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资料提出“烧酒始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年)”。就算是,距今也才1700年,无法与3000年相比。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成熟期。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时期,历时84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提高期。

现代白酒有多长历史?

中国酒文化---白酒公元前4000-2000年,即由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这个段落,经历了漫长的200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启蒙期。用发酵的谷物来泡制水酒是当时酿酒的主要形式。酒圣杜康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历时1800年,这一段落为我国传统酒的成长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有了火,出现了五谷六畜,加之酒曲的发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

醴、酒等品种的产出,仪狄、杜康等酿酒大师的涌现,为中国传统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在这个时期,酿酒业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受到重视,官府设置了专门酿酒的机构,酒由官府控制。酒成为帝王及诸候的享乐品,“肉林酒池”成为奴隶主生活的写照。这个阶段,酒虽有所兴,但并未大兴。饮用范围主要还局限于社会的上层,但即使是在上层,对酒也往往存有戒心。

因为商、周时期,皆有以酒色乱政、亡国、灭室者;秦汉之交又有设“鸿门宴”搞阴谋者。酒被引入政治斗争,遂被正直的政治家视为“邪恶”。因此使酒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成熟期。在这一段落中,《齐民要术》、《酒法》等科技著作问世;新丰酒、兰陵美酒等名优酒开始涌现;黄酒、果酒、药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发展;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酒文化名人辈出。

各方面的因素促使中国传统酒的发展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代。酒之大兴,是始自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战乱纷争,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不少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谈,不问政事,借酒浇愁,狂饮无度,使酒业大兴。到了魏晋,酒业更大兴起来了,饮酒不但盛行于上层,而且普及到民间的普通人家。

这一段落的汉唐盛世及欧、亚、非陆上贸易的兴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渗透,为中国白酒的发明及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时期,历时84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提高期。其间由于西域的蒸馏器传入我国,从而导致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白酒的发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创其法。

”又有资料提出“烧酒始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年)”。时已迅速普及了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从此,这800多年来,白、黄、果、葡、药五类酒竞相发展,绚丽多彩,而中国白酒则欣欣深入生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料佳品。自公元1840年到现在,历时15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变革期。在此期间,西方先进的酿酒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酿造技艺争放异彩,使我国酒苑百花争艳,春色满园;啤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国酒在我国立足生根;竹叶青、五加皮、玉冰烧等新酒种产量迅速增长;传统的黄酒、白酒也琳琅满目,各显特色。

茅台和汾酒哪个历史更悠久?

当然是汾酒1、说历史,首先想想地域。汾阳早在秦汉时就是历史名城,而茅台镇,仅仅在四渡赤水时,才算在历史上留下一笔。2、说酒,也要说交通。汾阳是太原经济圈的交通节点,茅台镇,唉,以前交通基本靠走。没有可比性。你交通不行,酿出来的酒自己喝啊?3、说历史,要看文献。“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你可曾听说“牧童遥指茅台镇”?。

历史上神秘的九龙杯找到了吗?

历史上的九龙杯,目前没有找到的消息。那么什么是九龙杯呢?为何它会被蒙上一副神秘色彩?其实,九龙杯的神秘主要是朱元璋时期开始的。景德镇的县令为了讨好朱元璋,就命景德镇的瓷工们烧制九龙杯,准备进献给朱元璋,以谋求加官进爵。在经过瓷工们的多次试验后,终于烧制成功,而因为进献有功的县令,也顺理成章的被提拔了。

得了九龙杯后,朱元璋用其犒赏自己的朝臣。据传,他专门吩咐宫女为自己喜欢的大臣斟满,而其他人都相对比较少一些。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那个大臣因为酒杯斟的太满,反而美酒从龙口中流出,而其他人倒是因此喝上了美酒。这让朱元璋大为惊异,才发现九龙杯原来是“浅则存,满则去”。于是被称为九龙公道杯。其他关于九龙杯的传说,也就没有太多神秘之处了。

那么为何九龙杯会具有这种神奇的特征呢?其实,这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充分利用了虹吸的原理。大家都知道,纤细的玻璃管可以轻易将水吸高,这其实就是虹吸现象。虹吸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水表面具有张力。而张力的存在,就让液体沿着纤细的管壁从中流出来。所以,九龙杯不可倒的太满,满则盈的缘由就在此。那么古时候的九龙杯到底存不存在呢?还是仅仅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我觉得这倒未必只是传说,因为据可靠的史料记载,康熙帝也同样有一套九龙杯。当然后来被人所盗,不知所终。但是既然康熙帝有九龙杯,那么就说明其必然是存在过的。而朱明的皇陵在北京,目前尚保存完好,作为九龙杯的初始出现朝代,有很大可能在墓葬中埋藏了九龙杯。等待明皇陵被打开的那一刻,所有的真相可能就此大白于天下。

历史上真有九龙杯吗?有什么依据?

先说一件周恩来总理智破“九龙杯失窃案”的事情吧。1971年3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来到上海衡山宾馆俱乐部宴会厅就餐,意外得知国宝九龙杯丢失了。原来就在头一天晚上,宴会厅接待了27名罗马尼亚外宾。在当时的宴会上,这些外宾不仅品尝到了精美的食物,还试用了“国宝级饮具”九龙杯。九龙杯造型精致,在盛满酒的杯子中,还能看到一条口含金珠的金龙在转动,确实让这些外宾开了眼界。

但是,宴会结束之后,服务人员竟然发现,九龙杯丢失了一只。当时的宾馆负责人员立刻进行全面搜查,却毫无踪迹。周恩来听说之后,立刻让负责人查看头一天晚上宴会时拍摄的录像,寻找线索。果然,通过录像看到,罗马尼亚外交部一位34岁的文化秘书,趁人不注意悄悄的把九龙杯藏在了自己的手提包中。虽然九龙杯的去向有了,但是直接索要,双方面子上都过不去。

于是负责人请示周恩来,看怎么办才好。周恩来当晚正好要邀请越南代表团观看杂技节目,于是顺道把罗马尼亚代表团的人一起请来了。当天晚上8点钟,杂技演出开始。一位魔术师走上台来,掀开了一个托盘上的绸布,里面有3只九龙杯。魔术师把九龙杯放在桌子上,掏出了一把手枪,对观众说:“枪声一响,我让九龙杯飞到哪里,它就会飞到哪里。

”果然,枪响之后,其中一只九龙杯不见了。随后,魔术师面带微笑的走到了那位罗马尼亚外宾面前,从他的手提包中找到了九龙杯,现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图片源自网络)其实这一切,都是周恩来安排好的。他知道九龙杯非常珍贵,这位外宾一定会随身携带,所以故意安排一场魔术,让九龙杯完璧归赵。其实,这一套九龙杯并非传说中的九龙杯,而是后来一位景德镇的陶瓷专家,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研究,成功烧制出来的。

当时上海市委交际处听说之后,立刻请示领导,从这位陶瓷专家手中定制了一套36只九龙杯。很可惜的是,就在这套九龙杯交付之后,陶瓷专家不幸车祸身亡,他制作九龙杯的技艺,也随之失传。这样的话,这套九龙杯就成了国宝级饮具。历史上的九龙杯,相传是明洪武年间,景德镇的瓷器高手烧制而成。相传九龙杯由九条龙装饰而成,一条龙弯曲成杯把,另外八条龙分为四组,每组两条。

其中一条龙龙头在上,伸入杯中呈喝水状,另一龙头朝下。当杯子里装满酒时,朝上的龙头就会“喝酒”,通过杯子里的倒U型管,从下面的龙嘴中喷出。据说康熙曾经的得到过九龙杯,是由一整块温凉玉雕刻而成,往酒杯中倒酒的时候,从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到九条龙在杯中翻腾。康熙非常喜爱,经常使用。(但不知道这个九龙杯的具体形制。

)(图片源自网络)康熙死后,九龙杯陪葬了。但是当1952年考古人员进入康熙的地宫时,里面已经一片残破,没有发现九龙杯。有传言称,康熙墓中的九龙杯,在1945年被一个名叫田老七的盗墓贼偷走了。后来国民党抓捕盗墓贼,田老七为了立功赎罪,偷偷交还了九龙杯。后来国民党大势已去,运载了大量文物前往台湾,不过之后在两岸文物部门清点文物的时候,都没有发现九龙杯。

茅台酒和五粮液酒真的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吗?

真的沒有,瞎吹。这是故意混淆酒的概念,为他们脸上贴金。若真的追溯酒的历史,三千年也不止,但那酒和茅五更沒一毛钱关系。理由呢?依旧是5条。第一条:严格地说,酒是发现,是大自然中的水果、粮食等,自然而然地发酵而成,而不是发明。这样论证,酒的产生肯定早于人类文明的出现。所谓发明,只不过是将酿酒术正式化规范化程序化。

据说,酒是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的,掐指一算,超4000年了。但,这显然无关茅五。第二条:中国最早的主流酒是米酒或黄酒,而非现代意义的白酒。如果从这个角度说,米酒或黄酒才是中国的国酒。茅台别说最后弃权自称"国酒“,即便再继续坚持,查中国酒的底账,它都沒资格入围。因为,它不是黄酒或米酒。如果说中国酒有3000年以上,也指的是米酒或黄酒的历史。

茅五找谁去呢?第三条:当下意义的如茅五等白酒,放到中国酒大盘中它是断代的。也可以说,白酒是酒史上半路杀出。比较一致的认为,白酒产于元朝,《本草纲目》中有权威记载,至今700年,这离3000年还远着呢?就是按个别的例证,因上海博物馆存藏东汉时代疑似蒸馏器的物什,有的专家而将白酒硬扯到产于东汉。就算是,距今也才1700年,无法与3000年相比。

第四条:诸如茅五类的白酒,最早也叫蒸馏酒,还叫高粱酒,香型是地地道道的清香型,产地应该在黄河以北,到不了江南及西南方向。酱香茅台与浓香五粮液的香型不对路,当初发明肯定没它们的事,也就是说它们的历史应当不足700年,这与3000年差了几倍。第五条:清香型酒的历史也就700年,在清香酒发展过程中才派生出其它香型。

历史上“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的始末是怎样的?

这件事跟历史上很多大事件一样,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底下波谲云诡,比如禅让,看起来君臣和谐,相安无事,实际上呢?君臣斗争了十几年,最终皇帝臣服了,但是看起来那是尧舜禅让一样。杯酒释兵权也是一样,看起来君臣和谐,一起吃了一餐饭,将领们就乖乖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去了,没有闹到刘邦、朱元璋那样兵戎相见。很多人一看,看到没,这才是君臣楷模,赵匡胤多聪明,多仁慈啊,这么简单就解决了难题,手下将领不愧是跟他是兄弟,忠心耿耿,让他们回家养老马上就都回去了。

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赵匡胤运气太好了,他手下将领都是忠臣,问题是,可能吗?安史之乱后的武将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下克上,手下将领灭了自己老大,然后取代他,这样的事件一直没有消停过,五代十国,五十四年,八姓十四帝,几乎每一个都是武将造反推翻他,然后建立的,比如郭威,后汉将领,黄袍加身,灭了后汉建立的后周,能在那种乱世活下来的武将,哪一个是安善良民?像周勃这样的“忠诚”,尚且敢血洗皇宫杀皇帝,何况赵匡胤的那些兄弟?赵匡胤是什么人?自己学习郭威,搞黄袍加身篡位的,他就相信他的兄弟不会学着他,一样黄袍加身取代他?他为什么能做到“杯酒释兵权”?很简单,在这场政治表演之前,将领们的兵权就已经稀释得差不多了,任何一个人拥有的权力不足以威胁皇权了,而赵匡胤突然袭击,一场酒宴,不给他们串联的机会,谁也不敢保证,他当出头鸟,别人会站在他这边,所以都沉默了,接着表忠心,第二天,就都交出兵权回家去了。

而从安史之乱开始,到赵匡胤建立大宋,每一代皇帝都在不停的削蕃,虽然都失败了,但一次次的削蕃,武将的权力就会削减一层,五代十国的皇帝也都在不断的削蕃,结果都是失败,所以她们也成了猜忌功臣的人,就变成了因为他们的猜忌,功臣们才不得已造反的,实际上呢?就是武将权力太大,威胁皇权了,到了赵匡胤,武将的权力已经被分割得很小了,他是殿前都点检上位的,所以将这个职业取消,兵权三分,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哪个朝代的瓷器最顶级?

中国汉以前,基本上都是烧制陶器。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始瓷器开始出现,萌芽,但尚不成熟。唐朝早期,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瓷器,只是烧成的温度低,瓷体不怎么硬朗。唐代后期,由于瓷窑的改进,有了龍窑,温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唐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是瓷器的成熟期。入宋后,瓷器的烧制已经成熟,瓷窑的温度,可以达到或超过一千度或以上,並形成了五大名窑。

成熟瓷器烧制的早期,施釉都较厚,甚至会有流釉现象(即器物上部釉层较薄,下部釉层较厚)。后来由于釉料的改进,並使用竹管吹喷釉施釉法或用粽扫沾釉料洒釉法,釉层较均匀並较薄,达到很好的施釉效果,比浸泡施釉法前进了一大步。早期的三彩及五彩,均是釉下彩。彩绘图案后再施釉,所以,釉下彩比较漂亮及永不褪色及磨损。在元代有了成熟的青花釉下彩,瓷器的产量,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质量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明代是青花瓷器的鼎盛时期,青花瓷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在明代,成化朝出现了斗彩(即青花瓷上绘画三彩或五彩)。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十分绚丽的粉彩(即在色料中加入坤作为发泡剂,形成别具特色的彩画效果)。这些都是各具特色的新品种瓷器。嘉庆后,瓷器的制作,在工艺上,就渐渐走向下坡,对工艺的追求,没有古人那么多讲究与认真执着了。

但清代未期,还是有个別精品的。如一些茶具,也是十分精美的。广彩的出现,迎合了西洋的审美标准及需要,它富丽堂皇,花团锦簇,也是一枝奇葩。清代未期及民国以降,出现了釉上彩(即在烧好的白瓷胎体上绘画三彩或五彩,再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此类釉上彩瓷,色彩容易磨损磨脱,比不上釉下彩瓷了。综观历朝历代的瓷器,不应该说那朝那代的就好。

因为它们都各有特色,都代表了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都有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有它们各自的观赏价值,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流传下来的珍宝,其历史价值是一样的。至于社会上流行的瓷器价格,不会脱离:物以稀为贵的经济规律制约,贵的,多人喜欢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此是见仁见智的命题了。

历史有记载"杯酒释兵权"中的"酒"是什么酒?有何依据?

感谢提问者的邀请,我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和大臣们饮用的“酒”是蒲中酒。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蒲中酒?宋代朱弁《曲洧旧闻》里对蒲中酒有记载:“内中供御酒,盖用蒲中酒法也。太祖微时至蒲,饮其酒而甘,喜之。即位后,令蒲州进酿酒方,至今不改。”由此可知这蒲中酒,是由宋太祖行军至蒲州地,(今天的运城市),亲自尝后觉得很不错而推广于宫中的。

而这种“蒲中酒”是使用当地每年桑落时的井水酿制,故又得此名,有古诗曰“蒲城桑叶落,灞岸菊花秋。愿持河朔饮,分劝东陵侯。”我们知道赵匡胤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之前周世宗对赵匡胤十分信任,但是赵匡胤还是在陈桥发动兵变经兄弟们黄袍加身后登上帝位,做了皇帝后赵匡胤害怕自己的部下重蹈覆辙,于是就想出了“杯酒释兵权”这一妙计,一举解除了他的结义兄弟们的兵权,这些兄弟包括:石守信(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殿前司副都点检)、王审琪(殿前司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罗彦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等。

都是当年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是大宋中央军事力量的高级将领。既然是款待兄弟们,那么一定要让兄弟们喝好才是根本目的,那么在当时什么酒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在徐松编写的《宋会要辑稿》中可以查到一些信息,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宋朝宫廷用的酒水:苏合台酒:北宋宫廷内的御用药酒,极为珍贵。鹿头酒:这种酒的制作方法是用鹿的头骨和许多其他药材去长年的酿制而得,这种酒通常只有在宴会结束时才启封饮用。

蔷薇露酒和流香酒:蔷薇露酒,顾名思义是使用了古法萃取金贵的蔷薇,用所得的蔷薇精油加入至美酒中,而流香酒是随后用其他花朵精油制成的酒,这两种酒是不太可能用到杯酒释兵权,因为这两种酒实在是用的太少了,并且有明确规定,只有在给皇帝的庆寿宴中才可使用,为君者,饮用蔷薇露酒,为臣者,饮流香酒。因为是大宴群臣,所以酒的用量肯定特别大,所以以上比较珍贵的酒显然不合适

虽然“蒲中酒”不如前面那些酒名贵,但是这种酒可是当时赵匡胤与他们一起行军时探得的美酒,赵匡胤和大将们必然都很爱喝。喝蒲中酒也能让大伙回忆起当年一起行军打仗时的场景,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便于赵匡胤达到喝酒的真正目的。综上,我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大宴群臣时饮用的就是蒲中酒。我是舟瑜,谢谢阅读。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