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云水禅心,云水禅心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时间:2023-09-05 07:28:41
1,云水禅心是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云水禅心】
古筝曲——《云水禅心》:(曲:邹建平 王森地 奏:王珣 阎爱华) 选自掬水专辑, 同专辑的曲目还有:步步清风,柳色新,雪山寺景等等 古筝叮叮咚咚地婉转,如流水潺潺。竹林扶疏,泉石相映,天籁一般的绝妙之音漫卷漫舒,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仿佛天地万物全都溶在了这一份亦真亦幻的意境之中。
2,请问 云水禅心是什么意思谁能帮解释清楚
云水禅心,属于佛教音乐,这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可超越浮尘,和人世的杂乱无绪的情结。天地间事物的变化,延伸,可在这一动一静中展现,升华,直变得宁和。北宋时期,有一古曲,名曰《云水禅心》,虽与现代版本不一,但各尽其妙,伯仲之间。石景山(在今四川永顺县西北石土山)浮萍庵中有一位女尼,法号禅心。悟性颇高,慧质天生,其师父甚为喜爱,圆寂后,禅心便是庵中师太。不久,庵中来了一个远游的道士,道号“云水真人”。本说是到庵中借宿,但一住就是一年余,却毫无还意。日里则与禅心大师切磋琴艺, 夜则观赏星辰。久而久之,就有人说起闲话。被逼无奈,云水真人与禅心大师辞行。禅心远送十六里,也终须一别。禅心折柳相赠,云水奏曲辞别。曲中除了灵台空明,无牵无挂的佛家思想之外,更有的是两情相悦,相聚甚欢的丝丝情意。禅心迫于佛门女尼之戒,洒泪为云水送行。此曲名曰:云水禅心。传说后日禅心郁郁而终,英年早逝。病危之际,在七弦琴上,拨出了此曲的第一个音符。手一垂,圆寂了。
3,云水禅心是什么意思呢
1.云 水 禅 心
明月前身,必是茶泪。
否则不会那么盈盈一握,惹人堪怜。
于烦恼之中,痛苦之时,张扬亦或清高的盆火;
粗暴亦或狂妄的篝火,莫不是伤心、萎靡、不振。
惟茶泪,不惊慌、不卑低,
纵是涟漓丛丛,也不于杯口轻溅半滴。
英雄前身,必是茶梗。否则不会轻煮豪论,惹人敬佩。
在乱世里,同经沉浮。明乱暗寇,莫不胆颤弱懦。
惟茶梗,于逆境中,不弯不曲,
纵是滚水浓汤,也不于一指杯内退缩半点。
心境袅绕,必是茶缘。惟一缘字不可求。
茶缘百得一柱,在时光消磨中,
或早或晚,都是错,都是过。
只有那恰到的好处,心无杂念,
致力一博。是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茶缘。
忠情贞坚,必是茶托。无怨无悔,满怀相托。
杯弃托仍旧是杯,托失杯却不被为碟,
不是不想,只是不能,无法自己。
遍寻不到的定位,也就无从谈及独立的渴求。
欲望前身,必为茶气。
倒不失春风舞青丝的冤气,阴韵氤氲本是同室生。
仗着那点有形无形的欲望,久盘不散,
不是不甘,只是不舍。
君竹二字,似是茶魂,是似不是必。
君有伪,竹有虚。坦荡荡,直条条。
执而不愚,韧而不傲,所有的癔病,
不是茶魂,只是笑;
君竹二臣,通体灵光,不是投机,只是妙。
空留余味,回荡,回荡……叹一声,
清茶一杯,前世因果终是了。
茶禅一味
生活何不如此呢!
云水禅心
几人能够?
2.《云水禅心》
云水间本是没有一个“禅”字的,因为有了静思的人,有了一份成为“禅”的心境,于是天地万物就被赋予了“禅境”的意义。
追求佛道的人们,梦想成佛的途径很多,不用说密宗和参禅 (也称为禅定)是最著名常见的方法了。
依我的理解,参禅就好比是通往顿悟的一个途径,禅境就好比是能达到顿悟的一个个驿站。
而这样的比方也是很笨拙的。我心里对禅的理解,实在是无法用语言能说得清楚。
这个“禅”字本来是口不能言的,佛祖当年拈花一笑真的不是为了制造神秘,实在是不能言的缘故。
试想语言本来也不是为了禅的境界而发明的,禅境总是少数人思想到了深处的境界;而语言则是远离禅境的芸芸众生们在红尘中打滚时的需要。
语言的发展总是滞后于思想,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参禅被人理解为高雅也好通俗也好,都不过是为了从红尘中达到超脱的行而上的境界,并且是一种很少数人参予、很个体、很隐密的行为。语言没有为了禅意而发展,并不是说不过去的事情。
况且,佛祖的境界已达到了那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无心的状态。无心,便无思想,无思想便无语言,连顿悟都是成佛之前的行为,佛祖拈花时的最深境界怎么可以是语言能解释得清楚的呢?因而,人们就只能凭着一颗同样是语言解释不清的禅心去悟了。
这也好比是体会一个爱情,当你觉察到了爱的时候,真的不是由于眼神,不是由于表白,不是由于拥抱,是由于包括这一切在内的环境、包括空气都给了你那样一个顿悟。因此,当你的爱人问你为什么爱他和爱他什么的时候,你只是说不出来。“是……,也不是……”,就是那种感觉!突然的顿悟。
禅境也是要这样进去的。
不过,用“进去”来表达,不够禅意。入禅、悟禅不是一个矢量的动作,也不是一种演化。那是一种很突然的感觉,好像一种转换,一种无灯自明、无声自响的明了。而你即使是顿悟了,也不会觉察到先前一刻的愚昧,因为那不是一种对比出来的心境。
有了这样一个感觉,“禅”就成了一种不能交流的境界。
能交流的只能是参禅的过程。但交流的时候却没有人可以知道,谁人的参禅过程可以真的能直指人心了悟佛祖那“一笑”的含义呢。
人类实在不是一个能独立思想的动物。即使是“思想”这样一个行为,如果始终都没有通过因交流而得到旁人的启迪,个体是完不成的。如果没有人和人的思想交流,就真的会把红尘与西方净土之间隔绝出一个不能逾越的空白了。即使是释迦摩尼当年的顿悟,也是离不开在人世间与人打交道的感悟素材。
因此,禅师们就算在自己的心中打扫出了一块貌似空灵的明镜台, 失去了云水间红尘人生的譬喻,也不能传达出一个“禅”意来。
说来说去,全因为这个“禅”字是发乎人类的心思,这个“心”就成了禅境的依托。
是依托,也自成局限。
就好像是需要勤扫尘埃的“明镜台”一样,禅心也就不能了无挂碍,总是要依托山水人物做映衬;也好像是写意画,留白的生动总是需要旁侧的墨迹才能对比得出。
不过,就因为这种局限,倒是把一个“禅”字人性化了,使得有心的人都不会觉得无力禅定,从六祖禅师到农夫老妪,无一不能参禅;同时,在滚滚红尘中,一切色香声味触法也都可以开启禅思,从庭前柏树子到吃饭睡觉,无一不能入禅。
参禅实在是我们顿悟佛道的方便法门啊。
想透了这一层,我们就可以安心地在云水间,在声色犬马中培养着一颗禅心去参禅悟道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