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是什么朝代的,陈蕃字 仲举 东汉时期名臣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时间:2025-03-23 02:10:41
1,陈蕃字 仲举 东汉时期名臣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延熹八年(165年),升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2,陈蕃是个怎样的人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此人为官耿直,颇硬项。桓帝朝,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陈蕃的一生,始终都处在宫廷争斗时的动荡之中。作为东汉的大臣,他要么与专权的外戚争锋,要么和弄事的宦官相抗。《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宋人范晔在评价陈蕃时,说他贤能树立风声,不计个人荣辱。在朝纲崩乱之际,与奸佞之人同朝争锋,以至于最终惨死在这上面。同时,说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百余年间,汉室乱而不亡,陈蕃功劳最大矣。 范晔的话,虽是一家之言,却道出了陈蕃作为汉室重臣为朝廷乱而不亡做出的独特贡献。这其中,陈蕃不避强权、犯颜直谏的做法最让世人感叹。
3,关于陈蕃的资料有哪些
人物简介 陈蕃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母忧弃官。州辟别驾从事,复弃去。公 府举方正,不就。徵拜议郎,再迁乐安太守,以忤梁冀,左转修武令,迁尚书,出为豫章太守。徵拜尚书令,迁大鸿胪,坐救李云免。复徵拜议郎,迁光禄勋,免。徵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代杨秉为太尉,坐救李膺等免。窦后临朝,以为太傅,录尚书事。建宁初,与窦武等谋诛宦官,事泄,为曹节等矫诏反杀,年七十余。《后汉书》评价陈蕃,说他“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故道远而弥厉”,并且认为“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闲,数公之力也”,陈蕃就算一位。 关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后汉书》、《汝南先贤传》等所有记载了该情节的资料中均没有提及,《后汉书》中的记载是“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该句应来自清朝刘蓉的《习惯说》: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室有洼,径尺... ...即久而遂安之。一日哗常糕端蕹得革全宫户,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 教科书中的说法是将两者嫁接了。而且刘蓉父此言也并无多少批评之意。 史籍记载后汉书 陈王列传记载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56776.htm人物简介 陈蕃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母忧弃官。州辟别驾从事,复弃去。公 府举方正,不就。徵拜议郎,再迁乐安太守,以忤梁冀,左转修武令,迁尚书,出为豫章太守。徵拜尚书令,迁大鸿胪,坐救李云免。复徵拜议郎,迁光禄勋,免。徵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代杨秉为太尉,坐救李膺等免。窦后临朝,以为太傅,录尚书事。建宁初,与窦武等谋诛宦官,事泄,为曹节等矫诏反杀,年七十余。《后汉书》评价陈蕃,说他“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故道远而弥厉”,并且认为“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闲,数公之力也”,陈蕃就算一位。 关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后汉书》、《汝南先贤传》等所有记载了该情节的资料中均没有提及,《后汉书》中的记载是“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该句应来自清朝刘蓉的《习惯说》: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室有洼,径尺... ...即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 教科书中的说法是将两者嫁接了。而且刘蓉父此言也并无多少批评之意。 史籍记载 后汉书 陈王列传记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