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明代学者顾元庆写《茶谱》,许次纾写《茶疏》、《茶说》、《续茶经》等书。宋代名茶众多,主要包括:建州建茶,武夷山岩茶,越州卧龙山茶,修仁茶,江苏苏州虎丘茶、洞庭山茶,湖州顾渚紫笋,常州阳羡茶,浙江杭州龙井茶、宝云茶,乐清白云茶,浙江绍兴日铸茶、瑞龙茶,浙江淳安鸠坑茶,嵊县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细炕茶、焰坑茶、瀑布岭茶,浙江天台茶,分水天尊岩贡茶,富阳西庵茶,诸暨石宽岭茶,宁波灵山茶,四川蒙顶茶、雅安露芽,泸州纳溪梅岭,青城沙坪茶,邛县邛州茶,峨眉白芽茶,湖北巴东真香茶,当阳仙人掌茶,陕西紫阳茶,安徽放安龙芽茶,歙州婺源歙州茶,洪州双井茶,江西清江临江玉津,宜春袁州金片,福州方山露芽,云南昆明五果茶,西双版纳普洱茶,等等。

宋徽宗有哪些名作?

朋友们好!宋徽宗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人。在书画上他是伟大的天才,在治国上是极大的庸才。所以有人评价他是:千秋巨匠,一代昏君,极其准确客观。今天我们着重谈他的书画艺术。先说他的书法。赵佶的书法先学初唐书家薛稷、薛曜兄弟之作。(薛氏之师为其舅褚遂良)。用笔细瘦劲挺,再杂以黄庭坚的笔势开张,加上自己的融铸改造,一种新体势瘦金书便横空出世。

徽宗早期的代表作是楷书《千字文》。那时赵佶才二十二岁,他的瘦金风格就已形成。就这一点来说,确是神手,书圣王羲之这个年龄都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遑论他人!如果说早期的《千字文》还有一些稚嫩、拘谨,稍有瑕疵的话,到他年龄稍长,写《大观圣作之碑》时,就已非常成熟。其用笔:清劲瘦硬,飘逸灵动。绝世脱俗,高雅出尘。

中宫收紧,左右舒展。写撇如刀,书捺温婉。如落花轻舞,风拂柳叶,笔画之间,牵丝萦带,飘舞摇曳。既刚劲有力,又秀美多变。再到写《秾芳诗卷》时,徽宗已四十左右,其书法已臻化境,更加精妙绝伦。还有他的《夏日诗帖》、《闰中秋月诗帖》、《牡丹诗帖》都是极其成熟完美,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徽宗楷书精湛,草书《千字文》也当仁不让。

全卷三丈余,洋洋千言,用狂草写于描金云龙笺上,气势洒脱多变,流畅婉转。牵绕萦带,变化多端。无一懈笔,气足神完…令人留恋不去,击节赏叹!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他的画:徽宗的画风是工整细腻,设色古妍。韵味淳和,恬静典雅。代表作有《芙蓉锦鸡图》、《祥龙石图》、《五色鹦鹉图》、《听琴图》件件都是价值连城的精品。诗书画融合的极其完美,无懈可击。

风流倜傥的皇帝是哪个?

首先我们要明确‘风流倜傥’真正的含义指的是人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而不是现代指的是花心到处撩妹去玩的人(具体可以查阅词典,不做解释),明确了这点。那么我理解对题主问题的理解问的就是;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皇帝那么我个人的理解是‘宋徽宗’,他满足了题主的问题:是皇帝,且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才华。首先宋徽宗这个人是公认的治国废材,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也不符合题主的问题。

想了解的可以自行查询,这里重点讲下其才华和艺术造诣1:创立瘦金体。宋徽宗最为著名、影响后世、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创立了‘瘦金体’,其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他其他的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如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本人不是很了解书法,坊间有传闻至今无人能模仿出宋徽宗的瘦金体,写出来总给人东施效颦的感觉,原因在于这些书法家都没做过皇帝,没皇帝的阅历,写不出那份皇族的气质出来。2:发展茶室。宋徽宗精于茶艺,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全书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

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3:发展绘画宋徽宗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明代文学家于慎行对其评论到:宋徽宗时,立书、画、算学,当时留心艺文,厚昭忮巧,故缥缃翰墨至今珍之,亦一时之盛也。

怎样理解卢仝的《七碗茶歌》?

谢谢邀请,我是茶文物与茶文化,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卢仝的名字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其实他的身份是一位唐代诗人。作为一位诗人,卢仝不算多出名,但作为一名茶人,卢仝算得上留名千古。在以诗歌出名的唐朝,有关茶诗的作品很多。像白居易、皎然等诗界名流,均留有脍炙人口的茶诗,而唐代最有名的一首茶诗却是卢仝所作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别名《七碗茶歌》)。

《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意思是:喝了第一碗茶,感觉喉咙润泽了不少;喝了第二碗茶,孤独烦闷的心情也被驱散;喝下第三碗茶,感觉文思泉涌,能立马写下鸿篇巨作,有木有;喝下第四碗茶,身体微微发汗,平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那种郁闷的负能量,都由毛孔散发了出去;喝下第五碗茶,从身体发肤到心灵感受都越发清朗;喝下第六碗茶,感觉自己都能和神仙交流了;喝下第七碗茶,不得了,厉害了我的哥,感觉真是变成神仙要飞升了……生动地描绘了饮茶后飘飘欲仙的心灵感受。

在古代,皇帝喝的贡茶都是什么品种的?

【文藏来答】皇帝喝的贡茶来源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大约在西汉时期,贡茶制度逐步确立了下来,并且逐渐明朗化。从有关史料记载上看,饮茶已经成为皇帝、后妃和贵族的生活所需。清宫普洱茶团反映西汉皇帝及皇室成员用茶的作品,有《飞燕外传》,书中记载了汉成帝和他宠爱的皇后赵飞燕喝茶的情况:「成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

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贵族饮茶,也见于其他有关的史料和出土文物记载。王褒《僮约》之中,有「武阳买茶」、「烹荼尽具」等与饮茶相关的语句。这些文字,间接地反映了贵族阶层的买茶、烹茶、饮茶和使用茶具的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就是汉代的「槚笥」,这是一种茶器,反映了王室生活之中,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是一位很讲究生活品位的人。据说,他经常在宫中设宴,每宴必须有酒和茶。据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志》中记载: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耀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晋代时,大臣温峤上表,称:「贡茶干印,茗三百斤。

」唐代是中国贡茶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的贡茶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繁荣鼎盛的中唐时代,社会很安定,李唐皇帝倡导道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并立,从皇帝到大臣,较为注重外在修养和内在修为。茶事,文人们一直视为雅事,茶性高洁,品茶成为君臣们内在修为最理想的活动。信奉三教的众人也都奉茶事为雅事,不仅爱茶,还由衷地颂茶。

当时,品茶蔚然成风,朝野一片赞颂之声。文人描述当时的情境:「田闾之间,嗜好犹切。」唐朝时,贡茶开始形成制度,并确立下来,历代相传,直到清代灭亡,延续了上千年。永字茶砖唐代经济繁荣,名茶遍布全国。有关唐代的名茶,唐代文人、大臣的诗文集和史料记载比比皆是,起码有五十余种。史学家李肇写《唐国史补》,列出名茶有十九种,并说,唐代风俗贵茶,茶之名众。

茶圣陆羽写《茶经》,书中提到当时全国四十三个州出产茶叶。唐代名茶众多,主要包括:湖州顾渚紫笋,常州阳羡茶,寿州黄芽茶,黄州黄冈茶,蕲州蕲门团黄,荆州仙人掌茶、江陵楠木茶,汉州广汉赵坡茶,峡州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夷陵茶,蜀州横牙茶、雀舌茶、鸟嘴茶、麦颗茶、蝉翼茶、九华英茶,雅州蒙顶石花,邛州邛州茶,剑州小江园茶,泸州纳溪泸州异体,眉州峨眉白芽茶,东川神泉小团,绵州昌明茶、兽目茶、松岭茶,湖南衡山茶,岳州邕湖含膏,夔州香雨茶、茶岭茶、婺州东白茶,睦州鸠坑茶,洪州西山白露茶,彭州仙崖石花茶,金州茶牙,福州唐茶、柏岩茶、方山露芽,陕西紫阳茶,义阳郡义阳茶,寿州六安茶、天柱茶,宣城雅山茶,歙州婺源歙州茶,越州仙茗茶、剡溪茶,袁州界桥茶,扬州江都蜀冈茶,杭州天目山茶,径山茶等。

宋元时期,御苑、御茶园十分兴旺,名茶遍及大江南北。宋代名茶众多,主要包括:建州建茶,武夷山岩茶,越州卧龙山茶,修仁茶,江苏苏州虎丘茶、洞庭山茶,湖州顾渚紫笋,常州阳羡茶,浙江杭州龙井茶、宝云茶,乐清白云茶,浙江绍兴日铸茶、瑞龙茶,浙江淳安鸠坑茶,嵊县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细炕茶、焰坑茶、瀑布岭茶,浙江天台茶,分水天尊岩贡茶,富阳西庵茶,诸暨石宽岭茶,宁波灵山茶,四川蒙顶茶、雅安露芽,泸州纳溪梅岭,青城沙坪茶,邛县邛州茶,峨眉白芽茶,湖北巴东真香茶,当阳仙人掌茶,陕西紫阳茶,安徽放安龙芽茶,歙州婺源歙州茶,洪州双井茶,江西清江临江玉津,宜春袁州金片,福州方山露芽,云南昆明五果茶,西双版纳普洱茶,等等。

邛州茶砖宋徽宗赵佶懂得品茶,他在《大观茶论》中对当时贡茶的状况有着十分生动的记述: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北宋末年,负责贡茶的大臣是臭名昭著的端明殿大学士蔡襄。他盘剥茶农,不断增加茶农的负担,导致民怨沸腾。但由于御茶园官员和工人的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使得武夷山岩茶贡茶品种优、品质精,名垂千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一枝独秀,称雄于建州,称雄于当世。

不过,岩茶真正列入皇帝的御用贡品,是在元、明两朝。元代学者马端临写《文献通考》,史书和文人笔记列元代名茶四十余种。奇怪的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产茶区变化不大,但名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主要包括:福建建州头金、骨金、次骨、末骨、粗骨,武夷茶,虔州泥片,潭州灵草、独行、绿芽、片金、金茗,袁州金片、绿英,歙州华英、早春、胜金、来泉,江苏阳羡茶,江南茗子,杭州龙井,江陵大石枕,饶州仙芝、福合、禄合、庆合、运合、指合、嫩蕊,岳州开胜、开卷、小开卷、大巴陵、小巴陵、生黄翎毛、光州东首、薄则、浅山,归州清口,沣州小大方、双上绿芽,荆湖雨前、雨后、草子、杨梅、岳麓等。

浙江顾渚山吉祥寺 原大唐贡茶院元亡明兴,贡茶制度仍然沿袭元朝,有所创新。明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颁诏,命全国各产茶之地,按照规定的每岁贡额,将贡茶缴送京师。同时,朱皇帝特地颁布一道诏书,将武夷山所属的福建建宁贡茶,列为贡茶上品。当时,武夷山贡茶被视为神品,建宁贡茶,四品最有名,茶名分别为: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朱皇帝喜爱建宁贡茶,特别下令,不许将这些贡茶碾捣为「大小龙团」,一定要按照新的制作方法,改制加工成为芽茶,及时入贡皇宫。据当时的学者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记载:「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

」明世宗时期,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政务荒疏。因御茶园疏于管理,一直十分兴旺发达的贡茶渐渐衰落。随着时光流逝,御茶园茶树枯败,茶业一落千丈。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年),朝廷正式决定,武夷山岩茶停止进贡。御茶园从元代建立,至此停止进贡,前后历时二百五十五年。清人董天工编篡《武夷山志》,他在《贡茶有感》中这样感叹: 「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

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整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意思是说,御茶园精制绝伦的贡茶,是地方官用来取悦天家皇帝的。茶马古道明代学者顾元庆写《茶谱》,许次纾写《茶疏》、《茶说》、《续茶经》等书。明代文人吟咏名茶的诗文很多,史料、笔记、诗文所列名茶,大约有五十余种。主要包括:湖州顾渚紫笋、绿花、紫英,邛州碧润、明月、茱萸尞茶,邛州火井、芽茶、家茶、孟冬、思安、夷甲,巴东真香,剑南蒙顶石花,蜀州麦颗茶、鸟嘴茶,渠州薄片茶,福州柏岩茶,建州先春茶、龙熔茶、石岩白茶,建南绿昌明茶,安徽六安皖西六安茶,歙县黄山茶,石台石埭茶,越州瑞龙茶,六安州小四同岘春茶,洪州白露茶、白芽茶,常州阳羡茶,婺州兴趣岩茶,袁州云脚茶,了山阳坡茶,黔阳高株茶、都濡茶,宣城了山瑞草魁,龙安骑火茶,江苏苏州虎丘茶,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临安浙西天目茶,长兴罗岕茶,分水贡芽茶,上虞后山茶,嵊县剡溪茶,乐溪雁荡龙湫茶,浙江余姚瀑布茶、童家岙茶,龙游安山茶。

乌龙茶有清一代,皇帝、后妃都喜爱喝茶。乾隆时期著名的御用珍品包括:湖广进砖茶,湖北巡抚进通山茶,陕甘总督进吉利茶。陕西巡抚进吉利茶、安康芽茶。漕运总督进龙井芽茶。河东河道总督进碧螺春茶瓶。江苏巡抚进阳羡芽茶、碧螺春茶。浙江巡抚进龙井芽茶、各种芽茶、城头菊。两江总督进碧螺春茶、银针茶、梅片茶、珠兰茶。闽浙总督进莲芯茶、花香茶、郑宅芽茶、片茶。

福建巡抚进莲芯茶、花香茶、郑宅芽茶、片茶。云贵总督进普洱大茶、中茶、普洱小茶、普洱女茶、蕊茶、普洱芽茶、普洱茶膏。四川总督进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观音茶、春茗茶、名山茶、青城芽茶、砖茶、锅焙茶。江西巡抚进永新砖茶、庐山茶、安远茶、介茶、储茶。湖南巡抚进安化芽茶、界亭芽茶、君山芽茶、安化砖茶。安徽巡抚进银针茶、雀舌茶、梅片茶、珠兰茶、松萝茶、涂尖茶。

中国是谁最早发现的茶?最早的茶是什么茶?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中国人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民族,那么谁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吃茶叶螃蟹”的人?茶书上多半会给到我们“神农说、达摩说、陆羽说”等经不起推敲的解答。(内容不在此赘述,可上网搜索)经多年的资料收集,文献的考证,我大胆推理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时间,决不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神农,也不是南北朝的达摩,时间应可推演到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便已开始使用并栽培茶叶

距今7000-8000的跨湖桥遗址中,一颗先祖采集而来的茶籽与橡籽、陶器等新石器时代人类遗物一同出土,其中一个陶罐中还整齐摆放着各种无法辨认的树叶。距今6000年前的余姚田螺山古人类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稻谷壳堆,各种石器,陶罐,以及山茶属树根,经专家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机构的检测鉴定,认为这些古树根乃人工栽培茶树的遗存。

这些重见天日的古代遗存为我们绘制出一张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先祖们收获着自己播种的稻米、茶叶,与采集来的野菜、野果一同烹煮,在日落时分,族人围坐篝火一同享用美食,分享着一天的经历。中国人的先祖远在采集时代便已养成利用茶的习惯,这片神奇的树叶庇佑着中华民族的健康,被历朝历代视为“治病良药”。我们所信奉的“茶祖神农”——神农帝,并非是指五千年前的某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先祖用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传承下来的”智慧合体”。

“茶”字的起源是什么?最早见于中国的哪一本书?

欢迎关注【懂茶帝】茶的称谓唐代以前的古书中,茶的称谓有很多。比如“荼”、“木荼”(懂茶帝注:单字为“木”字旁加“荼”,现已无此字,多写为“槚”;下同)、 “荈”、“槚”、“蔎”、“诧”、“茗”、“葭”等,其中以“荼”字用的最多,但当时“荼”是一个多义字,“荼”有时候是指茶,有时候又指苦菜。大概是为了区分茶和苦菜,将指茶的“荼”加了一个“木”字旁,因此就有了“木荼”字,并在唐代以前都是茶的常用文字称呼,读音一般仍读作茶(chá)音。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湖南有个茶陵县,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在古长沙国置的县,称为“荼陵县”,其中“荼”字在汉朝时就读作茶(chá)。▲《广韵》中收录的“茶”字茶文字的规范茶文字的规范,从隋代的一本字典性质的书——《广韵》开始,它同时收录了“荼”、“木荼”和“茶”字,并说明“茶”是“荼”和“木荼”的俗称,因此唐代开元年间官方修订的《开元文字音义》中就正式收入了“茶”字,专门指茶树和茶叶,再到陆羽写《茶经》时,就只用“茶”字,而不再用“荼”和“木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