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奏书归功王琼,而只字不提内阁;内阁遍论功绩,却只字不提王琼。王阳明的伯乐就是王琼。随即便诬陷王琼“结交内待”下狱,后被流放。王阳明才干得以赏识并建功立业擢进仕途,都离不开王琼。之前,王琼对王阳明只闻其才、但加赏识,却从未谋面。派系争斗势同水火兵部尚书王琼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属于两支不同派系,而且是生死对立的关系。

为什么古时候要修建长城?

修筑长城唯一的目的就是军事战略防御。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长城的军事防御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当然啦,今天我们登上万里长城,旅游观光,一览其雄壮气势,发一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慨,那就是另一回事啦!01长城的起源据考证,一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燕赵诸侯国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大家熟知的烽火戏诸侯,就说明烽火台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啦。因为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把修筑多年,但从来没有使用过的烽火台给点上了。褒姒笑了,周幽王也玩完啦。烽火台就是早期的情报传递系统。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信息,主要是军事信息。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白天施烟,夜间放火,台台相传,传递信息。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逐步发展强大,不断骚扰侵略中原大地,抢掠财物,妇女。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其流动性强 , 入侵的路线不确定,防御十分困难。于是,临近北方游牧民族的诸侯国燕赵,就在崇山峻岭之上大量修筑烽火台,而且将它们用坚硬的砖石连接起来,并在重要的位置建筑城楼,派兵驻守。以后历代帝王几乎都在加固增修长城,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

02长城修筑历史秦汉长城除了临近北方的燕赵秦等诸侯国大量修筑长城之外,内地的诸侯国为了防御彼此之间的入侵,也大量修筑长城,其中规模较大的如楚,齐等南长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统的思想在人们心中不断地根深蒂固,这些长城逐渐淡出历史记忆。秦始皇一统中国后,面对彪悍无比的北方匈奴,东胡等民族,依然采取战略防御策略,大规模修筑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曾经动用百万徭役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今天的我们惊叹其磅礴气势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到了汉朝,连年战乱,导致长城年久失修。加之内耗巨大,国力衰弱,北方防守力量不足,强大的匈奴乘机进入长城以内进行抢掠。地方官吏,为了私利甚至勾结匈奴,一起祸害边民。汉初的韩王信就曾经联络匈奴反叛,汉高祖刘邦带兵平叛,决战匈奴。

结果被围困白登山,只好采用和亲的政策,与匈奴妥协。看来,没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作保障,再坚固的长城也会失去防御能力。明长城匈奴等游牧民族,一直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来自北方最大的隐患。历代帝王都坚持不懈的进行着修筑长城的使命。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是明长城,主要是明万历时期的首辅宰相张居正主政下,由其部属戚继光所监督修筑。

历史文献记载: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都在一万里以上。秦长城西起临洮,汉长城西起河西走廊,东部都在辽东。秦汉长城已经成为了废墟。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般看到的就是明长城。其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 最新的调查数据是总长两万多公里。这是历代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尽管她已经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忘记她伟大的历史功绩,以及遗存在历史档案中那些屈辱,悲壮的记忆,今天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保护她。

明朝长成最后是谁修完的?

明朝推翻元朝廷后,为了防御蒙古的南下侵略和骚扰,从明太祖在位起,一直到明神宗万历年间止都在修筑长城,前后费时200多年。明长城的修筑是在对秦、北魏、北齐、隋朝和金修筑的长城加以利用的基础上,进行了18次加筑及补修才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明长城全长5660公里,西起祁连山,东到鸭绿江。在历代王朝修筑的长城中,明长城的修筑水平是最高的。

它既集前代之大成,又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强调点线结合,对城墙所经重要关隘予以加固,将其修建为坚固的关城,与城墙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以点护线的筑城体系;其次注重长城的纵深防御能力,构筑墩台、敌台、烽堠、关堡等,形成三关筑城体系;再次,工程的砌筑技术有了很大创新发展,城墙的高度和厚度比以前的增强了,还修筑了具有观察、射击、隐蔽并可以储存物资的敌台。

如何评价杨廷和?他与王守仁之间是否有政见之争?

杨廷和与王守仁是明朝同一时期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一个位居宰辅,长期把持朝纲大政,权倾一时威震朝野;一个名列圣人,平叛治乱屡建奇功,开创心学影响海内外。一个理学信徒,刚直秉直,勤勉善政,锋芒锐利;一个心学圣者,谦逊好学,足智多谋,善知进退。一个从未任职地方,始终在朝从政,最终削职为民抑郁而死;一个一直宦游在野,终未跻身内阁,最后劳累过度因疾而终。

一山二虎,必有相争,同朝为官,冲突必然,而且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冲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论都是实质上的敌人。学术思想对立冲突有明一朝,理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大臣官吏多是朱熹的徒子徒孙,杨廷和就是理学坚定的信仰者和践行者,而且是理学派的代表(不能说他是领袖,因为历代皇帝也都是视理学为正统)。心学可溯源于二程学说,发展到明代中晚期,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提出了诸多鲜明观点和理论,形成“阳明心学”,与以儒家正统自称的理学分庭抗礼,对理学进行批判。

例如,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心学主张“心即理”,“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从而不但把人欲和情欲从与“天理"的对立之中解放了出来,也将普通百姓纳入追求学问的范畴,而理学仅限于士大夫阶层。又如,理学强调“格物致知",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提高,而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光有知识是不行的,必须以提高修养为目的,坚持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

就像一个人只知道孝顺的概念是不行的,只有付诸行动好好善待父母才是孝顺的真正意义。因此,实际上心学是对理学的挑战,由于心学大大拓宽了受众人群,王阳明的心学一经问世便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众多的学子为之折服,纷纷投在王阳明门下,许多的理学之士也改旗易帜转投心学,在老百姓之中更是受到普遍欢迎。面对心学对理学神坛地位的批判和挑战,杨廷和身为朝廷宰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愈加严重的压力和威胁,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在杨廷和的鼓动和支持下,一干理学大臣联合起来,共同抵制他们眼中的异端邪说一一心学以及它的开创者和信奉者,王阳明自然就成了他们眼中的首恶。

杨廷和与他的儿子都曾指名道姓地公开对王阳明心学指责和辱没,在政事之中更是寻遍各种理由对王阳明及其心学进行打击。派系争斗势同水火兵部尚书王琼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属于两支不同派系,而且是生死对立的关系。王阳明的伯乐就是王琼。王阳明才干得以赏识并建功立业擢进仕途,都离不开王琼。之前,王琼对王阳明只闻其才、但加赏识,却从未谋面。

直到正德十一年江西多地盗贼蜂起,王琼大胆启用素未谋面的王阳明,举荐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只用了两年时间便将江西、福建、广东交汇之处为害几十年的匪患彻底荡平,其用兵之“诡异”“狡诈”,被土匪和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神”。正德十四年,宁王朱辰濠举兵谋反,广受宁王贿赂的朝中大臣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倒是未受贿赂的王琼十分镇静,调兵遣将,指挥若定,最关键的是他信任并重用王阳明。

王阳明率师在鄱阳湖大败叛军,于赣江下游樵舍港生擒宸濠,一举平定叛乱。王阳明奏书归功王琼,而只字不提内阁;内阁遍论功绩,却只字不提王琼。对此,王阳明拒受封赏,在《辞封爵疏》说:“王尚书未蒙显褒,而臣独冒膺重赏,是掩人之善矣”。这是王阳明与杨廷和的一次公开直接交手。但是,《武宗实录》的首任总裁杨廷和,却将王阳明南昌平叛写成大肆屠城。

说王阳明以首级论军功,部队是乌合之众,其中还有不少的土匪,这些人攻入南昌城后,趁夜色滥杀无辜,很多居民被杀死在床,甚至被灭门,冒领军功,等到天亮,王阳明入城时,已经死了几万居民。好在后有《明史》据实而录了王阳明的严明军纪和实际战况,不然王阳明的“屠夫”之名恐怕永垂青史了。政见不同不相为谋至今所有史料均没有查到有王阳明致杨廷和的书信,做为曾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和长期担任内阁首辅的朝中重臣来说是极不正常的事,只能说明一点:王阳明不屑与杨廷和为谋。

除了学术和派系不同,他们二人之间也存在政见不合。首先,宦官刘瑾专权期间,杨廷和做为内阁大学士委曲求全,不敢与之斗争,处理政务能避则避,只是“稍作补救”。而王阳明在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时,不顾个人安危,仗义上疏责奸救忠,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驿栈驿丞。刘瑾还派杀手途中刼杀,幸亏王阳明假装落水而死逃得一命。

当然,杨廷和之所以委曲求全,也可能是他的政治手段或策略,为他日后寻机铲除刘瑾保存实力。其次,武宗驾崩,杨廷和扶持武宗堂弟藩王朱厚照继位,是为明世宗。随即便诬陷王琼“结交内待”下狱,后被流放。明世宗想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考以尽孝道,但杨廷和等以不合礼仪,坚持反对。心学一派进士张璁、侍郎王瓒进言“世宗继承皇位而非后裔”,被杨廷和贬谪。

明世宗想召支持他想法的王阳明进宫入阁,杨廷和担心王阳明对自己构战危胁,以国丧未竟不宜封进为由阻拦,使王阳明使去了进朝入阁的机会。再次,宁王朱宸濠造反之前已露端倪,一方面他大肆贿赂朝中大臣,除了王阳明的恩人王琼拒不接受以外,大多朝臣都受其恩惠,加上宁王的其它表现,坊间一度流传宁王要造反的传言。然而杨廷和却似乎没有任何察觉,不但没有引起警惕和做出防范,而且居然也接受了宁王的重金贿赂。

另一方面,宁王在南昌也积极收买和拉拢地方官员,王阳明自然也是他拉拢的对象。但王阳明机敏地意识到此中有玄机,便命学生冀元亨应邀前去,以讲学之名暗谕宁王晓以君臣大义,消除谋逆之心。“初,予尝使门人冀元亨者因讲学说濠以君臣大义,或格其奸”。冀元亨回来后告诉王阳明“濠必反,先生宜早计。”王阳明遂借口平寇,疏请“提督军务”大权,“意在濠也”。

兵部尚书王琼极力请求赋权于王,不久朱宸濠果然举兵反叛,朝臣皆骇,唯王琼胸有成竹:“王守仁据上游,蹑濠后,擒濠必守仁。”王阳明早有准备,数施计谋便使朱宸濠束手就擒。然而,此前讲学之举被人诬陷王阳明为通贼,不排除是杨廷和的主意,将冀元享严刑逼供,屈死下狱。王阳明终因证据不足而脱身,但名誉受损。杨廷和与王阳明都是明朝中晚期挽救大明颓局的栋梁之才,均不能以好坏论之,但二人因学术思想、派系政见的不同引发的争斗无疑不利于明朝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