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日本茶道经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创建、发扬,以及千利休集大成,形成了以“和敬清寂”为核心理念的日本茶道。后来,荣西的徒弟道元也来到了中国,先后在宁波阿育王寺、杭州径山寺、宁波天童寺学习,径山茶宴令他印象深刻,他回国后撰写了《永平清规》,是最早记载日本禅茶茶礼的典籍,这本书对日本茶道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中国茶道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刘贞亮)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究其文化内涵,不单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有给予人们精神寄托,精神愉悦,精神唤醒的积极作用。(一)健康的精神寄托。大家都知道,茶叶自从发现到利用,其根本目的就是生活,生存,健康,要不然,就没有推广发展的可能。很现实地讲,茶叶同粮食,果蔬等生活必需品来比,其给人作用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和实际缺点的。

单独来讲,健康的身体才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主体,而茶叶,只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健康的食物,是促进健康的一类食品而已。但是,单一的茶,对于一个的身体健康的人来讲,其作用确实微乎其微,如果不是人们寄托了健康的价值意味,喝茶的目的性就归零。(图片为网络载图)(二)美好的精神愉悦。当然,茶叶的内含物质一一如:咖啡因,儿茶素,茶多酚等等,能够让人提神益思,愉悦心情。

但是,要达到效果,还是要通过主动的方式一一泡茶,饮茶,食茶,才能得到一定的效果。这不同于文化的感染人心,深入人心。因此,许多人以及茶叶生产者,经营者,在使用和推广茶叶时,就以文化的意识,健康的理念,把茶赋予文化内涵,来推行茶文化。并通过以茶的文化价值推广,来让大家来共同认同茶的精神愉悦价值,以达到人们接触茶,就会让人高兴,就是愉快的,就是美好的推广目的。

(图片为网络载图)(三)积极的精神唤醒。古人说茶的“可雅志,可行道”,以及“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郁气”,这些文字表叙,切实表明茶有精神唤醒的作用。也就是从文化意义上来说,茶叶有让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社会实践中,不消沉,不郁闷,不散漫的健康思想作用。当然,茶叶对人们的一一积极进取,积极响应,积极向上的精神唤醒作用,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有信念的人,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人,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茶如何传入日本的?

欢迎关注【懂茶帝】有茶友来问:“知道这日本茶是从咱们这传过去的,可是怎么传的啊……小懂给简单介绍下呗!”这个问题,应该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有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日本茶与中国的关系。中国茶礼的东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自中唐时期中国寺院茶礼逐步形成之后,每一位来华留学的日本僧人和每一位东渡弘法的中国僧侣都是其不同程度的传播者。

只不过有的留下了记载,有的没有留下,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径山茶。▲径山茶现在就和小懂一起捋一捋,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渊源吧。中、日茶文化的历史在历史上,日本和我国可说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日本在大化(645年)改新后,全面吸收唐朝文化体制的同时,茶和饮茶习惯就此传入日本。唐宋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文化绚烂,是周边临国朝圣的对象,尤其是日本,对中华文明极为向往,日本朝廷或组建文化使团前来学习,或派僧人进修佛法,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法伴随着佛教文化东输而传入日本。

中国高僧鉴真和尚在唐代东渡日本,当时他除了带去大量药品,还把茶带到了日本。到了宋代,中日僧侣往来增多,日本僧人荣西在宁波天台山学习,回国时带走了天台茶种,以及当地的制茶技术和相关茶书,并撰写了《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第一本茶书。荣西和尚的倡导,促进了日本茶的饮用和普及,荣西被日本人尊奉为“茶祖”。后来,荣西的徒弟道元也来到了中国,先后在宁波阿育王寺、杭州径山寺、宁波天童寺学习,径山茶宴令他印象深刻,他回国后撰写了《永平清规》,是最早记载日本禅茶茶礼的典籍,这本书对日本茶道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由于道元所学佛法与径山寺所倡导的不同,他对径山茶宴中的行茶礼仪和室内布置重视程度不够。真正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并使日本禅茶茶礼规范化的是日本僧人圆尔辨圆和南浦昭明。圆尔辨圆在南宋时期来到径山寺习禅三年,回日本时带回了《禅苑清规》一卷、径山茶种以及径山点茶法,并将茶种栽种到了故乡。在所开创的东福寺,圆尔辨圆以《禅苑清规》为基础,制定了《东福寺清规》,将茶礼列入僧人日常必须遵行的仪规。

与此同时,圆尔辨圆的同门师兄弟兰溪道隆、无学祖元在径山寺学成回国,与圆尔辨圆互为呼应,使径山茶礼的影响更为广泛。宋理宗开庆元年,兰溪道隆的门下弟子南浦昭明来到大宋学习佛法,在径山寺认真学习茶树栽种及制茶技术,学成回国后传播点茶艺和“茶宴”礼仪,使日本茶道更为规范。径山茶宴径山位于杭州西北50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径山寺兴于唐、盛于宋。

诞生于这里的径山茶宴,并非随意的饮茶论道,而是有一套颇为严格的程序,在庄严郑重的仪式中,以茶为媒介,进入禅的意境,实现交流佛理和哲思的目的。▲径山寺茶宴所用的茶具是专备的,放置在精致的茶台上,有茶盏、茶罐、砂壶等器具。而且,茶具并非为日常准备,而是有重要事项或重要客人方才举行。举行茶宴时,用的茶末是级别很高的茶粉,日常则用较普通的茶末。

径山寺的茶宴通常在由大慧宗所建的明月堂举行,堂内陈设洁净,挂画插画焚香。宾主在各自的位置坐定后,主人亲自点茶分茶,先客后己,以示敬意。然后宾主互相致意,举茶盏闻香观色,捧盏品饮,为表达对主人的赞美,饮茶时会发出啧啧之声,一盏茶一般分四次饮完,此一过程称为“行茶”。行茶完毕后,客人要致谢,主人则谦卑答礼。

之后,再次点茶,宾主双方品评佛理茶道、诵读佛经,或联句作诗。▲径山茶宴日本茶道的基本要素和程式是由中国禅茶,特别是径山茶宴衍生而来。后来,日本茶道经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创建、发扬,以及千利休集大成,形成了以“和敬清寂”为核心理念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在形式上有严格的仪轨,它从茶出发,却又超越了茶本身,是日本人生活规范化的体现。

可以说,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径山茶宴虽已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还是处于长期失传的濒危状态,而日本茶道却很好的保留了径山茶的精髓,在遍布日本全国各地的茶室、茶庭中,举办的茶会、茶事象征着日本的美学追求,一次次上演。对于日本茶道,小懂认为,我们不要带有排斥的想法去看待,因为它将古时的中国茶文化保留和传承下来,或许会带一些感谢,在21世纪的今天,还可以体验到唐宋时的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有何异同?

谢谢邀请!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本源上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汉唐时期茶文化理念,宋明时期的学术思想,延续下来而形成的茶道思想。当然,在逐步形成的各自茶道思想过程中,为了符合各自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统治思想的相关目的,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进行了改变和演释。(图片为网络载图)由于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叶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大家熟知的常用的食品饮品,没有神秘感,很普通普适。

而对于古时候的日本人,由于文化和发展的局限性,对中华文化的崇拜和追求,茶叶作为文化载体,在其国家作为神圣的物质,高贵的物质来对待。至于中国茶道是什么,有部分中国人对此认识很浅,就是很多有文化的人都了解不深,还误认为茶道就是茶艺表演,甚至还有人说中国没有茶道。(图片为网络载图)实际上,无论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本来就是一种寓于茶文化中的思想,只是在表述表达上各有各的文化内涵,文化特点,文化思想。

要说茶道的相同点,浅显一点讲,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中心思想都讲究“和”的文化思想,要求人们和平友爱,和衷共济,和气致祥,……并从茶事过程中得到文化启示和传播。l图片为网络载图)茶道思想的不同的点是,中国人的茶道思想主张的是“和敬怡真",或者“和静怡真”,而日本人的茶道思想主张的是“和静清寂”。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概括,中国人由于地大物博,比较傲慢和浮燥,只要讲究快乐和实际就行。

茶道文化源于中国,为何造就了日本?

禅道与茶道在日本的流行,一是因为隋唐时中国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的魅力所致,二是因为日本遣隋、遣唐使的不遗余力的学习。道是人们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自佛教传入中原以来,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乱造成的流离失所,佛教便迅速传播,南朝四百八十寺,禅定成为人们悟道的主要方式之一,人们在参禅中,思考人生与世界,后来玄宗时,鉴真等人东渡日本,带去了已经被中国化的佛教,而佛教的传入,给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禅道也成为日本上层社会的习俗。

伴随着隋唐饮茶之风兴盛,由茶悟道渐成习惯。尤其是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的推动,加之陆羽本人就是佛家弟子,随之,禅道、茶道交织在一起,人们以茶为契机,在品茶中参禅悟道,这一现象在唐朝逐渐成为时尚。遣隋、遣唐使来华,他们在长安等地,或者虛心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或者潜心研究中国的书法、绘画、诗歌,或者积极体味、汲取禅道与茶道的美妙之处。

比如空海大师,他就特别崇尚中国的书法、佛教与茶文化,他在长安的青龙寺,苦心钻研禅道与茶道,并学有所成。这些人归国后,积极借助大化改新创造的有利机会与局面,使中国的制度、文化,包括茶道、禅道得以推广,并推陈出新。所以,茶禅之道在日本盛行,那是因为我们隋唐时期繁荣的文化的吸引,以及中国人的推广和日本人善于学习而造成的。

日本文化中有哪些外国人难以理解的概念?

一期一会的文化概念 【一期一会】这个概念文化,最早是从日本茶道中引申出。其所表达核心思想是“很多际遇,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必须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 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日本的人对“毕业式”“成人式”等等「一期一会」一生只有一次的仪式也非常的重视。少女都会置办华丽的和服、华贵的发饰盛装出席。 也正是一期一会观念的根深蒂固,日本人对「期间限定」、「季节限定」、「地域限定」这类限定品充满了执念,生怕自己错过了一期一会的限定精彩。

一些商家已经把出限定品当成了固定的促销手段,销售额一上不去就出限定品,甚至有直接在滞销售产品上贴上「限定品」的标签来让人买,屡试不爽。五花八门的限定品在市场上几近泛滥,但消费者们还都乐此不疲地为商品上「限定」两个字埋单消费。 语法不存在第二人称 熟悉日语的人都知道日语里虽然根据各种各样的场合和地位,性别,当事人的情绪等等有特化的第二人称,但是没有普遍的第二人称指代。

可以说“你”的概念是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而日本没有,日本人不能理解的概念。假设A和B在对话,用中文表达是——A问B:你要怎么办?(询问对象指向B)但日语表达却不是这样,则会变成“B要怎么办?”(询问对象也指向B)这样感觉很像第三人称对话,但事实上却是两个人在面对面对话。因为按正常人的表达,是我和你的关系,如果询问在加上对方的名字,会显得特别生疏不自然,但日本恰恰是这样的。

日语中因为没有普遍的第二人称,即使在向另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也会使用名字作为对对方的称呼。假设在两人的对话中出现了第三个人,同样可以用名字作为对第三者的称呼。 也就是说,交流中的两人对对方的距离,和一个第三者对TA们的距离是一样。讲白了,一个人在讲日语的时候,TA和周围所有人的距离都是一样的。TA不能和别人建立排他的,对等的,互动的亲密关系。

同时这种关系也不是开放式的,是单向的。 当外国人以为处在“我——你”关系之中时,日本实际上这种关系却是“我——他人”。两个处于日语关系中的人,无论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对方都不会是那个和自己对等的,处在同样位置上的人。 宗教问题日本人在宗教信仰方面非常奇怪,『正月に神社、教会で結婚式、死んだらお経を唱えてもらう』(正月去拜神社,结婚仪式在教堂举行,死后请人念经超度)是日本人在信仰方面的真实写照。

很多日本人会同时信仰几个宗教,丝毫没有一般宗教信徒在信仰上的“排他性”。日本人可以在神社里祈完福,然后去寺庙里求签。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你问一个日本人,你的宗教信仰或者日本人信仰什么宗教时,大部分日本人都会回答你,自己或日本人是『無宗教』(没有宗教信仰)的。更多我们很难去理解一个在新年凌晨去排队参拜神社,在教堂或者神社举行婚礼,亲人死后都要在家里设置佛龛或者神棚的民族,为什么会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

日本独有的『神道教』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没有特定的创始人或鼻祖,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义,认为自然万物里都有神的存在,人死后也可以成神。日语里的『八百万神』(やおよろずのかみ,万物皆神)充分体现出了神道教的精髓,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有唯一敬拜神,有严格教义的宗教有着极大的反差。以『自然信仰』,『民俗信仰』为基石的神道教在经历了『国家神道』等历史阶段的洗礼之后,在日本文化中扎根,不断沉淀,在潜移默化中,对日本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也使得日本国民在接触基督教、伊斯兰教这种有着排他性宗教时,有着说不出的抵触感,或者也可以说,日本人心中的宗教观念本身与其他国家就有着很大不同。 在外人看来,日本人一生在各个宗教中穿梭,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实质,或许只不过是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仪式感。潜移默化之后又被平民化了,世俗化了。 这可能是为什么大部分日本人,貌似在进行着各种有着宗教仪式感的活动,却还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了。

日本的八百万神都是没有形态的。自古以来世界各地崇拜神的组织和主要宗教宗教几乎无例外地都描绘了神的样子,但日本独特的神灵观则是认为神本来就没有形态。八万神也是无所需求(自由性强),不要求一定祭祀一定敬仰一定专一,一切皆顺心即可。 地区限定 一般人的思维观念里,一种产品开发出来,市场反应好的话,会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受众,增加销售额,来达到利益最大化。

而在日本,尤其在点心零食等食品行业,最常见的却是『地区限定』。某件产品只能在某个地区买得到,出了这个地区,您再有钱也不行。 日本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能够持续保护好、发展好自己的品牌文化,让自己的产品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代表,一个地区的门面。 北海道是日本的食品大户,很多有名的伴手礼品牌都发源自北海道,成长在北海道,并且只能在北海道买到。

樱花 武士道精神"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日本自古就有赞美樱花和武士的传统。樱花文化和武士道文化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绝美的樱花开花期却异常短暂,樱花的飘然凋零常常会被比喻为武士的英勇死亡、樱花的纷纷凋落会使包括武士在内的日本人感叹世事无常:即使异常短暂,也甘愿选择灿烂的生命。樱花和武士都具有这一特性。

从樱花足以能看到武士的生与死。 赞美武士和樱花的和歌非常的多,武士自己也常常借樱花言志。武士如此喜爱樱花恐怕就是日本双重性格的体现:武士暴虐粗犷的心扉也需要温柔美丽的清露来抚慰。虽然武士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没有了,但是武士的生死观对如今的日本人仍有非常大的影响。如今的日本人,受到武士精神的影响,对死亡往往并没有那么的恐惧,甚至认为死亡是一种足以被赞叹的荣耀(如日本独特的军国主义思想、一亿玉碎、靖国神社供奉的灵位等)。

追求“小物品”文化日本人对于“小物品”尤其喜欢,迷恋。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国土狭隘,领土有限,家里空间有限,造成大部分日本人对大的东西并不喜欢,认为其浪费了有限的空间。当然,也因为此因素,造成了普遍日本人对没有价值(特指用不到的东西,对自己目前没有价值)的东西,通常都采用佛教里的“断舍离”的做法。

正因为空间有限,选择有限,所以有限的空间里只能容纳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补充个点,日本下雪是有声音的,所以日本人来说1-7是受欢迎的雪,8-12是不受欢迎的雪。 至于为什么可以细腻如此,也不知道为何有时行为举止却如此极端。性情既细腻感性,又残暴冷酷,这大概也是日本繁衍更多不同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文化的原因吧!(以上仅仁者见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