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食者、谈食、以食会友!水中“碧螺春”怎么做好吃?“水中碧螺春”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不认识,可看了上面的图片,是不是有一些眼尖的朋友想到了什么,正是江浙地区比较有名的——莼菜莼菜也叫水葵,是现在四月非常时令的蔬菜。只要按照碧螺春的制作方法进行炒制的茶都可以叫碧螺春,目前很多省份地区都出产碧螺春,如江苏的溧阳、贵州、江西、四川、福建等省,有些品质叶很好,外形和洞庭碧螺春非常相似,只是品饮起来,其香气、滋味区别很大。

制作碧螺春茶有哪些步骤?

绿茶从工艺制作方法上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四种,从采摘时间上分为明前--单芽又叫莲心;雨前--一芽一叶初展又叫旗枪;雨后--一芽两叶初展又叫雀舌;中国古代皇家及民间清明祭祖均用明前炒青,所以明前茶便在江南享有极高盛名。名声最大的当推龙井,碧螺春,雨花茶及毛峰(黄山毛峰属烘青先不谈)四种。另外说一下女儿红:采茶的女孩从十多岁开始采茶,每年清明前开采时阳雀初叫采下的才是“女儿红”。

水中“碧螺春”,怎么做好吃?

大家好!欢迎来到「@谈食者康大王 」,我是你们的大(da)康,康大(dai)王。谈食者、谈食、以食会友!水中“碧螺春”怎么做好吃?“水中碧螺春”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不认识,可看了上面的图片,是不是有一些眼尖的朋友想到了什么,正是江浙地区比较有名的——莼菜莼菜也叫水葵,是现在四月非常时令的蔬菜。为什么会称为“水中碧螺春”呢?首先,太湖莼菜可与碧螺春茶叶媲美、两者同样是碧绿的颜色,叶片是卷曲的,如同嫩芽的叶片,尚为珍贵,故莼菜素有“水中碧螺春”的美誉莼菜“水中碧螺春”自古就被视为珍贵蔬菜鲜嫩滑腻,用来调羹作汤,清香浓郁,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清热解毒,杀菌消炎莼菜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食莼菜具有药食两用的保健作用。

现在正是莼菜“水中碧螺春”采摘季(4 月下旬至10 月下旬,采摘带有卷叶的嫩梢)开始采摘一直可以持续到秋天霜降,太湖莼菜和碧螺春一样,都是一芽一叶采摘的功夫活,采莼菜是非常艰苦的劳作,春寒料峭,湖水冰冷,采摘者蹲在菱桶里,双手浸在水里、伸进莼菜丛,一个嫩芽、一个嫩芽采摘而得。所得的食材尚为不易。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嫩叶可供食用,吃过的人都知道莼菜连叶带梗,都附庸了一团凝冻式的果胶,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

今天大康就推荐两道莼菜“水中碧螺春”的做法「莼菜鲫鱼豆腐汤」「凉拌莼菜」,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莼菜鲫鱼豆腐汤食材用料:鲫鱼一条(250g)、莼菜一小把、豆腐小块、料酒、姜、小葱、盐步骤做法:1、鲫鱼,鱼去鱼鳞、内脏和腮……处理洗净,莼菜挑去杂质,放在流动的水中冲洗干净。豆腐洗净切方块,姜、葱洗净、去皮、切片段,备用。

2、锅热倒油,下入鲫鱼小火煎至两面微黄即可,加入适量凉水 ,再加入姜煮到沸腾。焖煮10煮3、加入莼菜、豆腐块,中火焖煮10分钟。出锅前加入适量料酒、盐,撒上葱花,即可出锅。莼菜鲫鱼豆腐汤小贴士:1、莼菜不管新鲜是还是干货都可以,干货凉水泡发即可2、鲫鱼也要煎透,不要粘锅或锅烧热,先用生姜片涂锅,避免粘锅,放水,一定要下凉水,才能煮出鲫鱼汤才奶白色凉拌莼菜食材用料:莼菜、橄榄油、葱、姜、盐、生抽、醋、小米椒、香油步骤做法:1、锅置火上,放入清水,水开后倒入莼菜;2、待颜色变成翠绿色后捞出过凉水,沥干水分3、依次放入橄榄油、姜、盐、生抽、少量醋、香油、小米椒切圈,放入葱,充分搅拌即可。

为什么说只有苏州洞庭碧螺春才是最正宗的碧螺春?

只要按照碧螺春的制作方法进行炒制的茶都可以叫碧螺春,目前很多省份地区都出产碧螺春,如江苏的溧阳、贵州、江西、四川、福建等省,有些品质叶很好,外形和洞庭碧螺春非常相似,只是品饮起来,其香气、滋味区别很大。坦率地说,外地商家引进碧螺春茶种,并以碧螺春工艺仿制,只要商标上不标明“洞庭碧螺春”的“洞庭”二字,就很难去下定义是伪茶还是劣茶。

他们打的就是“擦边球”,这种状况在龙井等春茶上也有出现。但是,只有苏州洞庭的碧螺春才有那种“吓煞人香”,香气、味道是不能替代的。苏州人的春天,离不开一杯碧螺春。它来自苏州太湖的东、西洞庭山,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又叫洞庭碧螺春,也许有人会误以为它的产地是洞庭湖。其实,这个洞庭指的是苏州太湖的东洞庭山与西洞庭山。

明前碧螺春,比较推崇的是东山。它位于苏州城外40多公里,是一座三面环水,狭长的半岛。这里水气升腾,氤氲湿润,极其适合茶树生长。东山碧螺春是传统的核心产区,东山人更是一年四季喝要碧螺春。当地人喝茶,并不讲究名贵,雨前茶也爱喝,外形大,滋味浓厚。碧螺春是东山人一年四季的饮品,融入了每一代东山人的血脉里。追溯碧螺春的历史,宋代时已为“吴人所贵”。

“吓煞人香”的故事,则被清朝的王应奎写进《柳南随笔》。茶叶丰收的康熙年间,当地采茶少女入山采茶叶,茶筐满了,便将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内,茶得到体温,突发袭人香气,采茶女惊呼“吓煞人香”,称茶为“吓煞人”。到后来,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太湖洞庭山,喝了当地产的茶,喜欢得不行,又因为它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就将碧螺春的名字赐予它。

此后地方官,年年需要采办碧螺春进贡。碧螺春的传奇,一直没有落幕。这种世代流传的风味,更承载着一座江南小镇和茶的亲密回忆,以及人们对江南生活的想象。采摘也是和大自然抢时间。特一级碧螺春,必须赶在清明前采摘第一波嫩芽,时间很短,不足一个月。四月中旬后,只能算作“炒青”。上山的采茶人,一般下午2点左右下山,摘回来的茶叶还需要一根根地挑拣,只留下优质的一芽一叶,稍微有所破损或者残缺的茶芽都需要舍弃。

当天采摘的茶叶,必须当天炒完。杀青、炒揉、搓团、培干,这些工序,都得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可以总结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老道的师傅往往都是一边搁置在肘垫上,一手用力揉压,随着身体的节奏,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了那双手中的茶叶团上,大约要6-8万个鲜叶才能揉制出一整锅,仅仅一斤多的干茶。

每到春茶上市的日子,邱晓庭也会和老师傅们一起添柴生火、学习茶叶炒制的手工工艺,在他眼里,这些忙了半辈子的手艺,都是东山人的骄傲,他说,我们这一代选择坚守的人,已经愈来愈少了。炒制过程中,低沸点的青草气挥发掉了,锅中新的物质反应不断发生,带领着香气和滋味登上新一个台阶。炒茶用的柴火,正是当地的果木。柴火在锅灶里发出哔剥的声响,伴随着充满力量感的揉搓,火焰带着果木香缓缓渗透和茶香相互混合,营造出一种令人心醉的奇妙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