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就是需要更高温度破坏酶的活性,成就绿茶不发酵的特性。这个朋友提的问题很好:同样是高温杀青,为何普洱生茶和绿茶的区别如此之大?这也是很多茶友的疑惑,感觉生普和绿茶的工艺类似,为何一个是普洱茶,一个是绿茶,无论茶分类是茶的口感滋味、后期表现,差别会如此之大。
为什么有人说生普是绿茶?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普洱茶。按照国家标准《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给出的定义,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这里讲生茶,国标是这么说的: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特别强调两点:其一,干燥方式是日光干燥,也就是在太阳底下把晒干,其它任何方式的干燥都不能叫做普洱茶。
其二,它是一个地理标志产品,产品必须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叶。绿茶的国家标准《GB/T14456.1—2008》,按定义来说:大叶种绿茶是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整形等加工工艺制成。这里多了一道工艺 —— 摊青,也就是之前经常提到的萎雕工艺,并且少了云南两个字,只有大叶种。
这区别就大了,许多地区和国家都有大叶种茶,而只有云南大叶种能生产普洱茶。也就是说云南大叶种既可以生产普洱茶,也可以生产绿茶,而其它地区的大叶种,是不能生产普洱茶的。再进一步说,虽然也有晒青绿茶之说,但它比晒青普洱茶多了一道工艺——摊青,也就是萎凋。经过摊青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才是绿茶,未经过摊青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就叫普洱茶。
目前这两种茶云南都有生产,显然有些专家们把这两个概念搞混了,才会有普洱生茶就是绿茶一说,也许他们连国标都没有好好看一看就开口了。所谓萎调就是让茶叶进行前期的发酵,还有蒸发水份。这样可以减轻茶叶的苦味和涩味,改善茶叶的回甘,让人后期喝起来比较润。目前烘青、炒青,也就是咱们说的绿茶,普遍都采用萎调的技术。
至于运用在普洱茶的制作上,现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个人持反对意见。普洱茶的灵魂和最大的魅力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对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干预,也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持茶叶本身的原味。让茶叶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然的转化,变化成不同的滋味,这才是普洱茶的真谛。如果增加了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普洱茶从新到老的整个转化过程,并且改变普洱茶茶叶的韵味。
普洱茶是黑茶!是黑茶!是黑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一普洱茶永远是黑茶!黑茶不一定是普洱茶!从茶叶形态上来看,黑茶是指茶叶成品外观呈黑色而得名的。是文化意义上,外观形态意义上的名称。不是指茶的汤色!黑茶分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湖北黑茶。当然黑茶还有广西梧州六堡茶。黑茶是后发酵茶,采摘的鲜叶以毛茶为主,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而制成的茶。
渥堆的过程是茶由暗绿色变为黑色(黄褐色)的转变过程。绿茶的制作较黑茶简单,所采摘的鲜叶以毛尖茶(芽茶)为主,未经发酵(渥堆)的茶。保持了原叶形状,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简单地讲,绿茶是原质原味原形的茶,是天然本质,天地精华。好就好,差就差,不能拼配,不能参杂。上等好绿茶如果参了差点的茶,如同木桶效应,就是差的茶,明眼人从外观上一看就懂!普洱茶是属于黑茶。
普洱生茶需要萎凋工艺吗?为什么?
感恩提问者,普文是原产地茶山经营者,对您的做个人解答,普洱茶生茶需要萎凋工艺吗?为什么?这是两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制作普洱茶生茶(晒青毛料)的过程中确实有一道工序,在晒青制作过程中其实这道工艺叫做“摊凉”,但是这个“摊凉”工艺其实就是红茶中“萎凋”工艺同一性质。但是采取的时间两者不一样而已。图为千年古树,但生态不可取。
什么生产茶叶过程中“萎凋”在茶青采摘后,已经阻断了茶青吸收茶树传送的营养物质与水分,茶青依然脆性,一折就断,但是这个“萎凋”工序简单的说就是让茶青软化的一个过程,以便与进入下一道工序,如红茶就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萎凋”让茶青充分软化,散发一定水分,进入揉茶工序,可以不被折断,茶青完整度保持较好。但是晒青为何经过这道“摊凉”工序后,进入杀青工序,有什么好处呢?普洱生茶(晒青)为什么要经过摊凉工序其实现在晒青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不经过这道“摊凉”工序,直接杀青,这是未经改良的制作工艺,还在在某些地域实际制作使用,如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鲁史乡等地,这类基本制作,这类茶主要以毛料为主进行售卖,主要因素由于场地与茶资源的有限,基本以个人制作为主,无统一初制所来加工。
这种方式制作的茶有个特点,发酵青,香气、回甘都很好,缺点:碎、芽头不显。第二种晒青制作工艺中有“摊凉”工序,为什么做这道工序,这道工序根据采茶季节的不同,同时需要的时间3—6小时不等,其实主要两点,软化茶青与去茶青水分。这道工序不是晒凉,而是阴凉,需要通风阴凉之地。这个过程中其实茶青还是在一个自然发酵的过程,发酵的程度是在变化,所以茶的香型会有多样性。
如花香、兰花香、蜜香等香型基本在这个阶段产生而来,在杀青过程中被定型。普文总结其实这道“萎凋”工序很关键,很多制茶者只知道需要去水分,软化茶青,但是往往茶香的好坏也是在这道工序被破坏或者出来特殊的香型。茶制作的工艺,需要有匠心的人不断去研究与总结,而我们茶人的判断茶的好坏,并不是外形的美观占据主要分值,美观只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鉴别,还是茶的生态与工艺的合理化、其次口感、香型,在其次才是美观。
欢迎关注懂茶帝!普洱生茶在没有蒸压成饼之前,先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做成了晒青毛茶。许多人会觉得绿茶和普洱毛茶的工艺是大同小异,都是杀青、揉捻、干燥,但这只是工艺大致的流程,许多的小细节都再将二者区分开来。首先是原料采摘:绿茶原料讲究的是鲜嫩,一般要求是只摘芽头不带叶梗。而普洱茶是需要连梗带叶一起采摘的,这是因为茶梗作为作为鲜叶的营养传导器官,其氨基酸、茶多芬的含量比较高,物质的丰富保证了后期转化效果。
接着是杀青:绿茶杀青时要掌握好: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抛闷结合,多抛少闷;老叶嫩杀、嫩叶老杀。目的就是需要更高温度破坏酶的活性,成就绿茶不发酵的特性。而普洱茶要保持茶叶中酶的活性,以便后期转化;这也是生普后期能够逐渐陈化,口感层次丰富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干燥的区别:绿茶的干燥方式分为炒干、烘干和晒干,于是就将炒干的绿茶称“炒干”,烘干的称“烘青”,晒干的称为“晒青”。
普洱茶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晒青。经过杀青之后,绿茶的揉捻和干燥的过程均没有活性酶的参与,而普洱茶都会有活性酶参与的氧化过程,不超过65度的杀青温度只是钝化了部分活性酶,接下来的揉捻,然后晒青,晒青过程会很明显看到茶叶在发生轻微的发酵反应。综上可见,绿茶的工艺主要目的是杀死酶活性,使茶多酚无法氧化,发生反应。
首先谢谢头条官方和茶友的邀请,谢谢这份肯定和信任。自己爱喝茶,也学茶做茶,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茶友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这个朋友提的问题很好:同样是高温杀青,为何普洱生茶和绿茶的区别如此之大?这也是很多茶友的疑惑,感觉生普和绿茶的工艺类似,为何一个是普洱茶,一个是绿茶,无论茶分类还是茶的口感滋味、后期表现,差别会如此之大。
咱们来捋一捋。虽然两种茶大体的工艺相似,都要经过高温茶青,但他们杀青的程度是不同的,这也是决定两款茶后期差别的关键所在。虽然是高温,但温度还是不同的。绿茶的杀青温度通常180°以上,不同茶类会有不同,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去除青味儿,快速钝化氧化酶的活性,锁住茶叶的嫩绿鲜爽,也正是因为足够的高温限制了茶青的继续发酵,这类成茶发酵度基本为零的茶,才分类为绿茶。
而普洱生茶则不同,虽然也是过铁锅杀青,但是生茶的杀青温度要比绿茶低很多,只有85°左右,目的是为了在确保去除青味儿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持茶内酶的活性,以便普洱茶后期有足够的转化活性。除此之外,绿茶无论碳火烘干还是烘箱烘干,烘干温度也是很高的,而普洱生茶采用日晒干燥,温度则低很多,也是为了保证茶内酶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