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的文化环境,茶技术,茶具,茶饮习俗,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等。【谢谢相邀】!谈到茶的历史,那就不能绕开中华茶文化的鼻祖——神农。茶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茶叶是如何改变历史的?

我来回答。茶叶,改变了两个大国历史。一个是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结果是中国战败,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个是1774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结果是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并逐渐成为超级强国。中英鸦片战争。17世纪末,英国平均每年大约运进20000磅茶叶,主要来自印度,由中国帆船运到那里的。从1761~17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付出的货款达19,940,592英镑,折合白银59,821,776两。

当时英国输入的轻工业产品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丝毫的意义,中国人的生活在当时还是比较富裕的,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当时英国政府唯有加大鸦片输出来缓解贸易逆差的压力。(图为运送鸦片的英国快船“水上女巫”号)仅1830年~1840年,中国每年流出银元1000多万。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痛心疾首地呼吁:如果对鸦片不采取严禁措施,则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鸦片泛滥成灾的祸害震动了道光皇帝,1839年,他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坚决果敢地厉行禁烟,由此触犯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1840年4月,英国政府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的巨大优势,英国打败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迫使清廷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国门也随之被撬开。从此,中国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的前身为英国统治的北美殖民地。其居民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其中以英国人为最。英国人饮茶的生活习惯,也随着英国移民的迁徙带到了北美大陆。1690年,北美殖民地东北部的波士顿就出现了第一个中国茶叶代销点,饮茶慢慢也成了北美殖民地千家万户的习惯。当时有人曾经写下日记:“在北美人们饮用茶水,就像法国人喝酒一样,终日不能离口。

”1772年末,英国政府授权组建的东印度公司濒临倒闭,英国首相决定从茶叶销售入手挽救该公司。1773年5月通过“茶叶条例”,允许该公司直接向北美殖民地输出茶叶。因为价格要比北美地区本土的茶叶还要便宜许多,对当地的茶农和茶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对于这个事件十分不满意,并且对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也产生了巨大的抵触情绪,决心进行抵抗,殖民地遂爆发了对东印度公司茶叶的抵制。

1773年11月,当东印度公司的3艘茶叶船载着342箱茶叶运抵波士顿时,8000波士顿人集会,要求茶船离港。12月16日夜晚,50多名波士顿人悄悄登上茶船,将342箱茶叶全部倒入大海中。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历史学家们认为,“茶叶”成了促进美国独立革命的催化剂。约翰・亚当斯在日记中曾写道:“销毁茶叶这一壮举是何等的英勇果敢,何等的坚毅不屈。

它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敢断言,它将开创一个历史的新纪元。”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证实了亚当斯的这一预言……。16世纪起,一杯清茶向世人展现了东方古国的魅力,而它那若有似无的清韵更是令世人所着迷。因为它,天朝上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它,安逸的岛国变成了海上霸主;甚至因为它,改变了东西方世界的格局……如今,它已经跻身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成为全球的宠儿。

中国茶的发展简史是怎样的?

【谢谢相邀】!谈到茶的历史,那就不能绕开中华茶文化的鼻祖——神农。据史料记载,神农尝百草中毒,以茶解救。茶能解毒,可见一斑……茶,为中国人最早发现。制茶工艺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这在《吕氏春秋》《左传》及后来的一些中国正史或稗官野史里均可看到踪迹。而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更为世界各地茶道文化所推崇……其实茶的发展史与中国的进化发展密不可分,自秦汉已来直到民国这些发展历史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每逢盛世,茶道必兴,若遇改朝换代或战乱灾荒之世,茶道则衰,所以,所指中国【十大名荼】,如大红袍铁观音此类极品虽在古代即以有之,但为大多数人熟知,乃属近代之事。

什么是茶文化?代表的是什么?

你好,我是伯爵家的酒心,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茶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体现了鲜明的精神内涵,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的文化环境,茶技术,茶具,茶饮习俗,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专门研究茶伦理和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许多方面。

茶文化体系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①茶文化的物质形态以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茶,茶馆,茶具,茶歌舞,茶饮技巧和茶艺表演为代表。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态以茶美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食,以茶养食,以茶独味等为代表。③茶文化体系的文化水平包括茶政,茶法,礼节,习俗等。茶文化在个体发展和全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抄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百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於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於文化学范畴。中国茶文化度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包括:1. 中国的茶书2. 中国各地区(包括少数民族)的茶俗3. 茶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体现。

茶叶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文藏来答】从一组图片中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18世纪,广州口岸兴起了一种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而创作,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兼具艺术与商品双重性质,被称为“广州外销画”的绘画作品。每幅画面展现一道生产流程。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乾嘉之际的纸本水粉制茶图,共12件,逼真写实地展现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加工到装运、销售的全过程,为西方世界提供了直观准确的图像资料,因此制茶图一经出现就成为广州外销画的热门题材之一。

下面作逐一介绍。图1锄地(图1):画面中,三五茶农正在开垦荒地,平整土壤,扩建茶圃。这幅画面印证了茶树的生长与土壤、地势的关系密切,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砾质、砂质土壤中生长。山边有阳、树木蔽荫,阴阳调剂的茶圃更适合茶树的生长。图2播种(图2):茶树需播种繁殖,“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

”画面中的茶圃正是栽种在平地之上的,每隔一定的间距,都开挖出一条沟垄以排水。几位茶农站在沟垄处,有的撒种,有的施肥,甚至每个茶坑撒播的茶籽数量都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图3施肥(图3):及时除草施肥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晴天锄过后,用米泔水等肥料浇地会更好。画面中一位茶农正在从屋舍庭院的瓦缸内舀出泔水,两位茶农已经将装满泔水的木桶从屋舍挑到了茶园,另外两位则正手握长柄木勺逐株施肥。

图4采茶(图4):采茶女头戴斗笠采摘新茶的画面,可以从屈大均《广东新语·食语》:“大妇提籯,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的描述中得到最佳诠释,此外,各地采摘茶叶的时间因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故采茶时间也有不同。广州采茶以早春为宜,武夷茶则以清明后谷雨前采摘为佳,这段时间采摘的茶叶称头春茶,“立春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

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采茶时宜晴不宜雨,“雨中采摘则茶不香,须晴昼采。”图5拣茶(图5):新采摘的茶叶要拣去老叶、枝梗、碎屑,拣茶这一工序一般也是由妇女和儿童来完成,故画面中男子挑来待拣之茶,一位女子托箕前行准备拣茶,另外两位茶女则正站在茶棚之内,折梗取叶,拣选良茶。图6晒茶(图6):又名晒青。

清初王草堂《茶说》:“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每筛以半斤至十两为度,候叶软便翻一次,晒至叶上枝软方移置架上。”画面中经茶女拣选好后的茶叶均匀放在竹箩之内,一字排开,日晒杀青,一茶农正在逐一翻捡,均匀晾晒。图7炒茶(图7):新采摘的茶叶香气未透,还需借助火力,才能使茶香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此幅画面中一人正在添柴控制火候,其他茶工则双手置于炒锅之内,快速急炒。茶棚之外,茶庄老板正向订购行商展示新茶品质。图8筛茶与揉茶(图8):炒好的茶叶要放在竹箩之内,摊薄冷却之后,反复筛选,轻轻团揉,然后再次下锅,文火焙干。炒后重揉的茶叶,茶汁更容易泡出。团揉时力道要轻,才不至产生碎片和粉末。画面中炒好的新茶薄摊于竹箩之内等待冷却,男子揉茶,女子手持竹箩,筛选茶叶

通常茶叶要用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选多次,以分粗细,即便是粗茶也要筛选13次。图9舂茶(图9):有些品种茶叶,经过晒青、揉焙等工序后,还需将茶叶舂匀舂细,做成茶饼。有经验的茶工会将茶叶分类,按粗、细、老、嫩依序倒进木碓中,力道刚中带柔,直至将茶叶捣成细腻均匀的茶浆,然后用篾箍将茶浆定型,置烈日下曝晒一天,待水分稍干后放阴凉处风干,脱箍后,茶饼便成型了。

画面中一茶工手举木椎用力舂茶,部分茶浆汁液还迸溅到茶缸外壁,定型好的茶饼正在烈日下曝晒,一女子手托一箩晒好的茶饼正准备放回屋内阴干。图10装箱(图10):茶叶加工完成后,由包装工人装茶入箱,准备启运。不同等级的茶叶配置不同形制的茶箱。一般茶箱经木匠制好后,由铅匠包边,再用席子包好,藤条扎牢,为长途水运做好充分的防潮、稳固措施。

画面中两位木匠正在包裹竹席,制作茶箱,另外两名包装工人正在装茶入箱,一手持烟斗的红顶商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密切监督茶叶包装的质量。水运(图11):经广州口岸外销的茶叶主要来自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其品种主要有红茶绿茶两类。茶叶从产茶地运往广州的路线有很多,最便捷的方式是内陆河运结合陆路运输。我们从画面中看到包装密封好的茶箱整齐地码放在岸边,船工驾着竹筏,撑着长篙,满载着茶叶准备启程。

图11茶行(图12):茶叶经过长途跋涉运到广州后,行商需要对茶叶重新进行翻炒。即便是茶叶在产茶区加工时已经炒制过,重新翻炒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为了去除运输过程中所受的潮气,另一方面也会根据外商的要求,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比如将不同的茶叶混炒,使之具有特别的风味,或者加入花香,制成适合西方消费者口味的茶叶

此外,各种口味的花熏茶,则几乎全部是在广东地区加工制作的,如当时颇为热销的“橙香白毫”、“香片”或“熏香珠兰茶”等花熏茶,多产于广东台山及其附近。图12加工好的茶叶,由装茶工人再次装箱,为了尽可能多的装茶入箱,装茶工人往往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为的是把茶叶压实,不留一点空隙。茶箱装好后,油漆工要在茶箱上涂饰一些花卉纹样作装饰,并书写茶叶名称,茶箱编号,茶行商号等文字信息。

过秤称量后,船工驾西瓜艇或驳船将茶箱运到停泊在黄埔港的西方商船上。在这幅画面中,为数众多的装茶工人正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压实茶叶;两位漆工在已装好茶叶的两只茶箱上用毛笔蘸墨书写“熙春”茶名;三名茶工负责称量重量,账房先生端坐于八仙桌前细心记账,桌旁小童研磨观摩。八仙桌上除砚台和账簿之外,还有一个西式笔盒,上插有一支鹅毛笔,供西方商人签字确认之用。

不远处,一位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男子正与行商谨慎交谈,并准备接过行商递上的鹅毛笔签字确认,完成这笔茶叶交易。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套12件纸本水粉制茶图,为清朝乾嘉时期广州佚名画家绘制,每幅画均纵34、横45厘米,尺幅大,画工精细,是同类外销画题材中的精品之作,十分难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组外销画逼真写实地以图像形式纪录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种植、采摘、加工、收购到出口的各个环节,极大满足了西方客户希望了解中国茶叶生产过程的好奇心。

原文作者:白芳原文来源:《收藏家》2016年11月刊《南粤茗香飘四海——从清代外销画看广州的茶叶出口》(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