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的颜色就能大致分辨出茶的品种。清澈也是茶的纯度,茶汤一定要干净无杂质才是好茶,茶叶在制作和存放过程中有不当的地方都会导致茶杯污染,好的茶汤一定是通透无杂质的。好茶的叶底形状也是完整的。纯:品鉴茶的纯度也可以从视觉和味觉区分。我们喝茶可以满足对茶的味道和人体补充水分的需求,品茶则是一种对茶的认识与理解,是喝茶的更高阶段。
岩茶如何“焙火”?
武夷岩茶火功的高低,取决于焙火的程度。清代茶人梁章钜先生曾经赞岩茶的焙火功夫:“武夷焙法,实甲天下”。岩茶的传统干燥法分为初焙、复焙。温度应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采用烘笼焙茶,先初烘,后摊晾,簸拣,再复焙。1、初焙每笼摊叶1.0—1.5斤,温度100—140℃。每隔4—5分钟翻拌一次。烘至7—8成干起焙摊晾,再进行簸拣。
簸去黄片、蜡片、茶片,拣去梗、片、老叶、茶头和毛杂物。毛火温度160—180℃。摊叶厚度4—5cm,掌握高温、快速的原则。不加簸拣。2、复焙每笼摊叶3斤左右,每隔20分钟左右翻拌一次,烘笼足火温度80℃左右。岩茶的精制焙火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滋味,去除青味、杂味、滋味醇厚,改善武夷岩茶特有香韵的关键工艺。
精制工艺的焙火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焙火的技术要求火候能影响外形色泽、叶底汤色以及耐泡度。火候掌握适当可以弥补茶叶品质某些不足,掌握不当会降低岩茶品质。“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烘焙总是以“文火慢炖”为好。品饮岩茶时不是焙火程度越高越好,最佳状况应该是有火功香而没有火气和火味。碳焙的茶:(1)香型好,能保留原有的香,并有碳香味;(2)耐储,不易返青或变味。
火功的高低是烘焙的温度和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焙火能改变苦、涩味和醇厚度,但不能完全消除,苦涩就体现为厚重。焙火后,随存放时间的延长,火功的高低和滋味都会逐渐改变(退火、醇厚、回青),苦涩味也会改变。茶叶越高级越需文火低温长焙,而低档茶和茶头炉温则可适当高些。实践说明,茶叶的蜜糖香及其他一些香气的形成,常产生于低温长焙过程,低温烘焙还有促进糖的焦化作用,产生麦芽糖的香味。
“若用低温长时烘焙,则茶叶吃不进火。”——因温度太低,只起烘干茶叶的效果,而起不到吃火的作用,烘过的茶叶内没有明显的火功,所以说茶叶吃不进火。简单地按焙火时间把岩茶的火功分为轻火、中火和足火是不确切的。焙火程度的高低要根据茶叶基本特性、销区习惯和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来掌握。火候的掌握要注意不同品种、新旧茶不同、不同发酵程度、不同含水量火候轻重程度亦不同,内质越好的茶越耐焙。
如何买到好的绿茶?
感恩提问者,普文是原产地茶山经营者,对您的问题做个人解答,如何买到好的绿茶?普文认为消费者需要从基础知识去判断,机制与手工,施肥与不施肥。绿茶的制作中国如今产量与销量最大的还是绿茶,在绿茶工业化升级也是最为先进,绿茶的制作已经几乎完全是机械化,一次性成行,普文是浙江人,对于龙井等制作工艺非常之了解,尤其是早期的单芽类茶,基本是机器一次能够完成制作,干茶的产量也相当之大。
然而采摘主要还是以人工为主,毕竟茶地、茶树种植还是以农民为主,然而普通大量的绿茶可以用机器采摘以及大量生产。机器制作与手工制作有什么区别?普文在这里简单给大家讲述分辨的方法。1.机器制作的绿茶比较均匀,平整度都好。2.机器制作茶颜色非常均匀,外形类似。3.无糊片,制作单芽居多。茶叶施不施肥,叶底能见分晓。
普文分析如下:1.干茶来说,芽头扁肥,页面短。(施肥茶)2.干茶来说,芽头瘦长,页面瘦长(不施肥)这是相对同一类树种茶对比。不同树种那是不同的叶底与外形。冲泡后见叶底,3—5分钟就能分辨,施肥的绿茶,鲜嫩度不够,页面宽。不是肥的茶,叶子鲜嫩度足,看似光泽油性足,叶底瘦长,比例长宽类似黄金比例,看似很舒服。
总结如何买到好的绿茶,一看产茶的时间段,不是越早越好,有些树种是早品种,未必有较迟的品类好,绿茶的在3.26—4.1之间的日期的,普文认为是性价比最为高的茶品。(但是具体还看某些品类。)茶行业是紧密与文化结合的产业,古人们也留下太多的诗句与文章,别说对不对,至少对现代的茶文化影响甚多,厚古薄今,却成为茶商们肚子里点点水墨,滔滔不绝,普文认为,我们的茶人还是应该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审视茶行业,总结与发展。
如何理解茶汤的层次感?
如何理解茶汤的层次感?经过认真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茶叶标准GB/T14487-2008《茶叶感观审评术语》、GB/T23776-2009《茶叶感观审评方法》、湖南农大施兆鵬教授编写的《茶叶审评与检验》及浙江大学茶学系罗军教授编写的《中国茶典藏》等诸多专业文献,均未找到"层次感"这个词,这可能是一些茶友对茶汤滋味多样性的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吧。
关于茶汤的审评和品鉴,我想用简单的方式回答一下,其实主要以下三个方面:一,汤色:简而言之四个字,清净透亮,不论茶汤是红还是黄都要符合这四个字,才是上品。二,香气,纯正馥郁、高鲜嫩清⋯三,滋味,回甘强、浓醇鲜爽厚正⋯无异味,既为好茶。以上三个方面如果要展开来讲,确实太过繁复,我们做为茶痴级的爱好者,大概简单记得这些,我认为就可以了,具体到舌的各个部位对应感觉什么滋味,我认为没必要了解,酸甜苦辣咸感觉正常就OK。
泡茶之后,如何品茶才能感受茶的滋味?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喝茶,用保温杯、玻璃杯、白瓷杯一泡就能喝,不讲究地点、器物、环境,随意而饮这叫喝茶。我们喝茶可以满足对茶的味道和人体补充水分的需求,品茶则是一种对茶的认识与理解,是喝茶的更高阶段。品茶与喝茶比要复杂I些,今天我就要和大家聊聊如何品茶。①备器既是品茶肯定要有个品茶的样子,不能拿个保温杯在那品吧,最基本的茶具要有:茶壶或者盖碗(泡茶之用)公道杯(静茶、分茶之用)品茗杯(品茶汤、观茶色之用)闻香杯(闻茶香之用)茶夹(温杯烫壶之用)茶匙(拨茶之用)茶巾(清理茶桌保持清洁之用)以上几样茶具在品茶之中是必须的,其他的随各位爱好和需要添加,条件允许还可以焚香怡神静心。
②观外形干茶外形的一定要美观、干净,条索要完整,像普洱茶一般为紧压茶,边角一定不能散,梗不能太多,绿茶最好不能有梗,有梗的茶比较粗老。好茶的叶底形状也是完整的。③观色泽颜色不同类的茶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绿茶为黄绿色,黄茶黄色,白茶杏色等。从茶的颜色就能大致分辨出茶的品种。亮度可以理解为茶是否有光亮感,有的茶颜色深而暗沉,这种茶一般品质较差,茶要有亮度,比如好的黑茶颜色虽然是红浓,但是透亮有光泽。
清澈也是茶的纯度,茶汤一定要干净无杂质才是好茶,茶叶在制作和存放过程中有不当的地方都会导致茶杯污染,好的茶汤一定是通透无杂质的。④闻茶香茶叶中含有微量但种类复杂的芳香物质,这些物质形成茶的香气,同时受到生长环境、树龄、存储、茶原料的不同等的影响,香气也会有区别,茶的香型有很多种,不管是花香、枣香、果香、陈香,只要你闻着舒服,喜欢就行。
酒有挂杯,茶也有,不过茶的挂杯是指茶香在茶杯中的停留时间,我们叫它“挂杯香”,这个我们可以借助闻香杯闻香,建议大家使用材质轻薄的瓷器,留香时间较长。⑤品茶汤品茶最终要落实到品味的这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毕竟茶就是要喝的嘛,滋味不好,说什么也白搭。茶的六味包括:香、厚、醇、纯、滑、润。香:在闻茶香中已经谈到,除了用品茗杯闻香以外,饮茶之后的齿颊留香也是品茶的一大乐趣。
厚:“厚”可以在感官上得到明显的体现,首先是看,细看茶汤会发现好的茶汤表面似有一层油光,色泽饱满;其次是品,厚、薄感一饮便知,唇齿间会有一种软糯又厚重的感觉,给味觉带来满足。茶的这种厚与其内质有关,内质越丰富,茶汤口感越饱满,内质的产生于茶叶原料、树龄、生长环境等有很大关系,比如老树茶的“厚”就表现极佳。
此外,茶内质的丰富不能靠多放茶叶少放水来增加,是茶本身的所决定的。所以这个可不能凭喜好,厚度是茶的品质呈现。滑:“滑”是指茶汤过喉如无刺激、无涩感,如行云流水,一饮而尽,“水路细腻,无粗杂感”就可以说这个茶的滑度还不错。滑度在老茶中表现比较好,而新茶的涩度比较重。纯:品鉴茶的纯度也可以从视觉和味觉区分。
首先是看干茶是否有杂物,茶汤是否浑浊不通透,茶渣是否有完整无杂质。其次饮茶时注意会不会口腔、喉咙有不适感,是否有异味,如果是,茶叶很可能已经被污染。甜:茶叶中的糖分物质主要是单糖、双糖、多糖,形成了茶的甜味,甜而不腻。也有回甘和回甜的说法。⑥嚼出茶味说了那么多最后说一下“怎么品”,大家喝茶的时候不要一饮而尽,嘬一口包在口中,可以咀嚼一下,吸一口气把茶汤冲散在口中,让舌头、两颊各个部位充分感受到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