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酒一样,再怎么加工,再怎么包装,再怎么饮用,酒是酒。茶文化本身是古人传留下来的习俗,我们本来就是学他们喝茶,只是多了一些花样与内涵而已!。2016年的夏天,福建一朋友来找我喝茶,席间,他从包里摸出一个杯子说:“你那么好的茶,拿这个来养一养。

古人喝茶的方式和今天一样吗?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并了解茶的国家。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茶从药用逐步到食用、饮用,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茶文化。在长达千年的发展中,茶也随着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影响越发深远。时至今日,我们的茶文化依旧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茶,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是如何被发现,被喜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的起源相传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记载。但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早已经不可考证其真实性。而关于茶最早的记述,是由晋人所著的文献,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到:"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药,园有芳萌、香茗。

"这段文字大致意思是早在2000多年前,周武王时期,巴国境内已经有人工茶园培植的茶叶,其中"香茗"就是茶叶,并且作为贡品,非常珍重地献给周王室。由此可见,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很早就已经开始人工培植茶叶了。关于茶的起源,一代茶圣代陆羽对此有专门的论述,他在《茶经》中记载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耀,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茶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到了春秋时期,茶叶逐渐从药物转变为日常的食用之物了。随着时间的发展,茶的饮用也从王公贵族渐渐流传到民间,也不再是名贵的皇家专属,普通百姓也可以饮用了。据文献记载,大约是汉代时期,江南地区有一些人家就流行饮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的种植和饮用从西南向东传播开来,茶的生产遍及淮河以南各地,饮茶风气盛行于南方并逐渐传到中原、华北。

同时,伴着清谈和佛道风气的兴盛,士大夫阶层以及文人、僧人、道士等都把饮茶作为一种高雅享受和精神寄托,作为陶冶情操、表达志趣的手段,使饮茶不再局限于醒脑解渴的自然使用价值,逐步过渡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茶文化开始萌芽,从而为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茶文化的发展唐代时期,由于唐王朝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同时在当时社会稳定的环境下,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

据文献记载,唐以前的使用茶叶方式,最原始的是嚼茶叶来生津解渴。再后来较为细致一些,饮茶方式是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等,制成茶饼或茶团,饮用的时候把茶饼或是茶团捣碎,放上葱、姜等煎煮,用来佐餐或解渴,这也是一种粗放式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饮茶风气渐趋普及。据唐代文献《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唐贞元年间,茶的饮用普及全国,上至王公贵族、文人大夫,下至村野百姓,形成了全国性的贵茶风俗。有文献记载:"嗜茶榷茶,皆始于贞元间矣。"唐朝中后期,陆羽《茶经》的问世。 这部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它全面论述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制、制茶用具、煮茶用具、烹茶方法、茶的饮用以及茶的历史等十个门类。

可以说,《茶经》是当时茶产大盛、饮茶风行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的出现使"天下益知饮茶矣"也极大推动了饮茶风习的传播。到了宋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将唐代煎茶法发展为点茶,民间出现了"斗茶"的饮茶方式。这种艺术性较强的"斗茶"的内容大致是文人士大夫以及佛门僧侣争相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斗茶、茗战因其高雅的形式、无限的趣味深受普通士人甚至皇帝、大臣们的喜爱、痴迷。

此后,明清时期茶的饮用更加的精细。在明代,散茶中的绿茶是利用炒青法所制的主要茶类,其中也包含部分花茶。清代的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等茶类,组成了我国茶叶基本种类,同时,"点泡茶"的方法被"撮泡茶"取代。清代,茶叶远销英法,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代表。茶叶,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文化地位,也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盏为什么不适合当品茶茶具

听我这个资深的建盏迷讲个故事,你就知道为什么了。2016年的夏天,福建一朋友来找我喝茶,席间,他从包里摸出一个杯子说:“你那么好的茶,拿这个来养一养。”我看挺别致的,没见过,就问到:“这是什么杯子啊?”,他饶有兴趣的跟我介绍说:“这是建盏,茶具里面最有文化的代表,你看,这只盏毫都烧出来了。”我突然略有点尴尬起来,我咋就这么孤陋寡闻呢?我是一个如此痴迷于茶的人,既然不了解这么一个东东。

我当时就拿起手机查了一下。网上介绍得还真牛。我对这么一个茶杯肃然起敬了起来,瞬间有想要拥有一只的冲动。过得两天,我就鬼使神差的启程去建阳走走。这不看啊!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建盏里面的水可真深!我走访了当时建阳几个最有名的名家,深入了解了一下建盏的历史、工艺、文化、时下业态行情等相关内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东西。

一着迷,就决定留下来研究建盏制作。我租了一块地,盖了厂房和置办了窑炉设备,买了很多古代残片标本和陶瓷相关的书籍,就这样开始研究起来。半年的摸索实践,我烧出了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等花色的建盏。我觉得,建盏并不难烧。于是,我开始朝着向最高端的国宝曜变发起进攻。这也是我进这个领域的初衷。2017年,我成功的烧出了类似腾田美术馆所藏的国宝曜变建盏花色。

我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拿去跟最建盏界最顶级的名家们一起交流,大家都非常惊奇和认可。有一位北京来的建盏爱好者李先生问我什么价格?能不能烧多几只给他?这个问题困扰死我了,因为当时烧制过程记录不够详细,我后面试了几炉,既然烧不到那个花色了,我就以实情坦诚相告。没想到李先生说:“你这只多少钱可以卖给我?”我回答说:“我没想过要卖。

”他也够直接的,他问:“十万卖不卖?”我想都没想就说:“不卖”或许他看我回答的快速与坚决,直接追问我:“五十万卖吗?”我稍微一愣,回答说:“不卖。”他又问我:“那一百万你卖不卖?”我有点不好意思了。其实我研究了那么长时间,才得到一只,而且后面烧不出来了。我是没打算要卖掉的,但听到他能出一百万,内心还是很高兴的,甚至充满那种被认可的感激之情。

换句话讲,我当时的研究投入才五六十万,得来这只盏就值一百万,我还卖他干啥呢?我还是以实情坦诚相告。他也理解我了,并且交代以后有好作品记得通知他。说说另外一个插曲吧!有一位顶级大师看我烧出如此花色,问我能不能帮他代烧一批?给我单价两万块钱一只,落款下他的名字。说实话,我是感激他对我作品的认可,但这个行为确实恶心到了我。

别说我烧不出来了,就是烧得出,我也不愿这样做。我拒绝了。我知道曜变还有一个更加高级的花色,就是稻叶天目。在重拾腾田款烧法无果的情况下,我决定再向最高端冲刺。何况腾田款我已经有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啊!三个月的摸索,我烧出了稻叶的花色:变色七彩火焰斑。上图有个小标签,5万,是的,5万,根据花色精美和与古代的相似程度的不同,定价2万至5万一只。

2018年头,有人找上门来希望代理销售,我拒绝了。因为成品率太少,太难烧了,我累积了十来只满足一下身边的好朋友和认识我的爱好者就可以了。我要发起最后一只曜变花色的进攻。因为,这时候,市场上有一位姓徐的师傅烧出了杭州出土的曜变残片花色。我替他高兴,同时也让我产生了攻关的信心。成功了,一个月的时间,或许因为以前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也同时因为杭州这款花色比较好烧,一个月,很满意这样的成绩。

太漂亮了,忍不住就多上几张图片。后面的路还很长,稻叶曜变花色的仿制还有太大的差距,目前只是局部实现了稻叶曜变斑而已。我还要继续努力。至此时,我已经投入近两百万了,或许我就是一个痴迷的爱好者。烧了那么久,也没有批量去市场上销售。我还要继续投入,所以我决定拿最漂亮,又相对比较容易一点的杭州款曜变来小范围内销售。

定价:2800/只。就是下面图款:我的目标是把三只半古代曜变完全复古出来,并且将烧制生成理论总结出来留给后人。国家瑰宝级的文化不应该丢失,我辈有幸,捡起来就是了。通过上面的故事总结一下,为什么建盏不适合品茶?一、建盏懂的人少,用盏有装逼之嫌,一不小心,买到品质差的,真装成了B。二、好的建盏太贵,太少。

三、建盏界太多欺诈,以次充好,大师找人代工,辱没了建盏文化。(上当了,自然影响品茶心情。)至于有人说:建盏黑色,不利于观察茶汤,观察茶汤是评茶的流程,不是品茶的流程。你泡的什么茶,自己不清楚吗?评茶不是在买的时候就完成了吗?如果别人请你喝茶,你不虔心来品,评三拣四,这样好吗?评茶,建盏是不好,品茶,建盏完胜一般的茶具

古人喝的茶跟现代人喝的茶一样吗?

我国茶文化有近5000年历史,也就是说基本同步于我国历史文明。古人喝的茶跟现代人一样吗?我觉得,原料是一样,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加工越来越精细化,品种越来越多元化,饮用的工具越来越高档化,泡茶的技巧越来越职业化。就像酒一样,再怎么加工,再怎么包装,再怎么饮用,酒还是酒。茶文化本身是古人传留下来的习俗,我们本来就是学他们喝茶,只是多了一些花样与内涵而已!。

一口气读完饮茶历史,历朝饮茶各有千秋,其中隐藏怎样的文化密码?

谢邀。,说起中国的茶文化要追述到5000年前,神农氏在中国秦岭主峰的一侧首阳山发现了茶开始。先后经历了生吃药用,烹煮当菜,冲泡品饮的过程后,才真正步入了中国的茶文化轨道。不管经历了多少个朝代,也不伦是什么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直至贫民百姓,茶文化己经深入到人们的骨髓。尤其是到了明未清初,中国茶文化己经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那就是中国的茶道文化。

茶道文化使中国的茶文化有了自己的精髓,也可称其为中国茶文化的密码,这在全世界也是独有的。有人把它摡括为儒家之道,称饮茶可以清我神,並达到得道的境界,更有人只用几个字来表达对茶道文化的要素。如:和、静、敬、怡、真等。笔者曾有幸参观了从采茶到制茶的全过程,从其繁琐的制茶工艺中体会到,要理解中国茶文化,一定要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评茶的全过程中去体验,才会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真谛,也会领会到它能传承几千年並得到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