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红泥和朱泥区别,紫砂紫朱泥和清水泥在茶具材质上有什么区别该如何鉴别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时间:2025-06-17 03:00:40
本文目录一览
1,紫砂紫朱泥和清水泥在茶具材质上有什么区别该如何鉴别
http://forum.taobao.com/forum-12/show_thread----7119331-.htm很详细 看看吧
2,茶壶泥料如何区别辨认
紫泥外观呈紫红色、紫色,天青色,紫色中含有绿色斑点称之上等(优质紫泥)紫青色带有细小绿色条纹或斑点,或小块绿色面称之为底槽青,上等紫泥在烧至1170-1190度呈紫色、紫红色、底槽青在高温1200度时呈紫青色、紫红青色。古人描述的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黃色),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
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思。是生土还是成品壶
生土; 色深粉细,成泥胚后,光滑有韧性.,没有气泡
成品壶; 用壶盖轻敲壶身,声清脆有回音
3,紫砂泥的详细分类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本山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
百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4,紫砂壶如何鉴别
紫砂壶鉴别要点,颜色特别鲜亮、鲜艳的壶不看,拿在手里没有分量感的不看,绿色的、颜色怪异的壶不看,壶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看壶的原矿颗粒要清晰,原矿壶是有杂质的,紫砂壶就要有颗粒感,敲击壶听声音,透气性不能做为检验原矿紫砂壶的充分条件。紫砂泥料被称为五色土,原来通常最常见的就是紫泥,红泥,绿泥三大泥料,后来细分下来还有朱泥,段泥,清水泥,底槽清,本山绿泥,天青泥,大红袍,拼紫,黄金段泥,芝麻段泥等诸多泥料!紫砂壶鉴别具体细节:1、颜色特别鲜亮、鲜艳的壶不看。(基本化料的,自然界色彩斑斓鲜艳的色是警示色)2、拿在手里没有分量感的不看,真正紫砂壶体重。(也有一些薄胎壶比较轻的,薄胎壶使用要非常小心,易碰坏)3、绿色的、颜色怪异的壶不看。(绿色、铜绿、非常红的都是加化工料)4、壶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如果是未泡养过的壶,看上去水色就很好的,这种壶尽量不要。5、看壶的原矿颗粒要清晰。有些加化料的壶,化料将颗粒包裹着的,颗粒看着不清析(需要用20-30倍放大镜看)。6、原矿壶是有杂质的,而且杂质还不少呢,这些杂质不光是铁质。这些杂质通常表现为黑色颗粒,在壶表分布不均匀,所以很多真正原矿壶出窑时是比较难看的,看上去过分干净和均匀的壶需要小心。7、紫砂壶就要有颗粒感,原矿壶颗粒是比较清晰、干净的。原矿颗粒看上去分布是不均匀的,比较自然,和调砂不同的。调砂颗粒一般是“浮”在壶表面的,或者这些砂内外渗透,但颗粒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有人为操纵的感觉。原矿颗粒在泥料里比较“和谐”,调砂颗粒就显得比较“生硬“一些。8、敲击壶听声音,紫砂壶的声音应该是比较“闷”的那种陶罐声,如果敲击听到的是“叮叮”的瓷器声,这样的壶不碰。听声是为了辨别一下壶的烧制温度,“叮叮”的声音是壶瓷化的声音,一般是浆壶或者是假壶(化料)。9、透气性不能做为检验原矿紫砂壶的充分条件,一些化料壶也是有透气性的。
5,紫砂壶的泥质如何鉴别
紫砂壶的基本要素,不外乎泥质、造型、功能、装饰、成型工艺等几方面。第一、泥质紫砂壶泥质是第一要素,而是能否在使用中增加美感的主要因素。紫砂泥是红泥(朱泥)、紫泥、本山绿泥(烧成后呈米黄色)的总称。这三种泥料由于矿区、矿层的分布不同,烧成是温度稍有交错变化,其色泽就变化多端,有紫色、紫褐色、红色、米黄色等多种。现代化工业技术接入,在基泥里加配各种适量的化工着色剂,其发色效果也各有不同,能生出诸多泥色来,如古铜色、墨绿色等。色泽外观是泥质的直观外现。当确定某种泥色后,在认真感觉一下泥质的高低。茶壶泥质的高低,一是本来的品质,而是烧炼的火候,三也包括制作者加工的作用。明清、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料矿区全在黄龙山黄石矿下(部分朱泥在赵庄),采全部都是人工,不是机器作业,产量低但是往往选料精细,容易分清高、中、低泥质,即底槽青、紫泥、红棕泥。其加工也较复杂,陈腐时间长,泥色相对温润凝重,不做任何加工,入手便光洁古雅。一些存世老壶泥色机器温润,除了养壶得当外,其本来的泥质就好,也是重要原因。“天青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滋润,这种泥在出矿时,泥块的侧面现色如天青,故名天青泥。现在经常听人提起,紫砂市场水很深。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有些人会拿一些普通的黄泥入料制壶,然后加以涂抹染饰,冒充紫砂壶出售。这种假壶一定要留心,也是较易辨识的。去一些茶艺批发市场,一些来自宜兴的紫砂壶在路边摊上甚至有几元、几十元的茶壶,这其中因素很多,泥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般这些茶壶的用泥都属紫砂陶土,但质量好坏缺差别很大,有几毛钱一进的,也有上百到几百元一斤的。其中黄龙山产的紫砂泥“底槽青”价格不菲。另外,价格便宜的茶壶茶具,有些属于注浆产品,可以大批量生产,成本很低。但是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类茶壶的属性已经改变,断面有玻璃相,不透气,已经失去了紫砂壶的优良特性。实不足取。历来还有一种调砂泥(包括粗砂、细砂)做的壶,表现粗矿风格的材质特点,手摸上去颗粒不平感,与光滑平整的细腻风格相左,给人以新颖的艺术感受。这种粗砂调配的泥质,绝不是粗制滥造的结果,其你只同样显示出纯净温润、凝重朴素的特点。决定泥质好坏的另一个条件,就是火候“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火候掌握不好,泥料会发泡,会惊开,会出毛病。所以并不是每个做好的生坯进窑都能出来优秀的成品,每件作品都得来不易的。一般来说,所有紫砂泥做的茶壶都能泡茶,但是泥质的好坏,决定了成品的色泽、品质、养成效果等。紫砂壶使用的时间久,被把玩的时间长,他的光泽就越发明亮。但有人耐心不够,或者欣赏要求不同,希望新壶可以光鉴可人,这是不太现实的。除非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上蜡等等,但这对壶的使用安全会有很大威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