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里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与你提问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法上就是一致的了。王维却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把鸟儿都惊动了,然后在流淌着春水的山谷里面鸣叫,让整座空寂的山都变得鲜活灵动。

如何拍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意境?

1.要全面理解“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含义。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二首》之二。整首诗是这样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我们要在全面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重点精珍细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两小句主要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

请教各位,类似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哪些古诗词巧用了貌似反意的词汇来营造传神的意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中的两句。这两句诗其实是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以“蝉噪”突出“林逾静”,以“鸟鸣”突出“山更幽”,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把诗的意境提升到新的高度。如果你想问的是这样的移动称静的写法,那么王维可谓是个中高手。那许多诗歌里面都是这样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而且往往诗中有画,美不胜收。

山居秋暝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联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美景的喜爱,并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但是又是有声有色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这首诗里面最有名的两句,看似静态的画像,但是里面“照”“流”又有动态的美。再加上后面的几因女子归来的声音和渔船摇动的声音,空山其实显得没有那么空而充满灵动。鸟鸣涧唐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同时大家都很熟悉了,那就不再重复它的含义。

把前两句写整个夜里的春山是那样的那样的寂静,仿佛一座空荡荡的山。这样的寂静让人连桂花飘落的声音都听得见。更大胆的在后面两句月亮出来,并不是突然跳出来的,而且也是无声无息的。但是王维却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把鸟儿都惊动了,然后在流淌着春水的山谷里面鸣叫,让整座空寂的山都变得鲜活灵动。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点,那还可以再看一首杜甫的诗。

绝句二首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根据提问的要求,我们直接来看第二首。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

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这里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与你提问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法上就是一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