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六君子”来概括杰出人物的对象不乏其人,单是史有名文的,就有南宋宁宗时期六君子,南宋理宗时期的贤关六君子,明熹宗时期与魏忠贤殊死斗争的前、后六君子,清朝末年冒死变法遭受屠杀的戊戌六君子。之前的这些“六君子”,都是为了正义事业而直面生死,甚至英勇就义的坦荡君子。
茶道六君子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欢迎关注【懂茶帝】在茶道中,有六个兄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占据着茶席一隅(一般放在茶席的右前方),被茶友们亲切地称为“茶道六君子”。它们分别是:茶筒、茶夹、茶则、茶匙、茶针、茶漏。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有着独特的用处。今天,小伙伴们就和小懂一起来了解一下“茶道六君子”吧!1茶筒外形如同花瓶。
主要用于盛放“茶道六君子”中的其它五个君子,一般为圆筒状,亦可设计成其它各式各样的形状,筒身常雕刻或镂空出一些图案,极具观赏性。2茶夹外形如同镊子。温杯的时候,借助茶夹拾起品茗杯或闻香杯,一来预防烫伤,二来干净卫生。另外,茶叶冲泡过后,在清理盖碗或茶壶的时候,里面常常残留一些茶渣,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茶夹将茶渣夹出,这样既方便又卫生。
3茶则外形如同勺子。主要用于将茶叶从茶叶罐导入茶荷。对于有经验的茶人,他们往往能够借助茶则盛取适量的茶叶,因此茶则还有称量的功能哦!另外,在正规的品鉴现场,我们可以用茶则将冲泡后的茶叶从审评杯导出到叶底盘,供大家观察叶底。4茶匙外形如同扁平弯头的棍状器具。像不像我们用的挖耳勺~主要用于将茶叶从茶荷拨入盖碗或茶壶。
在我们用茶壶冲泡茶叶之后,茶叶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茶匙将茶叶拨出,这样既方便又卫生。(很多小伙伴茶则、茶匙傻傻分不清,这下一定要记住了哦!)5茶针外形如同细针。茶壶用久了之后,壶嘴容易被茶叶堵住,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茶针来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另外,我们在将干茶置入盖碗或茶壶之后,可以用茶针调整干茶的位置,使得碎茶在下,整茶在上。
在这里,小懂要提醒大家注意啦!有些茶友印象里还有一种“茶针”,是用来撬茶饼的,但是“此茶针非彼茶针”哦,撬茶饼所用的茶针一定要结实,所以一般选用坚硬的金属原料,比如铁。而“茶道六君子”里面的“茶针”一般为木制和竹制,比较脆弱,所以茶友们千万不要用它去撬茶饼哦!6茶漏外形如同漏斗。在将茶叶拨入茶壶时,因其壶口内翻,不同于盖碗碗口外翻,茶叶容易散落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将茶漏置于壶口,借助茶漏增加壶口的面积,以便将茶叶顺利导入壶中,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茶道六君子”的材质通常为竹木,竹制品气质清雅,木制品质感纯然,与茶香交相辉映,增添品茗的情调。它们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既作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具,又作为一种装饰和点缀,营造品茗的意境。通过小懂的介绍,相信各位茶友们一定对“茶道六君子”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小懂就功成身退啦!如果大家还知道“茶道六君子”的其他妙用,欢迎童靴们留言交流哦!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死有什么意义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每每读到这句荡气回肠的诗句,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谭嗣同那张写满了视死如归的脸。作为“戊戌六公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之后本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样逃到国外去避免杀身之祸。可他并没有,他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于是,谭嗣同选择了英勇地奔赴刑场,接受死亡的审判。
那么,谭嗣同这样毅然决然地赴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谭嗣同生于同治四年(1865),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清王朝是如何的腐朽无能,列强是如何的野蛮强横,百姓又是如何的饱受压榨、痛苦不堪。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心中有着一个无比坚定的声音:救中国,救人民。于是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图强的主张。
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主张打动了光绪皇帝,于是光绪正式下诏参与变法。然而好景不长,变法遭受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随后慈禧太后将光绪囚禁,变法也随之宣告失败。此时,一些变法的领军人物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选择了流亡海外,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也本可以这样选择,可他却选择从容赴死。
这样的行为笔者认为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谭嗣同的死,有一点重要意义便是告诉后人革命是一定要流血的,和平实现政体演变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谭嗣同等进步人士在面对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国家危急存亡之时,选择了依托皇权、和平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变法。可他们高估了光绪皇帝此时的能对变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忽视了群众的力量。失败便要付出代价,谭嗣同及其他戊戌五君子的代价便是被斩首示众,为变法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同时也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向后人传达,依托皇权实现和平变法之路是万万行不通的。 有人曾说:“中国的变革,是从谭嗣同他们开始的,而谭嗣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革的精神、方式、代价的全面呈现,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差错。这个精神是——舍我;这个方式是——由民撼君;这个代价是——头颅。至今如此,没有丝毫变化。谁要不相信,就可以再来试试,看代价会不会有到来的一刻。
”还有一点,便在于对后人的激励与警醒作用。生命的消逝,对旁人的震撼毕竟也算得上是很大的,尤其当生命以一种极为悲壮的方式消逝的时候,这种震撼更大。谭嗣同便是想通过自己慷慨赴死这样的方式,震撼世人,警醒世人,希望又更多有识之士来实施变革,从而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对后世的激励作用还是很大的。
最后一点,便是对谭嗣同自己来说,他的死其实是对他自己内心道义的一种成全。道义便是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和正义,自古以来,那些捐躯报国之士,若他们心中没有道义,何以投身救国?救国虽然受阻,但他从容赴死,以死明志。我们历数华夏千百年历史可以观得,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是会有人挺身而出,他们心存道义,为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谭嗣同又何尝不是如此。
历史上被称为“六君子”的都有哪些人或事物?
历史上以“六君子”来概括杰出人物的对象不乏其人,单是史有名文的,就有南宋宁宗时期六君子,南宋理宗时期的贤关六君子,明熹宗时期与魏忠贤殊死斗争的前、后六君子,清朝末年冒死变法遭受屠杀的戊戌六君子。之前的这些“六君子”,都是为了正义事业而直面生死,甚至英勇就义的坦荡君子。而在民国初年,却出了个为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而鼓吹的“筹安会六君子”。
“筹安会六君子”: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如、胡瑛,个个都是大才子,个个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然而,一肚子学问却看不清时势,不能与时俱进,帮着袁世凯大开历史倒车,一头走到黑。如果说其中一些人倒不是完全冲着功名利禄,而是冲着人生理想,只不过目光短浅的话,那么也还是有极个别人就是冲着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去的,其中,刘师培就是这么个人。
刘师培,字申叔,江苏仪征人,经学家,8岁起学《周易》,12岁时读完《四书》、《五经》,1901年考取秀才,1902年中举人,1907年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参加同盟会,成为了革命党。一生著作等身,曾著《中国民约精义》《中古文学史》,还有《左传》《周礼》的专著多种,在经学上与章太炎齐名。
虽然学问很深,著作等身,但在个人品性上,刘师培却是一个朝秦暮楚的人,为了个人功利而不惜出卖战友。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不经济拮据,刘师培与妻子何震一起,投靠了清朝权臣端方,充当清廷鹰犬,出卖革命同志,充当端方插在革命队伍中的一把尖刀。辛亥革命后,刘师培又经人引荐,投靠了阎锡山,后在阎锡山和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推荐下,成为了袁世凯的幕僚之一。
刘师培收人钱财,替人当枪手,在袁世凯加紧复辟的重要时间节点,1915年8月,他与杨度等发起成立筹安会,并写作《君政复古论》、《联邦驳议》等御用文章,为袁世凯称帝鼓与呼。这2篇文章,大得袁世凯喜欢。不久,袁世凯任刘师培为参政院参政,从没当过官、过惯了穷日子的穷书生刘师培,忽然跻身庙堂、声威显赫起来,如同“国师”的光环笼罩,心里便有些飘飘然起来。
据说,刘师培的公馆十分豪华,加上袁世凯给他配了几十个警卫,每次刘师培从办公地回来,那些警卫便举枪高呼:“刘参政回府啦!”声传数里,不可一世。然而,再好的瞎子也终究是瞎子,迟早要摔跤的。1916年3月,在全国的反对浪潮声中,尤其是多地举兵反抗,纷纷起义,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袁世凯去世后,继任的大总统黎元洪,下令惩办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六君子”,刘师培虽然在许多人的援救下免于罪责,得到宽免,但还没完全到手的富贵须臾之间就烟消云散,使得刘师培又一贫如洗了。
当年震惊中国足坛的“深圳六君子”事件是怎么回事?
中国足坛一直是个是非之地,假赌黑盛行、抽扑克决定冠军、球员强奸杀人丑闻不断。球员嘛,荷尔蒙分泌过剩,身体又好,冲动找姑娘的事情时有发生。其中要说最让中国足坛震惊的当属“平安六君子事件”,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2000年那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夜晚。塔瓦雷斯,这个和中国足球颇有渊源,带领广州松日这支升班马拿到甲A第四的黑马教练,却在深圳平安队举步维艰。
3月25日,深圳平安客场输给云南红塔后,开完总结会的塔瓦雷斯的塔瓦雷斯辗转反侧,凌晨十分突然听到酒店走廊一阵骚动,并伴随开门声,随机叫醒其他教练在走廊楼梯口静静等待,最终将几名按摩女郎和球员当场抓获。随后塔瓦雷斯选择报警,并通过调取酒店录像发现赛前一天,就已经有按摩女郎进出球员房间,这就是说在赛前就已经有球员无心恋战,贪图美色。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斩首时周围老百姓拍手叫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愚民而已。中国传统儒教文化,是被独裁统治者篡改儒家文化后的产物。儒教文化的核心,就是让老百姓愚昧无知,自私懦弱,不敢反抗。大家注意,中国历朝历代,基本只要老百姓有口饭吃,就没有人去闹事造反,哪怕被官府欺压的不成样子。《红楼梦》中,荣国府当家贾赦看中了一个叫做石呆子的几把扇子,但后者不愿意卖。
官员贾雨村为了拍马屁,就谎称石呆子拖欠了官银,将他抓起来,把扇子全部抢走。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石呆子自尽而死。大家看看,石呆子被整成这样,而且已经抱着自尽的决心了,为什么不杀了贾雨村和贾赦,然后再死?说通俗点,石呆子没有敢和官员以及权贵富豪拼命的胆量。戊戌六君子的变法,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当时甲午战争刚刚打输,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所规定的赔款,为当时日本国家预算8000万日元的4倍强,相当于3亿6000万日元以上的银两。同时,台湾也被割让出去。这些巨额的赔款,全部转移到老百姓的头上,人民穷困不堪。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似乎应该支持变法改革。然而,戊戌六君子被杀时,老百姓却齐声叫好。
为啥?愚民们是没有思想的,他们有的只是灌输给他们的思想。满清朝廷所有的宣传和灌输策略只有一个,朝廷永远是对的,和朝廷作对不但自己死路一条还会殃及亲友。以上这些并不仅仅是通过各种严刑酷法实现,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洗脑,从思想上瓦解老百姓的反抗意识和团结精神。这种老百姓就像绵羊一样容易统治,随便被欺负也不会抵抗,甚至发展到根本不敢关心国家大事,朝廷说什么就是什么,无论有多不合理。
最终就变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是一群强盗绑架了一群人质。强盗威胁人质,说他们是命运共同体,一旦强盗被警察打死,死前就会将人质全部杀掉。所以,在警方解救人质时,人质不但不协助警察,反而帮助随时可以杀死他们的强盗。这样的民族是没什么希望的,因为太软弱,太无能。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和英军开战,傍边老百姓默然旁观,认为和自己无关。
直到英军在三元里抢劫、掘墓、调戏妇女,老百姓自己利益被侵犯,这才群起而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不但编组了广东苦力团作战,当时在天津驻扎时当地老百姓蜂拥来出售食物给敌人。甚至到了抗战时期,华北很多县城只有三四十个鬼子驻守,而县城往往有几万人。这几万人就是冲上去让鬼子杀,也得把这三四十个鬼子活活累死。
迟浩田将军曾说: 抗日期间,七八个鬼子扛着太阳旗来扫荡,,他老家一个县城三四万军民在跑反。戊戌六君子被杀时,民众叫好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朝廷告诉他们这是反贼。如果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喊冤,自己也可能被当做他们一伙,连带倒霉。封建专制的恐怖,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理解的。愚民们的行为,也很容易理解,他们本能的同满清朝廷保持一致,以避免惹祸上身。
同时,愚昧让他们无法理解戊戌六君子的所作所为,认为他们是莫名其妙。我们为什么说民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新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于我们利用了西方比较先进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改变了部分民众的思想。孙中山为什么伟大?最主要的是他的思想,从精神上解放了部分中国人民。当年黄埔系军人北伐,实力薄弱,武装低劣,兵力稀少,却能打败百万北洋军阀部队。
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和康有为是一路人吗?康有为说谭嗣同无将相之相是不是妒忌?
回答之前说明一下,康有为不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戊戌六君子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政变,逮捕并杀害的六位维新志士,分别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而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前听到风声躲过逮捕,最后逃往国外。谭嗣同与康有为绝非一路人。首先,二人的出发点不同。
康有为早期科考不顺,“大肆力于群书”,久而渐厌之,对传统的文化学术发生怀疑,开始接触西学,并致力于传播自己所学;甲午海战中方失败后,举国上下处在怨声之中,康有为乘机上书要求变法,救国图强;其目的是在挽救清王朝的同时实现自己跻身社会上层的愿望。谭嗣同早期受王夫之思想影响,就有民贵君轻、仁人济世救国的情怀,并游历祖国山川,结识大刀王五等底层豪杰,对中国国情有深刻认识;谭嗣同的变法目的可不单是维护光绪皇帝的统治,而是借变法改变中国之败局。
其次,二人的做法不同。谭嗣同一边宣扬新学,一边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明显比康有为更具有革命性,没有康有为那种忠君思想束缚。换句话说,谭嗣同是革命派,康有为才是真正维新派。章士钊曾说“谭氏北上的用意,绝非效忠清廷”,而是“先为北京之行,意覆其首都以号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