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出包浆是什么意思,紫砂壶的开壶养壶误区包浆可否快速形成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时间:2025-04-03 14:40:40
本文目录一览
1,紫砂壶的开壶养壶误区包浆可否快速形成
紫砂壶包浆,真正意义上的一定要经过岁月沉淀。放豆腐,甘蔗之类的是开壶误区。没事抱着壶使劲擦,是错误的。搜一下:本人新手 在天福茶楼买的紫砂壶呵呵260 圆润吧 喝碧螺春 开壶是在天福开的 我想问所谓包浆好还是让紫砂壶
2,为什么紫砂泥料的陈腐时间越长泥料就越好
紫砂料陈腐的过程可以增加泥料的粘性,增加泥料内部各种组成物质的兼容性,陈腐过的紫砂料,所做出的紫砂壶,经过烧制后其新壶的“水色”就很好看,这样的壶也很好养出效果,养出包浆后的紫砂壶更加具有“玉质感”,更多泥料陈腐细节上的问题你可以去唯星紫砂商城上的紫砂百科上了解。紫砂矿石制作成泥料. 紫砂矿石风化后,碾磨成泥粉,再加水搅拌均匀,制成泥块,此泥块存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3,紫砂褓浆指的是什么
紫砂壶精心养护后出现的肌理。在宜兴我们称之为:水色。抱浆也是鉴定一把壶的年代的一个标准。包浆就是紫砂壶表面的一层茶垢,是由于经常使用紫砂壶泡茶,茶水淋过紫砂壶表面,干燥后形成的一层茶渍,经过时间的积累,茶垢越来越多,让紫砂壶的表面形成了一层包浆,这种包浆不但能让紫砂壶更加颜色漂亮,也能起到保护紫砂壶的效果,专业人士细看包浆还能鉴定紫砂壶的年份。砂壶的包浆指的是经过长时间泡茶,紫砂壶表面甚至壶里面形成一种洗不掉、擦不掉的光亮,就是包浆,象长期实用的红木家具表面一样。我在南京东路南昌紫珍轩买的壶就是很好的壶,养出来的包浆漂亮的不得了的。
4,新买的紫砂壶还没有用过想问问有什么准备工作怎么用和保养
紫砂壶的好处之一是能“裹住香气,散发热气”,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发油润光泽。有人说紫砂壶愈用得久愈值钱,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紫砂壶如此名贵,我们要如何做好紫砂壶的保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紫砂壶的保养。 日常紫砂壶的保养应特别注意下面几点: 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燥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勿放近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 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封。 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 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每次用完后,用纱布吸干壶外面的水分,接着倒出壶内的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焗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所有的茶叶,将冲过的水浇匀壶上,最后用布轻轻擦干。 紫砂壶的保养: 新买的紫砂壶可以放在无油、无异味的锅中加茶叶煮沸,再把大火变为中火煮1小时,关火后使其自然冷却,便可使用了。这样作的用意是,一、去除紫砂壶的土腥味;二、对紫砂壶彻底消毒。煮壶时不用怕长时间的沸煮会对紫砂壶有什么伤害,因为烧制紫砂壶时,窑温最低也在1180度。 紫砂壶的保养在于沸煮;浇淋;擦拭;摩挲;轮替五个方面。 一、沸煮。一把新壶到手,别先忙着泡茶,可将其放入水中煮沸,煮上七八十分钟,可除去土腥味,然后再用浓烈的茶汤煎煮,这里要注意红茶、绿茶不要混淆,这样可以使新壶得到滋养。 二、浇淋。每次沏茶前先把壶杯洗干净,合上壶盖,然后对着壶盖直淋而浇,泡出来的头汤茶用来浇润壶身,品茶过程中可以反复不断以茶浇淋。长年累月的浇淋,可以让茶汁慢慢地渗透到紫砂壶细小的孔隙里去。 三、擦拭。准备一块干净的茶巾和棉布,在饮茶的过程中来回擦拭壶体,因为这时的紫砂壶是热的,所以茶汁可以均匀地渗入壶体。 四、摩挲。就是经常将壶捧在手中,用手指、掌砥摩挲不已,尤其是在冬天,一壶于手中,边饮边摩,其中快意只由心会。 五、轮替。意思就是将已经“养活”(所谓“养活”就是茶汁渗入到孔隙中之后,在壶表面形成茶锈,也称“茶山”,又称“包浆”。经反复擦拭、摩挲,紫砂壶出现自然的光泽,此时称壶已“养活”。)的茶壶,用棉布包好存放在通风之处,隔一段时间再取出来,重新使用,这样反复为之,能使紫砂壶愈光愈润。 此时此壶已是人见人爱之物了,而在养者目内其以非一器,实若如亲朋致友矣! 再多说一句,使紫砂壶拥有光泽的方法很多,但,凡指日可成的办法都对紫砂壶有害无益。“养活”之道在于自然,自然则可得天成之果;强求难免做作之态。
5,紫砂壶的问题
首先,你一定要仔细观看,认真区别是脏的东西还是壶在长久沏茶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东西(包浆)。如果真是污物,可尝试用稀释的食醋水(水:醋10:1)浸泡后擦拭,反复几次就可见效。如果是包浆,就不要去掉,因为那是茶汁长期浸润所留下的产物。一把好的紫砂壶体现的就是它的沧桑,就是要有历史的韵味,就是要有厚重感。这就好比是秦始皇兵马俑,它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如果你给它洗干净了,那么还是古董文物吗?还有研究价值吗?以上回答仅供你参考!买新壶不是很有必要,除非你这把老壶是彻彻底底破相了~慢慢养还是会有效果的,我这把就是,养了一段时间以后品相完美了许多这把壶外面的“污渍”其实就是茶山。很多人养壶,喜欢养出茶山,觉得这样才有历史的韵味,有沧桑感。这类人养壶就很少清洗,喜欢这种感觉,我们通常戏称这类人为“污衣派”。和“污衣派”对应的,则是“净衣派”,这些人养壶力求干净清洁,养出来的壶通体透着幽幽的黯然之光,如漆如玉,也非常好看。其实两种养壶方法,都没什么本质的问题,只是看你的个人喜好而已。你所说的这种污渍无法清理掉的情况,通常是因为包浆把茶山已经包住了,所以普通的刷洗很难清理掉。下面介绍一点小心得和你分享:1、你可以把壶整个泡在清水中一段时间。1~2天,然后慢慢加热,等到水沸后把壶捞出来,用百洁布擦洗,这样就能洗掉茶垢,但同时包浆也会被擦掉,这样处理干净之后,再泡养一段时间,包浆很快就能重新恢复。2、这个办法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要求一定的技术,那就是继续用,每次泡茶的时候用热毛巾擦拭壶体,并用沸水浇烫,这样慢慢的就能把污垢处理掉,实际操作时效果会很慢。好处则是不损伤包浆。3、这个方法就比较生猛了。你可以把壶体整个泡在1:1的84消毒液和清水的混合液里面,大概2~3个小时,捞出来冲洗干净,这时候,茶壶内外的包浆、污垢全都被清理掉,此壶会和新壶一样,然后用沸水冲洗,除去消毒液的味道,重新开壶重新养,如此处理,虽然能根除所以污垢,但是会造成之前几年甚至几十年养壶的心血付之东流,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使用。你用牙刷之类的很容易划花壶的表面,这样就不值钱了。紫砂是一种天然陶土,富含铁、钙、钠、钾、锌等元素,可碱化水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健康很有好处。 用紫砂壶来泡普洱茶要用底座很大的紫砂壶来泡,这样才能有利于茶叶充分地在壶底展开,使得茶汤更浓更香。专壶专用更有利于壶的保养。 先放些茶叶用滚水泡一下,多泡几次更好,再里外刷洗干净,将壶内残留的沙粒彻底清除。用泡过的茶叶擦洗比较好。 不然的话 用普洱茶叶泡水煮一到二个小进,文火妈小火,始终保持水刚淹到壶身面上。你是不是有洁癖?这就是“包浆”啊!但是由于你用牙刷刷过所以颜色不均匀,就是“包浆”被毁了!弄干净它们就相当于给红木家具刷白漆,你觉得合适吗?以你的方式,什么壶也养不出来。
6,紫砂壶是什么颜色的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中的一种泥料,本山绿泥烧成以后呈黄色,是甲泥矿内的夹脂;红泥又称朱砂泥,是夹在陶土嫩泥矿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兴日用陶长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称为“泥中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紫砂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大约是千分之一左右。 紫砂泥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高,颗粒较粗。紫泥、本山泥和红泥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制作器皿,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则开采的紫砂矿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要散置露天,风化陈腐后几月,然后粉碎,过筛,加水拌匀。加工成型的坏件不再上釉,经摄氏一千一百至一千二百度氧化焰烧成,就可以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致耐用的成品。产品的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因而称为紫砂陶,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青、青灰、墨绿、黛黑等不同的颜色。 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须具备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完美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艺;优良的实用功能。 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紫砂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一把价格昂贵的紫砂壶如不细细养护,其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大打折扣。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器”,但主角仍是“人”。养壶即养性也。“养壶”之所以曰“养”,正是因其可“怡情养性”也。 在饮茶时,可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这样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既可擦去壶身茶垢结渣痕,又能经湿茶叶水磨,使壶体光润亮泽。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下,紫砂壶才会越发柔和绚丽,人称此法为“茶汤养壶”。 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可用细纱布稍加磨擦,用水清洗后,放如较浓的茶叶水锅里煮沸晾干,如此再三,即可沏茶。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沏茶后,趁壶体表面温度较高,可用湿毛巾,或干净湿布,擦抹壶体,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体温度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壶的表面会积有茶迹,这就需用养壶毛笔或软毛牙刷在壶表面经常刷洗,以保持清洁。如此日擦、涤洗,壶的表面会起一层亚光,人称其为“包浆”(葆浆),这种亚光不会因高温高压冲洗而褪去,甚显高雅品位。亦有人用油手、油布在壶身揩擦而出现的光,称为“和尚光”,一经清洁剂洗涤,亮光随即褪去,露出块块垢疤,甚有破相之嫌,《阳羡名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所以,切毋将油污垢物沾上壶身,保持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 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养壶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细的粉末,用六层纱布包扎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汤浇在壶体时,纱布球沾上茶汤轻轻顺序抚磨壶体使壶体洁净光润。在今日,你可采用精细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纱布球,亦可达到同样理想的效果。就不能说的通俗点?紫砂壶我用过很多,颜色是紫色。当然还有加工过的,可以是黄色红色等等。有收藏价值。陶都所产的各种陶土,都含有氧化铁,多的在8%,少的也有2%,用这种泥料制成的胎器,经过氧化焰的烧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朱泥,紫泥,这两颜色是壶的本色,红的为朱砂,黑的为紫砂,而朱有浓淡,也有深浅.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或有铁色,栗色,淡墨色,猪肝色,其它如海棠红,冷金黄,沉香等等都是比喻颜色的说法,泥色的区别是非常难的,每壶的泥色都是不一样的,同一种泥放在不同的窑位烧制,由于温度的不同,出现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即是同一种颜色也会有不同和叫法,所以,颜色用语言传递是很困难的,就象肓人没有颜色的概念,就是因为颜色是不能用语言来传递的.所以应该根据自已的爱好来选择颜色.:)您好,这是陶瓷作品,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中的一种泥料,本山绿泥烧成以后呈黄色,是甲泥矿内的夹脂;红泥又称朱砂泥,是夹在陶土嫩泥矿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兴日用陶长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称为“泥中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紫砂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大约是千分之一左右。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7,怎样鉴定紫砂壶的年代
需要大量学习和研究,摸索实践和多看。简单的说目前可考据最早的紫砂器是金沙寺僧的供春壶,紫砂始于宋盛于明,(明后由时大彬开创接拍发)最早是跟其他陶器一样,挖为主,随后又有蔓生,比较著名,紫砂历史不过百来年中间有空窗期(较难考证)而后就是王寅春,顾景舟的时代,然后到现在。根据时代风格和印章落款,泥料风格可以一定程度上鉴定紫砂壶年代。满意请采纳,如有疑问追问,长期交流请私信。怎样鉴定老紫砂壶的年代 从明代中期紫砂壶创始以来,侍童供春向金沙寺老僧学习壶艺开始,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从选砂、打泥片,装身筒,和造型设计全凭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定。历代的名家作品在当时就有仿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的紫砂界高手都被延聘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这些仿品均源于名家旧器实物,且水平极高,遗存至今,给我们的鉴定工作带来困难。近些年来,经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同时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物的印证,对紫砂器制作年代的鉴定大有进步。老紫砂器的鉴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清康熙宫廷壶 一造型 造型是最能体现紫砂壶时代精神的鉴定要素之一。紫砂壶从明代至今,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砂壶主品就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对紫砂壶的鉴定,首先要明了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基本特征,以及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囊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给人一种雅拙的感觉。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磁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二 胎质 紫砂器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与清代紫砂在砂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之故。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5~~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声音沙哑、发闷。明代的砂壶表面均无光泽度,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表面失光。1965年南京市中华门个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此壶的砂料与1976年羊角山遗址所出的残器相同,砂料很粗,接近缸胎,有生烧和火疵现象,由于是与缸瓮一起入窑所以壶身局部沾有少量釉泪。明代制壶的砂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砂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表很粗糙。清代的砂料,澄炼工艺总体提高,出现了紫砂细砂,这种状况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是相吻合的。清代制品砂料是细腻润泽的,也显示出古朴的意趣。由于经常把玩磨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代久远自然而然地产生光亮面一样。有些自然形的制品,仿生花果、动物昆虫等,器表也会有一层微弱的光泽。对于泥料辨认,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 工艺 创制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阶段都有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上的凭据之一。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手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期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同窑中套烧,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此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捋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顺质细如膏泥,干脆而不润泽,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粘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不具有任何艺术性,因为它不是紫砂,充其量是粘土与砂泥的混合物。 四 款识和铭刻 这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使用者等很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均不相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清代早期有楷、篆并用,后期篆书为主。有些实物的鉴定我们就是根据造型、胎质、工艺款铭的一般规律而看出破绽的。 五 从风格品味上判断年代以其作者 紫砂器淬的年代并不算太久远,考古发掘出土物极少,各大博物馆的旧藏品也是很有限,绝大多数作品是由民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紫砂艺人制作砂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壶底或在壶盖、柄下端钤盖图章,也有用刀直接刻款的。由于印章材料坚固,名人印章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应该说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作者的直接依据。但也不尽然:其一,名工大师身后,其家人乃至门徒仍继续使用遗存的印章,是大有人在的;二,仿制得惟妙惟肖的名人印章和仿制名家砂壶是同步而生的。对于这种高水平的仿品,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印章的真伪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并不全面,还必须结合作品的风格品味综合地认识才不至于失之偏差。 一般的考古学家的断代方法是根据地层,依器物造型来分类归纳的,以造型为主线,总结、排比各个不同时期的特征并找出规律性。紫砂器的鉴定也是以造型为主线的,由于是纯粹个体的艺术创作,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审美力、造型体系和所擅长的方面,每一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艺师,无论做成何种形制,采用何种署款方式,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时尚的变化,个人生活环境都直接影响到陶艺家本人对作品的创作态度与灵感,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流露出本人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追求,这就逐渐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风格品味。 紫砂壶的风格特色,与其它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是共通的。书画、金石、玉器、织绣历来是分为多种层次的,最高层次当属于艺术层次,中低档次的属于普及层次。艺术层次的工艺作品绝少匠气。紫砂艺师根据可塑性极好的砂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匠心独运,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时期的名工可以制出品味完全不同的作品,只有既具时代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才称得上艺术层次的上乘之作。名家茗壶高矮的比例,线条转折都恰到好处,差一点就平庸,多一分就俗气,线条曲弧有时完全凭作者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本人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鉴定传世的名家作品,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砂壶,首先要掌握的是这些名家所处时代的气息与烙印,综合考察作者一贯的制作风格品味。近现代的伪作多属技精而韵味不足,壶的神韵是艺术生命所在,这是只能感觉到难以言喻的境界。所以不同名家的风格是我们鉴别老壶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历史上,每个相同的时期中,紫砂艺师所使用的紫砂料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是炼砂调制的配方各有不不同,秘不示人。他们往往各自习惯使用自己配制的砂泥,呈现出砂质的粗细,颜色肌理的不同,严格地区分和观察会发现他们各自的规律性。同一位名家制作出的三个造型不同的砂壶,即使从表面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若仔细的外弧线,柄的曲度,流与颈的角度,会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同一位作者而言,他的壶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精深,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成型的线条与细微之处的处理方法,犹如一个人的笔迹一样,基本上已成为一种习惯,技法与风格是一致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历代紫砂名工的特征与个性会融合到他的作品之中,形成鲜明强烈的个人风格。名人茗壶,第一不可以逾越出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第二必然体现他一贯的壶艺特色,展现出高品位、高层次的思想内涵和制作水准,否则,就有可能是伪作。从造型、作品的风格品位去认识作者,这个方法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手法、款识以及砂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它们的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地显示出本人的全面性例如陈名远,他的壶以自然仿生的花货为主,也有光圆的几何形,风格多变,多姿多彩。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风起云涌,仿品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精,令人眼花缭乱。只要我们掌握紫砂壶鉴定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时期的名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层次,就一定能识破各种伪品,还古代紫砂壶的本来面目。 http://cn.qikan.com/article/wutd/wutd200905/wutd20090518.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