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日茶道比较

中日茶道の比べ

2,日韩茶俗的文化特点 你知道吗

日本以绿茶为主  日本茶大都是绿茶,没有发酵或半发酵的,制法是蒸熟烘干。也有炒制的,如九州的嬉野茶和柳青茶,但极少。日本人泡茶与中国不同,他们抓一把茶叶放入壶中,冲水后马上就倒,每杯倒一点,轮番几次,使茶汤浓淡均匀,一般只上一杯。茶道用的抹茶,是将茶磨成细粉,冲搅后浓稠如粥,碧绿清香。据考证,日本的制茶与饮茶方法,可能还保持着中国唐宋时代的古风。  日本还有樱花茶、大麦茶、紫苏茶、海带茶、梅花茶等,但这些实际上不能算茶,类似于中国的菊花茶,只是保健饮料而已。如樱花茶,清水中漂几朵腌渍的樱花,美则美矣,但与喝茶是两回事。据说元旦饮之,一年无病无灾,当然,这只是一个承载着人们期待的美丽传说。最近,日本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喝中国茶,很多曾一度痴迷于葡萄酒的二三十岁的男性也成了新的"品茶一族".

3,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有何不同

中國茶道是講究品味,品種,品香,養壺,養身。日本是重視禮儀,規矩,場面。

4,中日韩茶道精神的异同是什么

中国的茶道精神为和、敬、廉、美;日本的茶道精神为和、敬、清、寂;韩国的茶道精神为和、敬、怡、真。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衍生出日本茶道。现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起源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5,中国茶学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之间的区别

都是从中国学去的! 如果我的答案有帮助到你。希望五星采纳一下 寂寞为你解答。

6,中国 日本 韩国三国茶道的差异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对韩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韩国 的茶文化也对日本茶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高丽、朝鲜时期的茶礼、茶具对日本茶道 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当代,韩、日的茶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亦发生良好的影响。下面就中韩日茶文化比较做一介绍。  (一)茶文化总体比较  茶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比较广泛的,它固然以茶道为核心,但茶道毕竟只 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茶文化至少还要包括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 化等。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与茶道几乎是同义语,茶文学、茶艺术等全部汇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学者称日本茶道是“综合文化体系”。  在韩国茶文化中,茶道(茶礼)是主流,与日本相近。但韩国的茶文学发达于日 本,象崔致远、李行、权近、李奎报、李崇仁、郑梦周、李樯、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写 许多汉文茶诗和茶文,而日本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写有少量茶诗文,影响较小。  在中国茶文化中,举凡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茶道、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 民俗茶文化均很发达。中国的茶馆兴于宋,普及于明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地方和少数民族茶俗文化;自唐代至今,有关茶事内容的绘画、书法绵延不 绝;而茶文学更是蔚为大观,各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曲、赋、铭、联、小说、戏剧等应有尽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柳宗元、杜牧、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这些中国的一流诗人均撰有茶诗茶词佳作, 《水浒传》、 《金瓶梅》、 《红楼梦》、 《老残游记》等古典小说对饮茶、茶道、茶馆、茶文化有精彩描述。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与茶文学是双峰并峙,民俗茶文化是异彩纷呈,茶馆则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论日本、韩国茶文化可以用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来代替,但论中国茶文化,只谈茶 道(茶艺)是不够的,至少不能忽略茶文学。  (二)儒,道,释对茶文化影响比较  东亚三国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儒、道、释在三国茶文化中发挥着或轻或重的影响。  在中国茶文化中,就儒道释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言,道家第一,儒家第二,佛教第三。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儒家在社会人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文化艺术领 域,老庄道家影响更大。道家崇尚无为、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纯朴、率真。 表现在茶文化中,不象日本、韩国那样注重茶道的礼仪和形式。中国茶道崇尚自然、简 朴,不拘礼法形式,任运自在,无拘无束,率性而为。  在韩国茶文化中,儒道释在其中的影响以儒家为第一,佛教第二,道家第三。固然 在茶文化的传播中,新罗、高丽的佛教徒发挥重要作用,但在韩国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 中,儒家,特别是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道学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朱子家礼被普 遍接受,故而韩国的茶道又称茶礼,儒家礼仪起主导作用,佛道次之。  在日本茶文化中,儒道释对茶文化的影响以佛教特别是禅宗为第一,道家第二,儒 家第三。日本茶文化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如最澄、空海、永忠、荣西、明惠上 人、南浦绍明,希玄道元、清拙正澄、村田珠光、隐元隆琦等。日本茶道以“禅茶一 味”为宗旨,借茶道悟禅道。  在韩国茶文化中起较为重要作用、在日本茶文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禅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影响较小。中韩日茶文化以受主要影响来说,中国茶文化主于道,韩国主于儒,日本主于佛,主于道,道法自然,故中国茶道注重茶的品饮艺术,即重茶艺;主于儒,儒尚礼仪,故韩国茶道注重礼仪,主于佛,故日本茶道归宗于禅。  (三)茶道的比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下面从茶道精神和茶艺两方面对中韩日茶道进行比较。  1、茶道精神的比较  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罗统一初期的高僧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为源头,中经高丽时 期的文人李行、权近、郑梦周、李崇仁之发展,尤其以李奎报集大成。最后在朝鲜李朝 时期高僧西山大师、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禅师那里得到完整的体现。元晓的和 静思想是韩国茶道精神的根源,李奎报把高丽时期的茶道精神归结为清和、清虚和禅茶一味。最后由草衣禅师集韩国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导“中正”精神。总的来说,韩国的 茶道精神即敬、礼、和、静、清、玄、禅、中正,其中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而敬、 礼、和、清、中正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陆羽《茶经》 “俭”的思想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中经裴 汶、赵佶,至朱权而集大成。中国茶道精神可概括为清、和、静、真、俭、淡,老庄道家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日本茶道的精神源于“禅茶一味”,以“一期一会”和“和、敬、清、寂”为根 本。 “一期一会”是佛教“无常”思想的体现,而“清、寂”有着浓厚的佛教意味。日本的茶道精神可归结为禅。  韩国茶道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故重敬、礼、和、中正;日本茶道受佛教影响最 大,故重禅茶一味和清、寂;中国茶道受道家影响最大,故重清、真,返朴归真,任运自然。  2、茶艺的比较  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中华茶艺先后形成了煎茶茶艺、点茶茶艺和泡茶茶艺三类形势,三者都传到了韩国和日本。煎茶茶艺在平安时期传入日本,在新罗统一时期传入韩 国,但煎茶茶艺在中韩日三国都已绝迹。点茶茶艺在高丽前期就传入韩国,在镰仓时期 传入日本,是韩国茶艺、日本抹茶道茶艺的基本形式。泡茶茶艺在朝鲜李朝前期传入韩 国,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也成为韩国茶艺、日本煎茶道茶艺的基本形式。自明代中期 以来,中国仅流行包括壶泡法茶艺、撮泡茶艺和工夫茶艺在内的泡茶茶艺,煎茶、点茶 茶艺消亡。但煎茶、点茶茶艺的某些方面仍保留在韩国。  以上就是对中韩日茶文化比较介绍,希望对你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东亚三国 的茶文化难解难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韩日组成的东方茶文化圈中,韩国的茶 文化处于中介的地位,是会通中日茶文化的结合点。要想比较中韩茶文化,离不开拿日 本作参照,故而在此以比较中韩茶文化为主,兼及日本茶文化。

7,关于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计划书

可以就茶文化这一文化形式在中日两国国内文化层面的社会地位现状——从国民茶文化认知(文化价值认同)、该种文化形式的社会功能角色以及其传承传播等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动机和目的大致归为“传统文化形式今天的发展道路”或“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
茶文化, 你指的是哪方面的茶文化呢

8,求论文中日茶文化比较 提纲

文:中日茶文化比较 提我知道更多了解
论文还是lz自己写了 只是头绪上可以给lz一些个人建议 这个还是比较好写的 其实并不难 您大可放心 1、同根同宗 茶叶并非是日本的本土植物 唐朝时期由日本遣唐僧 荣西禅师将茶籽带入日本 开始了寺院种植 所以当时以及之后的很长时间里 日本茶叶 均以绿茶为主 2、最以体现日本茶文化的茶道 实质上就是中国宋朝时期 最为兴盛的“点茶”法 不论是胜负的标准 还是使用器具 冲泡方法 都完完全全的保留下来了 3、日本茶道的“清净寂寥”和中国所谓的“清净寂和”在喝茶意境上基本也是一样 将吃茶和禅学融入在一起 也是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之一 4、就大的趋势上来看 中日茶文化都从小众化向大众化迈进 但也从灵活、多变的文化思想向死板、单一的茶艺转变 (以上是大同 以下是小异) 1、茶文化追求的境界不一样 中国茶文化以“众和”既大家一起喝茶聊天 热闹为主 和气为贵 日本茶文化则以“寥省(xing)”为主导 既几个人 一般两个三个甚至一个人喝茶 品茶品人生 达到吾日三省乎吾身的效果 (当然日本也有大型的茶会 不过不是主流) 2、茶文化载体的数量不同 中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又是茶的渊源国度 因此茶叶制作工艺也很多 绿红黄白青黑色 不酵半酵全酵茶 地域海拔等等因素 使得中国人饮茶根据四时 身体寒热 选择面甚广然而日本茶叶 由于自身地理因素的限制 所以基本上茶叶选择面比较少 抹茶 绿茶 煎茶 基本上就这三种为主导 因此在茶叶品种上 两国茶文化所依靠的媒介(茶叶品种)有很大差异 3、茶文化的精髓不一样 中国“活” 日本“死” 中国的茶文化的精髓是“随性”不拘泥某一种方式、用具和茶叶 而日本的茶文化的精髓则是“专注”并近乎于完美的学习、使用一种方式、用具和茶叶(日本茶道仅指“三千家”的抹茶道) 以上一点愚见 希望对lz有用

9,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是我们都不否认中国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称做“茶文化”,其实两者还是有概念上的区别的,可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国茶文化历史攸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10,中日韩三国的筷子为何大不相同

中国吃的食物大多能用筷子夹起来。而日本则极喜生食,尤其滑溜不易夹起的生鱼片为日餐首选,所以日本常用筷子当叉子使,来扎住鱼片,而且日本采取分餐制,筷子因此较短也够用。韩国人的金属筷子是因其对烧烤的喜爱而流行的,竹木筷子夹炭炉上的食物实在不明智。中日韩三国都是用筷子,但是相互之间有一些不同。日本:日本的筷子是相当短,而且筷子尖非常的锋利。他们使用的是木筷子。中国:我国的筷子很长很厚重,筷子主要是木质的,当然有些地方也会用塑料筷。韩国:筷子很扁平,一般是金属筷子。为什么筷子长宽各不相同?日本: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喜欢用筷子夹碗,所以他们不需要长筷子。中国:日本和韩国很少使用传统的餐椅,但是在我国,吃饭和坐都是用传统座椅(西式)。所以,由于盘子离的比较远,人民使用很长的筷子。跟韩国人吃米饭使用勺子不同的是,我国人甚至在吃米饭使用的也是筷子。因此我们的筷子不仅长而且很厚实。韩国:韩国筷子,既没有我国筷子长也没有日本筷子短。既可以夹起豆子又可以在小碟子里面撕开泡菜,筷子更细。为什么这几个国家的筷子制成材质有所不同?日本:日本人经常吃鱼,用筷子的时候没必要用很大力气,所以筷子尖很锋利。并且木筷子很结实,能够满足日本人的需求。中国:在这三个国家中,我国吃的是最油腻的。木筷子夹住食物的时候,可以防止打滑。韩国:韩国人吃饭的时候,除了米饭和汤,其他全都用筷子。所以他们在使用筷子的时候需要用很大力,因而韩国人习惯使用金属筷子。三种筷子中哪一种使用难度最大?日本:由于日本筷子很短,所以很好掌控。再加上,制作筷子的木质不是很光滑,所以对外国人来说日本筷子是他们当中最方便使用的。中国:因为我国的筷子较长所以不方便使用。然而我们一般吃的比较多,所以夹起食物不是问题。韩国:韩国筷子细小又重,所以对外国人来说是最难使用的。不过如果使用韩国筷子对你来说很容易,那么中国日本的筷子那就绝对不是问题。号称深谙“筷子文化”的国人每每在提起“筷子”的话题时,就会自豪地忽悠世界曰:早在距今3000年前,吾上邦中华就已经出现了由象牙精工而制的象牙筷云云。中国是筷子的鼻祖,相传大禹是世界上使用筷子的第一人。作为一个文明、一个时代的象征,大禹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禹时代的人是最早使用筷子的”。由古之“箸”到今之“筷”,筷子经历了漫长的三千年演变史。筷子流传至今,国人所赋予它的讲究也颇多。中国人使用筷子很讲究,有礼仪上的讲究,也有禁忌上的讲究。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要用嘴含住筷子,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中等等,这是礼貌,祖先传承给我们的礼貌。与筷子有关的民间禁忌也有很多,比如在用餐过程中桌面上不能摆放长短不一的筷子,造成“三长两短”的局面。这是很不吉利的,寓意着“死亡”;又如用筷子敲打碗盘,民间就有“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的说法,寓意着“贫穷”。中国使用的筷子长而直,末端是钝的,这大概是体现了汉民族普遍不具攻击性的特点吧。日本也是用筷大国。研究日本人的筷子文化,让我们颇觉欣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已不知“箸”为何物时,是日本人替我们守护了这份筷子文化的传统。不过筷子到了日本后,在使用上已渐渐地有别于中国了。首先,在造型上已短于中国筷子,并且以圆尖头的居多。日本的筷子比起中国是要短一些的,从粗到细,到了末端就成尖的了。这跟大和民族的特性也很相似,他们很有攻击性。比中国筷子短,据说是源出日本人大都是吃“定食”即份儿饭,用不着长筷之故。而筷子演变为尖头,则是由于日本人善食鱼,用尖筷易于剔鱼刺之故耳。其次,关于筷子的禁忌更多了。日本人关于筷子的禁忌不是源于迷信,而是日本人的繁文缛节太多了,连吃个饭的礼节也比别人多。据说日本有25种有关筷子的禁忌,国人和日本朋友吃饭,一不留神就可能犯了别人的禁忌。再次,日本人用的筷子以木筷子为主,也有使用卫生筷。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不会用自己国内的树木制作一次性的筷子。日本使用的卫生筷多从中国或者东南亚进口,日本人在本国的环保上很会打小算盘的。我们的另一位或可说是两位邻居南北韩,也是用筷大国。只不过是筷子到了半岛,半岛人抛竹弃木,把它全弄成金属制的了。在半岛上,过去是大王、大臣和富人用金银制筷子,而普通百姓只能用铁制的筷子。而今天则改为了以漂亮的不锈钢制筷子为主流。虽不知金属制筷子有何高级,但据韩国朋友讲,过去的朝鲜,即使再穷的人家也要拥有一套金属制的筷子、碗和汤匙儿等。不用木筷和竹筷,据说是因为半岛料理以“红色”见长,长期使用木筷或竹筷,会使筷子头部染上红红的颜色而遭废弃之故。也有的说是因为半岛人爱吃烤肉,才发明了最适合吃烤物的金属筷子。不管怎么说,半岛上人用的餐具刚一接触,还是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虽然吃起来是辣辣的、热火朝天的。我们用不惯韩国筷子的原因主要是它的造型。韩国人的筷子不是中国的圆柱体,也不是日本的上粗下细,而是扁平的长方体。初次使用很容易在夹菜的时候,筷子从手中丢落。以桌上用筷来看中日韩的用筷习惯也颇有趣。我国人向来是家族混用筷子的,非但如此,家庭成员之间更是以自己的筷子互相夹菜让菜,看上去好像有点不卫生,但却透出了一股浓浓的亲情。日本人家庭则与中国正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餐“专筷”,是绝不可乱用的。都是定食,也就没有了互相夹菜谦让的习惯。卫生了,但感觉亲情也被“卫生”掉了。韩国人在桌上则与我国人很近似,一顿饭会吃得热火朝天亲情四溢,情至浓处,又管他筷属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