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布朗族有祭茶祖先的习俗,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有记载,布朗族祖先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他是世界茶文化史上一位留有遗迹,有据可考的种茶始祖。茶叶的起源我认为是在古代的巴蜀,那里不但有最早的记录,有最早的管理移栽,吴理真的移栽被奉为茶祖,有最早的皇家贡茶苑蒙顶茶苑。

泡茶的步骤是什么?

喝茶是好的生活习惯,泡茶是一门比较有讲究的学问,泡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品茶的质量,不论是个人自泡自饮还是给客人泡茶,都应按照正确的顺序,这样泡出来的茶才好喝。具体的泡茶步骤为:1、温具,即用热水冲淋茶壶、茶杯,随即沥干,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2、置茶,即用茶勺舀适量的茶叶入茶壶或盖碗中。

3、冲泡,按照茶叶的多少以及茶壶的大小,将开水注入壶中,八分满为宜。需注意第一泡水为洗茶,不能给客人喝,应直接倒掉。4、奉茶,要面带笑容,最好用茶盘托着放置客人处,手指并拢伸出,以示敬意5、赏茶,茶叶冲泡好后,应先观色察形,端杯闻香,再品其汤赏其味。泡茶有很多讲究,不同地方泡茶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基本步骤是一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茶叶的起源在哪里?喝茶有什么讲究?

茶叶的起源我认为是在古代的巴蜀,那里不但有最早的记录,有最早的管理移栽,吴理真的移栽被奉为茶祖,还有最早的皇家贡茶苑蒙顶茶苑。至于网上吹嘘的云南历史多么多么久,茶树有多少年树龄,这些人是搞错了一个概念树龄不等于开发,就是诸葛亮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其实只是到了今天的昆明地区,更南方还是不毛之地。茶叶规范性作为系统的茶学出现是在唐朝,以陆羽的《茶经》为代表,系统的出现了种植加工销售饮用产地等全方面的介绍,在政治上是茶叶进入太庙祭品礼单,正式成为一种贡品,和以前的作为土特产上贡是不同的。

到宋代就到了古代茶技的巅峰,不管是加工中的银丝水芽,龙团胜雪,还是泡茶中的点茶技艺,茶百戏等。明代朱元璋废团茶以后,散茶叶茶的加工方式饮用方式得到了发展,茶具上是紫砂壶茶具出现。到明末清初,除了普洱黑茶等边销茶以外的茶叶产地都进行了制茶工艺的变革,与现代茶叶的工艺相同的技法不断涌现完善,可以这样说清代民国的喝茶品饮方式已经和现代相差无几了。

喝茶没有特别的讲究(普洱除外),因为大多数茶叶是日常生活用品,就如我就是天天喝茶不断 并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 ,茶叶本来就是喝的,如果说要讲究也是防火防盗防普洱,健康卫生保质期,不喝过期发霉的茶叶,老老实实的色香味形最实惠的分辨方法,不装币,不吹嘘更不忽悠,茶叶本来就是喝的。最多就鄙视下喝普洱吹嘘炒作过度的,茶叶本来就不复杂。

云南独有的世居民族有怎样的茶礼茶俗?

中国是种茶最早、制茶最精、饮茶最多的国家,是茶文化的故乡。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云南是中国茶叶之乡,茶在云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之物,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往往是象征人情和美的信物。据史料记载,西周武王伐纣,云南濮人将茶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便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贡茶。

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酷爱饮茶,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形成了中国最大的茶文化宝库。茶之品饮,因人、因时、因事而不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亦有不同的饮茶习俗。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淀积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所不及。云南少数民族都是以茶喻礼,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悠悠一碗茶汤,倒映出云南少数民族的“厚礼”茶俗。

以茶待客,用茶代酒,历来是云南各族人民的传统礼俗。白族“三道茶”是一道非常闻名的待客茶。此茶由普洱茶乡所产之茶冲泡而出,“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人生先苦后甜,值得回味。用于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亲友造访,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富有趣味性的一种饮茶方式。哈尼族的土锅茶又称待客茶,是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法。

将盛有清泉水的土锅支在铁三脚架上,待土锅内的水烧开沸腾后,再放入新鲜老茶叶,要不断加水,至少煮二至三道方可饮用,待茶煮好后,将茶倒人竹茶盅内敬客。茶汤味鲜而浓,初喝微苦,再喝回甜,使人有饮一次而终生难忘之感,饮后能助消化,解油腻除宿食。傣族的竹筒香茶别具风味,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竹筒香茶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

傣语叫“腊跺”。拉祜族也饮用,拉祜语叫“瓦结那”。酥油茶也是藏族、纳西族同胞款待客人的礼茶。喝酥油茶是很讲究礼节的,大凡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会立即奉上糌耙,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地按辈分大小,先长后幼,向宾客一一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这时,主人与客人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吃糌耙。

客人一般每喝一碗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这时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饱了,主妇也就不再劝喝了。布朗族人还采用土罐茶招待宾客。这种土罐茶是将晒青毛茶放入一个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动,使茶叶能均匀受热。

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礼仪活动中,茶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傣族的茶俗主要是竹筒茶,在景洪的那乡还有吃茶的习惯,这是一种婚俗的表现,在婚礼中可以体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恋爱也使用。女方看中哪个男孩,便作茶水泡饭给他吃,如果男方认可女方,便将饭吃掉,这是茶艺在婚俗中的表现。而拉祜族人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

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送亲。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篷、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能少的。居住在苍山脚下的白族同胞,从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他们都必须以茶代礼,而且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对前来闹洞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

三道茶献罢,方可闹房,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受欢迎而使婚礼不欢而散。把茶文化和婚俗结合起来的还有布朗族。他们往往在聘礼中放入一筒筒的酸茶,姑娘陪嫁品中也有酸茶。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云南这个茶树王国境内,最频繁的祭祀仪式,则自然是茶祭仪式,诸如图腾崇拜的祭祀,祖先崇拜的祭祀,此外,更有对诸神的祭祀,如天神、地神、日神、月神、山神、水神、风神、雨神、谷神、社神等等,对所有这些神灵皆须定期或者不走期的施以茶祭这种礼仪。

澜沧布朗族有祭茶祖先的习俗,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有记载,布朗族祖先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他是世界茶文化史上一位留有遗迹,有据可考的种茶始祖。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区有祭祀茶树的习俗。每年夏历正月间进行,由各家男性家长于清早带公鸡一只到茶树下宰杀,拔下鸡毛连血贴在树干上,边贴边说一些吉利话,期望茶树好收成。

崩龙族崇拜茶叶,他们的叙事诗《始祖的传说——达古达楞格莱标》,想象人类和地上万物的始祖是茶叶:“茶叶是茶树的生命,茶叶是万物的始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叶的精灵化身。”“茶叶是崩龙命脉,有崩龙的地方就有茶山,各个民族都喝茶,喝着茶水莫把祖宗忘。”崩龙祭拜天地众神,都离不开茶叶,成了崩龙族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

每年农历7月23相传是诸葛孔明的诞辰,这天,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和其他古茶区的少数民族人民都会不约而同的举行茶祖会,祭祀茶祖孔明。人们聚集在一起感谢天地,对未来祈福,夜晚还要燃放孔明灯。哈尼族认为龙神是最大的保护神,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为最隆重。农历一月,各村寨都聚集在龙树林中杀猪祭祀,并供献酒、茶、饭、花、果等,祈求龙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礼要献“五供品”,茶是其中之一。

在不同民族的佛教文化中,茶也作为“礼意”和“敬意”的承载者,形成了具有佛教特色的茶文化。在思普区的汉传大乘佛教中,有用“莫茶”表示对客人的无尚崇敬和尊重;以茶敬施主、香客及游览者,沿袭着中国人民传统的客来敬茶的习俗,用“寺院茶”表示对来者的敬意。在滇西北迪庆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中,藏传佛教徒不仅用茶自饮、待客、供奉佛祖,而且举行茶会。

茶之所以能与当地的佛教结合得很紧,其原因在于茶有利于清神、益脑和修身养性,茶又能解毒、去烦、解闷,并能舒通经络,特别有益于佛家禅定,这使佛教对茶的态度十分重视,使普洱茶融人了宗教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礼仪的佛教茶文化,通过茶最终表达出了佛家“明心见性”的道德观。云南茶俗的“礼”体现在各民族的风俗中,在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篝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溪泉畔,处处飘荡着特有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