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不乏经验教训,也发现了一些普洱茶微妙的现象:凡是山野气韵强,香韵深沉的原生大树茶,毛料时香气浓,压制成型后会保持原有的浓强度(不会减少)。其实普洱茶一开始,是没有什么仓不仓问题的,茶农主要是受到马帮运茶上京,普洱茶在途中,经过大自然微生物发酵的啟发。

普洱茶遇到阴雨天干得慢影响品质吗?

你这个问题应该是指晒青茶晒干环节吧。晒青茶干燥的快慢对品质会有一定的影响,就是正常天气下,有些制茶者都会刻意通过调节茶叶铺的厚度,甚至通过握堆步骤,延长晒青茶干燥的时间,其实就是在晒干过程增加轻发酵工艺,以提升晒青茶品质的厚度和甜度 ,但茶叶的清香气和清爽感会有所下降。云南进入雨季后,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对晒青茶加工很不利,现在大多茶农或初制所都会建晒茶棚来应对这个问题,晒茶棚采用透明的塑料或透明的瓦楞板覆盖,以便让阳光能够透射进来。

但即使这样,由于晒茶棚晒茶能力与茶叶鲜叶产量不匹配,因此晒青茶经常会出现闷味、闷馊味、烟火味、烘青味、甜香味等异味,这跟阴雨天气做晒青茶的工艺措施密切相关:一是加工量少,晒茶棚满足茶叶鲜叶的产量,可以铺的非常薄,再辅助强制通风,这种情况,虽然干燥时间延长,但对品质影响相对较小,茶叶的外观相对正常,也就是红变现象少,有太阳的紫外线味道,但可能略会有甜香。

二是普遍现象,晒茶面积有限,在天气正常时,干燥的快,能够满足茶鲜叶产量的需求。但在阴雨天气,干燥时间延长,而每天鲜叶产量不变,造成晒茶面积不够,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茶农或初制所会采取不同的措施,造成的品质差异也就不一样。(1)茶叶铺厚干燥,再加强制通风或不通风,如果阴雨天气不严重,就相当于加重茶叶发酵程度,使得制成茶叶红变现象较严重,茶叶出现闷味但甜香味明显(类红茶化);但如果阴雨天气严重,制成的茶则容易出现闷馊味。

(2)揉捻后茶叶先烘干至半干,再转到晒棚晾晒;或者是晒至半干 再转烘干,以缩短干燥时间 满足产量需求。这种情况 ,初制所会采用烘干设备进行烘干,但操作不当,容易出现烘青味;而茶农一般没有烘干设备,会采用火上方烘干 ,则容易出现烟火味。这里,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云南晒青茶的特征跟云南高原紫外线较强有关,刚制备出来的晒青茶所具有的太阳味,其实就是紫外线的味道,如果大家有我闻过紫外线消毒就清楚了。

针对这个原理,为保证晒青茶品质,很多企业和初制所都在探索解决阴雨天气制作晒青茶的晒干难的问题,大多初制所和茶农采用建晒棚方式,晒棚所采用的透明塑料或透明的瓦楞板,它们的光线穿过率约是70%左右,也就是紫外线穿过率在70%左右,跟太阳直接晒差异还是比较大。如天士力帝泊洱在晒茶方面的探索,为晒茶品质的提升提供一个参考。

他们采用高透光玻璃与“茶瀑”晒茶技术较好的解决了阴雨天气晒茶问题。晒茶平台朝南,确保从早到晚都有阳光,而高透光玻璃的光线透过率达到95%左右,“茶瀑”是指在晒场采用传送带转动形式逐层往下送,再配以强制通风和红外补温,从而保证了晒茶品质,使得茶叶的太阳味与直接晒的差不多,同时也提高了茶叶晒茶加工的清洁化。

干仓普洱茶与湿仓普洱茶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

谢谢邀请。要说普洱茶仓储的问题,那就先听一段民间传说的小小故事吧。 我国历代皇帝都有喝茶的习惯,每年全国各地,都将最好的茶叶进贡给朝庭,给皇帝以及皇亲贵族享用。其中云南古茶树众多,的确是出好茶叶的地方。但进贡路途遥远,古时以马帮运输为主,途中日晒雨淋,风歺露宿,等到了京城,好茶也变坏了。所以每次进贡,都得不到朝庭的好脸色。

后来茶农经苦心研究,将茶制成茶饼,包装好再用马帮运到京城进贡,这次成功了,终于使皇上知到云南出好茶了。因为送到京城时的茶,比当时刚刚制好的茶要好,为什么呢?当时的茶农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制茶人的反复研究,终于找出了原因,茶叶在经大自然的自然发酵,比刚制好的茶要温醇香滑得多,所以就演变出现在的普洱茶仓储问题了。

小小故事不知是否属实,也不去考究了。言归正传,现在就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其实普洱茶一开始,是没有什么仓不仓问题的,茶农主要是受到马帮运茶上京,普洱茶在途中,经过大自然微生物发酵的啟发。而创造出一套没仓的,大自然醇天然微生物发酵法。要仓储出好的普洱茶,主要是地方的气候环境很重要,就拿勐海味的茶来说吧,如果不是本地古茶树的料,不是在当地得天独厚环境仓储,跟本就做不出来。

普洱茶越陈越香,越陈越好的说法,曾经风靡全国,因此也就衍生出仓储的问题。什么干仓,湿仓,海岸仓,防空洞仓等等,也就应运而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将普洱茶快速陈化,来达得到快速盈利的目的。在这场赶潮中,有人赢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有人损失惨重,有句成语叫做:欲速则不达。仓储的时候,为达到快速将茶叶陈化,提高温度,湿度,不断出仓入仓(意思就是将茶叶时儿搬出来,让大自然的微生物,与茶叶自然发酵,一段时间已后又搬进仓),翻仓(意思是将仓里的茶叶换位,使茶叶陈化得均匀些)。

如果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当,就会让茶叶发酶,虫驻,变质,使茶叶产生有害物质。随着当今科技的进步,现在的普洱茶仓储,已经很科学合理的运用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来使茶叶陈化,也为广大销费者提供了更多,更合理的选择。自然陈化的普洱茶,汤色清切,入口先苦涩,接着苦涩化去,喉咙甘甜,回甘特别好,香气环绕,久久挥之不去。

普洱茶越存越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压饼后香气、回甘都消失了?

原产地做茶十多年,从开始的几十元一公斤,到后来的几百几千,直到近几年的扶摇直上过W,中间有收获的甘甜,也有不少吃亏上当的事,一句话,做茶人辛苦并快乐着,这是很多做茶人的真实生活写照。记得在十几年前在勐海恒邦压制“一零冰岛”的时候,我和负责管理生产的高厂长,从办公室往车间赶着去看压饼,离车间二三十米的时候,就闻到了浓郁的花香,高厂长抑制不住一脸地兴奋,大叫:“这是谁家的茶这么香?”我们三步并作两步,循香追去。

压制车间里,蒸汽缭绕,隐约可见一字排开数台石磨机组,气泵发出有节奏哐哐的声音,此起彼伏。工人们在紧张地工作,发出浓郁花香的正中间一组,正是我们的“一零冰岛”。以上是我们做茶多年,发生的无数小插曲中的一个。我们做茶的范围从临沧的冰岛、昔归到版纳的班章、老曼峨再到易武刮风寨、几个明星山头古树茶,不断扩大到数十个知名山头古树茶。

中间不乏经验教训,也发现了一些普洱茶微妙的现象:凡是山野气韵强,香韵深沉的原生大树茶,毛料时香气浓,压制成型后会保持原有的浓强度(不会减少)。正常仓储环境下,确会越存越醇、越陈越香。【个人认为:普洱茶的秘密是越存越醇,越陈越香真实的含义在于越陈香韵越丰富多变,而不是字面上的越香,波多蜜韵会在以后的文章里详谈,请“关注”了解】且说十多年前,茶山上到处都有好茶(好茶多孬茶少),商家只要舍得花钱,一般都能收到满意的好茶。

那时山头古树茶物美价廉,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大好局面。但在2011年春茶时,我收了一批茶,让我吃尽了苦头,实实在在地给我上了一课。记得那是一个下午,一个小伙子骑摩托车悠悠过来,带来了一塑袋茶样,打开看时,发现毛料芽叶整齐,基本是一芽两叶(普洱茶采摘的最高等级),嗅闻毛料时有香气,热水开泡时杯底有花果香,没有半点杂味,看来杀青功夫不错。

来人说家里还有差不多一吨茶,全要价格便宜些,我被茶农小伙子说动了,就全盘接收了这批货。当这批茶石磨压制成饼,烘烤结束,按照惯例像往常一样打开一饼喝喝瞧,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茶香气竟然非常微弱,我大感诧异!后来,这批茶放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好转,就低价舍本盘了出去。此事对我的信心打击不小,后经多方打听和实际考察,明白了这是喷洒了催芽素的缘故。

这类茶有一定的迷惑性,毛料有香气,但存放就不行。还有一种茶要特别注意,相信很多人上过当:这种茶毛料汤水很浓稠,要香气有香气,要苦涩有苦涩,滋味足得很。这就是令人切齿的农残茶,即打了很多药物的茶。这种茶隐藏得很深,符合存茶要厚重浓稠的理念,很多茶商栽倒在这里,花了大价钱买了农残茶,却不自知,直到成品仓储若干年后,苦涩仍居高不下,才慌了神,但为时已晚。

普洱茶产量很大的台地小树茶,茶多酚、花青素、咖啡碱含量高,而氨基酸类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酚氨比”失调,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内苦涩不退,香气飘忽易散失。但到了老茶阶段,苦涩就会转化成茶红素、茶褐素类等营养物。虽赶不上树大根深的古树茶(含有微量元素多,茶气就足),但比农残茶好多了。假如真像题主所言:越存越苦、香气回甘皆无,十有八九是过量使用了化肥,既打了杀虫药剂又喷洒催芽素,这种农残茶很可怕,喝到嘴里不舒服,喝到胃里胃难受,中间还卡喉辣嗓子,相当于慢性毒药,杀人于无形,不知不觉慢慢消耗身体的正能量,倒不如喝白开水安全,大家要敬而远之噢!。

有人说普洱茶放多久也不会过期,这是真的吗?存放几十年还能喝是什么原理?

普洱茶的后期陈化主要有三种转变方式:1.茶叶的自动氧化2.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3.微生物作用转化普洱茶的转化过程主要是呈味物质的氧化降解以及部分物质的聚合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最先是刺激性的.收敛性强的物质,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地在3种转化方式共同作用下,将涩啊.苦啊.粗青味等刺激性滋味变为纯和醇厚的滋味,汤色由淡黄转向红亮.影响普洱茶口感的物质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有:氨基酸(茶叶内含物中的鲜爽味成分),茶多酚(茶叶内含物中的涩味成分),茶碱(茶叶内含物中的苦味成分),儿茶素、黄酮类(茶叶内含物中既涩又苦味的成份),链状的醇类、醛类:酯类(茶叶内含物中的芳香成份),多糖、总糖、寡糖(茶叶中的甜味物质)、果胶(茶叶内含物中的粘性成份)等等这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茶汤的滋味。

在陈化过程中,1.氨基酸含量变化在新茶中含量最高,随着陈化过程会不断氧化.降解和转化其含量会降低,转化了的氨基酸溶于水中增进了茶汤滋味,同时部分氨基酸与糖类物质发生羰氨反应形成褐色物质改变了汤色.2.茶多酚、儿茶素在陈化过程中也是不断减少的,他们不断地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而同时茶黄素和茶红素又进行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从而使茶汤由原来的刺激性、收敛性、苦涩味等明显降低,汤感变得醇厚,汤色促于红褐明亮。

3.醇类、醛类、酯类等在陈化过程中由于碳链不断增长,香气表现类型由果实型--清香型--脂肪型变化,在香气转换中不单类型转变了,且强度也不断增加,最后达到陈香显著。4.多糖、总糖:寡糖的主要成份为蔗糖、纤维二糖:纤维素、淀粉、葡萄糖等,在陈化过程中他们含量相对稳定,而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最终水解成葡萄糖。

5.果胶物质大量降解成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从而增强了茶汤滋味。综上所提及的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因不同的树种含量又不同,而相同的树种又由于高山大树茶和台地茶所处的地方(气候、海拔、土壤结构、植被分布)不同而含量又有变化。如拿土壤来说,高山大树因所处的土壤风化比完全,石砾较多,土壤透气性好,且树大根深吸养足,各种保健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就含量丰富,香气高滋味口感均衡,而台地多属红壤粘土,结构较差,有机质含量低,香气低.如气候海拨又影响到茶树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茶叶内含物的积累,种植地越高(同一树种)茶多酚,儿茶素含量越少,氨基酸香味物质越多,鲜嫩度越好(纤维素不易形成),总的来说相同的品种,相同的采摘时间,采摘标准,高山茶口感厚重,转化快,台地茶转化较慢,滋味均衡性差,而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树种来看,有些地方的树种台地茶不一定不如另一地方的大树茶,如易武的台地茶总糖含量就高于景迈和南糯老树。

不同树种不同地方的土壤气候等不同,反映出茶树品质各异,陈化的好坏要看茶叶物质含量的高低,茶叶内含物的多少及结构比例影响着茶质的优劣,高山老树茶,台地茶只是代表着名字的称呼和生长地,并不完全代品质,但生长地也起到一定的影响因素,判断比较一个老树茶或台地茶的好坏不能笼统地下定义,要从树种、树龄、气侯、海拨、土壤、植被、季节等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