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是舌上音,也是中古音。抹茶起源于隋唐时期,在很多古籍中也能找到中国古代“抹茶茶道”的记载。豆香的茶有哪两类茶?普文为大家讲述豆香味的茶主要是那几类茶常见,以下大类茶品。如果是唐明皇改「荼」为「茶」,是不是以此会意「草木中人在采茶」?「茶(荼)」字发音在全世界的传播中国是「茶」的故乡,西方和东亚、南亚等很多国家语言中从「茶」的发音,都来自汉语。

抹茶是茶做的吗?

总体来说,抹茶是用茶叶做的,但是我们现在市面上经常用的抹茶粉,大部分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抹茶。抹茶最简单来讲就是用天然石将茶叶磨成粉末状,品用时需要倒入热水泡开,现在在茶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刷子,一个小碗的那个,也就是抹茶茶道,现在也经常作为制作点心的原材料。但是正宗的抹茶绝对不是只有将茶叶研磨成粉一个步骤,从培育到蒸汽杀青、烘培干燥、碾茶研磨,工序非常繁杂。

而且作为原料的茶叶有很高要求,不是所有的茶都能做抹茶,茶农栽培的时候还要注意遮阳防暑,经过层层把关最后筛选出来的茶才能成为抹茶的原料。现在最正宗的抹茶仍然要用天然石进行研磨,去日本最著名的抹茶产园,还依旧能看到这种工具。现在提到抹茶就会想起日本,但是抹茶最开始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抹茶起源于隋唐时期,在很多古籍中也能找到中国古代“抹茶茶道”的记载。

日本镰仓时代的时候,随着遣宋僧人回日本,将抹茶的品用和制作方法也一并带了回去。到了明代,中国不再流行抹茶,改直接冲泡茶叶,废弃茶渣,而日本则一直流传下来。所以真正的抹茶粉就是用茶做的,而且因为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色泽翠绿,香气持久,口感醇和。现在日本有很多有名的抹茶生产地,比如说宇治,有好多甜点都说自己用的是宇治抹茶。

如何懂茶,爱茶,尊重茶?

说到懂茶,爱茶,我们潮州人对凤凰茶有特别钟爱,也深受海内外潮人青眯喝工夫茶跟吃饭一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断。不论有没有客人,套茶具摆在厅堂茶矶上。约几个朋友外出旅游,带一套工夫茶具,一张三色布,到什么地方休息一下,都要冲泡茶来喝。早上几个羽毛球友一起打球,离不开食茶。拜祖敬神茶叶必备之一,茶在前酒在后,说明茶在潮州人生活之中地位高。

有哪些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茶?

大家好我是茶人小赵,土生土长安徽人,在合肥经营一家自己的茶行。安徽是产茶大省,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就有三个,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除了这三款名茶之外,安徽还有很多名优绿茶。安徽淮河以南的市县,几乎都有一款拿的出手绿茶。比如,舒城小兰花,庐江白云春毫,天柱剑毫,桐城小花,岳西翠兰,二祖禅茶,天华谷尖,金寨翠眉,施集毛峰,半塔小兰花,西涧春雪,霍山黄芽,岳西玄月,屯溪绿茶,休宁松萝,金山时雨,敬亭绿雪,广德白茶,广德黄金芽,黄花云尖,顶谷大方,太平猴魁,雾里青………名茶太多,但是如果说不出名,还特别好的茶,我说几款,在本地喝的人多,但在外地知道的人少的茶叶1,霍山黄芽2,舒城小兰花3,岳西翠兰这三款茶,在产地和省会合肥,喝的人特别多,评价也很好,但是在外省的名气和销量都不是太大!茶友们,你们喝过吗?你们觉得怎么样?。

有豆香味儿的茶叶究竟是哪种茶?

感恩提问者,普文是原产地茶山经营者,对您的问题做个人解答,有豆香味儿的茶叶究竟是那种茶?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主要有两类能产生豆香味的茶品,这是茶叶发酵程度与高温工艺造成。豆香的茶有哪两类茶?普文为大家讲述豆香味的茶主要是那几类茶常见,以下大类茶品。1.绿茶绿茶中品类比较多,制作工艺主要是四种,①炒青②晒青③蒸青④烘青。

这几种工艺都能出豆香味的茶。2.黄茶黄茶的制作工艺比较特殊,在茶叶杀青后闷黄,再高温烘干。鲜叶前期几乎无发酵,在高温烘干后,仍然能产生清爽的豆香味。这两大类中主要的茶品其实绿茶在各大产茶区都有明显的绿茶品都能出豆香味。普文列举:浙江产区:龙井、安吉白茶、五羊春雨、惠明茶等。福建产区:天山绿茶、石亭绿茶等。

云南产区:云雀、银丝绿等。贵州产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四川产区:蒙顶甘露、雀舌、峨眉毛峰等。安徽产区: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河南产区:信阳毛尖、金刚碧绿等。山东产区:日照绿、崂山绿等。江苏产区:碧螺春等。不再一一讲述,湖北、湖南等产茶区,只要产茶地区就有绿茶。留给茶友们去补充吧。黄茶的主要产区的品类:四川产区:蒙顶黄芽等。

安徽产区:霍山黄芽、皖西黄大茶等。湖南产区:君山银针、沩江白毛尖等。浙江产区:平阳黄汤等。其余的广东等产区就不在一一说明,同样留给茶友们!总结出现豆香的茶品,主要取决于制作工艺及茶青的发酵程度。发酵程度越高的茶品,越不可能出现豆香味,而制作工艺来说,必须经过高温干燥的一步,晒青做不出来这样的香型,唯一能接近的话,高温杀青使茶青过干燥。

“茶”字是怎么来的?它是如何演化的?

简版结论:(注意这个回答涉及一些音韵学知识,因为不讲的话,就讲不清楚「茶」字怎么来的)1、「茶」和「荼」本一字分化,就是形声字,从「艸」,「余」声。这个「余」声是指古音,也即汉语音韵学中的所谓的「喻四归定」。如:「涂」从「余」得声,是古音谐声。2、「cha2」在魏晋以前跟「荼」的读音一样,类似福建闽南语的发音,福建闽南语也就是英文「tea」之词源。

这也就是汉语音韵学中所谓的「古无舌上音」。如:「姚、逃、兆」,都从「兆」得声。「逃」从「兆」的上古音,也即舌头音得声,「姚」的声母喻三,是从「兆」的中古音得声。『兆』是舌上音,也是中古音。『茶』是舌上音,『荼』是舌头音,今之舌上音古读舌头音。简单的讲一下这个音变关系: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分为「喻三」和「喻四」在上古汉语中没有,「喻四」来源于舌头音「端、透、定」三纽,「喻三」来源于「匣母」。

这是民国音韵学家曾运乾首先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汉语中没有,是从舌头音「端、透、定」三纽中分化而来的。这是乾嘉学者钱大昕的发现。 南方方言闽南语、潮州话等,是最能体现「古无舌上音」的方言:福建话是最能体现「古无舌上音」现象的汉语方言,「茶」字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3、从古人的的经文注解看,「荼(tu2)」的本义指「苦味植物」。

唐宋以后,饮茶之风兴起,将「荼(tu2)」字简省了一笔,造「茶」字,专门表示「苦味植物茶叶」。这种「一字分化」的造字方法在汉字中很常见,比如:「陈、阵」「大、太」「刀、刁」都是。略微改变本字的字形,造一个新字,承担本字的一部分职务。目的使得汉字能更准确的记录汉语,不发生歧义。----------------------------------------详细的论证:《说文》有「荼」无「茶」,「荼」字以「艸」表意,从「余」得声,《說文》:荼,苦荼也。

从艸,余聲。徐鉉注《说文》:此即今之茶字。「荼」的本义是「苦味植物」,引申义「痛苦」从古人的经传注解来看,「荼」的本义可以指很多「苦味植物」以及「野草」:《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毛傳:「荼,苦菜也。」《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韋昭注:「荼,茅秀也。

」《詩‧周頌‧良耜》:「以薅荼蓼。」孔穎達疏:「蓼是穢草,荼亦穢草。」「茶树」也是苦味植物,「荼」也可能包括「茶」,东汉成书《神農本草經》中的「荼」一般认为就是指的「茶叶茶树」《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人类喜欢食用的果蔬,成熟以后都有甜味,所以人类天然喜欢甜味的糖,所以「甜」可以表达愉悦、欢喜的意思,「甜心、甜蜜」等等。

有很多有毒植物都是「苦味」,所以人类天然不喜欢苦味,苦味带给人类痛苦,所以,「荼」在古汉语中也引申表示痛苦。如:荼毒、涂炭生灵《書‧湯誥》:「爾萬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孔穎達疏:「《釋草》云:『荼,苦菜』此菜味苦,故假以言人苦;毒,謂螫人之蟲,蛇虺之類,實是人之所苦;故併言荼毒,以喻苦也。」「甜、苦」其实是人类判断食物是否有毒的一个捷径。

「甜、苦」分别表示「愉悦」和「痛苦」的隐喻,似乎不分文化和地域,遍布人类所有的语言。如英文中称喜欢的人或者孩子为「sweet、honey」。传世文献——「荼」始见于小篆;出土文献——「荼」始见于战国楚简《说文》以小篆为本,《说文》小篆的「荼」:从出土材料来看,「荼」最早见于战国楚简:上博楚简中的「荼」在上博楚简《子道饿》的第四简、第五简中,「荼」都是表示其引申义「痛苦」:引自:马承源. (200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 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27(第四简)、128(第五简)大约在唐代,「茶」从「荼」中分化出来,专职表示「茶叶」「茶叶」在唐代以前有很多称谓,如:战国《尔雅》:槚,苦荼。

西汉《方言》:蜀南人谓荼曰蔎唐代《茶经》:一曰槚,一曰蔎,一曰茗,一曰荈从文献来看,普遍认为「茶」字的形、音,是中唐以后确定下来的。唐代陆羽《茶经》开篇即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又言「茶」字出自《开元文字音义》(此书已经散佚):「从草,当作『茶』 ,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 ,其字出《尔雅》」。唐人白居易〈香爐峰下新置草堂詠懷題石〉:「架岩結茅宇,斫壑開茶園。」,又据清代学者顾炎武的音韵学考证:「茶」字之音、之形。始于中唐:《唐韵正》卷四:荼,宅加切,古音塗。按:荼荈之荼与苦荼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下始有今音。

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日知录·茶》: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陆羽所说的「茶」字所出的《开元文字音义》,是唐玄宗李隆基编纂的,是唐代的标准字体字书。《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玄宗《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但此书已经散佚。唐兰先生先生称《开元文字音义》的起到的「书同文」作用,堪比秦始皇。故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认为是李隆基将「荼」字去掉一笔变为「茶」字,姑备一说吧!另外,有些文献也记载「茶」字始见于汉代,也即唐人颜师古注《汉书》中的「茶陵」「荼陵」,在汉代「茶、荼」二字似乎可以通用。

但是,到唐代「茶、荼」二字,才各有所专,不得相混。更详细的可参:万献初先生博客文章《“茶、荼”的音义》——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34f2be0102wqaq.html所以,说「茶」字始见于唐代比较靠谱一点。如果是唐明皇改「荼」为「茶」,是不是以此会意「草木中人在采茶」?「茶(荼)」字发音在全世界的传播中国是「茶」的故乡,西方和东亚、南亚等很多国家语言中从「茶」的发音,都来自汉语。

从这些发音可以窥见茶的传播路径:引自:郭孟良. (2003). 中国茶史. 山西古籍出版社.页5-6可见荷兰、英国、法国语言中的「tea」的发音,其实来自福建方言,接近「茶」的上古音「荼」。前面说过,福建方言保留一些上古音发音。日本、葡萄牙、印度、俄罗斯等国「cha」的卷舌发音。来自广东话的发音,上文说过,zhi、ch、sh这样的「卷舌音」是中古音才有的。

中国是谁最早发现的茶?最早的茶是什么茶?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中国人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民族,那么谁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吃茶叶螃蟹”的人?茶书上多半会给到我们“神农说、达摩说、陆羽说”等经不起推敲的解答。(内容不在此赘述,可上网搜索)经多年的资料收集,文献的考证,我大胆推理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时间,决不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神农,也不是南北朝的达摩,时间应可推演到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便已开始使用并栽培茶叶

距今7000-8000的跨湖桥遗址中,一颗先祖采集而来的茶籽与橡籽、陶器等新石器时代人类遗物一同出土,其中一个陶罐中还整齐摆放着各种无法辨认的树叶。距今6000年前的余姚田螺山古人类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稻谷壳堆,各种石器,陶罐,以及山茶属树根,经专家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机构的检测鉴定,认为这些古树根乃人工栽培茶树的遗存。

这些重见天日的古代遗存为我们绘制出一张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先祖们收获着自己播种的稻米、茶叶,与采集来的野菜、野果一同烹煮,在日落时分,族人围坐篝火一同享用美食,分享着一天的经历。中国人的先祖远在采集时代便已养成利用茶的习惯,这片神奇的树叶庇佑着中华民族的健康,被历朝历代视为“治病良药”。我们所信奉的“茶祖神农”——神农帝,并非是指五千年前的某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先祖用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传承下来的”智慧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