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茶叶市场现状全国茶叶种植面积4800万亩以上,产量280万吨,其中绿茶155万吨,红茶29万吨,产值2100亿元,茶叶产值每年增长12%左右。茶产业目前主体是农业。茶叶的前景是很好的!中国素有茶文化,茶叶始于神农时代,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六堡茶市场发展前景如何?

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发展迅速,引起了整个茶行业的关注。对于六堡茶未来的发展,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一个小众茶,发展前景有限;但也有人说,茶叶界下一个风口将会是六堡茶。今天,小编想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六堡茶行业的观察,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也欢迎大家一起加入讨论!(温馨提示:本文稍长,请爱茶的您耐心阅读)1.六堡茶真的 “小众”吗?要讲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先回归到历史。

六堡茶,根植于岭南茶文化和广府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时期。自清朝起,大量来自两广的华人下南洋谋生,随身带着家乡的六堡茶。因为六堡茶具有消暑祛湿的保健功效,很好的缓解了当地华人面对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的问题,后来随着大批华人的迁徙、海外饮用消费人群的增多,六堡茶的出口量出现陡增。当时,又得益于梧州兴旺的水路运输,六堡茶靠着一条“茶船古道”成为了当时中国销往海外出口量最大的黑茶

据统计,1886年,六堡茶出口100多吨(全手工制作),属中国所有茶类出口量中最多;到了1935年,其出口量更是达1000多吨。外销市场的火热,让六堡茶的销售重点放在了海外市场,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侨销茶”。▲六堡茶“茶船古道”线路图2003年左右,普洱茶在国内兴起,黑茶的价值重新被国人发现。属黑茶类的六堡茶也因此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国内销量出现增长。

但由于历史上一直以外销为主,六堡茶在国内市场的基础十分薄弱,加上早期宣传乏力,内销市场拓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还属于“小众”。直到近几年,靠着当地政府和茶企十多年来的大力推广,六堡茶产业终于迎来了快速增长期,国内消费市场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销售重点回归到了国内市场,“小众”的六堡茶开始向“大众”迈进。

▲六堡茶在北京2018“两展一节”大放光彩2.最终能否成为“大众”茶?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把消费市场放大来看,其实六堡茶并不小众,它在海外一直有着较大的消费群体,只不过由于目前处于外销转内销的时期,国内市场属于发展阶段,相对小众。那么,在如今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六堡茶最终能否成为大众茶呢?相信很多喜欢六堡茶的茶友都会有此疑问。

结合六堡茶自身独特性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来分析,小编觉得完全有可能:(1)独特的品质特征六堡茶过去之所以能畅销海外,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良好的保健功效,这也将成为它在国内市场逐步走向“大众”的重要基石。在清康熙版的《苍梧县志》中就明确记载,苍梧六堡产好茶,色香味俱佳。清嘉庆年间,六堡茶更是入选了全国二十四名茶。

好原料为茶叶的品质提供了保证。其次,在百年外销的历史进程中,六堡茶加工工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其渥堆发酵技术更是当代黑茶冷水渥堆工艺的先驱。“渥堆发酵”、“炊蒸压箩”、“洞窖陈化”......与其他黑茶相比,六堡茶的工艺更为独特和复杂。优质的原料与独特的工艺,共同造就了六堡茶与众不同的品质特征:“红、浓、陈、醇”,且耐于久藏,越陈越好,隔夜不馊。

这为开拓国内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不少初次喝到六堡茶的茶友表示,相比其它黑茶,六堡茶发酵程度适中,口感醇和、内敛、清爽,细品之下丰富而优雅,适口性十分高!(2)良好的保健功效除了独特的品质特征,六堡茶良好的祛湿、养胃等保健功效,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根据不少茶友的反馈,长期喝六堡茶之后,体内湿气有所减少,一些因湿气而造成的问题得到了改善,肠胃也得到了很好的调理。

其实,除了茶友的证言,六堡茶过去数百年的“侨销史”也是对六堡茶保健功效很好的证明。此外,在2012年,梧州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六堡茶保健养生功效研究成果,为科学品饮六堡茶提供了明确的科学依据。

(3)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梧州,古称苍梧,历史上曾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被誉为“岭南古都”。岭南地区自古多瘴气,先民们为了消暑祛湿,慢慢学会了在日常中煮茶、泡茶喝茶。而产于苍梧的六堡茶,其消暑祛湿作用明显,早已被岭南人民广泛接受。六堡茶不仅在两广、港澳地区盛行,自清朝开始,大量六堡茶沿西江顺流而下,被远销到南洋诸国,形成了积淀深厚的“茶船古道”历史文化,蜚声海内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东南亚如马来西亚等地仍保留着喝六堡茶的习惯。(4)国民重视养生和文化随着国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养生。六堡茶茶性温和,因其具有良好的保健养生功效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能够很好的满足国民的养生需求。同时,国内茶文化正在复兴,各种茶空间、茶培训、雅集大量涌现,为茶友们近距离了解和学习六堡茶提供了可能。

随着六堡茶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茶艺培训班上,都增设了六堡茶相关的学习内容。(5)新传媒利于传播近十年来,得益于国内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一些如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搜狐等新兴网络媒体不断涌现,同时基于一些社交媒体而兴起的直播、短视频等新颖的传播形式,让六堡茶文化的传播,少了时空的限制,多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如今年4月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一场六堡茶斗茶大赛,当天线上活动直播,就引来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茶友的关注,让六堡茶成为了网络热点。而要达到这种宣传效果,在过去是十分困难的。此外,从2018年底开始,梧州六堡茶行业启动高铁广告战略,占据大交通媒体的传播阵地。“梧州六堡茶号”、“三鹤六堡茶号”、“中茶窖藏六堡茶号”等高铁冠名列车相继发出,为提升六堡茶市场影响力,弘扬六堡茶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2019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梧州六堡茶”号冠名高铁在广州南站首发(6)政策环境利好六堡茶内销市场得到不断扩大,既离不开茶农茶企的努力,也得益于当地政府多年来的大力支持。近十几年来,梧州市政府陆续发布了多个六堡茶产业发展计划,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着力推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政策环境利好,为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六堡茶作为著名的侨销茶,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机遇。2007年,六堡茶被列为梧州市十大优势农业产业,《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2011年,《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出台,以保证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维护六堡茶的声誉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17年,梧州市组织政企代表团带着六堡茶沿着“茶船古道”古迹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国际市场;2019年,梧州市政府还发布了《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 年)》,着眼于推进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六堡茶产业......3.从数据看六堡茶的发展回顾过去十多年,六堡茶产业一直在健康稳步的发展。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数据,从多个方面看看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1)市场份额和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国内销售从2003年以前的几乎空白,到今年已发展覆盖到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区,销售量也逐年增长。目前,广东、广西和香港等六堡茶的传统销区仍保持稳定增长,北京、上海及东北、华北、西北等新兴市场扩张较快,六堡茶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此外,截至2018年底,SC认证的六堡茶生产企业共50家,梧州市六堡茶茶园面积达10.01万亩,是2008年3.47万亩的近3倍,梧州六堡茶总产量达15.2千吨,占广西茶叶总产量的20.8%;2018年总产值达19亿元,是2008年6.7亿的2.84倍。(2)品牌效益逐步凸显2019年六堡茶品牌价值23.4亿元,比去年增加3.23亿元,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30位、黑茶类第3位、广西第1位。

(3)产业发展逐步规范化2003年以来,六堡茶从无文字标准发展到标准形成体系,现在有效的六堡茶地方标准及国家标准为14项,覆盖茶树种植、六堡茶加工、成品检验、贮存运输以及销售品鉴等环节,有力地推动六堡茶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利于进一步提升六堡茶质量安全。3. 结 语从小众到大众,沿途必定充满挑战。客观地来讲,整个行业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特别是在产业走过规模快速扩张阶段之后,各种潜在的矛盾正逐渐凸显。

中国茶产业大趋势,将会是如何?

2018年中国茶叶市场现状全国茶叶种植面积4800万亩以上,产量280万吨,其中绿茶155万吨,红茶29万吨,产值2100亿元,茶叶产值每年增长12%左右。茶叶产业未来增长最快的应是白茶,因现在占比较小,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同时较易储存并得到一定增值,也有一定的金融属性,白茶中的特殊产品最有储存价值,如生态白茶、有机白茶、野茶的小白等市场稀缺产品;二是武夷岩茶,被茶叶市场认定为高端茶的武夷岩茶,也是由于前期占比较小而近几年种植面积大幅扩张,产量每年增长超30%,市场推广营销力度不断增大,所以未来十年仍然会有较大的增幅;三是红茶,市场较为平稳,应有小幅增长,增长部分会集中于新产品和优特稀缺品种上;四是普洱,生普较熟普更有价值,特别是古树茶等不可多得的产品,熟普和其他普通普洱将不太乐观,前期炒做过大炒做时间过长,市场存量巨大,产供大于需求所以风险较大;五黑茶命运与普洱差不多,近几年也有一定的炒做,后期不太看好;六绿茶产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一半,由于市场的快速流通,部分市场被别的茶类取代,市场份额将有一定量的减少。

如何看待茶叶这个行业,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哪里?

茶叶的前景还是很好的!中国素有茶文化,茶叶始于神农时代,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亮点,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茶叶的工艺都在不断进步,从采摘到揉捻、干燥,每个品种的茶都不同的加工方式,都会形成独有的特质!未来的发展会走文化、品牌路线居多吧,如果茶农的话,肯定要坚持走品质路线。

那么怎么做茶文化呢?就要对以下入手:1.首先对茶叶的品种了解熟透,工艺做法2.对茶叶产地,当地的气候,茶农什么时候新茶上市了解,3.自我的提升,对佛、儒、道有了解,不用说很熟悉,起码有的聊,有的说4.打造自己的茶文化装修风格,要有性格,能让人走进来觉得很有内涵的样子5.然后就是包装了,多看看别人的包装,定制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包装(要保证茶的质量)每个人品茶的口味都不一样,各有所好,并不是贵就一定好,毕竟我们老百姓喝茶就是要对口!。

茶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普洱茶有什么趋势?

普洱茶的发展分析和未来趋势预测普洱茶市场内地的发展简单的划分:1.1997~2007;以大厂为主导,以茶叶嫩度为评级质量标准,为拼配技术为主,产业的主导权在茶商。此时期的普洱茶非常容易出现金融品属性,一是由于拼配的原因,容易做到标准化,不再是一山一味的差异化;二是由于以嫩度为质量标准,大量的台地茶被使用(80年代种植的台地茶大量开始供应),造就量产和质量均匀,而且品饮质量较差;三是大厂主导,容易品牌化。

标准化、大量化、品牌化,这三点造就这个时期的普洱茶更多表现为金融属性,普洱茶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喝的。最后泡沫破灭最后崩盘,大厂进入未来失落的10年。2.2008~2018;中小厂主导,以树龄、地域(山头村寨)来区分质量,讲究一山一茶一味,讲究纯料古树山头茶为主 ,拼配也讲究乔木拼配和不同山头间古树拼配,产业的主导权在茶农。

这个转型时期,大厂无法全面跟进,是被市场抛弃的十年。一是古树和山头茶的产量无法满足大厂生产需要,二是大厂需要放弃擅长的拼配优势,这就放弃自己构筑的竞争优势,古树纯料,相对降低工艺要求,很大程度取决原材料质量,所以无法超高定价;三是无法做到产业定价权,也就无法做到品牌溢价,甚至会损害品牌价值,随着原料端的暴涨,大厂的客户基础和产品定价无法完成转换。

四是,大厂是上轮泡沫的制造者和最后坚守者,根本无法转身和抽身。所以本质上在这轮名山古树,大厂无法跟随,中小厂由于船小掉头快,叠加轻资产运营,生产外包和销售电商化,同时,茶品质量被追随,降低品牌热度时刚好符合中小厂的生存空间需求,虽然古树茶时代的利润不断的被转移到茶农手上,良心茶商只能通过不断发现价值洼地的新古树茶趣赚取差价,或者年份差异 或者原料的涨价带来过往产品价值提升,也有通过拼配技术(不同山头、季节、大小树)来降低原材料涨价的影响。

但很多不良商家就是造假,以次充好,乌烟瘴气。这个时期的中小厂商由于不掌握产业定价权,又没有强大品牌溢价,只有高质量客户转换红利,后期这类客户直接自己冲茶山做茶又带来影响,叠加价值低洼原料区不断被挖掘减少,也慢慢日子难熬了。只有几家少数开始做大,这也符合产业不断集中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大厂是被抛弃的时代,中小厂是薄利多销无品牌无行业定价权的时代,而受益的是茶农,真正受损的除了厂家,还有销售终端茶叶实体店和政府。

普洱茶未来发展一是肯定会走提高质量的品牌化,原因就是一是好品质是客户要求的,好产品必须是原料好工艺好仓储好,这在以前这些存世天价的茶品可以验证,所以未来市场会选择以大小树乔木为原料,以拼配技术为核心进行较大规模生产和品牌建立。大小树乔木和拼配技术这是能解决一部分产能不足问题,质量提高问题,质量一致性问题。

回到古人做法。也解决了普洱茶一部分的金融属性问题,一小部分这功能,其实有利于流通变现,又不会出现暴力炒作。二是熟茶化趋势,原料上也越来越追求乔木混采来提高熟普质量,熟普本质上也是拼配,并通过发酵达成产品口感的一致性,解决较大量和品质一致性问题,既照顾到品饮要求,又考虑到金融属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三是行业集中品牌化,以前走的是以茶叶嫩度划分等级的品质一致化问题,以后通过相同山寨的乔木混采达成品质一致性,和通过拼配达成多山头品质的一致性问题。

有量就有大厂的天下,有品质的标准化,厂家才会有从茶农这里转移过来的话语权。大厂有品牌,才会有品牌溢价权。最核心的是政府会积极推动这件事,这从最近的引进国企资本进茶山可以看得出来,政府联合资本进茶山,最大的目的就是税收不会流失,现有的模式是茶农得益不交税,茶商效益不好交不了税,嘿嘿?,地方正缺钱呢。这些成本最后是终端客户承担一点,茶农承担一点(就是交给茶商的毛茶价格低了,表面上茶商在交税)。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你觉得中国茶产业应该如何快速发展,做到更好更强?

这个问题太大了。茶业的每个环节、每个部分、每个从业者对茶产业的发展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里主要从茶企的角度来看,因为企业才是整个产业发展的真正主体。整体来说,中国的茶产业正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不错,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历史上也曾经是国际茶出口地和茶叶贸易大国。近代以后,中国茶业在产业化和商业化方向上一度被英国超过。

直到几年前,还流传有中国七万茶企的产值抵不上一个英国立顿公司的说法。不过近年来中国茶业的发展一直比较快。茶叶产出的规模和品质逐年提升,茶消费市场逐渐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和国力的强大,中国茶业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即将进入新一轮产业爆发期。首先,宏观的茶产业发展应该是政府考虑的事情。茶产业目前主体还是农业。

全世界的农业,迄今为止,没有政府的扶持很难发展好。茶业也不例外。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说,政府扶持与政策引导,都是中国茶业必要的发展条件。目前,中国茶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农业大省,而且政府对茶业足够重视与支持,如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浙江等。茶在农业中,属于高附加值的经济型农业,对政府来说,政策投入与产出性价比非常高,容易出政绩。

其次,具体到市场化的茶产业,每个茶企应该更多地从产业化竞争的角度来考虑。近两年来,几乎所有的茶企都感受到了市场转型的迅猛冲击。一是在线电商渠道对传统经销渠道的所谓降维打击。二是十八大以后的政府转型,大大减少了传统茶企的主要客户群。三是新兴年轻消费群的成长,带来完全不同于商务消费群的快消需求。传统茶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当前,只有从茶产业发展的高度、产业化竞争的角度来看茶企发展,才是一个茶企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长期发展的正确思考方式。所谓产业,一定是个产业链的概念。现代茶产业,正在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上不断延伸和分化。茶业上游,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是主要方向,一些大型资本已经进入茶业,如联想、和君、阿里等,已经在生产领域发力。

茶业中游,专业的包装设计、市场策划、管理咨询、在线运营都已经出现了专业配套公司。茶业下游,分销平台、新型门店、个人微商等新的销售方式不断涌现。茶企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对产业链上的这些变化和趋势都要及时了解和把握。茶企发展,管理层是关键。目前国内大多数茶企的负责人还属于第一代创立者。茶企管理层还处在新老交替的阶段。

从近几年行业热点看,反而是学习能力更强、从零开始的年轻创业者,以及富有商业经验、跨界进入的企业家,更能把握和开拓茶业市场。喜茶、小罐茶的阶段性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的茶业链上的茶企大多规模较小,年产值或销售额在数百万至千万之间,基本都是从产到销一把抓。在国内市场迅速一体化的今天,相比其他行业,茶企的这种经营方式几乎是效率最低的。

茶企做好本企业最擅长的主业,其它的尽可能与外部合作或外包,才能让企业的资源投入实现最大化产出。产业升级,竞争升级,品质决定价值。对于茶企来说,规模化是相对优势,标准化才是绝对方向。简单说就是茶企要在茶产业链中:明确茶企的定位,打造合适的团队,生产过硬的产品。中国现在的七万个茶企,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很可能只剩下七千个,甚至更少。

站在产业化竞争的高度,茶企必须在三个方向发力:重建渠道、全媒营销、整合服务。一、重建渠道。传统茶企的渠道是什么?一部分直接销售,一部分走批发市场,一部分走超市卖场,一部分走零售门店。现在传统渠道不够用了,必须拓展新渠道。二、全媒营销。传统茶企对营销的理解,基本还是展会、广告和在线推广,本质上那只是推销。

现在推销成本太高了,必须从推销转营销。三、整合服务。传统茶企的服务,基本以产品销售期间的面对面服务为主,一般产品售完,服务结束,很少有后续。现在的完整服务要包括售前、售中、售后。传统茶企,无论规模大小、或是在茶产业链中处于哪个环节,重建渠道、全媒营销、整合服务,都是必须采用的市场策略。即便是产业链上游的茶业院校、研究机构、下游的零售门店、培训机构,同样离不开这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