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国古代人民烧开水是为了喝茶。自北宋开始,喝茶日益普遍起来。小时候,我经常送茶到田地里给父母解渴,都是用大茶壶沏茶,那时候农村人喝茶就是解渴,并不是品茗,没那么多讲究。不知道你说的“古代人”是多久以前的古代,也不知道你指的是中国古代是外国古代,本人不是历史专业的,仅以我所知的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欢迎指正。

古代人没有热水壶,热水怎么保温?

早在两千多年的战国时代,能工巧匠们就已发明出一种既能保温又能储冰的器物,被现代人形象地称之为“古代的冰箱”。 在聊城新华园古玩市场,我惊奇地发现了一件不知做何用的鲁绣制品。绣花图纹美丽,周身使用红色布做底子,上面用各色丝线绣着花鸟,底部用蓝布做衬、用黑线缝制成了一个古钱形状,内里有厚厚的棉花和蒲草,做工非常精美。

我掂量来掂量去,心想是一件绣花棉帽吗?不像;是一件绣花枕头吗?也不像。这究竟是什么?当持宝人将一把锡壶放进这个绣花棉套里,又用另外一件绣花棉垫将壶盖一盖,将壶的提手往上一提,壶嘴便从绣花棉套里露出来。我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这是一件做工精美的保温壶套。 我为古人的智慧折服之余,又专门探讨了古人为食物保温而进行的发明和创造。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能工巧匠们就已发明出一种既能保温又能储冰的器物,被现代人形象地称之为“古代的冰箱”。它就是曾侯乙墓室出土的最古老的保温箱——著名的铜鉴缶。这种古代用以温酒的器具,高63.3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整座器皿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 在那个时代,帝王们的生活相对来说很奢华,也很讲究。

那时夏季酷暑难耐,只能在冬季天寒地冻之时将冰块挖出放在地窖里,待到夏天时再将其拿出来消暑。而这件器物就起到了保温的作用,里面奇特的构造可将冰块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至于融化,同时在冬季也是盛放热食极佳的保温罐。 另外,古人把瓷质或紫砂茶壶放在茶壶箩内,塞上棉花或鹅毛等保温材料。茶壶嘴露在外面,可以倒茶。生活中的竹编篮有两种,透气的叫“夏篮”,专门用来放饭菜,挂在墙上;不透气的叫“冬篮”,也是用来保温、存放食物的。

古代用来保温食物的器皿还有温盘,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体现出更佳的口感。 自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杜瓦爵士发明了保温瓶,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当时他进行了一项使气体液化的研究工作,气体要在低温下液化,首先需设计出一种能使气体与外界温度隔绝的容器,于是他请玻璃技师伯格为他吹制了一个双层玻璃容器,两层内壁涂上水银,然后抽掉两层之间的空气,形成真空。

古代有没有暖水瓶一类的保温用品?

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一度领先全世界,不仅在降温防暑方面我们的先民们有一些独特的发明,在保温御寒方面也有许多非常独特实用的设计,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古代的保温用品和设计:建筑当中最为典型的保温采暖设计就是“暖阁”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清宫当中的“东暖阁”和“西暖阁”了。“暖阁”大致是在大的屋子中间用木围护结构分隔出来的小隔间;第二种是室内采暖设计是地炕;第三种室内局部采暖用具是手炉、火盆、熏笼等。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保温用品如一种被称为“茶箩”的保温茶具,其中填充的保温材料是稻草和棉絮,一度经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海外;还有一种与现代保温瓶设计原理十分相似的被称作“伊阳古瓶”的保温瓶,在南宋洪迈所著之《夷坚志》中有详细记载,南宋张虞卿“得古瓦瓶于土中,色甚黑,颇爱之,置书室养花。”当时还是严冬时节,张虞卿认为一夜忘记把水倒带,水瓶已经冻裂了,但实际情况是“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瓶不然”。

后来张虞卿发现,瓦瓶中有夹层,这与现代水瓶的设计原理就十分相似了。另一种与现代保温瓶设计原理十分相似的就是宋徽宗时期的镀金瓶了,在《夷坚志》里面也有记载,“徽宗尝以紫流离胆瓶十,付小珰,使命匠范金托其里。”实际上就是与现代保温瓶的瓶胆上面镀一层水银,以阻断瓶内瓶外的热交换从而达到保温的做法十分相似。曾经一度在网络上很火的明代青花瓷热水瓶实际只是一个现代工艺品,明代还不具备那样的技术。

为什么别的国家几乎都喝凉水,而中国却喝温水?

外国人喝凉水,一点都不奇怪,建国前中国人也喝凉水。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张口就喝打来的水,像河水、井水、泉水。中国人开始喝温水,正值朝鲜战争时期,也算是“横空出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养成新习惯。1952年,有传言说美国人要对中国人下黑手,准备对我们搞“细菌战”。抗日战争期间,老百姓们吃过日本人的亏,因此为应对潜在的威胁发生,全国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当反细菌战指示,下发到各级地方政府之后,群众们掀起灭苍蝇、灭蚊子、灭跳蚤、灭鼠运动。在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群众性运动之中,很多人的不良生活习惯都被纠正,没有谁不想获得群体的认可。“除四害 讲卫生”里,就有跟喝水有关的一项,那就是“不喝生水”。这里的生水,就是题主所讲的凉水,通常我们喝它,也不会有什么事情。

就怕万一发生,人被水里的细菌感染,就要拉肚子、来痢疾。而温水是烧开后的水,大量的细菌被消灭,喝了就不容易生病。可以说,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极大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现在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对喝水有了更多的讲究,对温水也有新的要求,温度不能超过65℃。因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65℃的水有2A级的致癌风险,增大患上食道癌、喉癌的概率。

古代人不知道细菌的存在,为什么喝水还是要烧开再喝?

不知道你说的“古代人”是多久以前的古代,也不知道你指的是中国古代还是外国古代,本人不是历史专业的,仅以我所知的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欢迎指正。首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即使不知道细菌的存在,古人喝水都不是毫无顾忌的。经验使他们知道喝了不干净的水会出现身体问题。因此人们会寻找洁净的水源,并且掌握了一些清洁饮用水的方法,煮沸就是其中一种。

一般的中国古代贫穷人家是不烧水的,因为烧水费柴。而柴的重要性,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排列顺序中可见一斑。取洁净的井水、河水储存在水缸中,静置沉淀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了。对于不洁净的水,可通过砂石等的过滤,或再用药物如茱萸叶、贯众等消毒。而我国古代人民烧开水是为了喝茶。从有茶开始到战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喝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经将所出产的茶叶作为“贡品”,茶叶开始进入中原地区。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喝茶风尚开始慢慢向中原地区传播。饮茶之风大盛始于唐朝,甚至还远及边疆地区。自北宋开始,喝茶日益普遍起来。当然“茶”有时候并不仅限于茶叶,有些人家将桃叶、柳叶等采下晾晒后煮着喝,这也算是茶。

农村人过去喝茶为什么都喜欢用茶缸与茶壶装着,喝新鲜的开水不更好吗?

长江老农以为,过去农村人用茶缸、茶壶沏茶,是因为没有保温瓶,水烧开了,没东西装上,只能用大茶壶沏茶,如果不用大茶缸、大茶壶沏茶,开水就冷掉了,那就浪费了柴火和开水了。所以,将大茶壶和茶缸子沏茶喝,农村柴灶,都有水炉子,沏满茶的大茶壶,方在炉罐子上保温。夏天下地干活,带大壶方便些,大茶壶盛茶多,能满一家人防暑,解渴,如果用茶杯子一人可能喝不上一口。

小时候,我经常送茶到田地里给父母解渴,都是用大茶壶沏茶,那时候农村人喝茶就是解渴,并不是品茗,没那么多讲究。带保温瓶下地,內胆易碎,不仅茶喝不到嘴,连保温瓶也“报销”了。以前,我们当地人还用茶壶煮(煨)茶喝,很多人家舍不得茶叶,也喝不起茶叶,弄到茶叶后,用瓦茶壶(陶制)加点茶叶冷水,放在灶火中煮(煨)茶,茶水象酱油一样,喝起来跟白开水没有什么两样,甚至馊掉了,变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