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的诗歌有哪些?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在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饮茶是文人之间的一种雅事。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当然更是留下了很多品茶颂茶的诗词。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历代的诗词名家更是少不了名篇佳作。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中写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大诗人苏东坡也多有咏茶佳句,如“且将新火试新茶”。高产的诗人陆游茶诗也不少,他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是广被称引的名句。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实在是数不胜数。

比如“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比如:“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说到茶诗,当然少不了禅茶。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因此茶诗中往往有禅味。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就是极好的例子:“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写茶的诗词实在是太多了,今天就写道这里,希望大家喜欢。

你每天早餐吃什么?感觉如何?

说到早餐,不得不提到妈妈的味道。自从结婚后,上班族的苦恼就是早餐随便解决一顿是一顿。现在回想起未嫁时的生活,真真非常怀念妈妈做的早餐。妈妈的早餐,一,阳春面。阳春面属于苏式汤面的一种,因为烹饪简单而且味道鲜美著名。我一般喜欢吃细面,也就是西安叫毛细的那种面,不过上海很少有,最多也是二细。为什么喜欢,因为这样才能把汤汁的味道包裹在面上。

妈妈的阳春面做法也非常简单,先把葱切碎,用猪油爆香后留用。再起一锅水,烧开放面,等面完全被煮熟后把刚刚的香葱和油全部倒入面里一起煮一下,放点盐,少许酱油。这时别以为结束了。因为还有一道营养的步骤,这个步骤在煮面时可以一起在另一个锅里进行,那就是煎一个流黄蛋。这个完全看个人煎蛋水平,一般妈妈很注重色香味俱全的煎蛋,所以每次煎出来的蛋外延酥脆,而里面那蛋黄,用筷子在上面稍微碰触,能明显有果冻般的触感。

这种流黄蛋咬上一口,那温润滑爽的蛋汁会让你回味无穷。之后当面下得差不多了,放上那只流黄蛋,一碗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阳春面就出锅了。妈妈的早餐,二,鸡蛋饼。自己家做的鸡蛋卷首先用料和做法和外面买的有很大差异,原因在于这是妈妈自创的早餐。因为是早餐,所以尽量选择简单的烹饪方法以节约时间又能做到营养完善。

这里还是用到面粉,鸡蛋,葱花。鸡蛋打匀,放入少量盐,如果乐意还能放些牛奶增加其松软度,再加入少量面粉和葱花,让面粉和鸡蛋充分搅拌后做到湿度恰当。热锅,放油,妈妈一般会热一下锅,放上冷油之后把准备好的食材倒入锅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食材逐渐加温,不至于爆锅。之后用勺子把面粉鸡蛋摊成一个圆饼。让其凝固后就可以翻个面把火收小,之后就可以出锅了。

至于味道,想象一下,一个字,香。妈妈的早餐,三,隔夜馄饨。馄饨一般家里都吃过,但是隔夜馄饨有没有听过?当然许多人不吃隔夜菜,不过偶尔试试,你会有不一样的享受。第一天晚上把馄饨煮好,之后冷藏在冰箱里,第二天早上取出,这时候原来的汤馄饨经过一夜的放置,水份逐渐被馄饨皮吸收,并且馄饨内的菜肉味又反侵在馄饨皮里,导致馄饨皮软糯味道鲜美,这个早餐的特点就是,快。

苏州和南京给你的感觉的对比是怎样的?

南京和苏州都是江苏省城市,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都是经济发展非常好的城市。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江苏省第一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城市。苏州是江苏重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来以山水 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南京和苏州的对比,简单的分析一下。第一,经济方面苏州人引以为豪的东西,也是一直看不上南京的原因。。。讲道理,要是真的关注近几年江苏的发展你会发现经济上南京人均GDP已经超了无锡,并且是飞速赶超。

要知道南京的人口量和无锡的人口量啊!这个所谓经济第一的位置,省会南京是肯定要占的,自从台湾的连战访共后,南京彻底解除冻结,05年全运会后,国家政策已经开始倾向南京了,你个靠外企,民营企业的地级市如何搬的动大腿?苏州后续的发展可能不如南京,并不是说苏州就不行了。苏州的经济规模和GDP目前依然高于南京,但是苏州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对较慢,发展速度不如从前。

2013-2015年GDP情况如下表:一般而言,现代发达城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高,经济结构越合理,也就更具有发展活力,南京第三产业占比远高于苏州,这是产业方面结构方面的优势,也是近年来南京相对于其他市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经济方面,无论是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的增长速度还是产业结构显示的增长潜力,南京都是优于苏州的。

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苏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创新乏力以及苏州市整体对外资的过度依赖等等因素,在此不再一一展开。第二,城建方面南京的城市建筑集江苏省政府机关单位、军区单位、南京市级单位、科研院所、商业中心、酒店、CBD等形色各异的建筑于一身,鳞次栉比,历史城墙、城门遍布开来,这是城市综合内涵的一种显现,正如人的气质,有的人看去外表光鲜却缺少气质,见识广的人都会明白城市级别低的城市很多建筑大都是居民楼;当你出了南京站,在玄武湖畔看南京山水城一体的美丽天际线,绝佳的壮观与美丽,国内城市罕见;苏州的城市建设无论规模与内涵,于南京相比均有很大差距,可以说不是一个档次,纵观国内,能出南京城市山、湖、江之条件者,唯有拥有山、海的青岛、大连,但青岛与大连城市规模相较南京偏小,建筑以居民楼为主稍显单一,城市内涵不足;苏州的城建相距上海太近,城市无聚集空间,新一期的一线城市苏州落选也有一定道理;三、政治方面:南京是前中国首都,现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顺便说下,目前的中华民国宪法南京依然是首都,台北的邮政及电信区号均是02, 01一直为南京而留;凡台湾官方前往大陆谈判,首先到南京,当前鉴于两岸的政治现实,南京是仅次于北京的政治地位;苏州只是江苏省的地级市。

《红楼梦》里,薛宝钗为什么称呼王熙凤为凤丫头?

因为薛宝钗的年龄可能比王熙凤要大,或者两人同龄。贯穿《红楼梦》全书,薛宝钗不管是玩笑还是严肃,不管说话对象是众姐妹、是丫鬟平儿还是长辈贾母、王夫人以及当着凤姐本人的面儿都叫她“凤丫头”,这是非常不合情理,没有礼数的表现。也与薛宝钗一贯树立的知书达理,奉承讨好贾府长辈们的人设是严重矛盾的。比如她对众姐妹说:“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对贾母说“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对平儿说:“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对邢岫烟说:“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古人十分重视长幼有序,遵循礼法。

宝钗作为一个姨表妹,又是举家寄居依附贾府的身份,加上皇商之家,并不高贵的社会地位,她在《红楼梦》不同版本中,全书称呼王熙凤为“凤丫头”,完全不分时间、地点、场合,这是特别诡异的一个事情。按照正常的礼仪,她称呼王熙凤为“凤姐姐”才是正确的称谓。《红楼梦》因为创作周期长,增删修改幅度大,早期手抄等原因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二版本,其中人物的年龄更是有很多矛盾和争议。

比如仅是黛玉进贾府的时间就有六岁、九岁、十三岁三种主流观点。随便换一个参照人物,所有人的年龄立刻混乱,但是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有趣之处,就像逻辑推理题目一样,真真假假,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今天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宝钗的年龄比王熙凤大”究竟有多少可能。作者多次暗示王熙凤年龄小,两处铁证明确写凤姐是薛蟠的表妹要论证宝钗的年龄大,首先要论证王熙凤的年龄小。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因为身份是管家媳妇,又生了女儿,性格成熟强势,行事泼辣狠毒。所以很多读者认为王熙凤年龄很大了,其实仅从文本来看,好多细节都在暗示,王熙凤的年龄比想象中小多了。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跟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提到了王熙凤,说: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贾琏已经二十多岁了,王熙凤已经嫁给他二年,注意不是两年。两年可能是个约数,不一定是2年,但是作者专门写了二年,应该就是确定的2年整,至少不会超过3年。到了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也提到凤姐的年龄:刘姥姥因说:“这凤姑娘今年大还不过二十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周瑞家的默认了刘姥姥对凤姐年龄的说法,并且特别强调:“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从第一回到第六回,中间大约是过了约有四五年时间,正是黛玉进贾府之后和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一段时间。假设凤姐十五岁成年之后就嫁给贾琏,这时候最多也就二十岁。但是到了第四十九回,作者好像又把这件事给忘了,又把凤姐的年龄降低了,甚至降到了和宝玉、迎春、黛玉等同龄的阶段: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

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这里应该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因为此时凤姐的孩子大姐儿都好几岁了,凤姐不可能还是十五六七岁岁年纪。但是作者为什么非要把凤姐和这些少男少女混在一起这么写呢?或许是在暗示读者,凤姐的年龄和这些人中的某个人是同龄人。迎春的年龄一直没有详细写,但是她作为“二姐姐”肯定是比宝玉大的,按照书中写的宝钗和袭人同岁,袭人比宝玉“大两岁”的说法,这个是约数,具体大几岁后面再说。

再加上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迎春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了,至少也比黛玉大好几岁,又因为黛玉比宝玉还小一岁,所以迎春的年龄应该是和宝钗、袭人更接近的。探春、湘云、宝琴也都比宝玉年龄要小,邢岫烟的年龄也和宝钗相似,因为书中她们俩是不互相称呼姐姐妹妹的,都是“以姊妹相呼”,其实就是直接你怎样,我怎样的说话。宝钗和迎春、邢岫烟年纪相仿,甚至比她俩都年长的证明就是她完全是居高临下的点评两个人,她认为:“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

”一点儿也不像一个妹妹对姐姐们的评价。至于李纹、李绮既然都还没出嫁,应该年龄也不大,她俩不重要就不多说了。继续说回王熙凤的年龄,上面说到作者故意把王熙凤这个已婚已育的女人放在一群少男少女中间,似乎是在暗示王熙凤的实际年龄小,也有可能是在暗示这些少女中有人的年龄其实比较大了。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薛宝钗、贾迎春、邢岫烟,邢岫烟虽然称呼迎春为“二姐姐”,但只是个尊称而已,不代表她比迎春年纪小,她称呼探春也是“三姐姐”,这才是她卑微寄居在贾府的礼数。

但是这个道理,整天用礼教来约束自己,教育他人的薛宝钗好像不懂,她一直在人前人后称呼王熙凤为“凤丫头”,哪怕是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也当着王熙凤的面儿,这实在是太诡异了。但是如果宝钗和王熙凤是同龄人,或者年纪比王熙凤还大一点,那么就完全可以解释的通。古人重视长幼有序胜过嫡庶尊卑上下,身份地位都是次要的,只要是有亲戚情分在,宝钗年龄摆在那里,她完全可以随便称呼王熙凤为“凤丫头”,谁也不会觉得哪里不对。

关于王熙凤年龄小,还有两个铁证,那就是呆霸王薛蟠的年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凤姐给宝玉圆谎,提到薛蟠,说:“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如果这里还可以理解为凤姐对薛蟠客气的称呼,那么到了后来第六十六回,薛蟠听说贾琏纳妾,很开心的说:“早该如此,这都是舍表妹之过。”就是实锤了凤姐的确比薛蟠年纪小。薛蟠说的“舍表妹”不是指别人,正是指他大舅舅家的二表妹——王熙凤。

至于为什么不是大表妹,是因为宝玉曾称呼王熙凤为“二姐姐”,这说明王熙凤家里不但有个哥哥王仁,应该还有个亲姐姐。宝钗到底比薛蟠小几岁?从薛蟠的年龄展开推论结果惊人这里很多读者就要反对了,《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明明写了宝钗过十五岁及笄的生日,人家来京城是为了选秀的,如果她比王熙凤年龄还大,这怎么可能呢?之前我以宝玉、黛玉的年龄坐参照推理过,宝钗进贾府的时候应该是十四岁,比较合理。

但是换一个参照物这个结论就会被轻易推翻。整个清朝选秀女,年龄下线时11岁,上限时20岁,一般是13-17岁,如果宝钗当时真的时十四岁,那么的确时符合选秀标准的。但是如果她是17岁,不但也可以符合这个标准,而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她那么想进宫,后来却没下文了。可能就是薛蟠的人命案子耽误了她当年进宫的机会,第二年再去选就因为超龄刷下来了。

这话要先从袭人说起,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大家抽花签的时候,作者专门写道“香菱,晴雯,宝钗三人”和袭人同庚,也就是同岁。结合第六回宝玉和袭人“偷试云雨情”时提到袭人比宝玉“大两岁”,以及第十九回提到的宝玉在袭人家看到的穿红的姑娘时袭人的“两姨妹子”“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可以得出当时袭人最少也十七岁了。

注意,这一处证据非常有力,因为现存的各种版本的脂本《红楼梦》中都是这么写的,其他人的年龄都有各种出入,但是袭人的年龄始终没有改变过。袭人已经十七岁,宝钗至少也已经十七岁了。那么问题又来了,她既然在十九回已经十七岁,为什么到了第二十一回居然还要过十五岁及笄生日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第二十一回中所谓宝钗十五岁的及笄生日,本身就是个谎言和骗局。

因为这一部分中还有另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那就是作者特别补充了一句话: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宝钗和薛姨妈、薛蟠母子三人从第四回进贾府一来,已经经过了修建大观园、元春省亲、林如海、秦可卿、贾瑞、秦钟等人生病死亡,种种事情,但凡有点判断力的读者都可以发现,这绝对不可能是宝钗自来贾府之后的才过第一个生辰。

那么这么明显的前后矛盾,我们大可先不用管它。再来换一个人物,把呆霸王薛大爷拿过来研究一下:薛蟠的年龄在各个版本中出入很大,以出场年龄来看,甲戌本说他“今年方十有五岁”,蒙府本说他“年方一十七岁”,其它版本都没有具体年龄,多有写他“五岁上就性情奢侈”,有的版本干脆连这个“五岁”都没有。因为早期《红楼梦》都是手抄本,如何增删修改,何人修改都是未知数,所以这个真的不好评价。

但是可以根据薛姨妈、香菱的年龄来推算。第四回介绍薛姨妈“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如果薛蟠十七岁,薛姨妈四十岁,那么就是二十三岁生了薛蟠,其实这在古代都有点晚,但也比较正常。十七岁的薛蟠是个纨绔少年,为了争抢十二三岁的香菱打死了十八九岁的冯渊,剧情设定基本合理。书中介绍宝钗“比薛蟠小两岁”,这个两岁依然是约数,有可能是大三四岁,也有可能是大一岁多,不到两岁。

宝钗不管怎么算,这时候差不多也应该是十四五岁年纪。这样才可以符合“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且薛蟠幼年丧父被寡母溺爱坏了的设定。如果宝钗年纪比薛蟠小太多,那么薛姨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在活着的时候教育她读书认字,还觉得她比薛蟠强多了。而且宝钗年龄太小,也不能符合选秀的标准。这样算下来,宝钗和王熙凤同龄,甚至比王熙凤年长的可能性很大。

假设宝钗必须薛蟠小一岁半,也完全可以说是“小两岁”,也就是十五岁多一点。这个时候王熙凤多大呢?按照冷子兴的说法,她已经嫁给贾琏二年了,那么问题就又来了,王熙凤多大的时候结婚的呢?上面我们假设的是王熙凤十五岁,及笄之后结婚的,但是完全也有可能更小。因为古代女子结婚年龄平均是十三四岁,甚至有十一岁或者更小。

比如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十岁,对十岁就进宫做了妃子,那时候陈后主才十六岁。清朝的时候,官府规定,男子16岁,女子14岁,就可以自行婚嫁,康熙的皇后赫舍里大婚的时候就是13岁。如果王熙凤十三四岁嫁给贾琏,加上冷自兴所说的“二年”,其实也不过才十五六岁,完全有可能和薛宝钗同龄,甚至比宝钗年龄还小几个月或者几天。

就算王熙凤比宝钗大上七八个月,两人同岁的话,宝钗也完全可以称呼这个表姐为“凤丫头”,既不违反礼数,又可以表示关系亲近。以上是按照薛蟠的年龄作为推论导出的结果,这样算起来,薛蟠进贾府的时候也才十七八岁,宝钗和凤姐都是十五六岁,宝玉是十二岁左右,黛玉十一岁左右。但是过了没多久,凤姐的女儿大姐儿就出场了,看样子大约周岁左右的样子,也就是说凤姐十四五岁就生孩子了,虽然看上去不可思议,但是古代这也不稀奇。

康熙皇帝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1640年12月31日的生日,康熙皇帝是1654年5月4日的生日,也就是说孝康章皇后生育康熙皇帝的时候才不过14周岁。这样看上去勉强算是可以自圆其说了,您以为这样就算完了吗?并不是!因为薛蟠的年龄还有问题,他可能并不止十七岁那么小。因为如果按照袭人和宝钗在第十九回已经十七八岁来算,宝钗就要比宝玉大五岁左右,王熙凤十七八岁的年龄,女儿一两岁也更加合理。

那么薛蟠此时,应该已经二十多岁了,他所交往的好朋友赖尚荣三十岁,结义兄弟柳湘莲也和他年龄不差上下,两人互相以兄弟称呼,大约是二十五至三十之间,正好也是破落世家子弟晚婚的年龄。这样算起来,等到八十回结束,宝钗至少也要二十三四岁了,正好可以与《红楼梦》中另一个大龄少女傅秋芳的人设年纪完美契合,印证了傅秋芳就是薛宝钗的影子的说法: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

《红楼梦》里,贾琏作为贾赦的长子,为什么却被称作二爷?

按照中国人长幼排行的顺序来说,在《红楼梦》中贾琏被称为二爷,那么他肯定就是排行老二,也就是说在他上面肯定还会有一个哥哥的存在,但是书中却没有提到。那么具体情况是什么,我们往下看。贾琏在《红楼梦》中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出现,原文如下:子兴道:“政公既有玉儿之后,其妾又生了一个,倒不知其好歹。

只眼前现有二子一孙,却不知将来如何。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从冷子兴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名贾琏”自然是说贾琏是贾赦的大儿子,应该称呼大爷了,但是书中其它地方比如贾探春、贾宝玉叫他琏二哥哥,下人们叫二爷,或者琏二爷,侄儿辈贾蓉等叫他琏二叔,连贾珍都叫他老二,这很明显自我矛盾,难道是作者曹雪芹犯下的笔误吗?其实不然,我认为可能是以下两个方面原因来解释:第一,从贾家整个家族来排行,贾珍为大,贾琏为二。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以贾家为主线的,但是贾家又分为两个分支,荣国府贾源一脉和宁国府贾演一脉。而荣国府贾源有三子,贾赦、贾政、贾敏,他们分别又有贾琏、贾珠、贾宝玉等儿子,宁国府贾演有两子,贾敷、贾敬,贾敷早死,贾敬有一子贾珍一女贾惜春。因为前面我们提过,贾珍叫贾琏老二,而宝玉叫贾琏二哥哥,贾珠又早死,所以从此处看整个贾家家族贾琏这一辈,贾琏很明显排行老二,大家都叫他二爷不为过。

第二,再单从荣国府贾源这边排行来看,贾珠为最大,贾琏自然为二。关于贾珠的描述还是在书中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出现,原文如下: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从这段话中我们只可以看出贾珠不到二十岁生病就死了,很难看出他比贾琏法,但是在后面第四十五回贾琏的老婆王熙凤对贾珠的老婆李纨的称呼大嫂子来看,贾珠确实比贾琏大,贾珠排行老大,贾琏排行老二,大家叫他二爷不为过,原文如下:凤姐儿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

鸦片战争清朝被英国吊打是因为工业打农业,降维打击,同意吗?

严重不同意!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要说工业与农业的力量对抗,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扎根农村,而国民党占据了工业发达的城市,为什么解放军能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有着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统治呢?鸦片战争清朝被英国吊打固然有其闭关锁国,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英国的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其对百姓一直采用奴役政策,留头不留发,要求汉人百姓见了满人必须下跪自称奴才,这样以践踏百姓尊严的粗暴手段维系的统治本身就是历史的倒退!哪怕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于是虚假的繁荣,其统治基础早已岌岌可危!所以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清朝军队不但没有得到百姓的拥护发挥出主场作战的优势,反而有不少百姓给英军通风报信,充当内应,这些“汉奸”固然可恨,但说到底还是清朝的奴民愚民政策埋下的苦果!如果我们仔细研究鸦片战争爆发的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其实在战争爆发之初,英国人对于能否赢得这场战争也没有底,毕竟当时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远超英国,当时的英国国会就是否发动这场战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也仅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开战决议,而且英国政府始终没有正式宣战,仅派出了40余艘战船和4000多名士兵发动试探性攻击,由此也可以看出英国人自己也不认为他们拥有发达的工业基础就能碾压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清朝军队。

即便是鸦片战争结束后,吊打了清朝军队的英国军队也没有继续扩大战争规模,而是见好就收,在逼迫清朝签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就收兵了,因为英国人仍然不敢相信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会如此不堪一击!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鸦片战争的失败绝非因为清朝在工业上的落后,而是因为其奴民愚民的统治早已失去了百姓拥护的基础,就有如建立在沙堆上空中楼阁,一旦遇到外力打击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有人说北宋当时腐朽不堪,但是西夏还是打不过北宋,你怎么看?

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综合国力上看,西夏和北宋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和家大业大的北宋相比,西夏要钱没钱,要人也没多少人。纵观西夏,极盛之时,人口都超不过300万,还不到北宋一路的人口。而且,西夏的地盘偏居于西北一隅,物资匮乏,跟宋辽两个大国比,实在穷太多了。因此,西夏要对抗经济繁荣,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宋,按理来说无疑是以卵击石!但作为小国的西夏却拥有强悍的军事力量,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是个军事天才,其军事手段十分灵活,配合沙漠地形,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战术,不仅让指挥本就不灵活的宋军频频吃亏,就连强大的辽军也在此吃了败仗。

此外,西夏还设有铁鹞子、步跋子与泼喜等特殊兵种,往往在战争中起到很大的冲击作用。由于在军事上的特殊优势,让西夏能支撑自身以弱小的国力与宋朝,甚至辽国在较短时间内开战,并且不占下风。尤其是面对重文轻武,军事体制僵化的宋军,西夏军在巅峰时期更是一再吊打宋军。宋在对夏的战争中,多次惨败。比如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永乐城之战,宋军几乎都是全军覆没,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

武松打虎有功,知县赏了一千贯银子,武松为何不要呢?这一千贯相当于如今人民币多少?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人物,人气很高,为人直爽仗义,是一位好汉。但是我对武松却有另一番见解,在这里正好借着这个问题给大家说一说,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斧正。武松打虎不要钱但是要了“赏”武松去找他哥哥武大郎的时候,路过一地方,名字叫阳谷县,这里有一个景阳冈,关于武松景阳冈打死大虫的故事是耳熟能详的,这里我就不再做赘述。

但是大家可能对这只大虫不太了解。据我所知,这只大虫在景阳冈经常吃人,为祸相邻。你不要以为古代没有手机这消息就传不出去。虽然慢点,但是这里有大虫吃人的事情也逐渐传到了上级领导那里,这让阳谷县的官府很为难,因为这只大虫太过凶猛,一时除不掉,上头逼的又紧,于是这当地官府就悬赏加施压,让当地的猎户必须在期限内完成猎杀,但是时间过去了很久,猎户也被吃了七八个,大虫活的更好了。

就在这一筹莫展的时候,武松来了,武松喝酒,宰了大虫,当武松成为打虎英雄之后,当地的百姓是真心高兴,因为他们不用有生命危险了;猎户们也高兴,他们不不用拼命去完成任务了;官府更高兴,这不仅解决了衙门的大难题,而且还是一大政绩。武松打死老虎后,猎户和百姓高兴,自发的宰了一只羊款待武松,吃饱喝足后,大伙抬着武松,给武松挂上了大红花,高喊着“打虎英雄”,一路热热闹闹的来到了衙门前,在衙门前,县令早就等在了那里,看着这位打虎英雄,县令心里欢喜,当下就要奖赏给武松一千贯钱,这一千贯钱哪来的呢?肯定不是县令自己掏腰包出的,那这钱就应该是打虎的悬赏钱。

应该是当地的猎户和当地有钱人凑的,因为他们是直接受益人,再加上衙门出的,一共就凑出了这一千贯钱。武松自然也知道这钱是哪来的,他拿了这钱,虽然是开心的事儿,但是这三方肯定会肉痛啊。武松为人豪爽,更会做人,他当下做了一个决定,这一千贯赏钱啊,不要了。大家一听,都愣住了,只有县令明白了武松。武松说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尔幸运,打死了这个大虫。

并非小人之能,若何敢受犒赏?小人闻知这众猎户由于这个大虫受了相公的惩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世人去用?”这一番话下来,大家都很受用,县令很高兴,他喜欢武松这样有本事又识时务的人,其实这样的人谁都会喜欢。下面是本段我要说的重点了,就在武松辞赏的时候,县令又说了一句话,邀请武松到衙门里做都头,这时候的细节要注意,武松听了县令让他做都头的话,刚才还大义凛然辞赏的武松,即可跪地谢恩,“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所以说,这武松打虎后虽然没要赏钱,但是确实是要了“赏”的,这“赏”正是县令给的都头。武松心底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武松也有梦想。他是什么梦想呢?据我了解,武松的梦想当然不会是落草。武松和宋江很像他是希望自己能当个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命,光宗耀祖。似乎这样的梦想在当时的人们都根深蒂固了,只不过有时候被生活所迫,但是在内心深处却还是如此的想法,这从宋江后来被招安不选择造反就能看得出来。

同样的,武松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有迹可循的。武松醉打孔亮之后巧遇宋江,当时宋江就问武松今后如何打算的,武松当时挺无奈,对宋江说:“我犯下了大罪,就算遇到大赦天下都饶不了我,只能去二龙山落草了,要是有一天没死,能被朝廷招安,我到时候再来找哥哥。”在这里就能看出来,他和宋江想法一样,被逼无奈落草,等着朝廷招安,心里还是想做一个官,不想做一个“贼”。

武松当了都头之后,去找武大郎,结果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奸情,直到自己的哥哥被他们毒害,武松忍不住了,动手宰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来武松被发配到了恩州,在这里武松没少受施恩的恩惠,当然了武松也帮他赚了钱,摆平了生意上的竞争对手。对于钱,武松还是不太感冒,但是面对施恩的爹时,武松的态度不一样了。面对施恩的爹,这位牢城官营的宴请,武松心虚了,又一次谦虚恭敬起来,说道:“我是阶下囚,哪敢跟您对坐呢?”面对官的时候,武松与平时判若两人,这正是他内心对当官的向往,哪怕在他身为阶下囚的时候,这样的愿望还是保留着。

后来面对蒋门神后台张督监的时候,武松开始是无所谓的样子,仅仅一拜而已,并不曾有其他举动,但是听到张督监说让武松跟他混的时候,武松觉得他又有机会“重新做人”,有机会光宗耀祖了,于是武松赶紧跪下,说道:“小人是个牢城营内的阶下囚,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坠镫,奉侍恩相!”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到,武松对当官光耀门楣的向往,但是一次次武松的美梦都破碎了,甚至走上一条不归路,他的愿望直到被招安征方腊的时候,断了臂膀,这才幡然醒悟,那宋江却直到死都不曾醒悟,这也是武松幸运的地方。

武松之所以不要钱,第一,因为他想交好县令;第二,他不太看重钱,毕竟是江湖人。第三,相比钱来说,他更看重都头。如果没有武大郎的事情,或许武松会在官场有所作为吧。不过那样的官场,武松能走多远呢?一千贯相当于人民币多少?当时的一千贯,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究竟当时打死猛虎,悬赏给的一千贯,购买力如何呢?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暂且先用当时的米价来给大家算一下吧。

宋代的时候,一斤实际是640克。为了方便,咱们下边就称为宋斤吧。根据梦溪笔谈卷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可以算出当时的一石米大概是92.5宋斤,合59200克,即今天的59.2公斤。现在的大米最普通的也得3元一公斤了吧。一石米换算成今天也就是177.6元。北宋的时候大米大概300-700文浮动,但是到了南宋的时候一石米就得2贯左右。

这个价格浮动还是比较大的。咱们就取一个中间值吧,就算一石米1贯来算。1000贯就是1000石米,也就是1000*177.6=177600元。还有算法是按照银价来算,但是那样算的话我觉得不是很准确,当时的银子价值和现在银子的价值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其实大米也是有差距的,比较产量和人口不一样,所以说精准的数据是无法算出来的,而且《水浒传》里的价格体系比较乱,因为林冲当年买刀也是花了1000贯,也就是说他177600元买了一把刀,不知道回家后会不会和媳妇吵架呢?要知道他的工资一年才200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