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太祖努尔哈赤?

《中国全史》说:“清室统一,大半由于侥幸。非清之实力能以亡明,明室君主之庸暗、宦官之恣横、大臣之泄沓、学者之迂腐有以自取灭亡之道也”! 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评价他:“智深勇沈,信不愧为开国主,然皆由激厉而成。古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于此可见矣”。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评价努尔哈赤:“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东北地区的统一和多民族祖国的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努尔哈赤(即清太祖1559年-1626年),后金第一位大汗,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族(女真分建州、海西、东海和黑龙江四个女真)。25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满清的前身),割据辽东,建元天命。

努尔哈赤(汉语就是“野猪皮”的意思)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清朝的主要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八旗制度的创建者。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原是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明永乐三年(1405年)应明成祖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封授建州卫指挥使,后掌建州左卫,晋升至右都督。

董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挥使,后晋升右都督,与叔父凡察分掌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成化三年(1467年)以屡掠辽东人畜,被明朝斩杀。董山的第三子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四世祖。锡宝齐之子福满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第四子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气,生三子:努尔哈赤、舒尔哈齐、雅尔哈齐。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虽说是建州(今黑龙江省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左卫枝部酋长(后为明封都指挥使)。但因人少势弱,早期只有依附建州“强酋”儿女亲家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以求夹缝生存。后觉昌安依附明军,经常率领部众进入抚顺互市贸易,以麻布、粮食易换猪牛羊。领取明抚赏的食盐、红布、兀剌等物。为备扩充实力所需。

努尔哈赤10岁那年,母亲喜塔腊氏去世,继母那拉氏为王台族女,为人刻薄,努尔哈赤不得不分家另谋出路。与弟弟舒尔哈齐等人以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等为生。他们常到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学会了蒙古语,对汉语也有了基本了解。15岁时努尔哈赤带着弟弟舒尔哈齐到外祖父王杲(gǎo)家寄居。

王杲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女真人,努尔哈赤因此也学会了一些汉语知识。当时,明军辽东总兵是李成梁。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矛盾控制局势。万历二年(1574年),明朝建州右卫指挥使、建州女真酋长王杲反叛,多次骚扰大明边境,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攻取王杲之寨,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努尔哈赤的父亲)背叛了亲家,为明军作为向导。

王杲被李成梁诛杀。努尔哈赤兄弟也成了俘虏,努尔哈赤非常机敏,拉着弟弟在李成梁马前一跪,痛哭流涕,用流利的汉语说速求一死。李成梁见他们聪明伶俐,知道他是塔克世的儿子,就留在身边做书童。努尔哈赤因此有机会读到一些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军事方面的书籍。三年后,努尔哈赤又在李成梁麾下从军,练就了骑马射箭、冲锋陷阵的本领。

李成梁非常喜欢他,与他情同父子,时常给他点拨一些兵法布阵方面的知识。努尔哈赤在李成梁手下从军,因军功和李成梁的培养,升任李部总兵校尉,并随李到北京晋谒万历皇帝。其实,努尔哈赤养成了坚毅、忍耐、勇猛、低调的个性。但对其外祖父王杲之死是有想法的。明万历五年(1577年),努尔哈赤以遵父命娶妻佟佳氏为由离开了李成梁,回归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为了生存,他与弟弟又干起了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的营生。多次假借李总兵校尉的名义,积极扩军,积蓄武备。万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台为报父仇,屡掠边境,李成梁再率大军出击,取阿台的古勒寨及其同党阿海的莽子寨。觉昌安、塔克世再次作为明军向导。李成梁杀了阿台,屠杀女真两千多人。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却在这次混乱的屠杀中,被明兵误杀。

这一次,努尔哈赤惊闻祖、父被杀,再集怒火。因明军边廷及时解释,赏赐和安抚(擢升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赏赐大量马匹,武器和粮草)。年方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本想起兵索报父仇,但势孤力单,怎能与拥兵百万的大明“天皇帝”交锋?无奈之下,努尔哈赤乃借口建州左卫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指责他是唆使明兵杀害父、祖的元凶,要求明廷将尼堪外兰送归自己处置。

这一要求,惹恼了骄横跋扈的明朝边廷和明军将帅,视努尔哈赤的“要求”为无理取闹,并一口拒绝,同时宣称要于甲板筑城,令尼堪外兰为“满洲国主”。 这一答复,进一步激怒了努尔哈赤。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整理祖、父的十三副遗甲率领部众反了大明,去攻打尼堪外兰,取得了攻克图伦城的胜利。从此,拉开了反明的序幕。

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李岱驻守的兆佳城(今辽宁新宾下营子赵家村)发动攻击,取胜并生擒李岱。次年二月,努尔哈赤在对苏克苏浒部、董鄂部取得胜利之后,又剑指苏克苏浒部左邻之哲陈部。但因对手准备充分,努尔哈赤无所斩获。当回师至界凡南部太兰冈之时,界凡、萨尔浒、东佳、巴尔达四城之主率四百追兵赶来。

其中有个叫讷申的将努尔哈赤马鞭斩断,努尔哈赤单骑回马挥刀将其劈为两段。四城军兵畏其勇,不敢来战。努尔哈赤在用人上强调六项原则,大意是:必须任用贤人,淘汰庸人;不论亲疏门第,公正举人;不拘一格,用其所长;见贤不举者惩,见愚乱举者罚;奖罚分明,功赏过罚罪杀;奖赏视情况需求而定,惩罚无特殊情况不变。在军事上,努尔哈赤建立旗人制度,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这就是后来满、汉、蒙“八旗制度”的开山之作。在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他的三个著名原则是:“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二为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三为来归者奖”。努尔哈赤多谋善断,重视保密。

故后金军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努尔哈赤请求明边吏押还尼堪外兰,并将他处死。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再攻哲陈部山寨,杀寨主阿尔太,又派额亦都攻打巴尔达城。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努尔哈赤再战兆佳城,斩城主宁古亲章京。

同年冬,努尔哈赤攻克完颜(王甲)城,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经过5年的征战,努尔哈赤相继征服了建州五个部落。万历十九年(1591年)正月,努尔哈赤挥师东向,攻取鸭绿江路。开始了他长达25年统一女真的行动。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努尔哈赤的名号亦逐步从“聪睿贝勒”发展至“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再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到喀尔喀蒙古上尊号“昆都伦汗”。

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可笑的是:大明王朝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浑然不查,对其行动视而不见。甚至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明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年号天命。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军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

由于明军思想麻痹行动迟缓、四路出击各自为政,努尔哈赤率军先后击败三路。后金获得大批武器装备:马匹、火器、枪炮、弹药等。为后金日后 作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萨尔浒一战,以明军大败而告终!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6月,努尔哈赤乘明摄开原道事推官郑之范贪婪昏庸、防务总兵马林疏忽大意智取开原。7月底攻克铁岭。

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开始了席卷辽东、统一东北的行动。努尔哈赤终于在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夺取明东北重镇盛京(今沈阳)。天命十一年(1626年)1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被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努尔哈赤后背受伤,兵退盛京。

不久,忧郁成疾,医治无果,同年8月,病死于叆(ài)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68岁。三年后,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努尔哈赤戎马一生,刚毅沉着、机智豁达,能做到知人善任、赏罚分明。面对四面劲敌,能找准方向,交好东面朝鲜、西面蒙古。佯攻(防守)南部大明。

什么样的诗,为“平水韵”?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需要一句话:一般来说唐宋以来至明清的古诗都是平水韵。但要说清楚这句话的意思就比较复杂一点了。首先要解释的是,与平水韵相对的是白话诗的韵,现代人的白话新诗、流行歌曲的歌词的押韵是以普通话(或某一种方言)的韵为基础的,白话诗的韵和平水韵的不同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别造成的韵母不同,一种情况是平水韵中不同韵的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同韵的,如平水韵中“寒”和“甘”是不同的韵,(寒韵为an,甘韵为am),而现代汉语中m韵尾已经消失归并到n韵尾中,那么现代白话诗押韵时寒和甘就是同韵的了,而古诗则不是同韵。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平水韵中同韵的,在现代汉语中不同韵,如庚和青,在平水韵中同韵的,但现代汉语则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韵部了。白话诗的韵和平水韵的不同的第二点,也是最明显的一点,是平水韵的押韵要区别声调,声调不同,韵母相同的字也不能算是同韵的,这一点在现代白话诗的押韵中是不讲究的,只要韵母相同,声调不同也可以押韵,比如陈奕迅的《十年》的歌词,我抄一段来分析简单说说: 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我不会发现我难受怎么说出口也不过是分手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牵牵手就像旅游成千上万个门口总有一个人要先走大家看这首歌词,如果用现代白话诗的押韵来看,它是押韵的,但从平水韵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就是不押韵的,因为虽然都是韵母(ou),但抖手走口是三声,受是四声,求游是二声,把平声韵和仄声韵混在了一起,完全不押韵,如果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文人在考试写诗时这样押韵,那就是犯了最基本的错误,考试一定会考砸。

接下来,再简单解释一下平水韵究竟是什么?简单的说,平水韵的说法出自1252年时山西平水人刘渊编的一部叫做《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书,因为刘渊是平水人,所以简称这部韵书中的韵部编排为平水韵。这部韵书把汉字用平、上、去、入的声调和各个韵母组合排列出107个韵部,这种韵部分类基本上把古诗押韵的规则稳定下来,以后的文人写诗,也都按照这个规定来写,清代官方钦定的《佩文诗韵》,民间流行的《诗韵合壁》都是遵照的平水韵的韵部分类法,所以尽管各个时期汉语的实际读音不断地在变化,但不同时期诗人写诗时的押韵却是基本稳定的。

另外,平水韵的说法虽然出自《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这部书,这时已是南宋末年了,但平水韵却并不是南宋末年时刘渊发明的,他只是把唐宋时代流行了很久的韵部分类写了下来而已,所以我们用平水韵去看之前唐代和宋代的诗,基本上也是符合这种韵部规则的。唐宋时代是诗歌发达的时代,科举考试也要写诗,写诗时就要押韵,因此唐代有《唐韵》,宋代有《广韵》(1008年),这些书就是把汉字按照韵部进行排列,方便文人们写诗时的押韵,但由于当时没有所谓的普通话,汉字的读音因为时代的变化和方言的关系,各地的读音千差万别,在编定这些韵书时,并不反映汉字在某一时期和某一个地方的实际读音,而是综合起来考虑的,这就造成了韵母就很多,加上声调的话,韵部就分得很细,以现在最早的《广韵》为例,一共分出了206种不同的韵部,韵部分得这么细,对于写诗来说难度就很大,因为这样每个韵部下的字就太少了,写起诗来就不好押韵。

而在实际写诗的过程中,诗人们把韵部相似或相通的那些韵部进行归并,如冬和钟,在《广韵》里分属不同的韵部,但在实际写诗的过程中,冬和钟是可以押韵的,到了平水韵中,冬和钟就不再分成两个韵了,这样平水韵的韵部就从《广韵》的206部减到了107部,这就大大方便了古人的押韵。 最后,平水韵实际上还是很有难度的,他虽然比《广韵》的韵部少了100多个,但跟现在新诗的押韵类别比起来,还是复杂得多(现代汉语的韵母的类别只有14种),而且由于它的分类也不是实际的读音,古人写诗时只有死记硬背住这些韵部才行,这就更为写诗增加了难度,有了难度,就为古诗的高大上提供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所以在古代的诗人是不可能像今天的新诗诗人那样做个回车键诗人的。

努尔哈赤是怎么一步步崛起的?

努尔哈赤,猛哥帖木尔六世孙,其祖历任明建州卫指挥使,建州左卫指挥使,右都督。世为明臣,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就跟着辽东总兵李成梁当了侍卫,父祖被杀后努尔哈赤封为龙虎将军。随即利用祖传之十三副圣衣起兵,先是报父祖之仇,征服统一女真族,后又宣称七大恨,直接反明,并建立了后金政权。为清军打败明军,建立清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他是怎么一步崛起的呢?第一步,承袭祖父觉昌安都督官职明朝万历时代,女真族的一个叫尼堪外兰的酋长,投靠到了明朝总兵李成梁的门下,依靠明朝的势力,在女真各部当老大。

而李成梁也鉴于对女真各部的情况处于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也需要一个“明白人”,于是,他俩合作上了。尼堪外兰想当老大,别的酋长不服!比如,女真族酋长:阿台、阿海,就不服尼堪外兰,还经常骚扰明朝边境。于是,李成梁怒了,他让尼堪外兰带路,发兵包围阿台的城池,然后围攻。最后,在尼堪外兰的计谋下,阿台被自己的属下杀死,而阿台的城池也被明军攻破。

明军进城后,照例在城内杀人,而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当时也都在城内,都因为城内的混乱,一个被烧死,一个被明军杀死。战事平定后,努尔哈赤向明朝皇帝告状,说他的祖父和父亲无罪被杀,死得冤枉,请皇帝替他们申冤!皇帝自觉理亏,决定赐给努尔哈赤敕书12道,马30匹,让他承袭祖父昌安的官职,封为都督。从此,努尔哈赤走上了政治舞台。

(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时年25岁)第二步报家仇努尔哈赤认为,其祖父与父亲之死祸首当属尼堪外兰!他决定先打土伦族,向尼堪外兰报仇!回到家的努尔哈赤找出了祖传的十三副铠甲,挑选了十三位骁勇善战的士兵,把铠甲分别发给了他们。后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趁土伦族不备,发起进攻。由于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努尔哈赤的英勇善战,尼堪外兰狼狈逃走。

努尔哈赤并没有放过他,继续追击,直到他逃到了鄂勒珲,请求明军保护,明军官员看到努尔哈赤不会善罢甘休,为了引起不必要的战争,明军把尼堪外兰交给了努尔哈赤。杀悼尼堪外兰,努尔哈赤大仇报了一半;另一半他记在明朝头上。为了报仇,必先强大!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女真族的步伐!第三步征服女真各部落明朝初年,散居白山黑水一带的女真族,经过长期战争、迁徙、融合,逐步分化为建州、海西、东海(又称“野人”)三大部分,由奴儿干都司管辖。

建州女真主要居住于明朝抚顺关(今辽宁抚顺东)以东,鸭绿江以北及长白山南麓地区;东海女真主要散居于长白山北麓、乌苏里江滨海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海西女真则主要居于松花江及其上游的辉发河、乌拉河以及东辽河流域。女真各部地相交错,各自雄长、不相归一,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加之明朝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分化政策,更加剧了女真族各部的混战。

万历十一年五月,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13副起兵,讨伐尼堪外兰,开始了长达36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努尔哈赤采取先内后外、先弱后强、远交近攻等策略,首先统一建州本部,继而夺取东海部,最后征服海西部。实现统一。笫四步,攻打明军,扩大势立,建立后金。清朝是我国历史最后一个朝代,对该王朝的评价,后人有褒有贬。

有人认为作为中国一个北方部族入主中原,以小博大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确有其过人之出。但清朝入主中原有三个重要里程碑,对于清朝开国很重要。清朝及后金入关前,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在抚顺第一次交锋开始,一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这三十年时间里,与明朝打了大小小小的百余次战争,但真正使清朝奠定基础,并最后入主中原的有三次大战役!1.萨尔浒之战,2,沈辽之战,3,宁远之战通过这些战役,大量地消灭了明军的有生力量,为最终推翻明朝,铺平了道路。

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努尔哈赤政权控制了东临日本海,西到明朝卫东部辖区,南到鸭绿江,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等广大地区。万历四十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称汗。国号大金。历史上称后金。定年号为天命。小结:努尔哈赤就是这样通过身经百战,用一个又一个战斗胜利,一步又一步地崛起!最终成为名载历史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称王王下!。

《水浒传》中的水浒是什么意思?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元末明初有个文人叫施耐庵,考进士屡考不中,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当时社会腐败,科举制度已经毫无公平可言。所以施耐庵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他还是非常渴望能够走上仕途之路。施耐庵的才华无处安放,他就开始着手搜集整理北宋年间宋江起义的各种民间传说,写成了一本书——《江湖豪客传》。这本书,讲了北宋末年的宋江带领手下的一百零八个弟兄揭竿而起,反抗朝廷,走上梁山,最终又接受招安,被朝廷各个击破的故事。

《宋史·张叔夜传》有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江等人,在山东,河北一带造反,攻打城池十余座,官兵都不敢和他们对抗。

北宋名将张叔夜奉命讨伐宋江等人,宋江等人逃窜到海边,张叔夜派人烧了他们的战船,宋江等人走投无路,选择投降。不久,宋江就被张叔夜所杀。当地百姓感念宋江等人的恩义,将宋江等人揭竿而起抵抗包拯的事迹改编成戏曲和评书,广为传唱。到了元末明初,朝廷腐败,社会混乱,宋江等人揭竿而起的故事在底层民众中更加受到欢迎,于是衍生出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武松打虎,杨志卖刀,林冲上梁山等。

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读到了老师写的这本书,拍案叫绝,为其中的内容所倾倒。但是罗贯中觉得,“江湖豪客传”这五个字,太过于平淡无奇,配不上这本书的内容。于是罗贯中对自己的老师建议,不如将书名改成“水浒传”。“水浒”二字是什么意思呢?“水浒”二字的出处和深意《诗经·尔雅·释丘》有关于“浒”的记载: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

也就是说,“水浒”指的是水岸边平坦的高地。《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在北宋末年,是黄河决口改道冲刷而成的一片沼泽地,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书中形容:“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梁山水泊,正是《诗经》中记载的“水中高地”。《诗经》还有一个记录:“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翻译成今天的话,上古的时候,有一个叫檀父的部落首领,深受族人爱戴。但是檀父常常受到北方夷狄的骚扰,檀父为了族人的幸福安定,率领他们一路往西走,到了岐下一个水草肥美,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下来。檀父,就是周王朝的先祖,所以西周兴于岐山。“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中的“水浒”指的是安身立命的地方。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水浒传》中,你觉得宋江应该招安吗?

当然应该招安啊。因为这是梁山唯一的出路。 可能有的亲们认为,要是没有宋江招安,可能梁山还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来。脑洞老师也想这样认为,但冷静想想,这是一个不太靠谱的推断。仔细考察一下中国历史,尤其是前辈以及后来人造反的经验。就可以知道,宋江其实是梁山最明白的一个,他的招安是梁山唯一也是最好的出路。不招安,梁山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背景,人才这两个方面去分析一下。我们先从人才来看。什么样的人才能造反成功。先看宋江的那一票人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太不上档次了,不是杀人犯,就是小官吏,要么就是开黑店的。青岛大虾是有传承的。他们那有什么理想,天天想着打家劫舍,抢劫个把商人,也没有什么革命纲领,像宋朝王小波起义,人家还提了一个均贫富的口号,梁山那个替天行道是个啥?听起牛,但根本没有实际内容。

而且,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队刑事罪犯能够造反成功的,能造反成功的,一定是政治犯。我们看看历史上能够成功的案例。比如刘邦拉的一票人马,他们不是什么杀人犯,人家就是有理想,有目标的,觉得天下大乱,是一个机会,大家出来组个团队创业。项羽、刘邦都有取秦始皇而代之的想法。还有明朝朱元璋,人家也是很有目标的,而且一路上吸收各种各样的人才。

人家是为革命而杀人,不是因为杀人而革命。再看辛亥革命,孙中山们组织的团队,更不可能是杀人犯团队啦。所以宋江心里是很清楚的,什么梁山好汉一百零八条,其实就是一伙乌合之众。这种团队顶多保得自己不被政府抓去坐牢,还想什么改朝换代?宋江心里是门清,一直不想跟这个团队搞到一起,最后没办法了,还想了一个招安的办法。

这其实是对梁山最大的贡献。再来看背景,什么样的时代合适造反?综合来看,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基本是三个大的原因,一个是前朝瞎折腾,二是碰上大饥荒,三是外族入侵。比如秦朝,本来秦朝的制度非常好,但秦始皇太能折腾了,开运河,修长城,建阿房宫,搞地下CDB,海外寻仙工程。这些大工程,如果一个朝代只完成一到二项,那就是一个牛逼朝代,但秦始皇偏要一起上马。

这样就搞得大家很不爽,要起来造反。同样的例子还有隋朝,这也是一个很牛的朝代,就是爱折腾。尤其是败家儿子杨广,喜欢治各种不服,打完突厥就算了嘛,非要跑到朝鲜打高句丽,结果后院起了火。这是前朝爱折腾仆街的。第二个就是大饥荒,比如唐末,就是因为大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了,所以要去造反,同样的时代还有元末跟明末。

第三个就是外族入侵,外族入侵打破了原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辛亥革命。外国人不进来,还以为是清朝是天朝上国,唯我独尊,一打,发现满清就是豆腐渣。这样一搞,原本已经觉醒的民族主义被唤醒了。清政府自然就维持不下去。那么,宋江所在的时代符合上面这三个条件吗?宋朝折腾吗?也有点折腾,但折腾力度完全不大,不就是搞点花钢石嘛,也就装修下后花园,这哪朝哪代没有啊。

所以根本不是全国性的事情。而且宋朝的百姓是相当富裕的,你看武大郎这样的有铺面房有老婆。整部水浒传里有一个真正的穷人吗?没有!只要好好干活的,基本就能过得不错。真正倒霉的就是梁山这些不务正业,破坏社会治安的。这样的社会不是很好的社会吗?再说梁山起义,这个起义其实是有原型的,就是梁山泊那一带的渔民加了赋税,大家不干了,所以造反。

但那是区域的个税调整,对全国的影响不大。宋代还有一起更有名的叫王小波起义。但王小波起义的原因是宋初发生的,根源在五代十国上,是豪强大地主在乱世时,把地皮都垄断了。这是地方性的问题,波及不到全国。所以有宋一代没有什么大的起义。那么有大饥荒吗?有的,宋朝甚至是发生饥荒比较频繁的时代,但有一点,宋朝鼓励民间的土豪地主参与救济,富户要是拿钱出来,可以得官做。

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饥荒的问题。宋朝也没有因为饥荒而发生大民变的事情。最后,宋朝有外来入侵吗?这个真有了,辽国的入侵,金国的入侵都有。 宋江要是真有雄才大略,应该打着抗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旗号,然后联合金国人,也就是跟曾头市的人合作。曾头市其实就是金国在宋朝的内应嘛。梁山可以跟曾头市的人接触一下,争取金国人的支持,然后慢慢发展壮大。

要是宋朝不抗辽而去剿灭他们,就宣传宋朝是不抵抗,是卖国贼,激起宋国百姓的义愤,争取更广泛的支持。这样,可能还有一点点的希望。当然,也要小心金国人,不要被金国人吞并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宋江没有走这条路,反而跟曾头市火并了。 所以说,别看梁山很热闹,红红火火闯九州,其实前途一片黑暗,根本没有希望。还是宋江上了山,硬是想了一个招安的路子。

这个路子山上的人也是门清的,除了林冲这些跟政府彻底决裂的,大多数人还是支持。他们就是一伙违法犯罪分子,能当干部还想咋的?而且宋江没有造反成功是好事啊,亲们看他们打家劫舍当然很爽,但仔细想一下,你们真的愿意让这样一群人来统治一个国家吗?如果让他们来统治,这个国家还能好吗?看看梁山好汉都是什么出身。宋江,众所周知,是一个押司,没有编制的政府官员,也就是所谓的临时工。

古代分官跟吏,这个官就是国家正式公务员,有编制能提升。吏就是办事员,很多还是官员自己掏腰包解决其工资,所以是没有什么编制也没有什么提升的,就是一个临时雇佣工。就像县令发现一个小伙子,拳手大,力气足,以后带出去,万一有刁民就可以派出去弄他,那就可以安排他一个职位,比如一个都头,跟现在的武警大队长差不多。

这个不需要上级部分审批,就是你自个招聘的。武松就是这么招来的啊! 打虎英雄,在民间有声望。武松就被招聘进了官府。武松不赞成招安那是以后的事情,以前的武松可是很喜欢招安的,他打了虎,就被清河县令招了安,或者叫招聘嘛,请过去当都头。后面流放,他扬威快活林,也是招了安。当然,这是小招安,招过去是没有编制的吏,就是跑腿的临时工。

宋江那个是大招安,招过去能当官的,前途更好。不过,武松因为经过两次小招安,所以对大招安也失去了信心。 武松当然也不是农民啦,他一向不是农民,可能算混社会的,也就是黑社会成员,打了人,跑到外面,有一个黑社会大哥叫柴进收留他。柴大哥算前朝大院子弟,有官方资源,祖上曾经是开创后周的柴荣,是北宋官家的前领导,所以有特供,有特权,外白内黑。

柴进明面上政府吃三分,暗地里接纳黑社会成员。 这特么是我见过最傻叉的一个好汉了,好好的,跟宋朝官家利益是一致的,你一天吃饱的撑的,跟什么黑社会混?图个啥?图个我黑白两道都有人的感觉?图出去打猎,前呼后拥有人给拿叉很拉风?图提起小旋风的名声,大家都坚个大拇指?傻X!作者施大官人都不想直着骂你,给你起个小旋风啥意思知道不,就是骂你跟黑旋风李逵是一路缺脑筋的。

好嘛,柴进也不是什么农民啦。武松在柴进这里混了两天,因为老吃白食也不干活,所以受了白眼,后面宋江来了,看武松长得帅,当下就拍了被窝,来,跟哥哥一块睡。武松后面听说自己没打死人,死罪免了,就想回去看哥哥。回到家,结果不但有哥哥,还多了一个如花似玉,让男人全身发软只有一处发硬的嫂嫂。后面的事情大家知道了,武松打死嫂嫂,因为是都头嘛,也算是政府边围人士,所以判了流刑。

在半路上碰上了开酒店的张清夫妇。 孙二娘祖传的黑店生意,没事腊两条人腿挂着过冬。所以,他们也不是农民。在张青孙二娘的帮助下,武松披了个头陀的马甲投奔二龙山。半路上打了孔亮,孔亮外号独火星,是孙家庄的二少爷,也就是说是地主阔少。 孔亮也不是农民,而是个地主。这个孔亮一家可不是什么好人,跟本地一个财主有点意见。

有事说事嘛,竟然仗着会点武功,手下家丁能打,竟然把人家全家良少杀了。这种人,绝对是社会祸害!还是说武松吧,武松上了二龙山。既称二龙,当然有两位当家的。这两位当家一位是鲁智深。鲁大哥大家知道的,军队的中层干部,好打抱不平,惹了事情,所以才落的草,这当然也不是农民。另一位好汉是青面兽杨志,也是军队出身。 不过,这二龙山原本不是鲁智深跟杨志的,他们是鸠占鹊巢,原本是一个叫邓龙的。

这个邓龙是什么来头呢?也是不种田的,而是二龙山宝珠寺的住持,吃香火吃得腻味,干脆带着庙里的和尚集体还俗,占山为王。武松上了二龙山,那二龙山就变成三龙山了。从宋江说到杨志,转了十来个章回了, 一个农民也没碰到,梁山你好意思说是农民起义吗?我们农民够苦了,起义这个黑锅我们坚决不背。那么,什么职业最爱造反呢?从梁山上看,是吏!就是宋江雷横这样的。

努尔哈赤的五大臣、四大贝勒分别是谁?他们最后结果如何?

先说努尔哈赤的五大臣:努尔哈赤的五大臣,这里指的是后金开国五大将: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1、额亦都额亦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他的父母被人残杀,他勇敢机灵,13岁亲手为爹娘报了仇,跟随姑姑生活。18岁时偶遇努尔哈赤,两人越谈越投机,从此追随努尔哈赤左右,开始了他真正的 人生。他好战英勇,突出表现在攻打巴尔达城上,在1587年(万历十五年),他率领大军要过浑河时,当时的河水暴涨,他命士兵用绳子往各自的腰间一系,串起来,顺利渡河。

攻城时敌方箭如雨下,身受50多处伤,其中有一箭穿透他的大腿,把他钉在墙上,眼看小命不保,他果断举刀斩断那根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取得胜利。此战后,他被赐号巴图鲁,成为努尔哈赤的心腹。额亦都百战百胜为后金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从来不独享战功,所有的封赏,都给立下战功的士兵。努尔哈赤还将自己的族妹、女儿嫁给晚年的额亦都,足见对他的宠信。

他后来参与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官至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额亦都一生对努尔哈赤忠心耿耿,他的二儿子达启,武功高强,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但他因着受宠很是狂傲,竟屡屡对诸皇子无礼。额亦都召集他的其他儿子们,捆绑了达启,说:“天下怎么会有父亲杀死儿子,只是这个儿子傲慢无礼,如今若不管制,以后一定会有负国家、败坏门户。

”说吧用被子把这个儿子闷死了。他一共16个儿子,四、五、七、十三,这四个儿子都战死沙场。天命六年(1621年),额亦都病逝,终年59岁。后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庙。1654年(顺治十一年),清世祖福临命人为额亦都立碑,亲自撰写制文对他表彰。2、费英东他是苏完部首领索尔果的儿子,鳌拜是他侄子。费英东也是一员猛将,善长骑射,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30多年,战功赫赫,人称“万人敌”。

在皇太极的安排下,娶了皇长子褚英的长女(母继夫人叶赫那拉氏,清佳砮之女,东哥之姑),成为额驸。授一等总兵官世职,成为后金上层贵族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费英东对皇太极忠心不二,他曾亲自擒获并杀死自己谋逆的姐夫。天命五年(1620年),费英东去世,时年57岁,努尔哈赤悲痛不已,亲临丧礼。后来让他的儿子察喀尼袭爵,赐免死两次;晋世袭爵位为三等公。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追封为直义公,累赠一等信勇公,配享太庙。3、何和礼董鄂·何和礼1561年出生,(明记载为“好好里”)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后金)开国名将。他是栋鄂部的首领,在率部参加努尔哈赤的婚礼后归服努尔哈赤,娶了努尔哈赤的长女东果格格为妻,被尊称为栋鄂额驸。跟随努尔哈赤征讨个部落,立下累累战功。

后金建立后,曾参与萨尔浒之战、沈阳辽阳之战,官至三等总兵官。天命九年(1624年),何和礼病逝,后追封勇勤公,谥号温顺。4、安费扬古满洲镶蓝旗。完布禄子,他在年少时随父归顺努尔哈赤。1621年,攻取辽沈,战功卓著。他在战场上厮杀40多年,天命七年七月(1622年)卒,终年64岁,卒。顺治十六年,追谥敏壮,立碑纪其功。

康熙五十二年,追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5、扈尔汉佟佳·扈尔汉 ,隶满洲正白旗人,努尔哈赤的养子,被赐觉罗氏。每战必为前锋,从灭乌喇,多有战功。后金开国后,执掌镶白旗,赐号达尔汉。参加萨尔浒之战,抚顺之战,后来多次和明军作战,历加世职至一等总兵官。 八年,去世,终年48岁。努尔哈赤亲自奔丧,痛哭不已。对他的儿子和后代封为:浑塔袭三等总兵官,准塔别有传,阿拉密袭准塔世职。

努尔哈赤的四大贝勒:有3个是努尔哈赤的儿子,1 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他们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这些都是皇帝本家宗室,是后金开国奠基人,也就是清朝初期著名的四大贝勒,那么他们的结局怎样?1、在四大贝类勒中,最牛的是代善,他拥立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继位。代善有8个儿子,其中3人被封为亲王,2人被封为郡王,1人被封为贝子,1人被封为辅国公。

在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中,代善家就占了3个,即代善首封的礼亲王爵,其子岳讬首封的克勤郡王爵,其孙勒克德浑首封的顺承郡王爵。1648年,66岁的代善病死北京,配享太庙。2、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阿敏两次征伐乌喇,最终击败布占泰,作战英勇,战功赫赫。1619年,参加萨尔浒大战,又出征半岛。一生征战,行为粗野、违抗皇命,烧杀抢掠危害百姓。

终于把自己推向绝路,1630年他被皇太极削爵囚禁,10年后病死。3、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1619年,和阿敏一块带兵参加萨尔浒大战,和他父亲努尔哈赤,父子同心杀死明兵和刘綎部10万多人。后来又多次歼灭明军,屡立战功。性格暴躁,不服管教,他怒视皇太极,还拔剑出鞘,被定为大不敬之罪。夺去和硕贝勒的爵位,降为多罗贝勒,削五牛录,罚银和物品。

1632年得抑郁症死了。死后被揭发有谋上之罪,皇太极在他府上搜出16枚“大金国皇帝”印,一顶大逆之罪的帽子被扣在头上,尽管他已经死了,仍被追夺其封爵。他的儿子被废黜出宗室,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4、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四大贝勒中权势最弱,但他很奋进,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次大战抚顺之战就是他献计取胜的,接着参加萨尔浒大战立下大功,在代善和他的两个儿子的支持下皇太极成为了清朝的开国皇帝。

《水浒传》里白胜被捕变节,为何还能以地耗星排在第106位?

一是白胜虽然被捕,也供出了一些人,但事实上,他从来没有供出官府没有掌握的信息,他供出的都是官府已经知道的。另外,白胜其实是有能力的。(这一版的白胜很经典)再说了,白胜也是生辰纲的一员,在梁山上坐把交椅不成问题吧,偷马贼段景柱都有位置啊。下面我们讲一下白胜这个人,讲讲江湖中的小弟。白胜,一个在梁山上极容易被忽视的人,排名106位。

他的梁山之路,完全是一种偶然。晁盖商议劫生辰纲时,算来算去少了一个落脚地。晁盖随口提了一句:黄泥冈东十里路,地名安桨村,有一个闲汉叫做白日鼠白胜,也曾来投奔我,我曾赍助他盘缠。要是何涛的弟弟何清住得近黄泥冈,那劫生辰纲的就是何清而不是白胜了。所以,白胜的命运改变非常随机。白胜的人生就此改变,以前的他不过是一个闲汉赌棍,没钱时还需要向大户讨钱。

他的加入也轻描谈写,吴用招抚阮家兄弟,要亲自跑一趟,苦心经营话术才把阮家兄弟招了过来。而白胜似乎不用费任何口舌,也不通知,也不存在商量,晁盖数人在庄园里就决定了他的命运。白胜去不去,有什么条件,似乎不在晃天王的考虑之内。此时的白胜或在赌桌上抹冷汗,或者在不太漂亮的老婆身边抹热汗,完全没想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被一群并不相干的安排了。

出场时,白胜已经成为生辰纲集团的一员。只见他挑了一个担子,“唱上冈子来;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不知道这歌词是他的原创 ,还是吴用的创作。这简直太有才了,每一句都暗含机关。是专为杨志一行人创作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唱的是热,是苦。“农夫心内如汤煮”唱的是军汉心中的烦闷。

“公子王孙把扇摇!”唱的是梁中书的悠闲,唱的是杨志的跋扈。这群军汉听在耳中,不由得多了三分燥热,或许这首歌确实是吴用写的,但白胜将它完美的展示了出来。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演员。生辰纲这场戏,他一个闲汉赌棍突然成了一群英雄好汉的核心人物。在下面的应答中,白胜应对自如,毫无破绽,要是寻常人,做这等劫生辰纲的大事,只怕早就腿软舌打结,说不利索了。

吴用们与白胜故意演戏,白胜演得生动自如。【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去,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噪!”】一夺、一赶将、一劈手、一倾、一盖、一丢,动作一气呵成,浑然天成,绝对是骨灰级的老戏骨。

生辰纲这场戏,白胜台词最多,动作最多,他在这里的演出戏份超过了他后面的七十余章的总和。没有白胜这场超水平的发挥,怎么可能骗过已经吃过亏上过当的老江湖杨志?事情发了后,官府第一个找到他,把他从老婆的被窝里揪了出来。世人都说白胜背叛过组织。其实白胜真的一句都没有多说。直到官府的人喝破晁盖的名字,他又捱了一歇,他才肯说出晁盖的名字,多余的六人,官府未能掌握的,却是怎么也不说了。

【把白胜押到厅前,便将索子捆了,问他主情造意。白胜抵赖,死不肯招晁保正等七人。连打三四顿,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府尹喝道:“贼首,捕人已知是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了,你这厮如何赖得过!你快说那六人是谁,便不打你了。”白胜又捱了一歇,打熬不过,只得招道:“为首的是晁保正。他自同六人来纠合白胜与他挑酒,其实不认得那六人。

”知府道:“这个不难。只拿住晁保正,那六人便有下落。”】只是何涛面见宋江,到了宋江嘴里,已经成了:“只不知道白胜供指那七人名字?”宋江见了晁盖。【宋江道:“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著条性命来救你。如今黄泥冈事发了!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你等七人。……】白胜叛徒的名声被大哥一定性就再难洗脱,任他后面如何努力,也难往前跃升座位。

生辰纲主谋,皆是八人所为,世人再谈起时,只道是七星聚义,七星上的一道白芒白胜,大家已经不愿不耻谈起了。好在,晁盖还是大气魄,上了梁山,除了感谢及时雨宋公明哥哥,依然不忘这位在牢中,背着叛徒名声的白胜。【晁盖再与吴用道:“俺们弟兄七人的性命皆出于宋押司,朱都头两个。古人道∶‘知恩不报,非为人也。’今日富贵安乐从何而来?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

此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务。再有白胜陷在济州大牢里,我们必须要去救他出来。”】白胜上了梁山,也没有负过晁盖,曾头市一战,晁盖身中暗箭。救他的五人,皆是生辰纲派系,这其中,赫然就有武功羸弱的白胜。【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见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扑的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却得三阮,刘唐,白胜——五个头领——死并将去,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