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艺术名作不包括

B游春图是北齐展子虔的名作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我国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就藏在这里)

2,唐朝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书法家画家请分别列出一个代表人物

《早发白帝城》 李白 颜真卿《勤礼碑》《多宝塔碑》 阎立本《秦府十八学士图》与《凌烟阁功臣图》,已佚。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和《萧翼赚兰亭图》 。
画家数吴道子,诗人数李白,,书法数张旭。

3,阎立本的作品有哪些

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长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据史料记载,其画迹见之于《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中的有六七十件,其代表作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异国来朝图》、《职贡图》和《步辇图》等。其中留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和《萧翼赚兰亭图》。

4,萧翼赚兰亭图

神秘的书法传奇 在绍兴,除了兰亭以外,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应该是云门寺了。 在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有古画《萧翼赚兰亭图》,这是唐朝大画家阎立本之作,原作今佚,馆藏为宋朝临本。这张图上展示的故事,就发生在云门寺。 原来,云门寺前身为王献之故居,是他隐居练字之所。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此。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创出书法“永字八法”。智永有个徒弟叫辩才,也是有名的书法传人,智永弥留之际将《兰亭帖》传给辩才。唐太宗李世民爱此稀世之宝,明求不得,就派心腹御史萧翼化装混入云门寺,设计从辩才手中盗此帖,交给唐太宗。相传,这墨宝后来成了唐太宗的陪葬品,不复见世。 这样的一桩书法传奇,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吸引人的旧事。 另据记载,在云门寺内,曾有王献之洗硕池等与书法相关的设施。智永和尚苦练书法的“退笔冢”与“铁门槛”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675年,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还在这里模仿兰亭雅集,举行修禊活动
一段憾事!千古遗憾罢了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辽宁省博物馆藏 【简介】 绢本,横宽65 厘米,高28 毫米。
萧翼赚兰亭图》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茶画,它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初唐的阎立本,其绘画体裁广泛,凡宗教、人物、车马、山水无不囊括,而尤其擅长人物肖像及人物故事,并以描法细腻、色彩高雅、线条灵活而著称。《萧翼赚兰亭图》画面描述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这一故事本载于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中,而阎立本正是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

5,唐朝时期贵族使用的家具产生了那些变化

一、 高型座具的广泛出现  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注:内四椅子。”(文见《金石萃编》卷103),这是椅子名称早期出现的正式文献记载,由此可知在唐代贞元年间已有椅子的称法。这里所说的“绳床十,内四椅子”,其中可分为带靠背与不带靠背两种类型:带靠背的称为椅子,不带靠背的则仍称为床。这时尽管有了椅子的名称,但并未广泛应用,把椅子称床的依然很多。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绝》中写道:“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这首诗描写一个贵族子弟骑着马走在街上,随意走进素不相识的人家,坐在人家客厅的椅凳上,强索人家的酒喝。这里所说的床,虽没有反映出是否带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不会是供睡觉用的卧具。  二、 高型桌案的应运而生  高型桌案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家具的特点之一。  由于垂足而坐的习惯渐渐形成,几案由床上移至地上,高度也相应的有所增加。桌由几案演变而来,在敦煌85窟的唐代壁画《屠房图》中,有屠夫在高型方桌上处理刚宰过的肉渣形象。这里的方桌桌面正达到屠夫的腰上部,正合适站立工作。高桌形式简洁,桌腿粗壮,桌腿之间没有横撑,没有任何的装饰工艺。  三、 屏风的逐渐“长高”  据《唐书》载,宪宗曾将“前代君臣事迹写于六屏”,“宣宗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设屏风于内宫,屏上记载着为创建唐王朝立下功勋的忠臣名将之姓名,以及群臣的进谏之言。所以这些屏风又具有座右铭的功效。 杜甫诗曰“屏风金孔雀”,李贺诗曰“金鹅屏风蜀山梦”,反映出当时屏风之制作精致、华美,不惜工本。故白居易有诗云:“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怙云母,五金七宝玉女相玲珑。”当然,唐屏风也有不作任何装饰以示高雅古朴的。白居易曾大赞素屏,作有《素屏谣》:“素屏素屏孰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官,用各有所施;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舍我草堂欲何之?”这些画屏、试屏和咏屏,都是文人抒发情感的天地.
一、 高型座具的广泛出现  初唐大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见图1),描绘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监察御史到会稽(绍兴)骗取辩才和尚所藏王羲之《兰亭序》贴原迹的情景。画面中穿袈裟的辩才和尚所坐的是一把禅椅,用树根制成。草编的圆图1《萧翼赚兰亭图》局部形靠背和质朴的树根框架,显示出佛门的淡泊。另据《唐语林》载,颜鲁公在75岁时,还能“立两藤子相背,以两手握其椅处,悬足点空,不时至地二三寸,数千百下”。可见,唐代早期椅子的选材除木材外,已经创新应用到树根和藤等非传统家具材料.  唐代中期以后,垂足而坐的风气大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宫女歌伎,都开始使用高型座具。唐代帝王像中就有十分精致的椅子,如《唐太宗李世民像》所绘的座椅,为四直腿,带束腰,棱角处起线,上侧安托角牙,后背立四柱,中间两柱较高,上装弧形横梁,两端雕成龙头;扶手由后背中柱绕过后边柱又向前兜转,搭在前立柱上;扶手与座面边框之间的空档,镶圈口花牙,扶手椅尽头亦雕出龙头形状,座面上铺以软垫和衬背。整张椅子没有过多的雕饰,彰显帝王的庄重与威严。而《唐明皇像》中的椅子,呈圆椅形状,椅圈做成板沿状,上面似有珠宝之类镶嵌物。扶手尽头做出云纹式样,四条腿也做成云纹式样,椅设脚踏,四面镂出壶门,下附托泥,四角似有金属包角装饰。帝王座椅是其当属时代的经典代表,由此也不难看出,唐明皇时期的椅子是在唐太宗时期的简约风格上极尽装饰之能事,手法华丽丰满,综合运用镂雕,镶嵌和雕漆等工艺,并融入吉祥纹样等,整体看来博大清新,雍容富贵。  二、 高型桌案的应运而生  高型桌案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家具的特点之一。  由于垂足而坐的习惯渐渐形成,几案由床上移至地上,高度也相应的有所增加。桌由几案演变而来,在敦煌85窟的唐代壁画《屠房图》中,有屠夫在高型方桌上处理刚宰过的肉渣形象。这里的方桌桌面正达到屠夫的腰上部,正合适站立工作。高桌形式简洁,桌腿粗壮,桌腿之间没有横撑,没有任何的装饰工艺。  三、 床和榻的不断演变  床在唐代依然用处很多,唐沿袭了汉代的生活特点,即人们的活动仍以床为中心。唐代的床是由低向高变化的,装饰上也是由简向繁而发展。床的形成也在不断地翻新,出现了凹形床。唐代床榻下部仍用变形的各种壶门作装饰,但已慢慢地走向框撑案形结构,即有案形结构和壶门台座形结构两种。后者有大小,大的有供日间工作,读书以及晚间睡眠用,而小的只能供一人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