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佛结缘很早。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就有六七十处说到吃茶,所述禅师故事中,就有不少和茶有关,有些禅师爱茶到了不可一日无茶,将之比喻为“家风”的。……这就是我们僧人各种各样的出家因缘。题目说到“和尚和寺庙是哪种关系”?实际上寺和庙并不是一回事。

茶与佛有什么典故?

茶和佛结缘很早。据陈舜臣在《茶事遍地》中的说法,唐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的降魔师在坐禅时禁止一切饮食,唯一的例外就是茶,可见当时茶就被看做某种不同凡俗的特别之物。这个说法出自《封氏见闻录》。收养“茶圣”陆羽的也是禅师,是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自《百丈清规》行世以来,禅寺多有“农禅并重”,有不少禅寺的“农”就体现在茶园中。

四川蒙山茶,据说是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武夷岩茶自古有名,建安的岩茶师傅,有不少是寺院的僧人;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所手制的水月茶,就是如今的碧螺春;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也大大的有名。此类佛茶,还有黄山云雾、普陀山普茶、大理威通茶、天台万年寺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香林茶等等。而关于僧人以茶养生的神异故事也有不少。

宋钱易《南部新书》里有一个故事,说唐大元年间,东都洛阳有一个活了一百二十岁的和尚,唐宣宗问他何以如此长寿,和尚告诉他不是别的,就是爱茶,一天可以喝到上百碗,所以长寿。以茶供佛在宋代已成传统。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就有六七十处说到吃茶,所述禅师故事中,就有不少和茶有关,有些禅师爱茶到了不可一日无茶,将之比喻为“家风”的。

不仅自己喝,还要供佛,“供佛以紫茸香”。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即有“茶头”一职位,专管煮茶供佛、待客。此外,公案中也多有用茶打机锋的,比如广为人知的赵州“吃茶去”。赵州问新来的和尚:“可到过此间?”回答未曾到,赵州让他吃茶去。回到到过,赵州还是让他吃茶去。院主不理解,为什么到没到的,都要吃茶去呢?赵州把他叫过去,院主答应着过去,赵州对他说:“吃茶去。

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出家做和尚?

师父,你为什么要出家?出家近十年了,这依然是许多人见到年轻的我时,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似乎出家,真的需要一个什么冠冕堂皇,惊天动地的理由,才可。其实,不需要。出家,成为一名僧人,是无量生死轮转中希有难逢的事,是一个人累劫与佛门难思难议的甚深因缘。至于什么理由让他 (她)出家,都不重要。但是,大多数的人,一看到出家人,总会猜测一番,他(她)这么年轻,为什么要出家,是失恋?工作受挫?一时冲动?还是有什么想不开?……似乎,只有失恋,受挫,冲动,想不开,才是一个人走向佛门的理由。

其实,不是,这些都不是。今天撰文,以释此惑。 记得年少时,在县城读书,一个星期回去一次,每次经过县城那个小巷中一幢一幢的浅黄色居民楼时,总有一种羡慕,一种温暖。喜欢那个淡淡的黄色,经它油漆过的门窗,有一种出俗的,安然的美,就像一座静立不语的寺院。希望有一天,自已能住到那样的房子里,有那样颜色的门和窗。

家里修房子时,小小的我,希望父母能把家里的门和窗也漆成浅黄色,如同寺院的颜色。但是没有。修房子是大事,他们不会去听一个小孩子的。再后来,去一个大城市读书,工作。没多久,跟一位将要退休的同事开始学佛,吃素,供奉观世音菩萨。后来,想到了出家。但是没有马上实施。这期间,没有什么失恋的打击,没有什么工作之挫,没有什么山重水复、走投无路的绝望。

一切都那么自然的发生了。只是中间,虽也有几度的反复与犹豫。但那种每天诵经念佛的生活,确实让我深深向往。后来,我终于进入到了寺院生活,感觉犹如回家,那么的亲切、熟悉。经过数月的考核后,一个简单的仪式,使我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当然,父母一下子难以接受。他们含辛茹苦的养育我长大,节衣缩食供我读书,希望我能在世间里,有一份他们看得见的、安定的、如常人一样的幸福。

但是后来,父母也渐渐理解了我,家里也有了佛堂,供起了佛像。他们开始每天吃斋念佛,拜佛,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是佛菩萨的默佑,加持,也是佛法的不可思议处。出家后的第一个感觉,是真应该早些出家。但是,在当时,在抉择的当下,是有几分犹豫,或许是那份来之不易,父母托人找人才得到的正式工作,或许是初入仕途,昂扬于世的雄心,或许是那条玫瑰色的身居要位,家住豪房,以车代步的绚丽之路?它们虚幻的美,确实曾经一度迷惑了当时的我。

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走向寺院,留在那里,不再离开。现在,依然庆幸自已,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出家。至于,当初,为何一定要如此绝决不回头地走向这条路,真的说不清楚。所以,不要问:师父,你为什么要出家,这是一个甚深的,难以一时回答清楚的问题。读《出家功德经》,高僧大德的传记,顺治皇帝《赞僧偈》,即知出家一事,确实非世情所测。

如果一个人是因为失恋,工作受挫而出家,那世间失恋,受挫的人何其之多,为什么他们(她们)不选择出家?即便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出家,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出家了。从此,与世俗中种种,不再有纠缠。近十年的佛学院的清净,有规律的僧团生活,让我渐渐脱胎换骨,每天捧读佛经,每天听到晨钟暮鼓,也渐渐觉知佛法的伟大,它指引我们出离生与死的系缚。

同时,又觉感佛法的深奥,需要一生去研读。同时,也体会到出家一事,确实不是小因缘。而无论是什么因缘促使他(她)选择出家,或顺或逆,其实都是难得的因缘。中国佛教史上,各位祖师的出家因缘也是不尽相同,各式各样,如莲池大师在出家前,为乡中望族之后。大师博通经史,二十多岁开始习禅。历经丧妻失子的打击。一次,其续妻汤氏为师递茶时,不小心茶杯落地而碎。

大师由此而悟:恩爱不常,因缘无有不散之时。于是写七笔勾,决志出家。后成为净宗第八祖。藕益大师出家前,不仅不信佛,还写书撰文辟佛。后因读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自知录》而翻然悔悟,觉己前非。烧其辟佛之作,出家修道,后成为净宗第九祖。净宗初祖昙栾大师出家,是因为在求长生不老药的路上,遇到一师为其讲真正的长生不老之方,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师由此舍道入佛,潜修念佛法门,后成为中土净宗初祖。紫柏真可老人的出家,是因为年幼时去寺院,偶然听到晚殿时大众师父念诵八十八佛忏悔文的声音,如同天籁,从而发心出家。印光大师于《文钞》中自述出家因缘说:“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幸十余岁厌厌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为法……”大师幼读儒书,深受韩欧之害而辟佛,远佛。

后大师因病,久久不愈,乃思佛法之不可思议,若其真为邪说,天地鬼神自能诛之,况其西来,经久不衰,历代帝王亦深信不疑,可知其必有可信,不可动摇之处。后大师决定出家修行,以洗前衍。后成为净土宗第十三祖。而大家熟知的唐代庞蕴居士、丹霞天然禅师,原来都是儒者。这两个人本来要到京城赶考,到了湖北汉南,大约襄樊附近。

在一个旅店中,听到有僧人在介绍马祖道一在南昌传法的情况,说马祖出世了,正在江西大弘佛法,门下出了八十多位善知识,个个都是不得了的人。他们两个感动了,经过商量,决定“不求选官,而求选佛”,到南昌投到了马祖门下,参悟向上一著。后来丹霞天然成为唐代了不起的禅师,而庞居士成为了不起的居士。二人于佛教中的卓越成绩,彪炳史册。

直到如今,禅宗寺院禅堂上写着“选佛堂”,就从他们而来。……以上祖师们,他们的出家经历各各不同,但他们出家后,个个都是佛教的法门龙象,大弘佛法,并为后世所深深敬仰。在佛学院,我也了解到法师、同学们的各种各样的出家因缘。一位法师说,她以前是在南普陀上班,一位法师有时会来给她的一个同事,讲说佛法。她只是在一旁听着,觉得佛法的好。

后来,就出家了。十年的学习后,现在佛学院教《法华经》。我们的监院的法师一次对我们说到他当年出家,是因为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初一、十五时带他去庙里烧香,师父们见到这小孩子挺可爱,给了他一些糖果。那是六七十年代,这些糖果可是一年难遇的美味佳肴。由此他发愿长大后一定要出家,可以多吃糖果。他于14岁时出家,现在是学院的副院长,是佛教的中梁砥柱。

在谈到自已的出家因缘时,他觉得当时自已只是天真的小孩子,后来慢慢觉知到出家的意义和出家人身上所肩负的神圣的责任。他十分感激当时糖果的诱惑,是它们让他选择了这条正确的路。有一位同学,可是富家千金,像琴棋书画这些衣食无忧之人颐养性情的东西,她是从小学习。据她说,只学习钢琴一项的学费,就花去60万元。有一次看演出,剧中有出家人,她觉得所有的衣服中,只有出家人的僧衣最庄严。

演出结束后,她去后台请求演员,让她把僧衣试穿一下。后来,她真出家了。虽生于富贵之中,她说她看透了富贵其实也不过如此。有一位同学,出家前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单位的不远处就是寺院。但她不去,觉得自己与那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有一次,同事带她去寺院,她只是照照相,看看风景,并不拜佛。但是,当时寺院里四点钟的晚课,出家僧众的仪表,天籁一样的念诵之声,吸引了她。

她站在大殿外,久久向里观望。她从来没有见过,听到过这么庄严的场面。她感动不已,乃至流泪。她是独生子女。两年后,她说服母亲,成为僧众中的一员。她曾开玩笑地说:以前自己是在门口张望的殿外人,现在是被人张望的、真正的殿内人。……这就是我们僧人各种各样的出家因缘。个个不同,但殊途同归。这里没有失恋打击,没有事业受挫,没有一时冲动。

……其实,即便是有人是真的是因为失恋,受挫而选择出家,又有何不可?这些逆境何尝不是成就一个人发起出离心的契机,一个难得的增上缘?如城有四门,从哪个门进来,结果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他(她)进来了。如果下一次,你再遇到一位出家师父,不要再在为什么出家一事上疑惑不解,乃至要一探究竟。什么原因让他(她)出家,这并不重要。

和尚和寺庙是哪种关系?劳动关系?

朋友们,见过个体户店铺后面是住家的吗?这样的店铺,前面是店铺卖东西做营业,后面是居住店老板一家人。题目说到“和尚和寺庙是哪种关系”?实际上寺和庙并不是一回事。寺里住着和尚,而庙里不住和尚。说到“和尚和寺”的关系,如果你能看到“和尚和寺”的关系的本质,那么,寺的结构,前面是大殿,那是和尚做“生意”的地方;后面是和尚的“居家”,也就是和尚吃饭睡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