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名人之间有什么故事,有没有人知道两三个有关于茶叶的典故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时间:2025-04-03 17:20:40
本文目录一览
1,有没有人知道两三个有关于茶叶的典故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2,中国茶文化与古今名人的故事
鲁迅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
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的感觉。”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
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
鲁迅先生生长于茶乡,喝茶是他的终身爱好,所以在它的文章中
,提及茶事甚多。
20年代的北京城,茶馆遍布。鲁迅在北京的时候,也是茶楼啜茗
的座上客,这在他的日记中记述很多。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青云阁,
喜欢在喝茶的时候伴吃点心,且饮且食,常结伴而去,至晚方归。30
年代的上海,每至夏季,沿街店铺备有茶桶,供过路人饮用解乏。鲁
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四川北路开一书店,门口也置一茶桶
。鲁迅得知十分赞同内山此举,多次资助茶业,合作施茶。作为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淡泊,关心民众。他以茶联谊,施茶于民
的精神,更为中华茶文化增辉。名人:神农氏煮茶解毒,陆羽《茶经》,朱元璋废除龙饼凤团发展散茶,
泡茶方式的演变:煮茶--半茶半饮--泡茶--现代各种茶饮变体
中国四大茶区:江北,江南,西南(中国最古老茶区,茶马古道主要贸易方),华南呵呵,去茶叶店听故事吧!一个茶都有几个版本的故事!讲之不尽听之不完啊!
3,别的名人的优良品质的故事简单介绍一个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4,关于植物和名人的故事
林肯的故事
1832年,林肯掉业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可是他竞选掉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冲击,这对他来说没有疑问是痛苦的。 接着,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往后的17年间,他只患上为 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忙。 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掉败会如何?”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集会员,他又 一次参加竞选国集会员,最后终于被选了。
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某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见一位白发爱人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贵干,爱人婆回覆说:“把铁杵磨成针。” 李白不信赖,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爱人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 李白马上领梧。从此,他便发愤用功,终於懂患上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屈原的故事
屈原洞中苦名人故事读。屈原小时侯不顾尊长的反对,不论起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颠末足足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个民间流传的歌曲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陆游的故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汗青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林肯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时机上课,每天随着爸爸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统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时机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儿啃着粗硬冰凉的面粉和水发酵制成的,一边儿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名人故事100字下常读书读到半夜之后。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零丁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地盘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贵干,他都非常当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遭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被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活生计。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往后,由于他精晓法律,口才很好,在本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讼事。可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公理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给付他劳务费,可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公理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名人小故事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阿谁客户的陈述,发现阿谁人是在诬告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公理的。”
阿谁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公理的讼事,只要我胜诉,您要几多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儿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可是案子本身是不公的。倘使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眼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高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有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无能为您效劳。”
阿谁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5,名人拜师的故事有什么
程门立雪 写的是程颐去老师家问不懂的地方,可老师在睡觉,程颐不忍心打扰就在门外等,等到老师醒了开门时门外积雪已有3尺多高了。这个故事程颐不懂就问的好品质诸葛亮拜师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逗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低着头说:“师父!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 “这话现在我却不信。”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前些年你是聪明加勤奋,师父我苦心教你不觉得苦;现在你是由勤奋变懒惰,虽聪明也枉然哪!还说不辜负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吗?” “师父!这些天我每睡好觉,头脑发昏。”诸葛亮怕说出真情,挨师父训斥,撒了个谎。 老道人说:“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说着,他指着庭院里被葛藤缠绕的一棵树让诸葛亮看:“你看那棵树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长呢?” “让葛藤缠得太紧了!” “对呀!树长在山上,石多土少,够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长,不怕热,不怕冷,总是越长月大。可是葛藤紧紧一缠,它就长不上啊啦,这就叫树怕软藤缠哪!” 聪明人一点就灵。诸葛亮看瞒不过师父,问道:“师父!你都知道啦?” 老道人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看你的神色,观你的行动,还能不知道你的心事吗?”停了一下,老道人郑重低说:“实话给你说了,你喜爱的那女子并不是人,它原是天宫一只仙鹤,只因贪嘴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打下天宫受苦。来到人间,它化作美女,不学无术,不事耕耘,只知寻欢作乐。你只看它貌美,岂不知乃是寝食而已。你与她相爱,吃喝玩乐,倒也逍遥,但这样浑浑僵僵下去,终身将一事无成啊!若不随她的意,还会伤害你。” 诸葛亮一听,慌忙问道:“师父!这会是真的吗?” 老道人说:“如果不信,随你的便吧,以后就别再登这观门啦!” “师父!我相信。以后再不与她来往了!” “这还不行。你要烧道她的画皮,也好消除你的疑虑,永不怀念。”
6,古代名人都有哪些茶联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泉香好解相如渴;火候闲平东坡诗。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幽借山巅云雾质;香凭崖畔芝兰魂。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从哪里来,忙碌碌带身尘土; 到这厢去,闲坐坐喝碗香茶。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细品清香趣更清;屡尝浓酽情愈浓。熏心只觉浓如酒;入口方知气胜兰。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东西。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为善读书是安乐法,种竹植茶是明妙心。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新安人杰地灵,传古阁牌坊,一曲徽腔成绝响;黄山物华天宝,献屯绿祁红,三杯猴魁余雅兴。聆妙曲,品佳茗,金盘盛甘露,缥缈人间仙境;观古俗,赏绝艺,瑶琴奏流水,悠游世外桃源。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品斟茶。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三楚远来肩且息;六安前去味先尝。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 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来为利,去为名,百年岁月无多,到此且留片刻;西有湖,东有畈,八里程途尚远,劝君更尽一杯。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随手烹茗化白鹤; 绿地垂柳钓青钱。 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 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西东。 忙什么,吃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盏。 扫雪应凭陶学士,辨泉犹待陆仙人。 攀桂天高亿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剪取吴淞半江水,且尽卢仝七碗茶。 四方来客,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远帆无数,有盈盈轨水从罨画溪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扬落花风。
7,中国茶文化的小故事
历代名人与茶的故事
转载自:福宝阁茶楼网站——历史名家
皎然
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白居易所写的茶诗极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写过许多茶诗,数量并不亚于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仅爱茶、知茶、识茶趣,更常与茶圣陆羽以诗文酬赠唱和,成为莫逆,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博学多识 为文清丽工诗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县)人,是南朝宋山水写实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诗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友。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又旁涉经史诸子,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著作并传于世。
结识茶圣陆羽 成为莫逆之交
陆羽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来到吴兴,住在妙喜寺,与皎然结识,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传》载:「出入道,肄业杼山,与灵澈、陆羽同居妙喜寺。」又陆羽《自传》:「……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后来陆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于皎然与当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鼎力协助,乃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于时间正好是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为「三癸亭」。皎然并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为志,诗云:「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其诗记载了当日群英齐聚的盛况,并盛赞三癸亭构思精巧,布局有序,将亭池花草、树木岩石与庄严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清幽异常。时人将陆羽筑亭、颜真卿命名题字与皎然赋诗,称为「三绝」,一时传为佳话,而三癸亭更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皎然与陆羽情谊深厚,可从皎然留下的寻访陆羽的茶诗中看出,《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忘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着处即经年!」陆羽隐逸生活悠然自适,行踪飘忽,使得皎然造访时常向隅,诗中传达出皎然因访陆羽不遇的惆怅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怅惘之情。《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闲阶雨夜滴,偏入别情中。断续清猿应,淋漓侯馆空。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在送陆羽回龙山的诗中,语虽含蓄,却情深义重。《访陆处士羽》:「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赏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钓船」寥寥数语,将陆羽隐逸时的生活情调鲜明勾勒出来。从皎然与陆羽交往期间所写下的许多诗句中,除了可以了解到这两位「缁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外,这些诗作更可作为研究陆羽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
不欲多相识 逢人懒道名
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达,不喜送往迎来的俗套,《赠韦早陆羽》:「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诗中将韦、陆二人比作陶渊明与谢灵运,表明皎然不愿多交朋友,只和韦卓、陆羽相处足矣,「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其个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
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嗜好,《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沬,着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友人元晟送来天目山茶,皎然高兴的赋诗致谢,叙述了他与陆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乐趣。《湖南草堂读书招李少府》:「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隐居。为怜松子寿,还卜道家书。药院常无客,茶樽独对余。有时招逸史,来饭野中蔬。」饮茶、读书、饭野蔬,生活型态虽然简单,却是皎然养生的秘诀。
此外皎然亦与陆羽一样关心着茶事,《顾渚行寄裴方舟》:「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鴃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远近,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诗中详细地记下了茶树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和方法、茶叶品质语气后的关系,层层相扣,是研究当时湖州茶事的史料。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陆羽的《茶经》,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学的创作起了倡导作用,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趋向。《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将描写了隐士逸僧品茶吟诗的闲雅情趣。他有一首《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诗中皎然推崇饮茶,强调饮茶功效不仅可以除病祛疾,涤荡胸中忧虑,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沬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诗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时的即兴之作,诗中盛赞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同《饮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旨亦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晚期的咏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皎然是陆羽的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谊亦最深厚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湖州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后期茶文化的影响甚钜,更对后代茶艺、茶文学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莫大的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