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为消除容妃对家乡的思念,修建了具有回族建筑特色的宝月楼,隔街建起了“回子营”。说是扔了,但也不能乱扔,这毕竟是皇帝的御赐之物,谁敢啦,他们都送给了纪晓岚了。乾隆帝悲痛欲绝,为容妃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把她的遗体葬在了纯惠皇贵妃园寝。

茶叶?是不是被人们赋予了什么文化?

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茶类茶具、饮茶习俗、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茶文化体系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①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③茶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包括茶政、茶法、礼规、习俗等内容。茶文化对个体的完善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是不是真的对香妃宠爱有加?

谢谢小秘书的邀请。香妃本是一个维吾尔族女子,天生丽质,体有异香,玉姿未近,奇芳扑鼻,引得蝴蝶围绕她翩翩飞舞,这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故叫香妃。香妃容貌秀丽,风姿绰约,长于舞剑和骑射,身着回族服装,异域的情调使得风流多情的乾隆帝神魂颠倒,乾隆帝打破祖宗家法,破例纳异族的女子为妃嫔,这是乾隆帝统一新疆后,表示双方联姻友好,说透了就是政治联姻。

1759年,清军再次平定准噶尔(新疆)叛乱;次年,图尔都等一批助战功臣应召京城晋见皇上;皇上举行盛大宴会,对他们一一册封,并安排在京城定居。图尔都的妹妹,27岁,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1762年封为容嫔,图尔都封为辅国公,乾隆帝对容妃可谓宠爱有加。1765年乾隆帝第4次南巡,只是容嫔身份的香妃也破例随行;乾隆帝很尊重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赏给容嫔的都是清真饭菜,如奶酥油野鸭子、酒炖羊肉、羊池士等;三年后,35岁的容嫔升为容妃,而不称香妃;1771年乾隆帝又携香妃东巡泰山,拜竭孔庙。

1766年第二任皇后乌喇那拉氏亡故,乾隆帝不再立后;1775年,皇贵妃被赐死,因此容妃在众多嫔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乾隆帝为消除容妃对家乡的思念,修建了具有回族建筑特色的宝月楼,隔街建起了“回子营”。1778年乾隆帝到盛京游赏。在塞外中秋之夜,容妃受赏奶子月饼;在木兰围场,乾隆帝将猎获的野猪肉赏赐众妃食用,而将狍子肉赐容妃独尝;1781年元霄节乾隆帝在圆明园设宴,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席;年底乾清宫大宴,容妃升格到东边坐位第二席;虽是细小之事,却是另眼看待,足见容妃在乾隆帝心目中的位置。

1788年香妃离世,享年55岁。乾隆帝悲痛欲绝,为容妃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把她的遗体葬在了纯惠皇贵妃园寝。1979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清理被东陵大盗破坏的容妃墓地地下宫,见容妃红漆棺木上金漆书写着《古兰经》,其中一句是“以真主的名义”。乾隆帝一生写了4万首诗,除为孝贤皇后写过一首《述悲赋》,在众多的嫔妃中,只为这位异域美人香妃写过诗抒情,在乾隆御制诗中有关宝月楼的诗很多,诗曰:“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

雍正帝赐给弘历一块白水煮成的肥肉吃,后者吃完后为何被立为太子?

帝王登基后很快便会面临一项十分棘手大难题:如何挑选靠谱的接班人,使江山社稷永在一家一姓手中传承。为解决这个问题,帝王们费劲脑汁,用尽各种方式来考验潜在人选的能力,有些看上去还显得很荒诞、奇葩。比如雍正帝用一块白水煮成的肥肉来考验皇四子弘历,最终决定将他秘密立为储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康熙帝晚年,随着太子胤礽的二度被废,皇子们争夺储君之位的争斗更呈白热化趋势,而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之所以能从“九龙夺嫡”中胜出,固然缘于他的才干德行被康熙帝看重,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有一个好儿子-弘历。

据正史记载,弘历在十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祖父,当时他的聪明伶俐、胆识卓绝给康熙帝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见之下便欢喜的不得了。康熙帝因为喜爱弘历,便将他养育在宫中,亲自为他挑选师父教授诗书、骑射,还命他跟随自己巡游承德避暑山庄,待遇远过其他皇孙。某日,在避暑山庄围猎时,一只熊突然冲到弘历的马前,侍卫们吓得魂飞魄散,但弘历却神情自若,丝毫没有恐惧之色。

待康熙帝下令侍卫将熊射杀后,对孙儿的表现赞不绝口,由此便有了把江山传给胤禛,继而再传给弘历的打算,一如当年的周太王看好孙儿姬昌(周文王),而将王位传给季历。由此来看,胤禛之所以能从夺嫡之争中胜出,弘历功不可没。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受学於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复学射於贝勒允禧,学火器於庄亲王允禄。

木兰从狝,命侍卫引射熊。甫上马,熊突起。上控辔自若。圣祖御枪殪熊。入武帐,顾语温惠皇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见《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纪一》。雍正帝登基时已经44岁(1722年),摆在他眼前一个很紧迫的任务,便是择立可靠的“接班人”。鉴于康熙朝“九龙夺嫡”给政局带来的动荡,雍正帝决定正式废除实施近两千年的太子制度,改而实行“秘密立储”制,并于健在的皇子中进行择选。

雍正帝即位前后共生有十子,但要么是早夭,要么是尚在襁褓之中,值得托付大业的,唯有三位成年皇子,即三子弘时、四子弘历和五子弘昼。三位皇子中,弘时、弘昼皆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唯有弘历少年老成、天纵英才,不仅深受康熙帝喜爱,还帮助自己在夺嫡之争中胜出,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接班人选。所以并没经过良久的考虑,雍正帝便把年仅13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

然而立储毕竟是关乎到帝国安危的大事,不能轻率从事,所以雍正帝在秘密立弘历为储君之前,对他进行了一次别有用心的考验,以考察他是否具备成为人君的素养。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皇帝前往天坛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到仪式结束返回皇宫后,雍正帝下令将弘历召进养心殿,在一番训话后,便命内监将一块胙肉赏给弘历吃。

胙肉是用于祭祀的猪肉,系由白水煮成,不加入任何的油盐酱醋等调料。之所以如此,据说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神灵的赐福。胙肉没有任何味道,且多是肥肉,对于一般人来讲,实在难以下咽。而雍正帝将一大块胙肉赏给弘历吃,其目的就是观察他是否会得到神灵的赐福,更贴切的说,是看他有无远超常人的忍耐力,配得上称孤道寡。

当然对年仅13岁的弘历来讲,他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这许多,所以在接受父皇赐予的胙肉后,便毫不犹豫地将肉吃光,随后向雍正帝跪安,退出养心殿。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密旨,宣布由弘历承继大宝,后者这才明白,原来在那次“别出心裁”的测试后,他的名字便被写进密旨,成了帝国的“接班人”。多年以后,弘历尤且对父皇当年的良苦用心久久难忘,认为正是那块“承福”的胙肉,才坚定雍正帝付托帝国之心。

牵机药到底为何物?《如懿传》中,乾隆皇帝为何选择用它来惩罚卫嬿婉?

前不久,又一部清宫大作被炒得沸沸扬扬,其架势毫不逊色当年的《甄嬛传》,这就是《如懿传》。剧中快要结尾之时,那个包藏祸心的恶毒女炩妃卫嬿婉所犯罪行被揭穿,皇帝勃然大怒,下令要将其严惩,于是下道口谕,让毓瑚为其灌下一物,此物便是~牵机药。牵机药?这是何物?相比许多人听到这名字会稍作思索。后宫女子犯错,除了被打入冷宫之外,死法也很多,怎么不用白绫或弓弦将其勒死,或者一通板子生生打死,非要赐什么“牵机药”,好像这东西非常厉害的样子

没错,虽然这个名字听上去高大上,但是却是一味出了奇的毒药。其药效和药力绝不亚于现代的耗子药。在古代文献中,牵机药这个名字出现过很多次,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家惯用的伎俩,不少近臣和妃子就被此物结果了性命。相传那位乱世才子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被赵氏兄弟用此药毒死。牵机药被认为是中药马钱子,其主要成分是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

不过单单是马钱子是很难要人命的,这其中肯定还掺杂了其它物质,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罢了。据说此物被服下之后,肠胃会出现剧痛,而后引发浑身上下抽搐不止,手足忽拳忽曲,头,或俯或仰。身子最终绷如弯弓状,因此取名为“牵机”。另外服用者面部带着一种诡异的狞笑--直至死亡。 死后尸体依然会有抽搐现象,而且面目狰狞可怖。

此药与钩吻、鹤顶红并列为古代三大毒药。借用《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句台词:果然是杀人害命必备良药,不但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而且还很好吃。《如懿传》中,皇帝龙颜大怒,为了惩罚炩妃,让人为炩妃强行灌下牵机药后,又给炩妃喂药解毒,而后再灌,周而复始只为折磨炩妃,让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牵机药的解药又是什么呢?相传牵机药为碱性,只需服用大量的食醋就可以解救,但相传最有效的叫做“金汁插凉水”。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猪肉在古代也可以说是紧缺之物,普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吃肉,而那些权贵官僚们就不同了,他们有钱有势,自然是餐餐大鱼大肉,清朝皇帝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赏赐给亲近的大臣和侍卫一些猪肉,而这些大臣表面上是谢主隆恩,可内心是一肚子的嫌弃,出了宫门就将它给扔了,这是为什么呢?清朝朝廷每年都要举行各种祭祀,要用到许多猪肉,这些肉也叫胙肉,皇帝会把这些肉赐给大臣们分享,在祭祀前,皇宫的厨师们会把这些肉的皮出掉,剩下的肉就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不放任何的佐料调味品,和白水一起放入锅里大火煮,煮至七八成熟,上面没有血丝就捞上来,这就是所说的白切肉,没盐没酱油没滋没味的水煮肉。

喝多下令将这些肉端上来给在座的每位大臣和侍卫将领各一份,好的五花肉一般都献给皇帝、皇后和妃嫔们,而比较肥的大片肉就赏赐给臣子们,臣子们接到皇上的恩赐,一个个的口是心非,嘴上山呼万岁谢主隆恩,眼里看着这些白切肉,心里直作涌,想吐。古时候大臣们对皇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不敢表现出任何的不尊敬,对皇帝赏赐的东西都要供起来,赏赐的猪肉更是要吃掉,皇帝和后妃吃白切肉是可以蘸着酱味、和着蒜泥韭菜吃的,但是大臣们和侍卫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就这些直接吃。

乾隆执政时期清朝国力可以说是鼎盛时期,官员们早已习惯了山珍海味,这大块的猪肉虽然是熟的,但是没有加任何的调料,吃不上三口就想吐,可是皇上都吃了,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嘴里塞。哪怕是赐给的毒药也要喝下去。因此很多人都在皇上的监督下吃得一干二净的,吃不完或者吃得很痛苦都是要受到责罚的,吃上三口不想吐的那就是好胃口,而吐出来那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吃饭的脑袋就丢了,此生恐怕就再也吃不上肉了。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聪明的侍卫就应招撤招,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要吃这种白切肉的时候,就悄悄的在怀里揣一打糯米纸,这些纸已经用咸盐酱油十三香反复浸泡晾干,用这样的纸包着肉来吃,热乎乎的肉浸润了纸中的调味品,自然有一番风味,但如果被皇帝发现了,那可是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因此他们是非常谨慎小心的,那些大臣们可就不敢了,因为他们的衣袖里要装奏折,一旦被皇上嗅出来十三香的味道来,那不就是自投罗网了,因此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

乾隆爷有时候也喜欢赏赐给大臣们一些猪肘子犒赏他们,大家都知道,猪肘子可以说是整个猪身上最肥腻的地方了,真是要让一个人吃下肥到流油的猪肘子的时候,那恐怕是余生都不想再吃肉了。乾隆估计也认为猪肘子太大了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就允许他们带回家吃,半生不熟的猪肘子比肉还难煮,皇帝说是让大家带回家吃,但是回家后到底吃没吃,乾隆肯定是不得而知的,因此这些难以下咽的猪肘子,大臣们看着就烦,等下了朝,一出宫门就都给扔了。

说是扔了,但也不能乱扔,这毕竟是皇帝的御赐之物,谁敢啦,他们都送给了纪晓岚了。纪晓岚跟清朝的皇帝一样都喜欢吃肉,据说他一壶茶就能吃下七八斤肉,大家都知道纪晓岚喜欢吃肉、会吃肉、善于吃肉,不妨就都送给他吃好了,纪晓岚就成了大家的救星。纪晓岚也不客气,来者不拒,坐在回家的轿子上,大口大口的啃着猪肘子,满嘴流油,衣服上也是油光焕发,好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