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国标中将铁观音茶分为清香型铁观音、浓香型铁观音、陈香型铁观音三类。铁观音茶也不例外。”“陈香型铁观音:以铁观音毛茶为原料,经过拣梗、筛分、拼配、烘焙、贮存五年以上等独特工艺制成的具有陈香品质特征的铁观音产品。铁观音茶贮存时间越长越好,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湿铁观音怎么保存?

你好,如果家里有冰箱。首先一定要把茶叶包裹和进行密封,密封时一定要封好,不然会发生变质。密封完成之后就可以放入冰箱内了,且记不要在冰箱内放太久哦。2,有罐子,或是玻璃瓶这样的容器,可以把茶叶包装好,再放入其中,之后再放入干燥剂,这样可以吸收容器里的湿气,然后再将容器密封好,这样就可以让茶叶长期保存。3,用保温杯也是可以保存的,将茶叶放入瓶中,要把盖子拧紧。

不要使用塑料瓶。4,可以用家中的暖壶来保存,将茶叶倒入其中,然后用暖壶的木塞盖好,在封口处涂蜡,来保证封密性,保存的时间长也方便。5,如果想方便存放,可以用包装袋直接来存放铁观音,需要注意将包装袋中的气压出来,之后放在干燥的地方。6,家里若是有坛子也可以将茶叶放在其中,需要保持存在于干燥并无异味的环境中。

怎样可以泡出好喝的铁观音?

欢迎关注【懂茶帝】铁观音有一套独特的泡饮技艺,茶具以小为上,最好先上一套宜兴产的紫砂壶茶具或优质的瓷质盖瓯茶具;水以石泉为佳,最好是用山上泉水或地下泉水;水温以“一沸水”为宜。冲泡时,先把茶具淋洗一遍,既卫生又能加温,然后放入适量的茶,接着提起水壶悬壶高冲,水冲满后,把盖盖上,稍候片刻,用盖轻轻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泡茶时间要适当,第一道约一二分钟,太短,色香味出不来,太长,会产生苦涩味。第二道起时间逐道适当加长些,到第五道后浸泡时间稍加延长。最好不超过七道茶水,若是春茶基本是五道,无明显茶香后属茶渣,虽有味实无保健之效,铁观音非越久越好喝,茶香回味为好茶独有, 茶具的选择泡铁观音根据各人喜好选择瓷茶具或紫砂茶具均可。

但由于近年来铁观音流行轻发酵,比较重视茶叶的香气,建议选择瓷茶具(盖碗或壶均可),这样有利于发挥出铁观音的香气,盖香明显。由于紫砂壶密度较小,壶体孔隙会吸附一部分茶味,所以感觉起来香气就差了一畴。当然,喜欢养壶的朋友用紫砂壶冲泡铁观音也是可以的,只是要分些观音给壶喝就是了。   下面以盖碗为例来示范铁观音的泡法。

铁观音的冲泡1.取适量茶叶(一般一泡茶8克)放置于盖碗中,用沸水冲泡。2.用盖子刮去泡沫。3.快速将茶冲倒于公道杯中。公道杯上放置滤网,可滤去碎茶叶。由于这第一道茶水主要是洗茶,并不饮用,故而快冲快出为好。4.用公道杯中的第一道茶水冲洗滤网和茶杯。5.洗好杯子后,再用沸水冲泡第二道茶水,盖上盖子。6.第二道茶水通常浸泡15秒即可出水,将茶水倒于公道杯中。

可根据各人喜好稍做调整,觉得淡了就延长一点,觉得浓了就缩短一点。 7.将公道杯中的茶水倒于茶杯中品饮。8.细细品味观音的韵味之后,揭开盖碗冲泡下一道茶水。小提示对于冲泡艺术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讲究理趣并存的程序,讲究形神兼备。茶的冲泡程序可分为:备茶、赏茶、置茶、冲泡、奉茶、品茶、续水、收具。喝茶是很讲究的。

铁观音茶是否时间越长越好,为什么?

铁观音茶贮存时间越长越好,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知道,凡是经过发酵的茶越陈越好喝,陈年铁观音以铁观音的毛茶作为原料,经过捡梗、筛选、拼配和烘焙后进行密封,放在仓窖内储藏促进陈化,贮存时间至少要在5年以上,经过陈化的铁观音冲泡后绵甜甘醇、味道温和,如果能够贮存到15年以上,茶叶的陈化作用就达到一个巅峰,无论是口感还是品质都是最好的。

但要注意的是,陈年铁观音吸附性强,对贮存环境要求很高,千万不要贮存在有异味或潮湿的环境中,否则会越陈越坏。陈年铁观音贵在“陈年”二字,年份越长,香味也越醇。辨别是否陈年铁观音,可以从陈茶的茶色、茶汤的汤色以及口感等方面来分析。那么经常喝陈年铁观音有什么作用呢?一是可以帮助人们治疗消化不良症状,非常适合肥胖、胃胀的朋友喝。

铁观音是什么茶?冲泡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铁观音其实是属于绿茶红茶之间的。那么下面我就来说一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吧。1、洗杯:我们需要先用开水把茶具冲洗一下,这样可以既洗杯又有温杯的效果,也是十分方便呢。2、置茶:我们用茶匙取出一定量的铁观音放进盖碗中,茶叶不需要太多,是茶碗的一半就可以了。3、洗茶:我们先将烧开的水倒入盖碗里,对茶叶进行冲烫,去掉茶叶里的杂质,时间不需要很长,然后将茶水倒掉就可以了。

铁观音和普洱都过期一年了,还能喝吗?应该怎么办?

感谢邀请。很高兴为茶友解答。欢迎大家提问。老杨说茶,实话实说。一、什么是食品的保质期?现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团体标准《TCNFIA 001-2017 食品保质期通用指南》规定:“2.3保质期 食品在既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贮存环境参数下保持品质的期限。”现行国家标准《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规定:“2.5保质期 预包装食品在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事实上,所谓“保质期”是由生产商提供,并标注在限时使用的产品上。在保质期内,生产商对产品质量符合有关标准或明示担保的质量条件负责。可见,保质期只是一种质量的保证和承诺。一般情况下,保质期是识别食物等产品是否变质的标准,但这只是食品安全的一种应然但非实然状态,不代表保质期内的食品就一定安全无忧。

由于运输、保管、存放不当,气候、温度、环境等条件变化,以及开启食品包装等,都会造成食品的过早变质乃至腐败。所以,保质期是商家的一种承诺、一种提示,告知产品的最佳销售和食用期,但不等于产品质量安全进入了“保险箱”,不排除未到保质期但事实上食品已经变质,而不能食用。当然,也不排除有另外一种情况存在,即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仍然没有变质,仍然可以食用,而不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对此,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保质期,仅仅是指在食品还没变质的前提下最合适的使用时间。二、普洱茶的保质期与保存期关于普洱茶的保存期,现行国家标准《GB/T2111-2008地理标注产品 普洱茶》中明确规定:“保存期:在符合本标准的贮存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现行国家标准中对于普洱茶的保质期无明确的规定。

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我们可以知道普洱茶在符合标准的贮存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针对普洱茶的保质期,老杨查询到这样一条新闻。据2017年3月信息时报标题为《商品标签没保质期可索10倍赔偿?法院认为普洱茶例外!》报道:“商品有标签问题就可获十倍赔偿?不一定!东莞一市民就碰到了这样的事儿。小乐(化名)称,自己花3440元购买了4包茶叶,却发现茶叶外包装上没有标明保质期,属于违法销售。

小乐因此将某公司及其石龙分公司告上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日前记者从案件庭审现场获悉,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小乐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经审理认为,案涉普洱茶未对保质期作出任何标识,确实存在标签瑕疵。但是,普洱茶具有其产品的特殊性,根据《食品安全法》及相关国家标准规定,普洱茶在符合标准的贮存条件下,适宜长期保存。

结合普通消费者对于普洱茶的通常认识,案涉普洱茶未标明保质期的标签瑕疵本身并不影响食品安全,亦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最后,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小乐的全部诉讼请求。”这则新闻对于茶友们理解普洱茶的保质期与保存期给出了法律方面的解释。三、铁观音的保质期国家强制性标准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规定,定量包装茶叶标签必须标明8项内容,其中包括生产(包装)日期和保质期这2项。

现行国家标准《GB/T 30357.1-2013 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0357.2-2013 乌龙茶 第2部分:铁观音(含第1号修改单)》、《GB/T 35863-2018 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规定铁观音茶的保质期。现行国家标准《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中:“9.4保质期 保质期由生产者根据产品的类型、包装材料和贮存条件等因素自行确定。

”由相关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方面:1、铁观音茶没有特定的保质期。2、铁观音茶保质期可以由生产者根据产品的类型、包装材料和贮存条件等因素自行确定。四、不同类型的铁观音茶的最佳品饮期每一种类茶品在制作加工完成后,都有其最佳的品饮期。铁观音茶也不例外。根据现行国家标准《GB/T 30357.2-2013 乌龙茶 第2部分:铁观音(含第1号修改单)》规定:“铁观音以铁观音茶树品种的叶、驻芽、嫩梢为原料,依次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等独特工艺过程制成的铁观音茶叶产品。

”现行国标中将铁观音茶分为清香型铁观音、浓香型铁观音、陈香型铁观音三类。“清香型铁观音:以铁观音毛茶为原料,经捡梗、筛分、风选、文火烘干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外形紧结、色泽翠润、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浓香型铁观音:以铁观音毛茶为原料,经捡梗、筛分、风选、烘干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外形壮结、色泽乌润、香气浓郁、滋味醇厚。

”“陈香型铁观音:以铁观音毛茶为原料,经过拣梗、筛分、拼配、烘焙、贮存五年以上等独特工艺制成的具有陈香品质特征的铁观音产品。”铁观音茶的发酵和焙火程度会影响到茶叶的保质期长短和最佳品饮期。轻发酵、无焙火或轻焙火的清香,尽可能保留了茶叶中的鲜爽味与清香,保质期与适饮期相对较短,在过保期后口感会下降很快。

发酵程度较高的浓香型铁观音的保质期与适饮期相对清香型铁观音会长一些,过保期一段时间后依然可以保持较佳的口感。陈香型铁观音因发酵充分、焙火充分则能体现出“越陈越香”的特性,在适合的保存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在一定的贮藏条件和陈化时间内,陈香型铁观音老茶年份越久,口感越佳。声明:老杨才疏学浅,自知见识浅薄,惟愿与各位茶友共寻茶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