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唐代人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什么茶叶专著

唐代人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2,陆羽与茶经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写茶圣陆羽精通茶艺,拒官不做,走遍千山万水,只为攥写茶经。最后写茶经为人们带来的帮助。

3,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

(1):新唐书·陆羽传》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所以原因就是“羽嗜茶”,陆羽特别喜欢茶,并且希望其他人甚至后世的人一起来喜欢茶,所以写了《茶经》。(2):因为他的志向就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
因为他的志向就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
因为他的志向就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
应为他一心为茶
没得喝过

4,陆羽与茶经的资料

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5,陆羽与茶经课文的主要内容

陆羽,名疾,字鸿渐,唐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陆羽对茶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感情,经常与皎然、朱放等论茶,对茶的植物学特性、采制、烹煮和饮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十经,七千余字。观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茶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加工制造,“一之原”记茶的名称考订、茶树的性状特征、生境、栽培、品种鉴定和利用;“二之具”记采茶工具;“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八之地”记茶树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饮茶。“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荼工具;“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饮”记饮茶法;“七之事”为历史资料汇编。前者与农学有关,而以“一之原”为其主要内容;后者则与饮茶有关,而以“五之煮”为其主要内容。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史书上称,由于《茶经》的问世,“天下益知饮茶”,虽有夸大之词,但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确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法在6-7世纪已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先后带去饼茶、茶子,并植于日本滋贺县。后来在高僧澄西的倡导下,把煮茶、品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茶道。 茶道还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仪式,不仅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为布道传法、修禅养生的方式。这些无一不受陆羽《茶经》的影响。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而陆羽正是茶文化的传播者。 所以后人尊称陆羽为茶圣——茶业的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