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蛮有趣的,将自己的好绿茶捣成碎渣,然后用器具研磨,或者用研磨机。点茶所有的茶筛都是金属制作的,可以消除静电,将茶筛放于茶碗之上,再将茶末倒至茶筛上,用茶匙或者竹刮推揉,茶末会散落在茶碗中。中国是茶的故乡,传说神农尝百草时即用茶叶来解毒。

古人为什么喜欢喝茶

谢谢邀请!我们现代人揣摩不了古代人的喝茶的本意,但是,从相关历史和文献记载中总结,我认为一一生活需要,健康需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播……才是古代人对茶叶的认知和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一)生活需要古时候的人,缺衣少食,能够为身体提供能量的食物都是获取的目标,茶叶也是食物来源之一,也是能够为人类生存提供能量的自然食品。

所以,古代的人最初利用茶的时候是为了“吃茶",并且发明了“羹饮"法,就是把茶和其他食物一起熬煮成粥,进食。(二)社交需求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曾用茶叶作为“纳贡”珍品,这是把茶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录。贡品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就是人情往来的珍贵礼品,社交物品。(三)健康需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这是茶第一次被人类发现,被当作治病救人药物的记载,也是远古时代,智慧的古人们使用利用野生的茶叶为人类健康生活的证明。(四)礼仪需要《三国志》中有东吴君主孙皓一一“赐茶茗以当酒”的故事。东晋《中兴书》也有吴兴太守陆纳以茶和水果招待将军谢安的描述。这些都说明古代人们的使用茶为礼仪招待的证明,是茶叶在礼尚往来中的实际作用。

(五)文化需要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大兴茶事”的文化确证,也是唐代茶业兴盛,茶文化广为传播的文化背景。日本僧人将茶籽带回国,同时将茶叶茶文化传播到日本,让后世茶文化遍及世界增加了源头和发端。(六)经济需要明(朝)清(朝)时期,茶已经是人们日常不可缺少的饮(食)品了,茶叶交易盛行,茶税是当时税赋的主要来源之一。

怎样用古人使用的点茶法冲泡茶叶

唐朝时用的是煎茶法,到了末期开始出现点茶法,到了宋朝发展至顶峰。在这期间,日本不断的派学者来华学习,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文化带回国内,其中便包括了饮茶方法和茶种栽培技术。元朝保留了宋朝的饮茶文化,没有进步,倒是元末出现了散茶制作和冲泡法,不知是谁创新的,没有任何的记载。到了明朝老朱上了台,开始整治各行各业,万业去繁从简,点茶法直接被推翻了,全面流行散茶冲泡法。

大家也知道,明朝有海禁,所以没有对日本造成大的影响,现在日本传承并流行的是点茶法或煎茶法,与我国不同。我国虽说主流饮法变了,但这点茶法可没有消失啊,还是有小众茶友喜欢并传承的。历史简短说到这里,大家感兴趣去我的主页里看。喝茶时不妨找些情趣,试试这点茶法,虽说步骤繁琐耗时,不过这个过程倒是十分有趣。第一步、准备:点茶所用的器具和茶末先行准备,茶碗与茶筛、茶勺、茶筅等,字面意思,大家可以详细看图,我是根据用途随意叫的。

至于茶末,大家可以置购一些现成的,不过质量无法保证,最好的方式是自己磨。也蛮有趣的,将自己的好绿茶捣成碎渣,然后用器具研磨,或者用研磨机。制成的茶粉要细、松散。第二步:筛茶:茶末非常容易受潮,受潮后的茶末会变为小团,与包装摩擦静电之后也会出现小团的情况,在冲泡前需要先将这些小团打散,不然会对味道造成少许影响。

这时便需要一个神器:茶筛。点茶所有的茶筛都是金属制作的,可以消除静电,将茶筛放于茶碗之上,再将茶末倒至茶筛上,用茶匙或者竹刮推揉,茶末会散落在茶碗中。如果大家嫌麻烦,可以一次将茶末多磨一些,准备个几天的量,这样做也有缺点,要特别注意茶末的防潮。最好准备干燥剂包,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朋友。第三步、点饮:咱们用通俗的方式来讲,茶末放入茶碗,注入热水,用茶筅开始搅拌,由慢变快,力度也要由轻变重,至于搅拌的手法,切勿旋转式搅拌、打鸡蛋式搅拌,应该上下搅拌。

有人说要在碗中快速画W,但实践起来,还是很困难。搅拌的这个动作叫做击拂。技巧告诉大家,首先用力点在手腕,而不是小臂或者整条胳膊,在击拂时,建议将茶碗放低一些,手臂自然下垂,这样有利于手腕发力。点茶时站起来即可,如果是席地而坐,将茶碗放在地上击拂即可。如果非要印象一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扇扇子的动作,只有手腕发力。

手持茶筅的方法也要注意,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指头最舒服。如下图。 茶筅是竹制品,较为脆弱,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尖部容易破损折断,也容易吸附茶粉,所以在使用前一般会用热水浸湿。格外注意:1、水和器具的温度:75度至80度的水温适宜点茶,水温太高会产生熟味。水温太低又冲泡不开,容易伤胃,还会抑制泡沫的产生,茶的细腻口感会被严重影响。

冰冷的器具也带走一部分水温,所以在冲泡前要先温杯。提高器具温度。2、投茶量和注水量:一般以两匙为上限,标准是一匙,大家根据自己口味调整,茶匙的容量有时也不一样,根据具体情况再添加。至于注水量较难把握,要熟悉自己的茶碗,每次注入自己两口半的水量,记住水线的位置,下次直接冲点即可。说了这么多,如果有帮助到大家的话,真诚的希望大家关注我:“承艺茶叶官方账号”,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在我的主页中观看。

浏览器 搜“承艺*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以公道的价格,让大家喝到承艺最佳的原产地好茶;以诚心的匠心,承艺精湛工艺,制作好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与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识。好茶,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品鉴。承艺,不断传承创新,只做最好的茶。客观公正的茶知识,与大家一同了解,请关注公众号:承艺文化(ID:chengyimc)。

古代喝茶要“斗茶”,这“斗茶”如何斗法?

中国是茶的故乡,传说神农尝百草时即用茶叶来解毒。茶作为一种产业,西周时,开始萌芽;西汉时,逐渐起步;三国魏时,张揖撰有《广雅》,是记载制茶、饮茶方法的最古老典籍;晋至南北朝时,茶发展较快并得到很大普及;隋唐时,制茶业、茶叶研究、茶文化等均获得极大发展,茶真正成为举国皆嗜饮的重要消费品,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宋时,茶业又有新的发展,饮茶之风更盛,名茶产区出现了“斗茶”这种品茶方式,有些寺院也常举行“斗茶”,游人香客均可品尝。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牙(宋本作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宋本作于)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元时,制茶工艺又有重大发展,“斗茶”风俗已深入民间。元·赵孟頫《斗茶图》明清时,“斗茶”等茶文化已与现代相同。

中国历朝历代,均有不少与“斗茶”相关的诗文,坯逆翘楚选取一些窃以为经典的,分享给题主及感兴趣的朋友们。宋·苏轼《月兔茶》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宋·范仲淹《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宋·范成大《题张氏新亭》烦将鍊火炊香饭,更引长泉煮斗茶。宋·袁说友《斗茶》截玉誇私斗,烹泉测嫩汤。稍堪肤寸舌,一洗苋藜肠。千枕消魔障,春芽敌剑铓。年年较新品,身老玉瓯尝。宋·毛滂《谢人分寄密云大小团》家贫点茶秪匕箸,可是斗茶还斗墨。宋·王之道《和邹进士》坐逢石鼎应联句,箧有龙潭敢斗茶。宋·白玉蟾《冥鸿阁即事》睡云正美俄惊起,且唤诗僧与斗茶。

元·虞集《题蔡端明苏东坡墨迹后四首·其一》晓起斗茶龙井上,花开陌上载婵娟。明·王世贞《青玉案·闺怨》踏青人远,斗茶时近,滋味如中酒。清·吴敬梓《桂枝香·望九华》念客里、风光不恶。又斗茶时候,红莎绿蒻。何日丹炉,锻灶结庐林薄。近现代·彭靖《江山梦醒曲》词坛百辈谁堪伍?患难同心,文章知己③,犹胜斗茶侣。当代·黄绮《蝶恋花·其九》新岁人家如火市。

蜡散轻烟,花雨从天坠。闲赌聪明居一位。斗茶行酒猜灯谜。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八·露兄》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余喜之,名其馆曰“露兄”,取米颠“茶甘露有兄”句也。为之作《斗茶檄》,曰:“水淫茶癖,爰有古风;瑞草雪芽,素称越绝。

特以烹煮非法,向来葛灶生尘;更兼赏鉴无人,致使羽《经》积蠹。迩者择有胜地,复举汤盟,水符递自玉泉,茗战争来兰雪。瓜子炒豆,何须瑞草桥边;橘柚查梨,出自仲山圃内。八功德水,无过甘滑香洁清凉;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盐酱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猷竹庶可齐名;七碗吃不得了,卢仝茶不算知味。一壶挥塵,用畅清谈;半榻焚香,共期白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