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有没有专业介绍红茶的书请帮忙推荐几本最好是喝茶人的研究体会

有的

2,水与茶的关系密不可分泡一杯好茶需要用什么样的水质呢

水质的要求根据前人泽水经验,可总结出三个标准:一是水要甘而洁,二是水要活而清鲜,三是贮水要得法。在水净化技术和设备还不发达的古代,自然界中最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就是所谓的”无根水“了,即雨、雪、霜、露、雹等天降之水,又名”天水“,此类水和”地水“-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相对,是当时唯一的软水来源。地水都属于硬水或暂时硬水,泡茶时对于茶的香气和汤色都或多或少有所影响。软水则有益香气挥发,汤色澄净明亮,加之古时没有环境污染,天水自然是古人饮茶的上选之水了。天下名泉排座次“天下第一泉”在我国名泉中频繁出现,仅文献记载的“天下第一泉”就有五处之多。庐山谷帘泉是陆羽评定的天下第一泉,谷帘泉路口处建有石牌坊,“天下第一泉”五个字分别为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和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镇江中泠泉被唐代品泉大师刘伯刍评定为天下第一泉,至今盛名不衰;北京玉泉山玉泉和济南趵突泉,是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天下第一泉;峨眉山玉液泉自古就被认为有保健养生之功效,因此许多名人将它称为第一泉。天下第三泉也不止一个,济南的珍珠泉被乾隆御封为第三泉,苏州虎丘观音泉被刘伯刍评为第三泉。奇怪的是,唯独天下第二泉从古至今出奇的一致,无论何人评定,均指第二泉在江苏无锡惠山,从无争议。泡绿茶的用水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就是说水的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叶有效成分的溶解。水硬度高,茶汤色黄褐而味淡,严重的会味涩以致味苦。所以泡绿茶用水,应是软水或暂时硬水,水质越高越好。山泉水或称天然水,是取自环境清幽,无任何工业污染的地表水,具稳定的PH值和水温,同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是人饮用的最佳水源。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含有较多的矿物质,某些特定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保健作用,同时水的硬度也高。自来水是生活常见水,随手可得,但是自来水中普遍有氯气等物,直接用来泡茶很坏茶味。市面上桶装纯净水大概是泡绿茶最理想的用水了。这种水酸碱度适中,不含钙、镁离子,泡出来的茶汤滋味纯正,无异杂味。

3,有没有专门介绍花茶的书

有的,而且很多因为现在很流行,在台湾那边仔细在书店找找,可以找到

4,古人对泡茶用水有什么专著或言论

  红楼梦曾经提出雪化水是最好的泡茶用水,要是用梅花上的雪化水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  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日  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嫩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  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叶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  影响茶汤品质。水质不好,就不能正确反映茶叶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  影响更大。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水”,俗称杭州“双绝”。“蒙顶山上茶,扬  子江心水”,名扬遐迩。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  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归纳起来,其要点如下:  一是水要甘而洁。宋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  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  诗句。  二是水要活而清鲜。宋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清而轻,山下泉清  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  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三是贮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山介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  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  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  :“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  ,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  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其来源可分为朱水(山水)、溪水、  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也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  泡茶用水究竟以何种为好,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陆羽曾在  《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  石池漫流者上。”  http://www.snweb.com/gb/dadi/2002/15/a1501006.htm 该网页有相关介绍

5,有专讲泡茶的书吗在那里可以买到

去 大 型 的 书 店 就 有 啊, 请 采 纳。
一般书店都有得卖,要不上网找也行。。。。。。

6,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的图书目录

制茶篇第一章 茶的诞生一、茶是如何制成的?二、为什么有些茶看来很细嫩,有些看来较粗大?——芽茶与叶茶三、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晾青与萎凋四、茶的色、香、味如何形成?——发酵五、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杀青六、茶性的塑造——揉捻七、茶的醇化——渥堆与陈放八、制茶的完成——干燥九、茶叶的另一种保存方式——紧压十、第一类茶——不发酵茶十一、第二类茶——全发酵茶十二、第三类茶——部分发酵茶十三、茶之精制十四、茶之加工十五、茶之商品包装识茶篇第二章 茶的识别一、茶的分类二、茶名的产生三、茶之欣赏四、茶之品质鉴定五、茶人之喝茶修养六、何谓比赛茶七、台茶的特色第三章 茶的产业一、茶树品种二、茶树栽培三、季节与茶四、地理环境五、采青的气候与时辰六、肥料、化学药剂与茶青品质七、树龄与茶青品质八、中国产茶概况九、影响成茶品质的十大因素泡茶篇第四章 泡茶原理一、爱茶人要与茶为友二、泡茶的多重效用三、泡茶要从有法到无法四、从小壶茶锻炼泡茶基本功五、一壶茶放多少茶叶?六、浸泡多长时间?七、浸泡时间的掌控因素八、紧压茶如何冲泡?九、前后泡的间隔时间也会影响泡茶十、茶汤浓度的稳定度十一、有无最低浸泡时间?十二、时间与茶量的调节十三、如何计算浸泡的时间?十四、泡茶需要多高的水温?十五、水温影响茶汤的特质十六、水需烧开再行降温吗?十七、哪些泡茶动作会影响水温十八、如何判断水温?十九、水质直接影响茶汤二十、矿泉水适合泡茶吗?二十一、茶壶质地与茶汤有关吗?二十二、何谓茶汤的适当浓度?二十三、如何控制茶汤的浓度?二十四、茶汤浓度须力求一致吗?第五章 茶道礼法一、泡茶时的头发二、泡茶与上妆三、泡茶时的手饰四、泡茶时的服装五、泡茶时的双手六、泡茶与健康七、泡茶姿势八、茶会时间的掌控九、奉茶的方法第六章 茶具搭配一、茶具种类二、茶具的分区使用三、茶具摆置的美感四、茶具与茶叶的搭配五、茶具的功能性六、泡茶席上茶具的静态与动态第七章 小壶茶法一、小壶茶法的定义二、小壶茶的茶器配备三、持壶法四、持盅法五、备水六、行礼七、温壶八、备茶九、识茶十、赏茶十一、温盅十二、置茶十三、闻香十四、冲泡十五、计时十六、烫杯十七、倒茶十八、备杯十九、分茶二十、奉茶二十一、品饮二十二、品泉与空白之美的应用二十三、茶食与茶餐二十四、去渣二十五、观叶底二十六、赏壶二十七、清盅二十八、泡第二种茶二十九、结束三十、主人与泡茶者三十一、泡茶者与助手第八章 其他泡茶法一、盖碗茶法二、大桶茶法三、浓缩茶法四、含叶茶法五、旅行用茶具与简易泡茶法六、抹茶法附录:有关术语英译一、制茶术语英译二、茶叶分类名称的英译三、常见茶名的英译四、茶具名称英译五、泡茶程序英译

7,有关花茶的书

中国名茶图谱-乌龙茶 黑茶及压制茶 花茶 特种茶卷 品味清清茶香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06281590&ref=SR&sr=1-30&uid=168-2093714-9621026&prodid=bkbk311051

8,哪本水质化验的书比较全

水质化验的书的无所谓全不全,要看你是干哪一行的,如果你是搞饮用水分析的,请你使用GB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如果你是环保监测水分析的,地表水请你使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推荐的分析方法来检测,地下水请按GB/T 14848-1993的要求,按GB 5750去做即可。
你好!建议你看一下《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项目很全,方法也很多。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9,急需水质管理或治理方面的书籍

要给分哦,帮你找了好久呢, 只有下面这本和你说的问题有关系,但是不是水质专题, "太湖鱼类志(精)" 作者:倪勇 朱成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页码:292 pages ·ISBN:7532379957 ·条码:978753237995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本书总论介绍太湖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水系水文、水质状况、饵料生物、鱼类资源、渔业发展、渔政管理、鱼类研究史和鱼类区系。各论编入太湖地区鱼类107种,分隶于14目、25科、73属。书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各种鱼类的形态特征,并重点介绍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渔业状况和经济价值等,还附有插图和检索表。

10,怎样泡茶叶水是最好的

首先,是有优质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适的环境。硬件都有了,没有好的软件也是枉然,这个软件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广东潮汕功夫茶与福建闽南一带为代表的闽南工夫茶,闽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盖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水的选择 茶人有句口头禅,叫做:“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1)强调择水先择“源”:如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紧切。 (2)强调水品在“活”:如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朋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铛”。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等等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 (3)强调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罗廪《茶解》中的“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说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强调水质需“清”: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这就是说: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 (5)强调水品应“轻”。 器皿的选择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这是因为饮茶器具,不仅是饮茶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盛器,具有实用性,而且饮茶器具还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色、香、味,同时,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还具有欣赏价值,富含艺术性。 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如何,成了人们选择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1)选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2)选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如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强调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讲学时,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独自烹茶品赏。 另外,职业有别,年龄不一,性别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要求茶叶香高、味浓,重在物质享受,因此,多用茶壶泡茶;年轻人以茶会友,要求茶叶香清味醇,重于精神品赏,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3)选配茶具要因茶制宜 自古以来,比较讲究品茶艺术的茶人,者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 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昧,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4)选配茶具要因具制宜 选用茶具,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欣赏价值;三是有利于茶性的发挥。 舒适的环境 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那么,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清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 品茗环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园林、建筑物、摆设等几方面组成。凡层次较高的聚会茶宴,不但要求室内摆设讲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筑富有特色,如果周围自然景色美观,当然是品茶的理想场所了。而设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田间工地的茶水供应点,除了要求清洁卫生之外,并无多大讲究。 至于家庭饮茶,环境是固有的,难以选择,但在有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努力,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发、台椅等。尽量把室内之物放得整洁,窗明几净,尽量做到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同样也能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品饮场所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本片将茶文化的妙处、茶道的的演示融于一体,既给您提供了一个了解茶艺这项高雅艺术的良机,同时,观看本片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沏茶工序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