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唐代陆羽著《茶经》,这是一本堪称全世界最早的茶的百科全书,是对当时喝茶方式的一个总结,并且把茶文化提升到了“茶道”的高度。《茶经》是唐代中叶时期的著作。比如,古代人到底是怎么喝茶的?宋代的“点茶”、“斗茶”,是怎么回事?“煮茶”和“煎茶”,有什么区别?唐人的“末茶”,如何变成了日本人的“抹茶”?现代人的泡茶法兴起于何时、如何演变而来?这些问题,她都通过详尽确凿的资料,一一进行考证、核实。

中国茶文化怎么样?

这么深厚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真的是瑰宝啊~在茶圈里面,“廖宝秀”三个字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茶器方面有什么问题找她准没错,她只要提供了回答,一定是最靠谱的。廖宝秀1979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是器物处研究员。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约有2万5千件瓷器,她埋头于陶瓷器中,一研究就是近40年,“可以说这两万多件瓷器,我基本上都上手过。

”中国人饮茶史上许多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是经由她的研究,才得到解答。比如,古代人到底是怎么喝茶的?宋代的“点茶”、“斗茶”,是怎么回事?“煮茶”和“煎茶”,有什么区别?唐人的“末茶”,如何变成了日本人的“抹茶”?现代人的泡茶法兴起于何时、如何演变而来?这些问题,她都通过详尽确凿的资料,一一进行考证、核实。

今年年初,北京故宫出版社出版了《历代茶器与茶事》,是她三十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结集,借此机会,我们和她好好聊了聊茶,了解了我们祖先的传统,今人的传承。清雍正 茶器一组 唐 茶器一组自述 廖宝秀 编辑 石鸣我最早是对陶瓷感兴趣,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后,一直都在研究陶瓷。陶瓷器里面有很多都是茶器,我自己喜欢品茶,对茶文化又有兴趣,所以就顺便研究了茶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约有2万5千件瓷器,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宫旧藏,大约有2万4千多件。我不敢说这些瓷器我全部都上手摸过,因为有一些同样品类的器物,譬如说明代宣德年制青花缠枝莲纹瓷碗,可能有一二百件,我们只从里面选最好的来展览。但是清点的时候会上手。可以说这两万多件瓷器,我基本上都上手过,有的不止一遍。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青山水白地茶钟明万历 斗彩花鸟纹提梁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日文导览。

那是1980年代,那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不会明确说明,某个器物是作什么用途。所以我常常会遇到客人问我说,这个碗是作什么用?是饭碗呢,还是茶碗?这个杯子是作什么用?是用来喝酒呢,还是喝茶?所以最早的研究初衷,是想要了解清楚,这些器物原本的功用到底是什么,来解答客人的疑问,也是我自己的疑问。清雍正 《活计档》书影后来,我主要是看到了现藏于中国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养心殿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这是清宫的制作档案,清宫不管做什么,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东西,譬如说今天皇帝命令臣下要去裱一张画、用一个钉子,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就像流水账一样。从这个档案上,可以看到都制作了哪些茶器,有茶壶、茶碗,也有茶钟、茶盘、乾隆茶具(茶赢、茶棚)等。清道光 《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北京故宫有一套各宫殿的陈设档案,就是说,各个宫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陈设了什么物件,都有一本档案来详细记录。

其中有一本叫做《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这个档案里记载的,全部都是存放在乾清宫端凝殿的器物。溥仪出宫后,清宫善后委员会要清点故宫的文物,用《千字文》来为每一个宫殿编号,端凝殿编为“列”字号。端凝殿陈设的“列”字号文物“列”字号的陈设文物后来全部迁移到了台北故宫。这样一来,相当于文物的实物保存在台北故宫,记载实物的档案保存在北京故宫。

拿实物和档案一对照,我们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件器物的名称、用途到底是什么,其中哪些是茶器。中国人的茶文化传统的发展,从有史可考的历史来看,有两个最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是唐代陆羽著《茶经》,这是一本堪称全世界最早的茶的百科全书,是对当时喝茶方式的一个总结,并且把茶文化提升到了“茶道”的高度。另一个转折点,是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喝散茶,也就是直接用茶叶泡茶

现代人的喝茶法,正是近似这种喝法。明万历四十年 宜兴窑紫砂时大彬款鼎足盖圆壶明太祖的改革影响非常巨大,唐代以来流行了500多年的末茶、团茶迅速没落了。以至于明代本朝的学者,读到宋代文献中“茶筅”等名词时,就已经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更不要说后世现代人对唐宋时期喝茶状况的陌生了。可以说,茶文化的变迁,和茶制有紧密的关联。

茶的制法改变了,喝法也就改变了,饮茶使用的器物——茶器也跟着改变。这也是我从器物入手,研究茶器文化的一个好处。你可以从器物的造型入手,结合古代典籍、绘画,一步一步反推过来,复原古人制茶、喝茶的步骤、场景、方法。唐 骊山石茶器一组十二件唐《宫乐图》,描绘宫廷仕女们饮茶、饮酒、听琴唐代人如何喝茶?唐代人喝茶,常常以“碗”、“瓯”、“盏”为度量单位,而不是现代的“杯”,这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唐诗里读到,茶在喝之前,要“焙”,要“碾”,这都是指什么?其实,陆羽《茶经》里面,对这些问题都有非常完备的记述。

这部书三卷共十章,对于如何采茶、如何制茶、有哪些茶器、如何煮茶等基本问题,都是专列一章来讲述。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萧翼赚兰亭》线绘图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

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碎茶和碾茶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

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因此,唐宋诗人常以其象形,将二者合称为“圭壁”。唐诗中“圭壁相压叠,积芳莫能加”,描绘的就是把饼茶碾成末的过程中,散发出茶香的场景。唐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唐 白釉印花茶碾到了晚唐,圆形饼茶又被称为团茶。

可以看成是后来宋代兴盛的团茶的先行。专供北宋宫廷的龙凤团茶,是在精制好的团茶表面加印龙凤图案,价值极其珍贵。欧阳修在朝廷里做官做了二十年,才被皇帝赏赐一饼,还是四个人分。大凤团及小龙图茶图传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卷(局部)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茶制和茶风,又发展出了自己的变化。其中,和唐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宋代发展出了“点茶”。

同样是喝碾好的茶末,在“打茶”(搅拌茶末)这一步,唐代的喝法是把茶末投入到烧着水的茶鍑中,在茶鍑里搅拌,再把搅好的茶舀入茶碗。到了宋代,变成直接在茶碗里搅拌——茶末不是投入茶鍑中,而是事先放在茶碗内,向茶碗内注入沸水,再使用茶匙或茶筅在碗内搅拌,最终成为一碗待饮用的茶。这种喝茶法称之为“点茶”,“点”,就是注水的意思。

因此,从茶器上看,唐代的茶碗多为宽口,约15公分,碗身较浅,因为是从茶鍑里面把搅拌好的茶直接舀过来。可是到了宋代,茶碗的高度就升高了,因为是在茶碗里打茶,要防止茶汤在搅拌的过程中溢出来。左为宋代茶碗,右为唐代茶碗正是因为有了“点茶”法,在此基础上,北宋中期以后兴起了“斗茶”。“斗茶”斗的主要就是点茶时“点”的水平。

就像我们今人打鸡蛋一样,用力击打蛋液,会在蛋液表面形成一层泡沫。“点茶”的时候,用力击拂茶汤,同样会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层茶沫,宋人称之为“汤花”。击拂茶汤的时机、力度和手法,都会影响这层汤花的形状和密度。京都建仁寺“四头茶会”上的点茶斗茶时,有一个标准叫做“咬盏”,指的是茶沫汤花在茶汤表面形成均匀一层,覆盖整碗茶汤,和碗壁不分离。

如果汤花不能覆盖盏面,现出茶汤,斗茶便落了下乘,宋人称之为“云脚散”、“水脚散”。苏东坡曾经写诗道,“水脚一线争谁先”,描绘的就是斗茶的场景,看谁的茶末汤花“咬盏”的时间长,能坚持更久。左为咬盏,右为“云脚散”、“水脚散”北宋时期,“斗茶”曾经风行一时,成为一项人人热衷的狂热赛事。范仲淹写了一首《斗茶歌》,脍炙人口,里面讲到,斗茶斗胜者,可“赢得珠玑满斗归”。

“斗茶”的盛行,也影响了人们对茶碗的审美。陆羽《茶经》里面讲到,青瓷类冰,白瓷类雪,是所谓“冰瓷雪碗”。在宋代,平时喝茶时,仍然沿继唐代,使用“冰瓷雪碗”。然而,斗茶的时候,讲究茶色以白为贵,所以要使用黑釉茶碗,因为深色的釉色能够充分地衬托茶色。北宋 建窑黑釉兔毫茶盏宋 建窑黑釉鹧鸪纹茶盏因此,黑釉茶碗——也就是日本人说的天目茶碗——在宋代大大流行起来。

其中,建窑紫盏又最受推崇,并发展出一套讲究“兔毫”、“鹧鸪”、油滴、曜变的体系。宋 建窑黑釉窑变(曜变)斑纹茶盏宋 建窑黑釉鹧鸪(油滴)斑纹茶碗这种审美偏好以及宋代的“点茶”法,后来流传到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日本的末(抹)茶道和煎茶道,继承的正是唐宋时期的饮茶传统。日本明治时代 煎茶提篮茶器组明·仇英《东林图》局部,描绘了明代文人品茶场景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团茶的制作工序劳民伤财、耗费奢靡,下令废团茶,改喝叶茶(散茶)。

这是我们茶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变。从此之后,中国人喝茶的方法,就从唐宋以来的打茶、末茶,改为了泡茶,延续至今,已500多年。明永乐 甜白茶钟明嘉靖 白釉暗龙花茶钟喝饼茶、团茶时必不可少的器具——茶臼、茶碾、茶磨、茶罗、茶筅、茶勺等等——都消失不见了。茶碗的尺寸也开始变小,明、清的时候,喝茶用的茶碗口径是12公分,茶钟口径是10公分。

因为不再需要打茶,为呈现茶沫汤花效果的黑釉茶盏也不流行了。明代新兴的泡茶器皿是宜兴紫砂或者朱泥茶壶,以及白瓷茶钟(茶杯)。这种壶、杯的基本搭配组合,一直沿用至今。明 宜兴紫砂梨皮壶因为泡茶法是直接把茶叶投入茶壶,用沸水冲泡,那么茶壶的材质、大小、好坏,都会影响茶味。因此明人特别讲究茶壶,认为紫砂壶最好,“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喝茶的茶杯则讲求用白瓷,因为白瓷能看茶色。明代绘画上面画的茶器,大部分都是白瓷茶杯,也有不少是青花或者五彩,但是内壁大多是白瓷,就是这个道理。明·唐寅《事茶图》局部到了清代,茶的饮法和茶器形制基本都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变化。不过,康雍乾三朝皇帝非常爱好饮茶,清朝最盛时期的茶器,在釉色、装饰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譬如说珐琅彩瓷,以及一些单色釉,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花卉纹茶碗清雍正 珐琅彩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清雍正 霁青茶壶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长春绿地茶碗一对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双喜白地茶壶一对清乾隆 磁胎画珐琅彩西番花黑地茶钟廖宝秀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很早就在致力于推广传统茶文化。1984年,我们曾经出版了一本《三希堂茶话》,专门介绍了茶的历史。

我写了第一篇谈茶的文章《茶的冲泡方法》,介绍了如何冲泡台湾绿茶、青茶、红茶,细说了常用的茶具。2002年,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策过一个展览,叫做《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为了准备这个展览,我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不少上述谈到的问题。做这个展览之后,引出了更多的关于饮茶史方面的问题,我从此之后就有做不完的研究。

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会去查很多资料,没有找到根据的,不能随便定名,因为没有把握。经过切实的考据之后,史料、实物都能对应得上的,我才敢下结论。明《十八学士图》比如我最近看古画,发觉古画里面,茶席上面的茶食大部分都是新鲜水果,而不是像我们今天习惯的这样,是干果和点心。明代的茶书里面,讲到茶器用具的时候,有一种用具被包括在内,就是“运锋”,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水果刀,用来切水果。

这个很有趣。不过我现在还没来得及深入去研究。从我的研究来看,清代的茶人似乎没有明代那么多。明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江南一带,都很爱茶,写了很多的茶诗,画了很多的茶画。这些明代江南文人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影响了乾隆皇帝。乾隆茶舍试泉悦性山房遗址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回京以后,就模仿无锡的竹炉山房,在玉泉山静明园复制了一间“竹炉山房”,又在香山盖了一个“竹炉精舍”。

他访问了苏州的“寒山千尺雪”,回京以后,在不同的地方盖了三个“千尺雪”。这些茶室空间,他陆续盖了将近20个,装潢简洁素朴。里面放置的,是他个人专用的茶器,也和清宫惯用的华丽彩瓷不同,用的是素雅的宜兴茶壶和竹茶炉。这都是遵循明代江南文人的趣味。清乾隆 青花、描红三清诗茶碗他还谕令调配“三清茶”,“三清”指的是梅花、松子和佛手,其实是一种无茶之茶。

喝的时候,有时会加入真正的茶叶,比如龙井。他还有一种御制的茶叫“荷露茶”,指的是泡这种茶用的水,必须是荷叶表面收集的露水。我从典籍里面把“三清茶”的配方、制法复原出来,如今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享用这种茶了。明·文征明《茶事图》局部201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位于嘉义太保的南部分院做了一个茶文化的常设展,叫做《芳茗远播——亚洲茶文化》。

在这个展览上,我根据明代文征明和陆师道的茶画,复原了一间明代的茶寮。明代很多文献里面都提到说,一人品茶得神得幽,两三人品茶得趣得味,七八人喝茶那就叫施茶,不叫品茶了。因此,我在展览上摆了一个现代茶席,上面只有四个杯子,这个理念也是来源于明代人。廖宝秀根据古画复原的明代茶寮我觉得,今天人的生活跟古人的生活其实没有两样,我们只是古人生活的延续。

唐代人是如何饮茶的?

文物奇谈:唐代喝茶加盐姜,推崇烂泥堆里的野茶种,风气源自和尚最爱喝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其他国家的饮茶习俗绝大多数源自中国。早在远古时代,神农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在唐代,产茶区已覆盖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等13个省份,在当时,饮茶之风远胜前代,成为十分流行的社会风俗。

唐人饮茶与今天大相径庭,茶叶需先制成团状茶饼,饮前必须烹煮,时称“煎茶”,同时,还需要加入盐、姜等佐料调味,此习俗在北宋曾被大量文献记载,更需配有专门的茶点。陆羽的《茶经》认为,野茶最难得,“野者上,园者次”,生于烂石沃土、岩洞烂泥中的尤为可贵。此外,唐代人还格外重视用水,《煎茶水记》将天下水分为二十等,山泉为上,江河次之,井水最差,虎跑泉的名气就是起自唐代。

喝茶养生是怎么回事?

谢谢邀请。这已经是现代人心中的一个“养生定论”了,喝茶养生,饮茶长寿;对于“茶”这种比较特殊的饮品,经常饮用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又存在哪些风险?经常饮茶,如何做可以规避相关安全问题?一篇“饮茶之文”,希望大家可以多从实际角度出发,喝健康的茶,吸收更多的营养,将饮茶这件事当成“闲情逸致的享受”。经常喝茶,是否可以养生?在我看来,饮茶一事的确可以帮助身体“养生、保健”,当然前提是“正确饮茶”。

增加饮水量:这是喝茶给我们带来的“最实质性好处”,很多人存在“饮水不足”的问题,靠“茶 水”的配合可以美化白开水的味道,以此增加每日的饮水量。饮水量的刻意增加,必然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排便,维持健康体温,预防相关干燥表征,是一件好事。净化口气:这同样是一则“实质性好处”。有些人存在“口臭”的小毛病,适当饮茶,用茶叶的清香来弥补口臭味道,也是不错的事情。

饭前适当饮“淡茶”,还能增强食欲:茶叶中含有一定量的鞣酸、茶碱等物质,饭前摄入可以增强食欲,让我们变得更爱吃饭;在干燥且温度较高的春夏季节,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代替吸烟、饮酒等不健康习惯,修身养性:生活中有很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却有很多人依然再坚持,例如吸烟、饮酒、久坐等习惯。用饮茶这件事代替他们,对身体是一种收获,对健康是一种负责,实为“善举”。

当然,请明确,喝茶不能治病,它不是药物:茶叶,只是一种饮品,它不存在任何治病的“功能”,饮茶和降血压、抗癌等词语并没有关系。茶叶中的某些成分在动物实验中的确体现出了降血压、抗氧化等一些作用,但动物实验中投放的“某种功效物质的剂量”很大,普通人靠喝茶并不能摄取等量的“功效物质”,所以“治病理论”根本不成立。

饮茶,是件好事,但要注意细节:喝“淡茶”:越浓的茶,口感一定会更加“刺激”,但其中所含的鞣酸、茶碱等物质的量也会更大,饮用后会对胃肠造成更大的刺激,甚至会导致出现胃疼等问题。而且,浓度过高的茶饮口感不佳,苦涩感会让心情变得不美好。饮用淡茶水,不给身体增加额外的刺激;将饮茶当成一种爱好,拒绝过分吹捧。注意“饮茶时间”,比较推荐“饭后饮用”:综合来看,推荐大家在饭后饮茶,避免由于空腹饮茶给胃肠增加刺激,增加“醉茶现象”的发生风险。

饭后半小时,泡一杯温茶,促消化,美化心情,不失为“饭后的一种享受”。注意饮茶温度,适中才安全:泡茶温度不做强调,但“饮茶温度”需要严格注意。喝接近于体温的茶饮,最高温度不建议超过65摄氏度,不给身体增添麻烦。喝茶,一种“惬意的养生方法”,推荐尝试,但不可盲目“行动”。科学看待,适当饮茶,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饮茶之事中获取“幸福”。

唐代茶人是如何蒸青制茶的?

唐代以前,制茶的方式都采用晒或烘的方式,因采摘的茶叶只经过简单的处理,使茶叶泡出来有着青苦味。到了唐代,经过反复研究,成功的创造了“蒸青法”,利用水蒸气蒸发掉茶叶中的酶活性,使茶叶具备了色深绿,汤浅绿,茶底青的特征。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子、封之、茶之干矣。”的制作流程。

1.采茶:一般在二三四月间采摘,这个时段茶叶鲜嫩。采摘茶叶要及时。避免时间过长影响口感。2.蒸茶:将采摘好的茶叶放在蒸茶器具上烧水蒸,去掉茶叶的水分及青苦味。3.捣茶:将蒸好的茶叶趁热用木根捣碎,但也不用太细碎。4.拍茶:把捣碎的茶叶放到模具(方形或圆形)中压好、形成茶饼,晾干中间穿孔。5.烘焙:把模具里的茶叶进行烘培,选择合适温度,把茶叶焙成金黄色。

茶文化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感谢头条邀请!终于看到一个好问题了,好好作答,欢迎讨论。首先,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并不是说写了两本书,做了两首诗词,就叫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百度里面的总结。翻译成白话,小到个人的吃喝拉撒睡,大到政权更迭,上天入地,发生的所有事情,产生的影响等等,这就是文化。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是文化,方言俚语是文化,风俗习惯是文化,杀猪宰羊是文化,诸如此类。其次,茶文化是对于与茶相关的所有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种茶喝茶是文化,夸茶骂茶也是文化。茶文化的形成,从人类发现茶树,品尝茶叶就开始了,中国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上到三皇五帝时期的事情,茶能解毒,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文字记载,远古时期,物质精神文明有限,没有文字记载,这传说也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接下来,出生在大唐开元盛世的茶圣陆羽,遍访茶园茶山,作成了《茶经》这部茶文化历史中的重要著作,系统地对茶进行了归纳总结。大唐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没有足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和支撑,茶文化也很难得到发展。起源自唐朝的茶马互市,是吃肉喝奶的游牧民族和中原茶叶文明的一次历史性的相逢,如果说此前的茶还只是文人骚客、达官显贵的一点口舌之欲的话,茶叶对游牧民族的健康价值,以及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让茶叶成为了此后历朝历代的重要收入来源,被赋予了经济的属性。

宋朝的经济更为发达,喝茶斗茶是上至皇族下至布衣百姓的乐趣了,制茶的技艺更是突飞猛进。明朝废团改散,茶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变成了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清朝到康乾盛世,更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茶叶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状态,很多历史名茶纷纷出现。进入近现代,茶叶变得更为普及,既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又丰富了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持续至今。

唐代是茶文化兴起的时期,都有什么样的名茶呢?

依据陆羽所著《茶经》载,有阳羡茶、寿州黄芽 、昌明茶、衡山茶、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等,主要茶叶产地在南方各省。从工艺上看,唐茶以团饼茶为主,亦产散茶(蒸青)和末茶。如唐代制造的“蜡面”贡茶,亦属于研膏“团饼”茶类,主要产地在福州、武夷山等地。蜡面茶”是唐宋时期一种名贵茶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香料膏油,印制成饼,光润如蜡,故名。

同为茶文化兴盛的朝代,宋代喝茶与唐代有什么区别?

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从著名的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在当时唐朝社会以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唐朝人烹茶用一个小鼎烧水,在鼎里直接放入茶叶,再加入食盐、生姜、橘子皮、葱、薄荷等调味品,总之想放什么放什么,然后煮熟饮用,跟我们现在熬稀饭、煎中药差不多,叫做“煮茶”。

《茶经》是唐代中叶时期的著作。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内容:陆羽《茶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意思是说: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

每样制作、储存、泡茶都不一样。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放些小玩意调调味。这些倒是没什么稀奇的,但是陆羽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他说的这个和我们今天喝茶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今天都是要过滤掉茶叶的沫子和残渣的,怎么陆羽说这样做无异于沟渠废水呢?原来陆羽这里讲的不是普通的茶,是抹茶,抹茶是要把做成茶团的茶叶磨成末然后放到汤锅里烹茶(当时叫作烹茶或煎茶)锅中就会出现泡沫,当时的人管这个沫子叫沫淳,唐朝人喝的确实就是这个叫做抹茶的东西,不过有的人觉得这就和羊肉汤上面的血沫子一样得打掉,别人当作废物的东西,陆羽却把它当宝贝,所以告诉众人千万不要把沫子打掉,可是唐朝多数人是不喜欢沫子的,不然陆羽也不用这么强调,这个沫子的薄厚多少具体看你磨的程度以及茶叶末的量,还有就是水的温度。

唐朝喝茶宋朝人的点茶宋朝人喝茶的习惯虽然沿袭唐朝人的传统,在唐宋期间中国人基本上是喝抹茶的,但是宋朝人不加调味料以及那些葱姜蒜什么的,并且北宋时的人们可不像唐朝人不喜欢茶沫子,那时候的人特别喜欢这个沫淳,也就是说这时候大家体会到了陆羽说的沫子乃茶之精华。刚才我们说,唐朝的抹茶是用汤锅煮茶沫的,然后加点调味料就可以喝了,宋代虽然也喝抹茶,但方式不一样,他们管这个叫做点茶法,我们可以从蔡襄的《茶录》记载中看到他们的点茶方法教学:蔡襄 《茶录》点茶篇: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点茶的原料就是茶粉,如果没有,那先得把茶叶用烘焙的方式烤干,用石臼去碾碎,然后用茶碾去磨粉,越细越好,最后再用筛子去筛,把一些大颗粒筛选掉,只留下最细密的粉。

第一步:用勺子把茶法加到茶碗里,加少许热水并轻轻搅拌,搅成糊糊状的粘稠物。第二步:搅的差不多了,再往茶碗里续水,不要太多。此时拿出像是搅拌器一样的东西,古人用的是竹子做的小扫把,叫做茶筅。用这个东西贴着茶碗的碗壁,一只手拿碗,然后开始转着圈的搅拌,并且一定要击打,不击打是出不了泡沫的,直到茶糊搅拌均匀。

第三步:然后再续热水,继续用茶筅搅拌,但是这时候要注意,一旦你的手法不对,就不出沫子了,技巧是贴着碗壁转圈,搅拌的速度要快,击打的力度要减轻,不然不利于泡沫的产生,这个过程中茶汤会泛起越来越多的泡沫,泡沫会越来越厚,本来是青褐色的茶汤会变得越来越白,击打是为了让空气进入茶粉和热水的混合物中,这就是泡沫产生的原因。

第四步:继续加热水,加满,然后用茶筅轻轻搅动,这个过程就是把大的泡沫往小打,打的非常细,最终泡沫就像是牛奶一样。这个过程大概要半小时,做出来的茶你可以选择直接喝,也可以选择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之前微博有很火的藕粉冲泡,有的人能冲出膏状,有的冲不出来,很能说明,这是一个技术活!但如果这事情给宋朝人来做,那简直就是小儿科,他们不仅会冲茶,点茶,就是我上面说的步骤,可是这个沫子既然很好玩,为什么不玩彻底呢?所以宋朝人用这个泡沫来拉花,水平很高,各位应该见过咖啡店或者奶茶店的那种拉花,实际上就是在把沫子和奶油混合做出图案,宋朝人没有奶油,但是仅凭茶沫子,他们也能玩出花样。

试想,玩花样就得想办法让这个沫淳不要散,至少也得保持到你做完造型要喝它的时候再散,唐朝人为什么玩不出来?第一就是陆羽说的,唐朝人不懂沫子的宝贵之处,第二就是唐朝人用汤锅煮,在沸水之上,沫子很难保持,而且量会很少的。所以宋朝人想的办法就是我前面说的,不用锅煮,而是在茶碗里用水把茶粉打成膏,然后往茶膏里慢慢注水,然后不断搅拌击打,就会出很厚,很白的沫淳,如果技术好,完全可以达到奶油的白色,这时候你再去对泡沫做造型。

在日本的抹茶道里,很能还原宋朝人的这套手艺,但是有点区别的是日本的那个抹茶是很苦的,宋朝这个是偏于滑润的口感。后来到了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点茶,不仅是国外做生意的商人对茶叶有大量的需求,就连寺庙的禅院的僧人,道观的道士,他们也都喝茶,僧人喝茶主要是打坐需要,提神悟道,并且喝茶在禅宗那里是有仪式的,这一点被遣唐使带到日本,进而发展成为了茶道。

日本的抹茶道就是因为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的抹茶道诞生于400多年前,在我国宋元时期前面我说的那个点茶法的吃茶方法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抹茶道内容的主要形式,他们也是把茶叶磨成粉末,然后用开水冲泡再用茶漏搅拌至打沫,不过那个东西非常的苦,各位还是要小心尝试。客人会流连于繁琐的茶道礼仪与仪式中,同时感受抹茶道的仪式魅力,和整场的舒服感。

宋朝人斗茶宋朝人不仅喝茶,还有比赛,就是所谓的“斗茶",起初是皇帝和士大夫阶级,后来就是全民斗茶,用宋徽宗在自己的《大观茶论》中这样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全民皆茶,他们的斗茶比赛的过程就是我前面说的四步骤,考核标准就是看谁泡沫打得好,也就是所谓的拉花,茶碗是黑色的,泡沫是白色的,所以就能形成很好看的样子,另外还可以画图案,当他们用茶筅击拂茶汤产生泡沫之后,就能用长嘴壶和碎茶叶在茶盏中点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可以画花、鸟或者鱼,和今天咖啡馆玩的拉花没啥区别,只是宋朝人的这个难度高一点。

图案做好了之后,俩人开始比谁的泡沫持久,端着茶碗就等着看谁的泡沫先散开,看谁的碗里先露出茶水,特别有意思,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沫子比较白,谁的茶汤比较白,这个白说明你在做点茶的过程中手艺比较好,大家想想我前面说的那四步骤,每一步的衔接和手法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宋徽宗,他很有一套手法,他在《大观茶论》中讲到点茶的程序有七个步骤,就像是你看菜谱一样,我们看下他原文是如何讲的:点茶不一。

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

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大观茶论》这是他讲的七步骤,其实说白了就是把我刚才讲的四步骤再细化一下,比如再注热水搅拌和击打的时候怎么运用手腕力气,不然容易溅到碗外面,溅自己一身,这样肯定不行,所以力道很有讲究,在打茶的过程怎么才能才能更好的让茶粉变成泡沫,这就好比做饭的火候一样,泡沫不能只打出来就行了,还要让它浮起来,并且不能轻易散开,宋徽宗把点茶的小细节描述的很清楚。

李清照擅长点茶拉花——活火分茶点茶这个游戏流行在皇帝和士大夫阶层,比如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个拉花高手,她在《满庭芳》写道:“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晓梦》写道:“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什么是“活火分茶”,就是点茶之后拉花!画上一只鸟或者山水画,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这时候肯定不是喝掉了,就好比今天的女孩子去咖啡馆喝拉花咖啡,肯定要拍照,古代人不能拍照,就换一个玩法,如喝酒行酒令一样,宋朝吃点茶要有茶令,赢了的人才可以喝茶,这是宋朝一个很流行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