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啦,这武夷岩茶也不是平白无故的贵,这得由它的综合条件决定了。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由于武夷岩茶剔净茶梗只留叶片,加上足火焙制,所以约8斤武夷岩茶鲜叶才能做成1斤干茶,对比中国其他茶类,鲜叶和干茶比例为4:1,仅为武夷岩茶的一半,成茶难得,那价格高昂也是必然的了。

为何武夷岩茶如此尊贵?

有人说“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艺术品,不要庸俗地用金钱来衡量它。但也有人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生活用品,价格上自有高低。就拿武夷岩茶来说,自面世以来,茶价便水涨船高,甚至还出现了十几万一斤的天价茶。那么问题来了,武夷岩茶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竟能卖如此天价?01“茶红是非多”,这难免有炒作嫌疑。当然啦,这武夷岩茶也不是平白无故的贵,这得由它的综合条件决定了。

这里说的综合条件包括地形、土壤、温差、日照、悠久的制茶历史,以及引得各地人们心驰神往的各种神话传说。武夷山的植茶土壤由丹霞岩石风化而成,深富养分且透气性极佳,加上岩谷中的茶园都被山岩所夹,光照时间少,这些顺应了茶树喜阴、喜清透湿润的本性。且武夷茶错落在溪谷纵横、峰峦叠嶂的山场里,这样独一无二的山场特征,与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有很大关联。

02若仅是在这片三坑两涧的丹霞山水中孕育,没有这些传统制茶工夫,武夷岩茶喝来也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说来也怪,这种传统制作工艺,在经历了历史更迭,茶园易主,自诞生之日始至今竟然都没有变。这和武夷人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是半个武夷人。我们习惯性会把在武夷山的制茶人称为武夷人,而历史上武夷山的制茶人大多数并非本地人,而是来自江西、闽南、潮汕等地。

这些年来,武夷山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突增,大量制茶人涌入。为了保护生态,市政府全面禁止新开茶园。地少人多,为了分到一杯羹,武夷山人不断你追我赶、精进技艺,无意之中,对历史的传承与守护也起到了保护作用。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传统制作工序将近20道,包括常见的几个步骤: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

做青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殊的色、香、味、韵的关键工序,仅手工做青这个工序就要耗时8~12小时甚至更久。(摇青)同时,武夷岩茶采用传统炭焙工艺的“三道火”,初焙、复焙和炖火,火候和时间对成茶的滋味和口感也有很大的影响。一到春季,正是经一冬休眠的春茶开始陆续上场的时候。全国从南到北,各地茶开始忙着抢早抢鲜去占领市场先机,但岩茶产区的人却不急不躁,踏踏实实待到4月末至5月初,才开始岩茶的采摘工作。

就这样,从制出毛茶人工拣茶,到焙火焙成,到成品茶面市,快则7月,如果是分阶段慢焙的,甚至要到中秋前后。真可谓是制茶耗时近半年,得来全部靠工夫啊。03像天心、兰汤这样的制茶村每年自晒青开始,大半年都在忙着制茶,空气中的茶香氤氲也会持续半年之久。(晒茶青)白天人们打着赤脚,铺展开竹编或大白棉布,将绿叶均匀抛洒,村里的空气从刚晒时的清香转向后期的青苹果香,随着夜里一筛筛茶青的摇动,空气又随之转成了花香或果香。

到了六月,从武夷岩茶第一村天心村,到景区脚下的兰汤村,甚至在游客商业区三姑度假区,处处可见人们围坐在一张长桌上,双手不断从茶里拣出茶梗的场景。(拣茶梗)拣茶梗的多为妇女,从天明拣到天黑,所拣的是尚未烘焙的毛茶,剔除的是茶梗和黄片。其实,不将茶梗放在采摘阶段辟除,是因为茶梗在毛茶制茶过程中,也能为茶叶的香气做出重要贡献,所以,为了保留这个加分项且不影响成品茶的外观,而又必须拣除茶梗。

目前这种拣茶以及“扬簸”工艺多为手工完成,常常损耗大量手工人力。很难想象在机械如此高度发达的今天,依旧有这么一种生产的某个环节是需要由那么多人一同手工完成的。由于武夷岩茶剔净茶梗只留叶片,加上足火焙制,所以约8斤武夷岩茶鲜叶才能做成1斤干茶,对比中国其他茶类,鲜叶和干茶比例为4:1,仅为武夷岩茶的一半,成茶难得,那价格高昂也是必然的了。

大红袍)你以为只是拣毛茶费人力吗?不不,武夷岩茶生产分工也极为细致,从茶园开始,每一步都有专工专司,从组织督办采茶的“带山”,到做青的青师傅,焙火的焙师傅......甚至过去筑石砌茶园,还有专门的石匠打制专用的石块。近20道制作工序,多达18种工种的规划,种种角色,不一而足,直到今天,上述这些分工依旧没有改变,尤为难得。

央视调查武夷岩茶520万一斤,你怎么看?

乍一看到这张图,第一反应可能会是:“这谁做的,正岩、半岩、洲茶的范围写错了,很不走心哟~”但是如果再注意到左上角的的CCTV2和右下角的“315在行动”,是不是会一下子紧张起来。央视!315!这是怎么了?这是昨天央视财经频道《315在行动》,专题“天价武夷岩茶调查”用到的一张图。今天这期节目和财经频道推送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

看完之后,有些话《说茶》觉得有必要和央视说。但凡对武夷岩茶有一些了解,就会知道这视频里的一些观点是对武夷岩茶的极大误解。比如这张图:这张图是今年年初在朋友圈刷屏的一张图,来源不明,大家转发其实只是一种调侃,特别是第一条“九龙窠母树大红袍”的价格为520万,看起来特别震撼人心,特别有传播点。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是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九龙窠崖壁之上的6株大红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公约》,母树大红袍作为“主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与景观”之一,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在旁标识身份的“大红袍”摩崖石刻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对象。

而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是,母树大红袍从2006年开始就不允许采摘了。这是为了防止其品种种性的退化,保证茶树生长良好,政府2006年决定对母树大红袍进行停采留养,同时指定市茶业局为技术管护责任单位,制定科学的管护方案,进行管护、培优。那么,母树大红袍能买到吗?520万这个价格是怎么来的呢?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买母树大红袍这个想法可以有,但是实现的概率大概为0。

520万的价格,是因2006年之前,大红袍母树还有采制时,部分茶叶曾通过拍卖进入过市场,比如:1998年,在武夷山拍出20g 15.68万元人民币;2002年,在广州拍出20g 18万元人民币;2004年,在香港拍出20g 16.6万元港币;2005年,在上海拍出20g 19.8万元人民币;2005年,在武夷山红袍节拍出20g 20.8万元人民币。

以最后一次的最高价格来换算,一斤刚好就是520万。九龙窠母树大红袍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是无价之宝,这张图将最后一次拍卖价写上去,只是一种调侃和对母树大红袍的价值体现。在央视这个专题视频中,《说茶》看到这张图被用来论证武夷岩茶的“天价”时,非常非常非常震惊,这张来源不明的图仅仅只是网友之间的调侃,并不能作为一种论证的证据的。

又比如开篇的这张图:看到这张图的时候,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会把图画成这样,然后去搜索了一下“正岩、半岩、洲茶”的关键词,看到下面这张图流传非常广泛:一下子恍然大悟,为什么央视对于“正岩、半岩、洲茶”的理解会是这样的。看到这些,《说茶》有点痛心。武夷岩茶发展那么多年,大家对正岩、半岩、洲茶的概念早就熟悉了,陆羽也早就说过“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而央视所引用的是网络上搜索到的图片,这张图片对“正岩、半岩、洲茶”的表述显然是有问题的。根据视频中唯一接受采访的专家——陈郁榕老师(原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权威度不言而喻)所主编的《细品福建乌龙茶》中,就有对这三个区域进行阐述:正岩:正岩含名岩和正岩,其中名岩指武夷山三坑两涧区域,三坑指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而不是视频中说的倒水坑),两涧指流香涧和悟源涧;除三坑两涧区域外,其余的(武夷山景区内)山峰、山岩称正岩;半岩:指除了名岩和正岩以外的区域;洲茶:是公路两边、溪流两岸的平地所产的茶。

再比如说武夷岩茶手工制作工艺的流程图:然后视频中还提到一位被采访人员的说法:“其工序繁复,涉及到十多种技艺,需要至少几十个人在短时间内争分夺秒地做茶,任何一个大师根本无法独自完成。”这句话其实非常片面了,在没有揉捻机、做青机等制茶相关机械发明之前,茶农也好,专家也好都是手工制茶的。并且武夷岩茶整个制茶过程从采摘到成品茶,时间跨度很长,甚至长到半年左右,并没有“争分夺秒”“几十个人”这么一说,即使在某些需要把控时间的工序上,比如“摇青”“炒青”“揉捻”都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只需要控制做茶量就好。

武夷岩茶的工艺的确会稍微复杂一些,但并非如视频中说的那么夸张,很多专业书籍中都有过详细阐述。陈郁榕老师所主编的《细品福建乌龙茶》中,就有提到武夷岩茶的制茶工艺流程为:初制:鲜叶(采摘)——晒青——凉青——摇青(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精制:原料——筛分——分选——拣剔——均堆——烘焙——摊凉——过磅——装箱。

当然对每道工艺的具体做法,直接去看书籍即可,这里就不再展开了。直接和图上的进行对比,就能知道视频专题中对武夷岩茶制茶流程的表述,还是比较不完整的。比如说对“牛栏坑肉桂”的一些阐述:“记者调查得知,目前茶叶市场上,最红火的武夷岩茶,是一种名为牛栏坑肉桂的岩茶,价格是标注最贵的。市场上的商家,也都以售卖牛栏坑肉桂岩茶为荣。

”“一位武夷山市拥有几款岩茶顶级品牌的知名制茶大师说:‘其实这个东西,是一个噱头,卖几十万元的茶和其它茶差别在所谓的手工制作。’”“很多茶商透露,当地一些所谓大师茶,用的原料和大家差不多,不过是制作过程中,有的是大师在制茶过程中负责监制,有的纯粹只是大师签了一个名,茶叶的价格就立即翻上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一家茶厂的老板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你看‘牛肉’,它分‘牛头’、‘牛尾’、‘牛背’,如果是卖六千左右的,是种在比较高的地方,卖三千左右的,种在‘牛背’。”“经过实地调查,315在行动的记者发现,武夷山核心茶区里的牛栏坑面积,最多也只有二十亩左右,年产肉桂岩茶最多也就一千多斤。”“阿青所说的拼茶,并不是工艺上的要求,而是用便宜的茶拼起来,假冒牛栏坑肉桂茶卖高价。

”“茶商阿青丈夫:“这三款都是‘牛肉’,为什么这个要卖五万、两万、一万?原因一,看‘牛首’由什么师傅做的、用什么工艺做的,其二这是‘牛心’,看是在哪里做的。”“茶商:‘武夷山的茶之所以价格高,因为文化人喜欢把玩,它不是那么容易玩得清楚,所以说喝茶也是水很深。’”以上摘述的几段话,主要论证的逻辑是:据记者现场测量,牛栏坑顶多二十亩左右的茶,一年就产1000斤左右,所以并没有市场上那么多“牛肉”,那么多价格昂贵的牛肉怎么来的,制造噱头来的,用便宜茶拼配来的,讲故事来的,大师签名来的,文化人玩出来的...最后,总结一句“茶叶没有天价,消费要当心骗子。

”暗戳戳把“天价茶”这顶帽子就扣到了武夷岩茶的头上去了。看到视频中,这些被作为佐证“‘牛栏坑肉桂’98%都是假的”和“武夷岩茶都是天价茶”的话,这些模糊不清的概念,错误百出的说法,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真的是对武夷岩茶和牛栏坑肉桂极大的误解。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同时价格的波动是由供求关系所引起的。

所以高价格的茶和低价格的茶首先在价值上就有差别,其次是有这种需求,才会有高价格的茶出现,并不是茶商自己喊上去的。(在央视财经频道面前班门弄斧,感觉好害pia)而茶叶的价格跟其品质息息相关,武夷山有句俗话“看天做茶、看人做茶、看茶做茶”,其实就是将影响茶品质的因素都概括说明了,比如看天做茶就是采茶时的天气影响,看人做茶就是制茶师傅制茶水平影响,看茶做茶就是茶原料的品质影响。

这三大因素决定了成品茶的品质高低,而针对如何判定成品茶的品质高低,《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GB/T18745-2006) 》文件已经有非常详细的操作说明。视频中陈郁榕老师说:“牛栏坑这个地方,从地理条件来讲,属于幽谷坑涧的地貌类型,土壤风化得很好,而且四周都是岩壁还有树木,自然生态环境很好,具备了产出好品质茶叶的地貌特点。

”已经说明了牛栏坑所产的茶叶原料品质,的确优于其他地区所产的茶叶,再加上好的气候条件、好的制茶师傅,其最后出来的成品茶价格相对高于其他茶,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除了牛栏坑肉桂之外,武夷岩茶有部分品质优秀的茶,在市场上售卖时获得比较高的销售价格是符合市场经济学的,不能看到高价格的茶时,就直接冠以“天价茶”的帽子。

而市场上一些不良商贩靠“讲故事”“以次充好”“制造噱头”等方式售出高价茶,这是欺骗消费者,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行为。我们不能一竿子将“武夷岩茶”整个市场都打上“天价茶”的标签,这是极为片面的做法。《说茶》非常遗憾,视频中并没有针对茶商、茶农等的说法向茶叶专家以及相关机构进行验证核实,其中还引用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和片面观点来进行论证,没有看到更多专业人士和政府官方数据来支撑,俨然像是将很多的道听途说结合起来,从而得出一个“天价武夷岩茶”的结论。

央视作为一个全国权威媒体,在武夷岩茶专题视频中尚且出现那么多常识性的错误和很多片面的观点,普通大众对武夷岩茶的了解就更是微乎其微了。《说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作为福建本土茶媒体任重道远!值得庆幸的是,在央视这个专题报道出来之前,7月9日,武夷山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产销管理促进茶叶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针对武夷岩茶市场中一些扰乱市场发展的现象已经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打击、处理制度。

① 加大茶叶市场管控力度常态化实施茶叶市场日常专项检查,制定对企业生产、市场销售、产品质量及包装物标准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严格监管的制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由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度假区等茶叶市场进行专项整治,依法打击茶叶市场的假冒、伪劣、侵权、过度炒作、包装标识不清、偷逃税收等行为。

➁ 加强“地标”产品保护及品牌标识管理加大对武夷山知名茶叶商标、专利的保护力度,规范发放武夷岩茶、武夷红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和“武夷山大红袍”等证明商标标识。定期对茶企茶叶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引导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防伪标贴,上市茶品规范对厂名、产地等标识的使用以及告知制度。③ 实行“黑名单”制度对茶叶价格过度炒作、存在质价严重不符的茶企,税务部门定期开展税收检查、评估、税额核定,加强税收管征。

加强对茶企信用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将其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实行联合惩戒措施,予以约谈、书面警告、限期整改、媒体曝光、综合整治等。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茶企或茶农列入“黑名单”,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享受相关资金、项目等扶持政策以及相关评优评先资格。④ 实施茶山综合管理对景区茶园有碍景观、弄虚作假、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基地标识牌进行清理,并对茶园插牌实行报批审核制度,统一规范景区内标识牌的设置。

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全面实施“绿色发展,农药化肥零增长减量化”质量兴茶工程,建立农资监管平台,从源头管控上实现对规范购药、规范管理茶园的有效指导和监管。实现对全市现有茶山的长效化、常态化管控。巩固提升违规违法开垦茶山整治工作成效。⑥ 推进溯源机制及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业与市场监管部门按照《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要求,加快推进食品溯源“一品一码”工作,实现从源头种植到产品上架的全程溯源监管,从源头上杜绝茶叶农残等食品安全问题。

......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对于这个切实有效肃清武夷岩茶市场上一些不良现象,推动武夷岩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提出的时候,央视的专题节目已经制作完成,因此就没有将这个举措考虑进专题报道中去。除此之外,其实在今年2月份,武夷山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出台了近年来最全面、严厉的“两违开垦茶山”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在誓师会当天就整治了“两违茶山”26片10个区域87亩,并当即种上桂花、无患子6600株。于4月份,集中宣判毁林种茶生态案件,助力武夷山市整治茶山的攻坚战。对于武夷山这个专项整治方案,英国《金融时报》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对于武夷山政府的这些有效举措,在这个专题中未能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说茶》觉得这样这个专题视频对“武夷岩茶”更有失偏颇了。

《说茶》也非常理解央视的这个专题中想要传达的观点:不仅仅是让武夷山茶产区,是让所有茶行业茶产区,看到市场上有这些危害茶产业发展的现象存在,应尽快出台对应措施,肃清这些不良现象,从而让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其中引用的一些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观点,也并非这个专题视频的本意,跟茶市场本身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一直没有被正本清源,导致这些观点始终流传,导致大众对此深信不疑,最后被央视选作“天价茶”等市场乱象的佐证,也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大多数对武夷岩茶有一些了解的人,在看这个视频专题时,能够知道其中哪些观点引用有误,哪些观点不能作为论证“天价茶”的佐证,但对于不了解武夷岩茶的人来说,仅仅是标题《重磅调查:“天价”茶叶市场水多深?业内爆料:大师签个名 价格翻10倍……》就能让人对茶叶敬而远之,其中点名批评的武夷岩茶更是影响巨大。

为什么茶叶有几百一斤的也有几万一斤的?它们有什么区别?

茶叶的定价是有一定依据的,几万一斤的茶在产区环境、树种树龄、采摘季节、采摘等级、制作工艺等优于几百一斤的,外形香气滋味俱佳,韵好茶气足,一分价钱一分货。一、产区环境就以武夷岩茶肉桂来说吧,同样产自武夷山,还分为正岩、半岩、洲茶等。同样都是肉桂,其中三坑两涧中的牛栏坑肉桂价格基本上是万元一斤起,洲茶也只是百元,这是因为产地环境,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较短,为茶树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从中生长出来的肉桂,具有山场气,口感霸气,岩韵十足,这是模仿不了的。

二、树种、树龄每个茶类都有其优秀的品种,以龙井茶为例,市面上作为龙井售卖的有这么几个品种,群体种、龙井43号、长叶种、黄叶早、平阳特早、迎霜、发芽早、乌牛早、小叶福鼎、中茶108等,其中群体种、龙井43号是目前公认的龙井茶最佳品种,香气高,口感好,狮峰明前龙井也是过万元,而乌牛早、小叶福鼎、中茶108这些都不属于西湖龙井茶的规定树种,确当龙井茶售卖,口感比群体种、龙井43号差很多,价格自然便宜。

三、采摘季节、等级这个在绿茶上面体现的最明显,大家都知道春茶第一批明前茶最贵,其次是雨前茶,采摘等级是采的越嫩价格越高。在铁观音上,季节性差异也很大,我们都说铁观音“春水秋香,夏苦涩”,冬天积淀了一冬的营养,全都体现在春茶上了,所以春茶喝起来香浓且幽,茶汤醇厚饱满;秋天秋高气爽,香气高扬,夏天日照多,天气炎热,口感苦涩。

所以铁观音夏茶价格最低。四、制作工艺品质再好的原材料也需要能工巧匠去制作的,一批好茶青遇见一个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发挥它的优点,这是最近市面上在追求大师制茶的原因。当产区环境好,树种好,采摘时节恰当、采摘等级高、制作工艺又好这几个条件都达到的时候,这款茶的产量相对来说就会少,价格自然也就高了。我是一个不正经的评茶师,最擅长正经评茶!能求个小小的关注吗?一起看茶、品茶——。

茶友们,你们觉得武夷大红袍口味如何,动不动就要4,5百大洋一斤还是中档茶,贵吗?

那是你没有喝到好的的大红袍!武夷山大红袍分3个等级,正岩、半岩、洲茶,不知道你所处的位置,出了武夷山,您4,5百大洋的茶估计洲茶吧!其实主要看您是否会品茶了,洲茶是等级最差的茶了,正所谓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在武夷山境外半岩都卖到1000多了,而在武夷山这个价可以喝到好的正岩的茶了。所以你懂的!4、5百可以买到半岩了!下图就是传说中的牛栏坑了,武夷山最贵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