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谁知道60年代种的老红茶树有没经济价值

2,17世纪60年代我国怎样与柔佛进行贸易往来的

柔佛在马来半岛的南端。17世纪60年代,这里已成为南洋贸易的一个中心。我国商人从国内运来茶叶、烟草和陶瓷器皿,参加贸易的马来亚人不怕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报复,也纷纷把当地的产品卖给我国商人。

3,请问黑茶专家六十年代的黑茶值多少钱

白沙溪没有生产过圆饼砖茶,砖茶都是长方形(形似砖块才叫砖茶)。你这唯一的可能是千两茶所据成的饼。如果真是五十年代生产的话,现在市值每斤 一万五以上!
普洱是红茶 有降脂作用

4,茶叶在几世纪显然已成为规模经营的商品

20世纪初。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20世纪初,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末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5,20世纪60年代是几年啊 19世纪80年代呢 要怎样才能分清楚啊

1960-196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1880-1889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简单的办法就是 XXXX 前面两个数字加1就是多少世纪,第三个数字乘10就是年代。 比如1687,16+1=17世纪 8X10=8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就是1960至1969年间 19世纪80年代就是1880至1889年间 主要是“世纪”,只要 “世纪”减1就行
20世纪60年代是1960到1970 十年 19世纪80年代1880到1890十年, 就是在世纪的数字减一 ,加上年代不变,谢谢采纳

6,历史上的西方人为什么不爱绿茶爱红茶呢

茶不仅和咖啡一样有饮料作用。而且还有许多咖啡所达不到的口味及医疗保健作用。茶能消食去腻、降火明目、宁心除烦、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以阻断亚硝酸胺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它还能吸收放射性物质达到防辐射的效果,从而保护女性皮肤。用茶叶洗脸,还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减缓皮肤老化。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原产于印度和中国茶叶是在1650年传入英国,由此说来英国人喝茶大约只有300年的历史。由于英国不产茶,原先的殖民地也不产茶,茶叶都需要从中国进口,漫长的海上运输,红茶比绿茶更容易保存。对于英国人为何爱喝茶,有许许多多的解释。18世纪英国进入工业革命阶段,那时候的,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当时伦敦就有“雾都”之称。这时,英国人发现,用开水泡茶可以减轻水源污染,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因此,喝茶的习惯开始形成并广泛流行。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印度公司。它垄断了从东印度到英国的商品进口权,尽管它起初没有直接从中国进口货物的权力,但该公司的账目显示,17世纪60年代它通过荷兰开始进口少量的“好茶”,进贡国王来博取国王的欢心。查理国王很喜欢茶和其他的贡品,逐渐给予东印度公司越来越大的权力,包括确认领土权、货币发行权、保有军队权、营建联盟权、对外宣战或求和的权力,以及司法豁免权等。在18世纪,一个普通的贸易公司竟逐步发展成为英国在东方的代言人,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商业组织。正如苏格兰经济学家、作家威廉·普莱费尔1799年所写:“东印度公司从一个有限的商业小团体摇身变成了东方的仲裁人。”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的培育和壮大,并获利于茶叶市场。

7,17世纪以后欧洲茶叶消费的特点和原因

这个都是很喜欢喝茶的,配合下午茶 特别是英国喝下午茶是一个习惯
解析:根据中国明清时期的著作内容可以分析出其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而西方注重对自然和星体的研究;并概括出中国总结性的特点,而西方延续性等特点;同时格局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归纳出其作用。 答案:(1)内容:中国是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欧洲是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宇宙空间的探索。 (2)特点:中国具有总结性和实用性,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欧洲具有开创性和延续性,科技研究着重于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在成果上是相互推动、不断发展的。 (3)作用:中国科技成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欧洲科技成果为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神学挑战的有力武器。 希望对你有帮助

8,抹茶慕斯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啊

提拉米苏的传说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二战时期,一个意大利士兵要出征,可是家里什么也没有了。爱他的妻子为了给他准备干粮,把家里所以能吃的饼干面包全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叫提拉米苏。每当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就回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爱的人。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文里,有"带我走"的含义,带走的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一时兴起”,在百度上找到一篇满有意思的文,权当介绍吧——“很多人将提拉米苏比喻为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女,每一抹清香,每一种口感,都散发着青春浪漫的气息,这个比喻实在是形象而生动。来自意大利的提拉米苏,以其纯滑柔软、浓郁干爽的口感,糅合了芝士与鲜奶油的清香、蛋与糖的甜润、咖啡与酒的醇美,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苦味,狠狠地抢去了西式鲜奶蛋糕的风头。细究提拉米苏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一种叫做ZuppaIngrese的甜点蛋糕,但真正的提拉米苏则一直要到上世纪60年代才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带出现。当地人采用Mascarponecheese作为主要材料,再以手指饼干取代传统甜点的蛋糕,加入咖啡、可可粉等其他元素,精心制作而成,于是,这世间便有了提拉米苏。和提拉米苏相比,抹茶慕斯则带有更多清新自然的风味。抹茶慕斯上层的抹茶粉不甜不腻,带有丝丝苦味,初尝会让你想起初恋的青涩,但随即便会喜欢上这种天然清新的味道。抹茶粉在日本被称为“茶中翡翠”,其色如碧,珍贵如玉。抹茶粉制作起来很是复杂,茶农要在茶叶采收前一个月便在茶树上加棚盖,摘采下茶叶嫩芽后,经过蒸馏去除茶叶表面水分,再将干燥的茶叶用石磨磨成非常细嫩的粉末,这翠绿色粉末便是抹茶粉了。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抹茶粉源于中国,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但自明代以来就不再流行了,中国抹茶道便告失传,形成历史断代。目前在世界上颇有盛名的日本抹茶粉,就是唐朝的时候日本使者带回日本,并在当地得以保留、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慕斯的特点很是鲜明,它口味松软,奶香味十足,入口即化,再加上了清香的抹茶粉,更带上了浓郁的自然风格。

9,求翻译是关于英语词源的要准确

Shrewish初见于14世纪,意为“令人讨厌的,邪恶恶毒的”,来自shrew+-ish后缀, 15世纪60年代后用来形容女人。关联词:shrewishly,shrewishness(两者意思都与Shrewish相同:“脾气暴躁的,泼妇似的”).Shrew古英语为screwa,意为“小型哺乳动物,鼩鼠属”,未知的外来英语单词,可能源于原始日耳曼语。Skreu~ 意为“切”(见shred)。其古英语变形词为scirfemus,是从sceorfan中衍生出来的,意为“啃”。在13世纪中期,意为“怀有恶意的人”(男人或女人),这个词衍生于一些假想的会造成恶性影响的动物,当时人们都认为这种动物生有含剧毒的牙齿,并一直对它怀有有点迷信色彩的恐惧。到了14世纪晚期,意思就转变为“易怒,邪恶,吵闹的,用意不善的,烦躁的,不安的(特指女人)”(见《约翰逊词典》)。Pungent 在16世纪90年代,指(疼痛或悲伤)“剧烈的,痛切的”,源自古罗曼语中的 pungentem (主格为pungens),意为“挖掘,刺穿,螫痛”,最早附属于词条pugnus(参见词条pugnacious)。释义“有强烈的气味或味道”最早出现于17世纪60年代。本意“尖锐,锋利”(出现于17世纪初)在英语中很少被使用,仅限于植物学中可能用到。Vixen 古英语为fuxen(意思隐含在形容词形式内),指雌性狐狸(见词条fox, 参见M.H.G.中的uuhsin ne以及日耳曼语fuchsin),是少数存在于日耳曼语~en,~in等阴性后缀中的英语单词。(如古英语中的“女神”为gyden,“修女”为mynecen,munuc衍化成了“monk”,“母狼”则为wylfen)。其假借义“脾气暴躁的女人”被证明是从16世纪7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而把f改为v的拼法,则是从16世纪初的第一个十年的末期才开始的。(欢迎专家批评指正)
你好!哪个英文翻译软件有词源?,最好是有名的。我用的韦氏,可能是不认识英文还是没有词源,反正没有。 韦 是有词源的 那个有些单词写明 1800或者14c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有疑问,请追问。

10,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是什么

类星体;脉冲星;宇宙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性能的提高,在天体物理学这门最引人入胜的学科里,接连传出了几项重大发现,分别是:类星体、脉冲星、宇宙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性能的提高,在天体物理学这门最引人入胜的学科里,接连传出了几项重大发现,这就是:类星体、脉冲星、宇宙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1960年发现了第一个类星体,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光谱线的红移特别大,这表示它离我们地球非常遥远,竟有几十亿到上百亿光年以上。另一方面,类星体的光度要比整个银河系(银河系中约有1000亿颗恒星)还要强100~1000倍,射电亮度更要强10万倍!可是,类星体的体积却很小,只有银河系的几千万亿分之一!是什么原因使类星体能在如此小的体积内积聚着这样巨大的能量呢?是不是存在着一种我们今天还没有了解的新能源呢?随着多年来观测资料的积累,已发现了6200多个类星体。人们虽然对它们有了一些了解,但其本质仍然是一个谜!1967年,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在天空中观测到一个奇特的射电源,它们以极其精确的周期重复地发出一个个射电脉冲,脉冲的准确度胜过普通的钟表。起初,天文学家们甚至怀疑它们是宇宙中高级生物向我们发送的无线电报呢!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这样的天体,通过研究,天文学家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天体——快速自转的中子星,称为脉冲星。现在,已经发现的脉冲星有550多个。脉冲星的质量与太阳差不多,体积却十分小,通常直径只有10~20千米,因此密度很大,1立方厘米的脉冲星物质竟有1亿吨,是太阳核心物质密度的1万亿倍!脉冲星表面温度在1000万摄氏度以上,核心温度更高达60亿摄氏度。在这种高温高压下,物质处于一种奇异的状态——中子态,即原子的外层电子全部被挤入原子核而与核内正电荷中和,结果,原子核呈中性不带电状态,核与核紧密地排在一起而使体积大大缩小。现在不少人认为,脉冲星是一种年老的恒星,因其核燃料消耗完毕,引起了一场灾变而坍缩的结果。脉冲星的发现者也因此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5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在寻找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噪声源时,偶然发现天空的各个方向上都有着一种微弱的微波辐射,它们相应于绝对温度为3K的黑体辐射。这种辐射来自宇宙深处,各个方向上几乎完全相同,可见宇宙并不是“真空”。这个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宇宙背景辐射。它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一理论提供了最好的观测证据。当年报道这项发现的论文虽然只有短短的600字,可是却震撼了整个天体物理学界和理论物理学界。那两位发现者还因此荣获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在对星际空间中的短厘米波和毫米波射电辐射作了大量观测以后,出人意料地发现了多种多样的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宇宙物质,其中不仅有简单的无机物,还有比较复杂的有机分子。星际分子与恒星的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为宇宙中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中的这四大发现,对于天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宇宙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