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喝普洱茶,普洱茶买回来后如果存放不好就会生“茶虫”,那么生过虫的普洱茶能喝吗?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茶虫”。说起“茶虫”,就不得不说“龙珠茶”(也称虫屎茶),就是指“茶虫”吃了茶叶后拉出的便便,经过特别加工而制成的,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

冬季存放普洱茶,如何防止长茶虫?

我喜欢喝普洱茶,但是普洱茶买回来后如果存放不好就会生“茶虫”,那么生过虫的普洱茶还能喝吗?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茶虫”。我们买回来的普洱茶都是饼状的,外面包有一层柔软的白纸,这种纸叫“包装棉纸”,有时我们会发现上面有许多小眼眼,有时还会看到白色的小虫子。那些小眼眼就是虫眼,白色的小虫子就是我们大家所谓的“茶虫”。

其实这种白色的小虫子不叫茶虫,而是专吃包装棉纸的“纸虫”。这种“纸虫”只吃包装棉纸,对普洱茶没有影响,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那么什么样的才是“茶虫”呢?真正的茶虫特征是:生命前期是白色的,跑得快,有点像蛐蛐,蚊子大小;到了生命后期,就变成黑色的了,也是很小的。它们专门吃茶,而且爱吃好茶,死后就会成为茶的一部分。

说起“茶虫”,就不得不说“龙珠茶”(也称虫屎茶),就是指“茶虫”吃了茶叶后拉出的便便,经过特别加工而制成的,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 不同种类的茶叶,在不同的季节有所差别,也有不同的存放方法,尤其是春、夏、冬三个季节茶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为了能在冬季更好的存储茶叶,大家可以提早掌握存茶知识,以便更好的应对冬季存茶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有人说普洱茶越陈越香,到底要如何存放呢?

首先澄清一点,越陈越香主要靠茶业的底韵,靠的是茶叶与生俱来的山野气韵,是丰富的内含物质,才会促使茶叶越陈越香;哪些先天内质不足,打药施肥或过度采摘的茶,无论储存的环境多好,储存的技术多么高超,最终的陈化结果将归于平淡,不理想甚至糟糕得很。我专业做茶、存茶、喝茶将近二十年。每年做的新茶,除了一部分供应客户,余下的就会存起来,但每一个品种都不会出空,有意留下一部分。

存茶目的,一是口感越存越醇,越陈越香。二为了增值。优质普洱茶在新茶阶段就有不错的口感,以后会被不断地消费,越来越少,剩下的会逐渐变成珍稀老茶,而转化优良的老茶会受到众多老茶客的追棒,其蕴藏的价值更高。对于我们这些做普洱茶的人来说,越陈越香已深入我们的灵魂,几乎每家茶商都存茶(只是多和少的关系),没有不存茶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波多蜜韵年年存茶,日积月累,留下的几乎全部是高山古树纯料。存茶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到了十年陈期,基本上能判断出这款茶的孬好。“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话用在普洱茶上,何尝不是这样。出于存茶多方面的考虑,波多蜜韵在原产地设有固定的仓储,同时在山东也有数处专业的茶仓。本人家里也辟出一室存茶(即家庭存储),以便观察不同地域不同仓储带来的转化效果。

我们会定期抽取样品进行比较判断,定时调整茶仓内堆砌结构、环境氛围以及存茶方法。总结一下:专业仓储,一般选择地势高、空间大、空气质量环境好的地方,平时有专人看管,做好三防(防火防盗防水)即可。在湿度大时候,及时排湿,温湿度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只要是原料基础好,专业仓储一般都可以越存越醇、越陈越香的好茶。

存茶的难点是家庭存储,家庭存等于人茶混住,无论多么干净卫生的家住环境也做不到零异味。这就给我们的存茶增加不少难点和变数,但终究茶要存的,怎么办?我们可以尽其所能的利用和改造家庭现有条件存茶。依照波多蜜韵家庭仓存茶的经验,就其结果来看,也能转化出相当优质的茶品。家庭存茶,如能辟出一室,单独存放,那就相当OK了。

但相当一部分城市家庭,没有单独存茶的房间,那就尽量放在空气好点儿的地方(严禁放厨房、卫生间),避光保存(阳光照不到)。可以存放在书房、钢琴室、喝茶室甚至客厅。存放书房时尽量把书籍密封在书柜内(可以用环保塑料内封膜封存书籍),尽量减少油墨胶水异味。如有可能,整件存放要比单提好,整提要比单饼好。总之,家庭存茶要集中存放。

如果所存茶的品种多数量少,首选专业环保纸箱,里面加封锡箔袋(铝箔袋也可以),其次用紫砂缸(开水泡掉土腥味并彻底晒干)。有朋友可能要说,我收藏的都是大品牌大制作,纸箱没问题。可别说,就目前普洱茶的包装来说,大品牌还没有一家能做到里外都用原木浆环保纸箱,顶多是国产一线大厂家再生料而已。波多蜜韵所用的存茶纸箱,直接从青岛港口码头进的瑞典原木浆牛卡,有一种淡淡的原木清香味味道舒雅,可以跟普洱茶和谐相处(不会与茶的味道相冲突)。

存茶的基本原则是大环境适度定时通风,小环境密封保存(可以随喝随取)。但现实情况,很多人存茶不是设身处地考虑,随便堆砌在一起,甚至放在有异味的纸箱里。但说到茶时也总是流露出对普洱茶有情怀,不知这情怀跑到哪里去了?总之,存茶越陈越香的先决条件是茶的原料要根正苗红(首选高山、古树、纯料),有山野底蕴。其次是工艺,杀青、微凋、揉捻、晾制、风选、静电除杂、压饼、烘烤半点不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