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四大分布地区,中国四大名茶是哪四种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时间:2023-12-14 13:40:28
1,中国四大名茶是哪四种
中国四大名茶为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
这些茶在工艺、滋味、香气、外形上都有一定的特色,中国茶叶种类众多,还有诸多有名茶品,如大红袍、普洱茶、祁门红茶、福鼎白茶、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
2,中国的四大名茶和产地
没有四大名茶 有个十大名茶
1、龙井茶
"茶中之美数龙井"。龙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2、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湖水相映、茶果间作的太湖洞庭山,兼有茶香果味之美。
3、黄山毛峰
产于中国安徽秀丽的黄山之中,成茶外形细嫩扁曲,多毫有峰,色泽油润光滑;冲泡杯中雾气轻绕顶,滋味醇甜,鲜香持久。
4、君山银针
它产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的青螺岛,色泽鲜绿,香气高爽,滋味醇甜,汤色橙黄,是中国黄茶珍品。
5=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县的山区,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6、六安瓜片
它产于安徽六安地区的齐云山等地,是一种外形似瓜子,色泽翠绿,香气清高,味鲜甘美的片形茶。
7、信阳毛尖
它产于河南信阳镜内的大别山区。冲泡三四次尚有较浓的熟果香。
8、都匀毛尖
它产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山区,明代已为"贡茶"。外形纤维披毛,如雪花;条索紧结,如银钩。 冲泡时茶叶沉于杯底,绒毛浮游水中,清香持久,醇和回甜。
9、武夷岩茶
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10、铁观音
它产于闽南安溪县内,成品茶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泡于杯中"绿叶红镶边",是乌龙茶之上品。
3,我国四大名茶分别是哪四个地方的哪四种茶
世界的四大名茶是: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中国十大名茶:1.西湖龙井 2.洞庭碧螺春 3.白毫银针 4.君山银针 5. 黄山毛峰 6. 武夷岩茶 7. 安溪铁观音 8.信阳毛尖 9. 庐山云雾 10.六安瓜片喝茶知识:中国四大茶区有哪些知名茶山,出产什么名茶?世界四大名茶世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人据说是神农氏。相传在公元前2737年时,他意外地喝到加了野生茶树的叶子所煮沸的水,觉得神清气爽;另有一说是他尝百草中了毒,但藉嚼茶树叶化解,从此中国人日渐懂得对茶的药用、食用及饮用。 到了唐朝,饮茶的风气已经遍及民间。在公元780年左右,陆羽将他对茶相关的考察和经验集结成《茶经》,这是世上第一部茶书;而在此之前,人们对茶的名称不一,陆羽在书 里则统一用其中的“茶”字,对于后世确立“茶”为总称是一大关键。 红茶起源的确实年代已不可考。成书于明朝中期(约16世纪)的《多能鄙事》,曾提及"红茶"这一名称,是现在最早的记载。据推测,在17世纪时,已经开始制作红茶,最先出现的是福建小种红茶。以小种红茶的制作工序为基础,18世纪中期在福建又演变产生工夫红茶,制作加工更为精细。 世界的四大名茶是: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乌龙茶 传说很久以前,福建安溪深山住有一猎户,明胡良。一日胡良打猎后回家,烈日当空,他怕猎物暴晒,就随手摘一些树叶遮在后面,回到家后,他发现家中香气扑鼻,于是到处寻找,发现清香来自树叶,他用树叶泡水后饮下,精神大振, 他不顾夜色临近,立即返回山中,将这些树叶债了一大捆代回家中,但是煮后再饮,发现味道大不如从前,苦涩而已。他细心揣摩,终于发现这种树叶要晾晒加工后才有清香,由此产生了这种香茶。“胡良”当地口音于“乌龙”相识,乡人为了纪念他,就名叫“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音ke)的高岩峭壁上,传说早年有一崇安县官久病难治,天心寺和尚以此茶进献,饮用数词次后病便痊愈。这个县官亲临茶崖,把身上所穿的大红袍披在树上,焚香礼拜,大红袍的明茶由此而来。碧螺春产于苏州吴县的太湖洞庭山,洞庭山东山有个碧螺峰,石壁上生出几株野茶,有一年采茶的季节到了,老百姓上山一看茶叶长的特别茂盛。大家一个劲的采,竹筐都放不下了,就放在怀里,鲜叶受到热气异香突然喷发,一个个异口同声的惊呼“吓煞人香”!从此,采茶是都不用框,采来的茶叶都放在怀里,并且把这种茶叫“吓煞人香”(当地方言,意识是香煞人)老百姓中有一个叫朱正元的,特别精通“吓煞人香”的制法。有一年康熙皇帝到太湖游览,巡府宋荦(音 luo) 进献“吓煞人香”茶,康熙皇帝品饮后觉得香鲜味纯,但是觉得名称不雅,于是御笔亲题“碧螺春”,从此,碧螺春名扬天下。铁观音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安溪松林头乡魏饮信佛,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奉献于观音大士像前,一天他到山上砍柴,在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茶树,叶面闪闪发光,隧即挖了回来精心栽培,采叶制成乌龙茶,香气特异,且比其他茶叶重,人们就顺口称它“重如铁”。由于这种茶叶暗绿如铁,有改称呼“铁观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