”已少见,重情重义很普遍。无论高低和贵贱,向善向良向前看。三,结语当然,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无论新旧社会,无论在哪个行当里,背信弃义之人都存在,仗义重情之人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