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是妙玉等四个人。中秋节三女饮茶是寂寞之茶。体己茶是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互相安慰的茶。这对妙玉来说,无疑是种羞辱,真当她是泡茶丫头呢。妙玉是个方外修行之人,常住大观园。其实我每次读到这里,如果说认为黛玉是怼妙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读错了,红楼梦中要说妙玉的知音,除了之外就非黛玉莫属了。

谁来讨论一下,妙玉懂茶吗?

说妙玉是否懂茶,常被说到的有妙玉的“三杯论”。它出自“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在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以三杯杯数来区分喝茶之雅俗的:“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五味杂陈。三杯论”后,妙玉又在泡茶的用水上拿宝玉开涮。她发明的极品水——“梅花雪”,说是收集梅花上的雪,置于瓮中,埋入地下长达五年。“梅花雪”毕竟不是酒品,何来越放越陈之理呢?,要是放久了岂不变质了!从细节上可看出妙玉,对品茶顺序次数很是讲究,选用梅花淡粉色衬托的雪泡茶,也让大家在联想中体味甘甜之味,意境之美,品茗有序,选材有讲究,这样认真的态度大家说妙玉懂茶吗?。

《红楼梦》妙玉为什么不请史湘云喝茶

大观园有两个特别重要又特别特殊的人,就是妙玉和史湘云。史湘云经常往来贾家,偶尔住在大观园,却来来去去不定时。妙玉是个方外修行之人,常住大观园。按理没有交集很正常,但我们看中秋夜联诗显然两人也算老相识。可妙玉请人喝体己茶却独独没有史湘云,我认为原因起码有三个。第一,史湘云性格爱闹,与妙玉个性不合。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性格与妙玉“太高”“过洁”的性格正好相冲突。

两个人就像针尖对麦芒一样不能协调统一。让史湘云迁就妙玉万万不能。而妙玉也不可能屈就史湘云的言语无忌。这与史湘云和林黛玉不同。两人青梅竹马从小的玩伴,所言所行大多是小儿女的龃龉或者成长的烦恼。妙玉不同,她本就比湘云等大了三五岁。自然不屑与她们过家家!第二,史湘云喜闹不喜静,不耐烦喝茶。史湘云是喝酒吃肉的性格。

看她在芦雪庵撸胳膊挽袖子要对付那块鹿肉的架势,茶不茶的她并不在意。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到拢翠庵史湘云并没有出场,更多是不耐烦清静的环境与探春等姐妹叽叽嘎嘎玩笑,这样她必然聚集一群人在那里,妙玉就算有心也不会刻意着相去再叫她喝什么茶。我估计贾母这边一抬屁股,史大姑娘早已经跳起来拉着人先窜出去了。也只有薛宝钗和林黛玉这样安静的人才落在后边被妙玉拦住。

换成湘云,一嗓子吼起来,体己茶就变成拢翠庵茶会了。失去了意境,也反为不美。第三,曹雪芹有意为之。金玉良姻和宝黛爱情一直是《红楼梦》谈情主旨。所以妙玉的私人茶会贾宝玉乱入了进来。贾宝玉的周围不单只有宝钗黛玉。二十九回史湘云因为一个金麒麟卷入宝黛钗三人之间。引起宝黛大闹一场。后面史湘云再来已经被人家相看了。

这样就需要再来一个人卷入三人的乱局。这种乱入不涉及情感,只是一种行文的需要。史湘云的使命完成,换成妙玉接班。其后还有宝琴。这样的话,体己茶史湘云就没必要喝了。只能是妙玉等四个人。这一回也可作为妙玉正传,正是体现妙玉性格的时候。妙玉连林黛玉都毫不客气怼了。林黛玉却也不以为意。若是换成史湘云,可能就会起争执了。

并不是说史湘云更小性而是两人话不投机必然起纷争,从而让一场聚会变得不美。综上史湘云没参加妙玉的体己茶,我认为第一史湘云没必要参加,第二史湘云没机会参加。第三才可能是两人性格不相投的原因。但无论怎样,妙玉不会为了没请湘云而挂心,史湘云也不会为了妙玉没请自己而介怀。因为一个不会想,一个懒得想。这两人真真是金陵十二钗的两个极端。

妙玉只邀请钗黛喝茶,是不待见史湘云吗?

妙玉的茶,她只想与宝玉分享,而且她的茶她也认为只有宝玉才配喝。喜欢大顽大笑的湘云,怎么可能入得了妙玉的眼呢?连妙玉请黛玉与宝钗都不过是做引子,遮人耳目罢了。妙玉深知宝玉心心念念的是黛玉,林妹妹去哪里,宝哥哥一定会追到哪儿。果不其然,妙玉把黛玉衣角一拉,进了妙玉的私人禅房,宝玉就尾随而至。妙玉亲手将埋在地下几年“总舍不得吃”的梅花雪,细细烹煮,亲手奉给心上人宝玉,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妙玉请喝体己茶,薛宝钗为什么一言不发?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请林黛玉薛宝钗喝体己茶,贾宝玉过来蹭茶,这段故事写得有趣之极,宝玉,黛玉期间都有说话,薛宝钗却从始至终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细读原文会发现在妙玉请喝体己茶这一段,薛宝钗从始至终一言不发,喝了茶就走了。不说好,也不说不好,甚至谢谢都没说。曹雪芹如此安排薛宝钗,当然不是指出她和妙玉不和,否则也不会请她喝茶了。

之所以不说话,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薛宝钗在刘姥姥游览大观园的全过程都不怎么说话。只说了一句“这一年何曾饶了这园子”。究其原因,刘姥姥到来最尴尬的就是薛宝钗。刘姥姥是王夫人亲戚,薛家也是王夫人亲戚。刘姥姥过来要钱,薛家背后也有所求。刘姥姥很是卑躬屈膝的逢迎贾家上下,薛宝钗薛姨妈母女何曾不是日日笑脸逢迎?刘姥姥被贾家上下捉弄成那样,背后贾家人如何想薛家这三口人?哥哥薛蟠已经被叫薛大傻子,她们情何以堪!刘姥姥吃完拿完拍拍屁股走人,宝钗和母兄熬到什么时候能到头?刘姥姥到来让薛宝钗如坐针毡不自在。

更因刘姥姥,贾母带人来到蘅芜苑,将宝钗房间一顿批评,换了谁也觉得没意思。宝钗全程一句话不说,也是心情抑郁。第二,妙玉与宝钗、黛玉玉人同病相怜,都是寄人篱下的遭遇。三人临时结成反刘姥姥同盟,算是报团取暖,所以才叫“体己茶”。不过妙玉的茶并不好喝,贾宝玉说得多,被她怼了“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件俗器来?”林黛玉问了“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同样被妙玉怼成“大俗人”。

聪明如薛宝钗,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自然不可能没话找话,凑上去给妙玉怼了。第三,薛宝钗不说话还在于曹雪芹有意令她不说话。因为妙玉这次体己茶的两件茶具大有问题。分别揭开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命运。尤其薛宝钗的“(分瓜ban)瓟斝”,下面简单聊聊。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分瓜)瓟斝”的(分瓜)字现在网络已经打不出来。(分瓜)字指明薛家进京投靠贾家推动金玉良姻就是为了借贾家的势,斝字通贾,将薛家进京目的通过“(分瓜)瓟斝”揭示出来。杯子上的字“晋王恺珍玩”指向幕后人王子腾。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王子腾是贤德妃贾元春的舅舅,也算皇帝的便宜舅舅。他作为薛宝钗的舅舅给薛家出谋划策,正是舅舅的本分。

“宋元丰五年”给出时间,北宋元丰年号共存八年。从薛宝钗和母亲薛姨妈来到贾家,到最终嫁给贾宝玉,再守寡也是八年。“眉山苏轼见于密府”,是指苏东坡在元丰年间因乌台诗案涉嫌谋反被诬陷下狱,隐喻贾家最后抄家也与苏轼类似,卷入北静王不臣案被抄家治罪,最后被判了流刑!“(分瓜)瓟斝”影射薛宝钗一生悲剧,揭开宝钗更难堪的处境。

此处宝钗不说话,正是其顺从表现。她在娘家被薛姨妈拉出来找婆家,嫁了人遭遇婆家抄家,一辈子身不由己,她能说什么?就像判词图画描述“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金簪被压雪下,是妥妥的压力了。薛宝钗的悲剧,是家族负担太重造成。她若在金陵随便嫁个富裕家庭何至于如此。【文/君笺雅侃红楼】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

红楼梦中,妙玉连续两次请林黛玉喝茶,有什么意义?

《红楼梦》中妙玉出场次数不多,主要出场就是四十一回“拢翠庵遭劫母蝗虫”和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而这两回关键处就在妙玉请喝茶。不同的是主客只有林黛玉,而陪客却由薛宝钗换成了史湘云。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其实,妙玉两次请喝茶,每次的感情都不一样,心境也有巨大差别。四十一回“拢翠庵遭劫母蝗虫”,对妙玉来说,那一天过的有点屈辱。

她一个荣国府下帖子“请”来的客人,竟然被贾母带过来一个老婆子,呼啦啦一群人到了拢翠庵,张嘴就要水要茶。妙玉不但笑脸相迎还要亲自张罗茶水。贾母只喝一口就给了刘姥姥。刘姥姥一口喝了却嫌“淡”了。这对妙玉来说,无疑是种羞辱,真当她是泡茶丫头呢。妙玉拉薛宝钗和林黛玉喝体己茶,没有叫史湘云。此事有些令人费解,其实说穿了并不值什么。

妙玉请薛宝钗和林黛玉喝体己茶,在于她们都是贾家的寄居者,都不能够轻易离开。史湘云与他们不同,她只是借住贾家一阵,终究会离开。刘姥姥的到来,属于上门打秋风吃白食,刺痛了妙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心。令她们或主动或被动,对得到贾家帮助以及有所图的人都是一种讽刺。所以,妙玉对刘姥姥的“不高级”深恶痛绝。林黛玉说刘姥姥“他算哪一门子姥姥,叫她母蝗虫就是了”。

薛宝钗说“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史湘云却对此毫无感觉,只是觉得刘姥姥好玩,皆因刘姥姥对史湘云来说就是个搞笑老太太。却让妙玉、黛玉、宝钗三人生出寄人篱下每日对主人笑脸逢迎的同病相怜之痛。七十六回中秋节,贾家一家团圆,唯有史湘云和林黛玉两个外姓人。薛姨妈因为姐夫贾政以及贾赦在场,不能出席,薛宝钗也就回家陪母亲。

这就更让林黛玉史湘云形单影只。宴会没等结束,两个人就离开,独自赏月作诗排遣心中孤单。让人没想到的是,妙玉听到贾母宴会上的好箫声,巡着音乐找了过来,并再次邀请林黛玉和史湘云去到拢翠庵喝茶。这一次,妙玉同样亲自烹茶,心境与之前截然不同。上次喝“体己茶”是同仇敌忾,结盟共抗外辱,妙玉、黛玉、宝钗三人有共同遭遇。

中秋节三人集会,妙玉、黛玉、湘云又有一个共同身份是“孤儿”。三个无父无母的可怜孩子,在贾家人一家团圆的时候,他们聚在一起互相舔舐心中创伤,是曹雪芹释放的最悲悯情怀。妙玉从小离开父母跟着师父修行,父母去世后无依无靠跟着师父,在家乡受权贵骚扰排挤,不得已随师父来到京城。师父去世后寄居在大观园拢翠庵,有家归不得。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被外祖母接到贾家,父亲相继去世成了孤女,被贾家收养有家不可回。史湘云童年最苦。襁褓中父母双亡,没见过父母一面。童年由贾母抚养,在家不自由,形单影只,期待跟着贾家姐妹一起。在贾家成了她最快乐的人生。中秋节三女饮茶是寂寞之茶。与刘姥姥来的时候的“体己茶”截然不同。体己茶是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互相安慰的茶。

中秋夜茶,却是三个孤儿互相抱团取暖的茶。更令人揪心,更让人感怀。而这次极可能是三人最后一次喝茶。大观园很快迎来分崩离析,大家各奔东西。那时候,这些不太美好的记忆都将是活着的人缅怀逝者的慰藉,也是逝者留给人间的最后记忆。【文/君笺雅侃红楼】欢迎关注、收藏: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新颖的红楼视角!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中贾母喝的老君眉究竟是什么茶?谈谈你的看法?

《红楼梦》处处皆学问,对“茶”尤其讲究。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位老祖宗也是饮茶高手,深解茶性,“吃了酒肉”之后油腻太重,倘若饮了绿茶容易停食、闹肚子。所以,精于茶道的妙玉在旁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妙玉提到的老君眉,关于这种茶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其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另一种解释认为其是福建武夷山的单丛。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注释为:“老君眉———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精选嫩芽制成,满布毫毛,香气高爽,其味甘醇,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老君眉茶外形独特美观,内质色香味优异,其形似眉,条索紧细;汤色翠绿,清澈明亮;香气清纯,底蕴浓郁;滋味醇厚,甘甜爽口;叶底嫩绿,清亮匀整,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堪称茶中极品。

白毫银针茶,所谓针就是呈尖条状:“条索紧细”。即使泡水后也是顺势舒展,与老者的眉毛不相似。寿眉的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能消食,解腻的特点符合红楼梦中描述的特征。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从这段话,能看出两点:茶清淡,能熬煮,也就是寿眉了。老君眉和寿眉的名字寓意也相同:长寿老人的眉毛。

综上所述,老君眉就是寿眉茶。1、寿眉茶功效如同犀牛角,有清凉解毒,明目降火的奇效。2、寿眉性中庸,不寒不热,抗氧化,有助排出毒素及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是一种很好的保健茶。3、寿眉有退热、祛暑之功效,为夏日佳饮。根据统计,《红楼梦》中一共有493处与茶相关的描述。其中既包括各种茶叶名称、泡茶器具、泡茶用水、冲泡方法和喝茶禁忌等,也有与茶相关的茶俗、茶诗和对品茶环境的详细描写。

《红楼梦》中,林如海教黛玉“惜福养身”,每餐饭后,“务必等饭粒咽尽之后,方可饮茶”。古人的养生方法,也符合了现代科学上讲究的饭后半小时才能喝水、喝茶、吃药的理论。贾宝玉《冬夜即景》:“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新茶用雪水煮沸了冲泡,最为合适。而妙玉招待黛玉、宝钗、宝玉喝体己茶,烹茶的水是她五年前在庙里收的梅花雪。

贾母去栊翠庵品茶,妙玉为何单请黛玉和宝钗喝梯己茶?

妙玉请黛、钗喝茶用的稀奇古董,查完古籍笑死我了,曹雪芹太调皮。读《红楼梦》,有一个场景给人留下十分深刻又好玩的印象,就是栊翠庵里妙玉招待众人喝茶的情景。妙玉的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茶盘、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成窑五彩盅本来就已经惊到我们了。随后她将黛玉、宝钗叫入耳房禅堂,招待她们喝体己茶,在这里,从茶壶、茶海、茶杯到烹茶的水,都讲究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尤其是招待宝钗黛玉的两个古董珍宝茶具,偏僻的文字,少见的形制,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总感觉曹雪芹这么煞有介事的写,绝不仅仅为了展示妙玉的藏品有多么牛叉,或者为了表现妙玉有多么的精于茶道。就如同黛玉是坐在的妙玉的蒲团上那么自然一样,其实黛玉、妙玉在许多的地方是高度统一的,这更代表了一种价值认同,宝钗就不同了,她坐在榻上,这个关系自然远了一层。

其实妙玉分配给二人的茶具,曹雪芹这里有着很深的寓意的。原文写:又见妙玉又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ban pao jia],”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qiao]”,妙玉斟了一䀉给黛玉。

近来查阅资料,果然有重大发现,先说“斝”:王忠悫公《观堂集林》卷三有“说斝”一文,“斝为爵之大者,故名为斝。斝者,假也,大也。古人不独以为饮器,又以为灌尊”。《周礼·考工记·梓人》贾公颜疏引《韩诗说》:“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就是斝)五升。”可见斝在大小上是有定式的。《礼记·礼器》有:“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

”用我们今人的大白话的意思就是,斝这个东西首先很大,比爵大五倍,比觚大一倍半,比觯大近一倍,比角都大,它是用来温酒用的,古人的酒都是黄酒,度数非常低,用来温酒的器具肯定很大,否则供应不上啊!“[分瓜]瓟斝”,就是葫芦做成的斝器,如果很小,就不能称之为“斝”了,如果符合斝器的大,让宝钗捧一大葫芦或者大瓢喝茶,这像个什么话!古代贵族喝酒是用爵或樽的,给位卑者才献斝。

所以总结斝字,就是:大、卑、假。我个人不认为曹雪芹非要让宝钗与“斝”联系起来,我们知道,黛玉这个时候与宝钗还没有结为金兰契,她一直认为宝钗心里是藏奸的。妙玉的这个看似无意之举,算不算是为黛玉代言了呢?在这个场景里,妙玉、黛玉、宝玉三人说的热闹,宝钗却是自始至终未发一言。而且这个“[分瓜]瓟斝”说是晋代豪富的王恺珍玩,这种葫芦器自宋才有,而且也不属于金属玉器,传承到清代,字迹清晰还能作为日用品,也太小瞧这一千五六百年的光阴了,而且这个“斝”上又写“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这个时间倒是比较务实可行的,也比较可信。把宋代才有的葫芦器假托晋人故事,曹雪芹在这里一定是杜撰,不过是在点明宝钗商贾豪富的出身罢了。曹雪芹这一招不但狡猾,还透着些许调皮。其实脂砚斋多次批作者(芹溪)“用笔狡猾”,如甲戌本第一回眉批:“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黛玉用的“点犀䀉”相对理解起来就简单的多了,点“犀”顾名思义就是心有灵犀,与黛玉的“情”“痴”和“心较比干多一窍”相呼应,就连“垂珠篆字”这个字体,也暗含着黛玉还泪之意,这样一个小小的茶具上,承载着黛玉整体的生命形态。看到这里,要不要为曹公的匠心独具击掌叫好,为了表达他想要的效果,他还假造文物咧!(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红楼梦》中心高气傲的妙玉,是怎样借着喝茶来怼林黛玉的?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那一回中,黛玉问妙玉说泡茶的水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水,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有人因为这段对话,把它解读为妙玉看不上黛玉,解读为同样是心高气傲妙玉和黛玉彼此关系的不好。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其实我每次读到这里,如果说认为黛玉是怼妙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读错了,红楼梦中要说妙玉的知音,除了之外就非黛玉莫属了。妙玉和黛玉一样,同时来自于姑苏,都是孤苦伶仃寄人篱下,无依无靠,我甚至怀疑作者在笔下这样写的时候,是不是两个人同时说的吴侬软语?妙玉表面上看起来是怼黛玉说的这一番话,恰恰说明他们两个人关系之间的亲近,因为亲近才说话无所顾忌,更因为妙玉平常在栊翠庵也没有什么人跟她交流和沟通,能够跟她说得上话的人,实在是没有,难得这么一个机会,跟黛玉交流,以妙玉的心高气傲,说出这一番话来,也实在是太好理解。

妙玉倒是没有怼宝钗,那是俩人关系生疏,生疏到不值得也不会一怼的程度,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亲近。可是我们看到黛玉听到妙玉的话以后的态度,也是令人回味的: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也不好多做,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了。这也太不像黛玉平时的为人了,在大家的观念里,黛玉不是一向都是很小性儿的吗?看到宝玉跟别的女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就满心的醋意,为什么此刻却主动拉宝钗离开,让宝玉单独留下来陪妙玉?黛玉最懂妙玉,所以妙玉说什么他并没有去反驳,更没有表现出不屑或者冷笑,而是此刻表现出了内心的慈悲,他把宝钗拉走了,剩下来的就是妙玉和宝玉单独相处的机会,黛玉深深懂得,对于常年身处在栊翠庵的寂寞孤单的妙玉来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心仪的人在一起是多么的难得,因为黛玉懂她,所以才会将将的机会留给她,我想在那一刻,妙玉的内心大概是万分感激的吧!只不过以她的心高气傲,自然不会说出来,而她的身份也不允许她说出来。

《红楼梦》中妙玉为什么要给贾宝玉用自己喝茶用的绿玉斗呢?

一片春心何处寄?香茗烟里可传情。用自己喝茶的绿玉斗请宝玉喝茶,高洁出尘的妙玉暗恋露出形迹了。妙玉曾自称槛外人,清高自尊,她入住贾府,还是王夫人三请四请,做足了姿态,似乎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浮云,实际上她的内心却住着一个“槛内人”。 妙玉暗恋宝玉,却难接近宝玉,贾母带众人到访,正是机遇,她虽入空门,也深解红尘人心,自然知道若是单请宝玉喝茶,宝玉必不能够,但若请宝钗黛玉喝茶,宝玉必不请自来。

事实不出她所意料: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来。吃茶时,妙玉所用茶具也有意思,给黛玉宝钗所用是新取出的古玩珍品,给宝玉却是自己常用的绿玉斗。这种做法若是其他不讲究的人也许没什么,但对妙玉而言,便是大有深意的。一个连别人用一下茶杯就要把茶杯扔了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暗搓搓的把自己常用杯子注入香茗,捧于他人受用?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在这次喝体己茶时,虽然妙玉明确表示: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会给你吃了。事实上,宝钗与黛玉却是托宝玉的福。并且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因此,在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时,宝玉逊了一筹,李纨罚他去栊翠庵折梅,当李纨要派人跟着时,黛玉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妙玉身入空门,其实六根未净,尘心未去,也难怪她的判词中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句子了。

《红楼梦》中妙玉用了好几种茶具请宝玉等人喝茶,这些茶具都有来历吗?

妙玉祖辈传下来的宝贝,其中送给刘姥姥的五彩成窑中子,价值连城。当年刘姥姥变卖之后,用来赎回巧姐。符合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一贯写法。原著里是这样写的: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