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晋商的集体覆灭与晋商帮的集体衰落基本是一致的。上图为征途中的晋商由于关内关外的商品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再加上食盐生意的垄断性,有晋商身上独有的崇尚关公诚信仁义的经商文化,以及经商多年的丰富经验,晋商很快聚敛了大笔财富,成为富甲天下的商帮。

辉煌的晋商是如何起家的?

辉煌的晋商崛起于明初,鼎盛于清代,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商邦之一,在中国和世界的金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那么汇通八方,富甲天下的晋商是如何发家的呢?在明朝初年的时候,为了抵御北方蒙古骑兵的侵袭,政府在长城沿线设立军事九边重镇,在山西境内有太原镇和大同镇。但是政府屯兵不屯粮,为了解决军饷问题,明朝开始推行“开中盐法”,这个政策就是由商人输送粮食等物资到边镇,来换取盐引,然后持盐引到盐场兑盐,再到规定的地方贩卖。

山西人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不畏艰辛,依靠输盐贩粮,渐渐崛起于商界。富起来的山西商人不再仅仅满足于从事纳粮输盐,他们发现其实山西老家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比如在运城有盐田、潞安府有潞绸和铁,还有煤炭等资源。山西本地的资源被他们输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再把各地的特产带回来,当时经营有棉、粮、丝、茶、颜料、烟草等商品。

在此过程中,晋商的财富不断积累。到了清代,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世,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晋商积累越来越雄厚,资金的结算也越来越频繁。在清道光初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晋商票号在山西平遥开办起来,就是日昇昌票号,专营汇兑。在此我们可以小结一下晋商发家的原因:首先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第二是因为山西的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山西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最后要归功于山西人坚忍不拔的品质

明末晋商是不是汉奸集团?

明史:晋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述,道是楚人会馆十之有二,溯汉水而上,明朝气息浓厚,青砖铺地厚重的小镇古香古色~~时存今日。{{晋商兴隆於清代,十八世纪未端乃至相当长的时間内,中國最富有的省份~~山西,总部设在山西的平遙和太谷县}山西号称海內最富,土著者不愿徒毌庸訤。《龚自珍全集》延续至民国,社会极度动蕩,西方英美日俄銀行业大举进入中国各个城市设入分支机构,开始邮电汇兑一切都是新鲜的,而晋商在這个崭新的世界面前完全不知所措,。

山西商人最早发迹的年代,中国的商业,金融业则处于无政府状态,众多票号从不必向政府报备,登記领执照,照章纳税,不受法律的约束。自然不受法律的保持,随着辛亥革命,各个省份的独立,各地钱庄,票号存款者提现加巨,开始挤兑,晋商穷途未路纷纷向政府请求贷款帮勁,政府官腔十足:″國家财政困难,爱未能助:自明代:承包军需和茶马互市:起步的晋商出发点农村,终结点还是农村硕果仅存的山西商人孔祥熙{山西太谷人}无奈也与宋氏三姊妹的宋蔼龄連姻{江浙财团的宋家}。

、在宏大的财富积累后面,晋商付出极其昂贵的人生代价{含扩明政府,清政府层面的交易,太平天团期间资助官方的饷银的解送,八國联军时期朝迹银库被占,资助朝庭′}},我等又该如何评说呢?{不可道也,言之长也}、还是还给历史吧,知我者,{会說我心焦,,,,,,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资料来源{走进山西}余秋里,山西票号史,,谢谢悟空,,,啊啊终于、。

历史上八大晋商为何集体覆灭?

近代史上的八大晋商通常指的是乔常曹侯渠亢范孔八大家,即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候家、祁县渠家、临汾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其中临汾亢家号称山西首富,资产达几千万两,主要业务在贩盐、卖粮食和开当铺。八大晋商的集体覆灭与晋商帮的集体衰落基本是一致的。晋商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与时俱进,而其最终集体覆灭的原因恰恰又在于没有与时俱进,正是应了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上图为剧照晋商的崛起之路晋商早在明清之前就已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是中国最早兴起的商帮之一。山西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传说中最早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都在这里定都,首领们开明,领着大伙搞农业,也支持大家发展商业。尽管晋商兴起较早,但成为明清时代举世瞩目的强大商帮还走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春秋时代的晋商靠着解州的盐池,和当时离政治中心较近的地理优势,走上了贩盐的道路。

他们从晋南解州拿盐卖到当时的平阳、安邑等都城,从中赚取丰厚的利润,挖到了帮会的第一桶金。有趣的是,到了明清时期,历史似乎又重演了一遍,晋商又遇到了相同的境遇。明朝洪武年间,为了防御北方瓦剌和鞑靼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山西北部等北方沿线设立了九边重镇以此进行防御。由于九边重镇距离统治中心比较远,后勤补给成了大问题。

为了解决前线官兵的粮草问题,朱元璋与晋商达成了一个协议,即山西商人负责向大同、居庸关等边关要塞输送粮草,作为交换条件,明朝政府则给晋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盐引,这一举措史称“开中制”。值得庆幸的是,晋商抓住了这个拓展机遇,从以盐业贸易为主转向多元化经营,实现了成功转型。从此,山西商人走出了关外,走向全国。

上图为征途中的晋商由于关内关外的商品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再加上食盐生意的垄断性,还有晋商身上独有的崇尚关公诚信仁义的经商文化,以及经商多年的丰富经验,晋商很快聚敛了大笔财富,成为富甲天下的商帮。到清代,他们利用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机,随军做起了军事贸易,又一次得到了大发展。噶尔丹被平定后,清朝又开始大力开发北部边疆,建立了许多以北京为中心的边疆驿站网络,晋商又一次抓住开发边疆的机遇,由此把生意做到了蒙俄。

上图为晋商的一个家族明末清初,中国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长途贩运成为当时商业活动的重要特征。但是支付又成了一个问题,当时不像现在,各种支付手段应有尽有,出门一个手机搞定。那时候遇到大笔交易怎么办,推一车银子去交易,风险系数太高,晋商的票号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了。清道光初年,晋商创办了票号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之后的100多年里,山西票号迅猛发展,盛极一时。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路过山西,向晋商筹措了40万两赞助费,后来还了一个人情,命令各省交给中央的款项全部由山西票号经手。日升昌开办第一家票号于是,山西票号几乎成了清朝的总出纳,承担的是国家财政部的职能。甚至连庚子赔款连本带息的9.8亿两白银,也是由票号来完成的。

可以说,票号控制了大清的金融流通,甚至在日本开起了海外分部。明清晋商垄断了中国的北方贸易,并涉猎了东亚和欧洲市场,经营范围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能够经营的物品。与此同时,晋商把持着全国的资金调度,可谓登上了发展的巅峰。通过晋商的崛起,不难看出,具备了几个条件:其一,独特的地理资源和地理优势。其二,得益于一定的政治条件。

其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时局的变化,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快速找准定位。简单总结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上图为银锭晋商的覆灭之路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这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实质上是行业发展优胜劣汰的选择结果。清朝末期,尽管大环境战乱频繁,但却是晋商最为辉煌的时期。我们看到晋商从早期的贩卖实体商品,不断的进化,逐渐演变为资本大户,充分演绎了资本积累的过程。

上图为户部官票一套晋商后期的主要表现在票号,其主要业务为白银汇兑和存贷业务,以及不同成色的白银在折算中的差价。说白了,晋商在票号领域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官商结合。汇兑和贷款业务的大客户就是清政府,对政府的依赖性非常强。一旦政局不稳,票号的风险就大大加剧了,这是一个潜在的危机。官商结合的经营模式还存在一个腐败问题,票号为了得到政府的存贷款,与官员的私下交易在所难免。

据说乔家和曾国荃、九门提督马玉昆、湖广总督端方等有来往,官商勾结的目的很明显,在票号而言,将政府的钱存入票号从而放贷获利。在官员而言,获取个人好处费。但是双方都不设底线,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上图为清代咸丰年间发行的纸币,左侧为“户部官票”,右侧为“大清宝钞”。传统文化对晋商的经营理念影响深刻,比如他们崇尚关公的诚信仁义,这在早期工业发展水平低的时期是一个优势,符合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人治的法则。

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西方先进文明的入侵,制度的先进性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个行业,建立权责分明的现代管理制度显然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固守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缺陷就是保守,以自我为中心盲目排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外资银行在中国广泛设立,深居山西偏远之地的掌权派们,并不了解世界的巨大变化,更谈不上学习外国银行先进的制度、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了。

乔致庸的汇通天下1905年,“慈禧新政”实施,中国首家国家银行--大清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纸币,逐渐取代了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地位。也就是说,票号业最原始的作用被剥夺了。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也亡了,官商结合的经营模式也划上了句号,清政府所债的巨款民国也不认,谁赔?票号自己吃掉。在历史巨变的过程中,晋商帮没有再次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抓住时代发展的命脉实现再一次的转型,称雄商界500余年的一代商帮就这样被挤出了商界巨头的行列。

明朝时期的“晋商资敌”是真的吗?

在中国商人成不了大气候,能成气候的都是在朝堂有后台的官商,就便是如此,一旦要舍弃这些扶持起来的商人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儿。所以你说“晋商资敌”?我也不是看不起晋商,就是觉得他们没这个能力。(煤山上的崇祯)一般人说起“晋商资敌”基本都是指晋商在张家口和后金的走私贸易,认为在这种经由蒙古的走私贸易中为后金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以及情报,然而,实际上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的历史档案都没找到晋商大规模资敌的证据。

能说得上来的,就一个《万全县志》上的记载: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辉、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贸易,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后,承召人都,宴便殿,蒙赐上方服馔。自是每年办进皮张,交内务府广储司。其后嗣今多不振,惟范氏因北运一役,囧卿屡蒙恩张家口是一个明朝与蒙古进行贸易的地点,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蒙古与明朝有一段比较长的和平时期,“封贡互市”,张家口就是“互市”的地点之一。

这个地方是官办的贸易点,理论上来说,经由官方允许的商人都能来此进行交易,也有官员在这里监督。在这种地方,一般的商人都是弱势群体,他们必然会面临的局面就是层层盘剥,更不要说大规模的走私战略物资了。所以,实际上也是如此,真正资敌的也不是晋商,而是明朝那些“二五仔”官员。晋商或许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掮客,但是作用绝对没有后人想象中的鼎定乾坤那么大。

(影视剧中的林丹汗)这里就提供一个案例,崇祯五年的时候,宣府巡抚沈棨资敌案。这个资敌案让只剩一口气差点全灭的后金起死回生,可以说沈棨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后金。发下宣府巡抚沈棨本,钦奉御批:明明以国号下与逆奴并列并誓,又给之金帛等物,尚敢修饰,损威辱国,专擅欺君!钦此。崇祯五年(1632年),林丹汗与后金军大战,后金军不敌。

此时后金军不光断粮还断水,可以说危在旦夕,眼看林丹汗就要大获全胜,把后金军全灭。后金军打不赢林丹汗,又面临如此困境,想到还有大明这个软实力可以捏,就前往大明边境来骚扰和勒索。而大明边境那些无能的官员也没“辜负”后金,把原本应该给林丹汗的贸易份额给了后金,后金从这里头拿到了可以供6万大军吃40天的粮草。

而实际上这个明朝与蒙古的“官方贸易份额”里压根就不可能有这么大量的粮草,所以这是当时的宣府巡抚与后金的私下交易,如此巨量的粮食交易,我很怀疑这个宣府巡抚受到了巨额贿赂。这宣府巡抚就是沈棨。后金得到了这批粮草,掉转马头就又与林丹汗打了起来,本来占优势的林丹汗战败。林丹汗的战败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本来东北那一块蒙古和后金对峙,明朝又与蒙古结盟,在战略上还是处于优势地位的,现在强力盟友蒙古因为本朝的“二五仔”官员资敌而一朝尽灭,战略优势一日之间不复存在。

历史上说的晋商究竟是什么意思?晋商的历史发展是怎么样的?

晋商俗称“山西帮”,还有“西商”等的称呼,不仅在商业上有突出的成就,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是乔家大院深处的商业文明,晋商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晋商称雄长达商界500年,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鼎盛时期,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的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销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成为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

而晋商到底富裕成什么地步了呢,在当时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清政府就曾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这足以看出晋商的厉害。。而如此强大的商帮又怎么会衰落呢,其实山西商人和被政府最为一种工具,一种军协饷供应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一些大商人,而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时期的晋帮与封建地主阶级运转模式协调,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而封建地主阶级一定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这就注定的晋帮的消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网上对“晋商在明末通敌卖国,甚至明亡都有晋商的责任”这种说法有几分真实性?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山西人肯定会觉得你讲这个,是不是在诽谤咱?爱清人士则会说,咋的,你说咱入关不是靠的盖世武功,是晋商帮忙不成?什么地域黑、清粉明粉全都来了。咱说实话吧,商人,确实赚钱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啥不能干呢?山西在那会有个生意人,叫做范永斗,他的祖上,据说打明朝初年就在张家口一带和蒙古人做生意——而我们知道,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和平,一直要到俺答汗时代才实现,那么之前范家是做的什么生意呢?是不是可以说,范家就是一个汉奸世家呢?在这里,还真不好说,因为蒙古人入侵,其实并不是为了占地杀人,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获得草原上没有的一些东西

而如果范家能通过贸易的方式满足草原的需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随后范家与后金的交易,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后金不是一个游牧联盟部族,而是类似当年女真金国汲汲于南下的军事政权,也就是说,后金跟你做生意,就不是为了简单的互通有无,而是为入侵中原做准备了。而以范家为首的山西八家商人,显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了赚钱,他们还是这么做。

河北的张家口,便成为了八家山西商人与后金交易的基地。这件事,道光年间修订的《万全县志》写得很清楚,为什么?因为此时已经是清朝,山西八大家干的这件事,不但不是丑事,反而成了他们可以夸耀、简直光宗耀祖的勾当。于是书上说,八家商人者,都是山右(即山西)人,明朝末年来到张家口。哪八个呢?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

这八家山西商人,把后金需要的军事物资,从关内运到关外,再把东北的货物,运回关内贩卖,自然是大获其利——那么明朝边关就不管么?自然是因为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大清国的皇帝,当然知道这些商人的重要性。直到清兵入关之后,顺治皇帝还是没有忘记他们,把这些昧着良心只知赚钱的家伙,全部叫到京城,请他们吃了一顿饭,还赏给他们各种衣服饰物,甚至说还要封官加爵——当然真实的情况,也未必有这么隆重,因为最终,既没有封官,也没有加爵,只是给了他们一个“皇商”的荣誉称号,属于内务府。

这里特别要讲的,便是范永斗,他被"赐产张家口为世业","赐产张家口为世业"——这同样有夸张的可能,但不论如何,大清国确实给了他很大的特权,范家很快成为这一区域的贩盐业老大,更垄断东北人参市场,这里头显然有官方的许可,由此又成为贵重药材行业的老大。而这样一种垄断生意,到了范永斗孙子范毓馪那个年代,便做到了极致。

大清国攻打准噶尔,范家又再度发挥特长。我们知道,山西商人的生意遍及明朝、后金和蒙古三地。此时,熟悉蒙古,便成为范家的新特长。从康熙到乾隆,清朝用兵准噶尔,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其中便有范家的功劳,成本甚至降到了原价的三分之一,节约国费以亿两计。于是到了雍正年间,朝廷便赐给范毓馪职太仆寺卿,用二品服。

范氏的官商身份,更加突出。范毓馪,也成为进入《清史稿》的惟一商人。而就在此前的康熙时期,大清国因为铜不足,便允许这些商人去日本买铜。同样是范家,成为了这笔生意的主力军,获利丰厚。但祸事也因此来,随着大清国越来越腐败,终于到了杀鸡取卵的时刻。乾隆48年,范氏终于因为铜业"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为由,革除范氏内务府、户部等衙门官职,查封家产!卖国求财的范家,终于得了报应,成为阶下囚。

乔致庸和胡雪岩,一个是晋商的代表一个是徽商的代表,那么两者之中谁更富有呢?

北有乔致庸的乔家大院,南有胡雪岩的胡雪岩故居。乔家大院四堂一院,全价票每人148元。半票价每人74元。胡雪岩故居,20元,学生和老人减半,每人10元。可以刷市民卡。乔家大院是胡雪岩故居的7倍。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陈列了5000多件珍贵文物,反映了晋中的民情风俗,商俗和民间工艺。

乔家大院体现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胡雪岩故居,我对它很熟悉,位于杭州市吴山脚下南宋御街东面的元宝街上。下了杭州火车站往南沿着望江路步行10分钟,然后走进右边的河坊街就到了。胡雪岩故居建于1872年,当时豪宅历时三年,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美轮美奂的宅第,在寸土寸金的杭州市里占地10.8亩,面积5815平方。

现在这个区的房价在五万到六万,市值3.5亿。无论从建筑还是室内陈设,堪称中国巨商第一豪宅。乔致庸山西祁县人,出身商贾之家,本欲走仕途,后来弃文从商,接手家族生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山西富甲一方的商人。九十多岁去世。胡雪岩本名胡光墉,是安徽徽州绩溪人,13岁到杭州打工,在一家药铺里当伙计,后来当了老板。

太平军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买军火,粮食帮助左宗棠,结识了左宗棠,后来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判阿古柏时,为左宗棠借款1195万两采购军火军饷,后来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被称为红顶商人,徽商的代表人物。创办胡庆余堂药房,赢得江南药王的称号。1883年,胡雪岩的产业受到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到外商联合排挤,资产被迫贱卖。

明末清初的晋商私下卖给后金铁料、火药、提供军事情报、走私粮食,是否是卖国的汉奸?

挺有意思的是,看到有些回答并没有提供什么有说服力的证据的时候,就给人盖了历史发明家的帽子了,什么卖的都是丝绸啊。而所谓的证据也不过是抓到的走私者走私的没有铁器,火药啊。所以,资敌是不可能的……还是明朝自己太烂,人民愿意反抗,不愿意给明朝玩了对这种答复,我们能说什么呢,其实有一句话足以说明一切“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商人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这还不能说明一切么?顺治曾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并赐给服饰。还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商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于是,顺治便将他们封为“皇商”(籍隶内务府)。范永斗被命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其余七家,亦各有封赏。皇商们只是正常贸易,会有这么重的感谢么?明显不会,明朝后期,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了后金政权。

但做为一个半奴隶半军事封建制的政权,后金根本负担不起庞大的军需开支。金钱、铁器、粮草,这些战略物资后金都极度缺乏。虽然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与满清进行商业交易,但是利润之丰厚让晋商们甘愿冒生命危险将物资运往后金。努尔哈赤开出高额利息向山西商人借巨额钱款。还向借款的山西商人出具了盖有龙玺的借票以为证据,这就是“龙票”。

甚至还有一些山西商人在从事贩贸活动同时,还为为满族政权传递文书情报。据《清实录》载,天命三年(1618),时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杭等处在抚顺贸易者16人,努尔哈赤“皆厚给资费,书七大恨之言,付之遣还”。虽然说那个时候的国家界限还没有那么深,但我们可以想象,以现在的标准看,卖给敌方粮食,甚至还能借款给敌方,让敌方能吃能喝能打,那算不算资敌?这些人对汉族政权来说,算不算汉奸?努尔哈赤死后,清太宗皇太极登基称帝,改国号“后金”为“大清”。

皇太极还对晋商承诺将来入主中原后,所借银钱加利息一并奉还。同时,他大力支持山西商人,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做生意,给他们提供极大的便利,利用他们储备军用战略物质,还发展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为间谍,利用他们刺探情报和军事动向。通过与晋商的贸易,满清获得了大量的铁器、粮草,度过了很多艰难的时段,也借此统一了全国,这是事实。

如果这都不算资敌,不算汉奸,那什么才算是汉奸?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或许以我们现在的目光,按某些历史发明家的眼光来看,这些人是促进民族融合,祖国统一的中流底柱,为了满清先进制度进入中原打击腐朽的明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非自有人知,历史不是由今人的观点来决定好坏的,否则,也许未来几百年,日本侵华也就成了扶桑西渡,汪精卫也成了促进民族融合的含恨而死的大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