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什么令世界震惊的东西

出土的第一枚舍利 · 佛教界至高无上之圣物---佛祖释迦牟尼之真身指骨舍利

2,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的介绍

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是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真身供养物中,有一套用金银制成的茶器,是唐信宗向法门寺提供的供养物。就功能而言,这些茶器可分为贮茶器、炙茶器、取量器、贮盐器、取水器、点茶器、卫生用具和茶点容器。这次出土的大唐系列宫廷茶器,不但为后人提供了唐代大兴饮茶之风的佐证,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复原大唐宫廷茶道的依据。

3,法门寺出土文物放在哪个博物馆

法门寺右手边的法门寺博物馆。
就在法门寺博物馆
应该就在法门寺地宫博物馆

4,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的物品

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槽深3.4厘米,辖板长20.7厘米,宽3.0厘米,全重1168克。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和槽座组成。槽呈半月形尖底,与槽座焊接。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各有一只飞雁及流云纹。槽座嵌于槽身,座壁有镂空壶门,门之间饰天马流云纹。茶碾子打开后,上置纯银锅轴,轴长21.6厘米,轴径8.9厘米。轴刃有平行沟槽,轴杆圆形,中间粗两端细,其上錾刻“五哥”两字,表明此器为唐僖宗供奉。轴孔四周錾团花,外饰流云纹,錾文上有“碣轴重一十三两(唐代重量单位)”,轴可来回转动。茶碾子是碾茶器,在煮茶时,供碾碎饼茶之用。 通高9.5厘米,罗身长13.4厘米,宽8.4厘米。屉长12.7厘米,宽7.5厘米,高2.0厘米。座长14.9厘米,宽8.9厘米,高2.0厘米,全重1472克。通体呈长方形,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均系钣金成型,纹饰涂金。盖顶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并衬以流云。盖刹四周各饰一和合云。罗架两侧饰执幡驾鹤仙人,另两侧为相对飞翔的仙鹤,四周饰莲瓣纹。罗和屉均为匣状,中夹罗网,屉面饰流云纹,有拉手。罗架下有台形座器,设镂空壶门。茶罗子,即茶筛。它是饼茶经茶碾碾成碎末后作筛茶用的。 通高15.0厘米,全重335克。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盖为穹顶,笼有提梁,盖与提梁间有链相连。整个笼子用极细的金银丝编织而成。条结笼子,主要供烘烤饼茶后,趁热装入纸袋,作为一种贮器,暂存于此。 鸿雁球路纹银笼子,可供作为烘烤饼茶的用器。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茶,饮茶时要将饼茶先进行烘烤后,再经碾碎,方可煮茶饮用。

5,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中最典型的是什么

镏金捧真身菩萨像,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的代表作品。该作品通高38厘米,通体挂满珍珠。菩萨的双手捧有一长方形的雕花金匾。据史载,这尊捧真身菩萨像是唐懿宗过生日时,僧人澄依用自己的金银请文思院的工匠们打造出来的一件精品。后来法门寺佛舍利被迎入皇宫供奉,就置于这尊菩萨像的金匾托盘之上。
是要写论文么?法门寺的地宫被掩埋了一千多年,知道1987年才被发现。说来这也是个机缘巧合,81年的时候宝塔半边倒塌了,政府决定翻修,在87年修塔底座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个唐代地宫。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求采纳

6,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的出土过程

在中国饮茶史上,唐代的饮茶方法,与早先相比,更加讲究,更加精致,饮茶已由粗放进入到精工阶段,煮茶注重技艺,饮茶重在情趣。唐代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与赵莒茶宴》中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此外,在众多爱茶文人的诗文中,都记载了宾客相聚,品茶论理时的幽雅情景。那么,作为大唐宫廷茶道,其规格之高,场面之盛,以及茶器之美,茶艺之精是不言而喻的。1987年,陕西扶风法寺地宫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还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结合实物分析表明:《七事》指的是:茶碾,包括碾、轴;罗合,包括罗身、罗斗(合或盒)和罗盖;以及银则、长柄勺等。从茶碾、碾轴、茶罗子等茶器錾有的铭文看,这些茶器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二年(868~871),又有“文思院造”字样。而文思院,乃是专门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手工工场,表明这些茶器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器。同时,在茶罗子、银则、长柄勺等器物上,还有器成后留下用硬物刻划的“五哥”字样。据查,五哥是唐懿宗(860~874)李漼时,皇室及重臣对唐僖宗(874~888)李环小时的爱称,表明这些茶器为宫廷专用饮器。且《物账碑》将这些茶器列于唐僖宗所供奉的“新恩赐物”项,表明这些茶器是御用之物。另外,法门寺地宫珍藏的茶器,并不止“七事”,还有盐台、笼子、茶碗、茶托等器,其中部分茶器,亦为唐懿宗御用之物。上述茶器,质地之贵,做工之精,造型之美,价值之高,堪称茶器中的国宝。它是大唐茶文化兴盛的综合体现,更是大唐宫廷茶道兴隆的集中表现。此外,在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大量生活用器,包括食器、酒器等饮器,但它们与饮茶器却是相互通用的。如调达子、银龟盒、鎏金盆等就是如此。

7,飞鸿球路纹银笼的用途

这件银笼,为唐代宫廷系列茶具之一。唐懿宗时秘封于法门寺地宫,已有1100年以上历史。它是唐、宋及其以前的特殊茶具,供煎茶时烘烤饼茶用。属煎茶器具之一。 这件银茶笼,由盖、笼体和足组成,呈桶形。通高17.8厘米,足高2.4厘米,全重654.0克。盖面隆起,盖上冲出飞鸿15只。 笼体腹壁錾飞鸿3圈,计24只,均做展翅飞翔状,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唐代工艺精美,装饰雅丽的风貌。鹅形提梁,四足分别呈花瓣状倒品字形。纹样鎏金,底有铭文:“桂管臣李杆进”字样。另有银链一条, 两头分别系在提梁和笼盖之上。 史载,唐时民间烘焙(烤)茶的器具比较简单。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仅提到当时民间烘焙饼茶用的是“竹夹”,由桃、柳、蒲葵木制成。而法门寺出土的茶笼,采用银质鎏金镂空加工而成。显然与民间的烘焙茶具无论是工艺,还是质地,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烤茶器具的笼、竹夹等,虽不过是古代饮茶方法的见证,但它对研究我国饮茶的发展历史,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当为十分珍贵的古代茶具珍品。

8,法门寺地宫是否出土舍利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出了指骨舍利

9,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多少舍利

4枚。一枚真身舍利,一枚影骨舍利,两枚玉质舍利。
灵骨是真正的佛指舍利,影骨严格地说不是舍利,而是仿制品,相当于灵骨的化身,多用玉石制作。所以灵骨才是真正的佛界珍宝,影骨只能算是带有文物价值、宗教价值的普通文物。 据发掘者介绍,佛指舍利真身灵骨刚刚出土时,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且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骨质松软。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和后代文献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称谓,但所指相同。其形貌与唐代文献中所记载吻合。 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椁盖雕有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置放在雕花棺床上的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 与佛指舍利真身灵骨一起出土的,还有三枚影骨。据地宫出土的相关文献记载,所发掘的第一、二、四枚佛指舍利质似白玉,为“影骨”,唯独第三枚微黄似骨质,表面稍有裂痕和斑点,并分泌出些许似骨质的粉粒状物质,为“灵骨”。 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示灵骨之不灭。佛教界认为,影骨与灵骨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赵朴初先生赞颂说:“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制造佛指舍利影骨的目的之一,是避免佛指舍利遭到损毁。据记载,中国历史上曾先后有四位皇帝发动过毁佛灭佛的事件,分别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史称“三武一宗”。传到中国的佛祖真身舍利大部分在这些时期被毁坏。

10,法门寺地宫意外被发现出土一文物揭开武则天真正爱的人是谁 搜

真身舍利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感应舍利作为现存唯一的佛指舍利,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出土的五重宝函包裹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自1987年出土以来声誉全球,但与其同出秘龛的两枚水晶球却一直寂寂无闻。专家最新研究表明,这两枚水晶球是佛指真身舍利的感应舍利,体现着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灵骨、影骨和感应舍利“三位一体”的佛舍利体系的新特点。[2] 金银器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香具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法门寺地宫文物时,发现有熏香品9件。据地宫内《物帐碑》记载,唐茹宗奉佛的香炉3件,唐禧宗供养的“香囊两枚,重十五两三分”。这是唐代皇帝在宫廷使用熏香器的明证。琉璃器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国的琉璃加工技术长期受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共有20余件。瓷器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也有人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地宫物账碑中记载,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开了这个谜团。丝织品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这些物品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裙”一件。佛经法门寺现在所指法门寺中最早的佛经是武则天时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槃经》,但现已无存。唐武宗时的灭佛运动焚毁了许多法门寺的藏经,但收集、修补佛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真身宝塔半壁坍塌后,藏经得到了清理,所藏经卷有《毗卢藏》的全部资料、《普宁藏》的全部题记和《秘密经》的目录。佛像明代的13层宝塔上共有88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年整修时只剩下68尊。后经清理共有98尊佛像,许多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法门寺地宫发现的是佛祖舍利,这和武则天有什么关系。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