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是哪一年开始有的,谁知道历史上最早的茶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时间:2023-08-16 01:49:41
1,谁知道历史上最早的茶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2,最耐泡的茶叶排名是什么
最耐泡的茶叶排名从低到高:绿茶、黄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耐泡体现了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经得起冲泡,但是与茶叶好坏并无绝对关系。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特点,要判断茶叶的品质,要综合其干茶、香气、滋味、叶底等等因素,不能用是否耐泡来一概而论。最耐泡的茶叶排名是什么?绿茶各种茶的耐泡性比较,绿茶的耐泡程度往往最差,尤其是明前的高品质龙井,一般2~3泡后味道就会变得很淡,因为它们都是采用最嫩的头采芽儿炒制的,而雨前龙井虽说比明前龙井稍微耐泡,但大抵上也不过3~4泡的样子。绿茶之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会比龙井茶更加耐泡。要说绿茶中最耐泡的茶叶,应该要数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因为这两种绿茶由较大茎叶制作而成。黄茶黄茶是绿茶的“近亲”,在制作上只比绿茶多了一道“闷黄”工序,所以其耐泡性也不太好,一般也是4~5泡左右。湖南君山银针、四川蒙顶黄芽、安徽霍山黄芽是黄茶中久负盛名的品种,其中君山银针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蒙顶黄芽选用圆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霍山黄芽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因此最细嫩的君山银针耐泡程度不如蒙顶黄芽,而蒙顶黄芽的耐泡程度又比不过芽叶更大的霍山黄芽。红茶红茶的耐泡性比绿茶略好,但也算不上耐泡,一般5~6泡后味道也偏淡了。尽管有些红茶采用较大的茎叶制作,但在其制茶过程中,往往采用较强的揉捻和发酵工艺,使得它的叶片较碎,内部结构破坏较为严重,叶汁容易流出,从而大大降低了耐泡性。按加工方法与出品茶形的不同,红茶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小种红茶(正山、外山小种)、工夫红茶(祁门、滇红、宁红、川红工夫)、红碎茶。其中,红碎茶的耐泡程度最差,只能喝上1~2泡;完全选用鲜嫩芽头的金骏眉,一般也只有6~7泡;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制成的滇红,外形身骨重实,连续10余泡仍沉稳香气;而摘取一芽三叶、干茶条索肥实的正山小种,也可冲泡8~10次。当然,这是先将茶叶品质抛开来谈的。如果是顶级品质的金骏眉,连泡12次口感仍觉饱满甘甜。青茶乌龙茶(青茶)中的岩茶比较耐泡,起码可泡7~10次水以上;铁观音也很耐泡,至少冲个8~10泡基本没有问题,有些铁观音甚至可以冲十几泡,“七泡有余香、十泡亦清香”说的就是(好品质)安溪铁观音茶。在青茶中,要说最耐泡的茶叶是哪一个?恐怕凤凰单枞茶当之无愧。凤凰单枞茶非常耐泡,同样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有些品种(如鸭屎香)10几泡后依然味道十足,冲上20几泡也是正常的。白茶白茶的主要特点是成茶外表披覆白色银毫,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芽头肥壮,滋昧鲜醇可口。根据鲜叶采摘标准的不同,白茶的主要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这三大品种不存在哪种茶更耐泡的说法,它们之间一应共通的道理是:品质好的茶才能耐泡。品质足够的白茶,肯定是十分耐泡的,基本上都在10泡左右。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白茶还有新老之分。品饮老白茶,建议先泡后煮,泡了10来冲之后,尚且还能再煮个两三壶。黑茶耐泡性最好的茶叶一是青茶类的凤凰单纵,二是黑茶。黑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普洱熟茶,一般可以喝8泡以上15泡以下,品质好一些的能泡到15次以上甚至20多次。普洱茶之所以耐泡,是因为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它给人感觉经久耐泡的缘故。
3,小议中国茶历史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 用。(据《晏子春秋》)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僮约》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乌龙茶:
闽南派系,安溪、华安、南靖、漳浦、平和、龙岩皆有产出;闽北武夷派系;广东潮州派系;台湾省派系;其中闽南乌龙的主要品种包括: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奇兰、八仙、佛手、梅占、大叶乌龙等等,产量上毛蟹占据绝对主流,铁观音其次,之后是黄金桂、本山,此外的其余子品种分布狭窄、总量更少。铁观音发源于安溪西坪松岩、峣阳一带,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安溪这片飘香的土地上,安溪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景充沛,四季长青,层峦叠翠,云雾缭绕,涧水潺流,泉甘土赤,可谓“天、地、人、种”齐备,十分利于铁观音生长。
绿茶 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 西湖龙井 简称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龙井村四周的山区。每年春季分四次采摘鲜叶。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其形似莲心,故称“莲心”。谷雨前采摘称“雨前茶”,又称二春茶,其形似旗如枪,故称“旗枪”。立夏采三春茶,形似雀舌,故称“雀舌”。四春茶附带茶梗,故称“梗片”。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的信阳县。于每年谷雨前采摘。其外形细、圆、直、多白毫。色泽翠绿,汤色明亮清澈,素有“淮南茶信阳第一”之美誉。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洞庭东、西山。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茶芽长至1-2厘米,即可采摘。鲜叶越幼嫩,制成干茶后白毫越多,品质越佳。成品外形紧密、条索纤细、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饮后回甘。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黄茶: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只能提供到这了 多的我也不知道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