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大树普洱茶简介中茶,什么是大树茶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时间:2025-01-10 00:40:40
1,什么是大树茶
饮普洱茶最好是饮大树茶制作的,那才是地道的普洱茶。大树茶与台地茶两者的区别可从汤色,口感味觉,冲泡前、后茶叶的形状进行分析。 首先,茶叶的形状。冲泡前,不管是饼茶、砖茶、沱茶、紧茶,其外表呈现茶叶的纹路、色泽就有分别。大树茶,茶叶表面纹路清晰,表面呈现的枝条之间连贯的距离可见或可觉得粗长,表面呈现的茶叶颜色,以茶梗为主,生茶是深绿褐色,熟茶是深红褐色,黄白色的叶芽次之,随着年份的延长而色泽变深;台地茶则外表呈现茶叶的纹路细腻,表面呈现的枝条之间连贯的距离幼短,表面呈现的茶叶颜色,生茶多是绿黄色,如果是饼茶,可见白色的叶芽为主,特别容易辨认,熟茶则是绿褐色,随着年份的延长而色泽也会变深,但不会变成深褐色。冲泡后,大树茶的茶叶浸泡后,可见叶片枝条粗大;台地茶则叶片枝条短小,冲泡后的对比分辨就直观很多啦。 其次,汤色。大树茶的汤色,生茶是黄褐色,年份越长,颜色会从黄褐色过度到深黄褐色;熟茶是红褐色,年份越长,颜色会从红褐色过度到深红褐色。台地茶的汤色,生茶是绿黄色,熟茶也是红褐色,年份越长,颜色越深,台地茶不管生熟茶,其汤色是不会有大树茶的那种褐色基底。 再其次,口感味觉。大树茶的生茶茶汤,口感甘苦,略有点涩,喝后回甘生津,年份长的,没有苦涩感,带有甘转甜的回甘生津,茶气浓而不刚,久泡不淡的为上品;熟茶的茶汤,没有苦涩,回甘缓慢,年份长的,有色无味,却甘醇生津。台地茶的生熟茶茶汤,都带有明显的绿茶、铁观音等茶种的茶香特色,生茶有苦涩而无甘,熟茶有色无甘,年份越长,茶气越淡,不耐冲泡。 总之,一看二品三对比,自然就能鉴别,真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冲泡后,茶叶枝叶大、粗、长的是大树茶;茶叶小、细、短的是台地茶。茶汤浓烈甘涩,喝后舌下回甘生津的是大树茶;茶汤有苦涩而回甘淡淡且带有绿茶、中性茶特有茶香的是台地茶。茶汤耐泡,茶气浓烈的是大树茶;茶汤冲泡几道就淡,茶气耐劲不足的是台地茶。请试试对比看看吧。1. 有助于延缓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2、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3、有助于预防和抗癌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2,普洱茶中如何区分大树茶和台地茶
台地树有以下一些特征,希望能帮助您区分两者。哈哈(1)外形: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2)香气:台地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3)口感: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4)叶底:台地茶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5)韵味:台地茶的后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暂,生津不明显,韵味短暂,陈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对较少且释放得快,人体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6)潜质:台地茶来自根部短浅的台地,所内含的能随时间转化的物质稀少,转化空间也有极限性。-首先台地茶是指那些成片种植、人工矮化、精工管理的现代茶园茶。台地茶苦涩味比较重,香气太盛,口感刺激,外观上看,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大树茶种因其生长环境所处海拔条件较高,茶多酚和儿茶素随着海拔高度而减少,氨基酸则随着海拔高度提高而增加,这就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茶叶中的芳香物质,也是随海拔提高而增加,这些香型物也会在茶叶制造过程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形成芬芳的香味。 大树茶种之茶汤浓郁而清香不苦涩,较适宜立即饮用,此类新茶只需短暂时间适度陈放,就适合品饮。大树茶的毛茶看上去给人一种厚实感而且特别显毫,还有一种厚重的油亮感,开汤后叶齿尖挂珠,叶面经脉粗壮明显,清香四溢,而台地茶看上去单薄细长,没有大树茶那么显毫,开汤后叶齿尖细而柔软,叶面经脉细嫩,茶气明显不如大树茶。 1、台地茶,是指从人工栽培的梯地茶园里采取茶青原料,经加工制成的普洱茶。云南“台地茶”绝大部分茶区的茶种,其种性,都是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只是经过人工种植和修剪,强度采摘后,改变了茶树自身的生育条件,但茶树的种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解除各种“限制”和“刺激”后,这些树型低矮的茶树,就会长高,长大而恢复它“乔木”的本来面目。特点:产量高,做绿茶,红茶,滇红的主要原料。茶质:汤水淡薄,香短味不足。2、什么是“乔木普洱茶”? 乔木普洱茶是根据茶树的分枝习性(即树型特征)进行命名的普洱茶。其寓意是该普洱茶的茶青来源于高大的乔木型茶树,也称“大树茶”。 乔木茶,大树茶是“同意反复”的不同表达方式,这类茶品的原料,茶树处在自然环境下,个体生育空间大,没有受到人为的采摘刺激,树体主干明显,顶端优势较强,单株树型高大(通常在1.5米以上),树姿开张,如无干旱,通常茶青外形芽叶粗大,条索肥壮。大树茶与台地茶两者的区别可从汤色,口感味觉,冲泡前、后茶叶的形状进行分析。首先,茶叶的形状。冲泡前,不管是饼茶、砖茶、沱茶、紧茶,其外表呈现茶叶的纹路、色泽就有分别。大树茶,茶叶表面纹路清晰,表面呈现的枝条之间连贯的距离可见或可觉得粗长,表面呈现的茶叶颜色,以茶梗为主,生茶是深绿褐色,熟茶是深红褐色,黄白色的叶芽次之,随着年份的延长而色泽变深;台地茶则外表呈现茶叶的纹路细腻,表面呈现的枝条之间连贯的距离幼短,表面呈现的茶叶颜色,生茶多是绿黄色,如果是饼茶,可见白色的叶芽为主,特别容易辨认,熟茶则是绿褐色,随着年份的延长而色泽也会变深,但不会变成深褐色。冲泡后,大树茶的茶叶浸泡后,可见叶片枝条粗大;台地茶则叶片枝条短小,冲泡后的对比分辨就直观很多啦。其次,汤色。大树茶的汤色,生茶是黄褐色,年份越长,颜色会从黄褐色过度到深黄褐色;熟茶是红褐色,年份越长,颜色会从红褐色过度到深红褐色。台地茶的汤色,生茶是绿黄色,熟茶也是红褐色,年份越长,颜色越深,台地茶不管生熟茶,其汤色是不会有大树茶的那种褐色基底。再其次,口感味觉。大树茶的生茶茶汤,口感甘苦,略有点涩,喝后回甘生津,年份长的,没有苦涩感,带有甘转甜的回甘生津,茶气浓而不刚,久泡不淡的为上品;熟茶的茶汤,没有苦涩,回甘缓慢,年份长的,有色无味,却甘醇生津。台地茶的生熟茶茶汤,都带有明显的绿茶、铁观音等茶种的茶香特色,生茶有苦涩而无甘,熟茶有色无甘,年份越长,茶气越淡,不耐冲泡。总之,一看二品三对比,自然就能鉴别,真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冲泡后,茶叶枝叶大、粗、长的是大树茶;茶叶小、细、短的是台地茶。茶汤浓烈甘涩,喝后舌下回甘生津的是大树茶;茶汤有苦涩而回甘淡淡且带有绿茶、中性茶特有茶香的是台地茶。茶汤耐泡,茶气浓烈的是大树茶;茶汤冲泡几道就淡,茶气耐劲不足的是台地茶。
3,彩瓷到底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元代。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红分享釉下彩极品之殊荣;明成化斗彩矗一峰之巅;清三代珐琅彩绝唱一时。另外,各个历史时期各窑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们的赞誉。然而,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彩瓷品种,却长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遗忘,甚至几乎被湮没,这就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名噪遐迩的浅绛彩瓷器。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扩展资料中国的彩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一千年前,唐代长沙窑的青釉釉下彩瓷器就已输出到海外,据考古学家调研,在国外大约有十三个国家出土了唐代长沙窑瓷器。最近有报导,在印尼爪哇附近,由德国公司组织打捞的一只中国唐代沉船上的唐代文物约六万件,九成以上为瓷器,以唐代长沙窑产最多。可见其时中国瓷业发展的盛况。中国彩瓷的发展,自从东汉青釉、褐釉瓷器烧制成功以后,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成就。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瓷业迅速发展,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了青釉黑褐色彩斑瓷器、黄釉绿彩瓷器,改变了早期瓷器单一色的状态。隋代又将白瓷烧制成功。到了唐代,南北方的瓷业发展空前繁荣,瓷窑广泛兴起。特别是巩县窑的唐三彩、长沙窑的釉下彩以及郏县窑的黑釉蓝斑等许多品种都闻名中外,在瓷器装饰方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宋、辽、金时代更是名窑辈出、名瓷荟萃,装饰上也更丰富多彩。金代的釉上彩绘尤为突出。这些都为元、明、清的景德镇瓷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形成全国制瓷中心,中国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彩瓷阶段。最突出的就是青花瓷器的烧制技术完善成熟,并大量输出海外,同时还发明了釉里红、红釉、蓝釉、卵白釉等。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御窑厂的设置,制瓷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使官窑瓷器产品精细入微,其中著名的品种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等,驰名中外,经久不衰。十七、八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对中国瓷器非常热爱,他们常常用较珍贵的金属材料镶嵌在中国瓷器上,达到既保护瓷器又美观的目的。还有的博物馆将中国瓷器镶到建筑物上,作为很重要的装饰。如泰国王宫建筑的一些外墙用中国的粉彩花鸟瓷砖作为墙面,非常高雅,那些粉彩花鸟瓷砖就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生产的。中国古代彩瓷久远的艺术魅力,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不愧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彩瓷广义上来讲,彩瓷应该是很早以前就有了,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彩瓷的原始器型。亦称“彩绘瓷”。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下面列举两种彩瓷的分类釉下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沾污或污染的危害。 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其次是唐代长沙窑釉下彩,晚唐、五代越窑的釉下褐彩。长沙窑釉下彩是青黄釉瓷器的表面呈现褐绿色或蓝绿色绘画的山水人物、花卉花鸟纹饰或题写诗句。这一装饰方法对中国古代彩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据考古调查,河北以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窑区,以及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和登封窑、修武的当阳峪窑,山西介休窑等,都生产釉下黑彩瓷器。器表为白地黑花装饰或釉下黑彩划花、绿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酱花等。北方磁州窑系釉下彩的发展为元、明、清景德镇彩绘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的青花、釉里红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突出的釉下彩瓷,也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青花瓷在元代达到成熟阶段,明清两代大量烧制。釉里红在元代为初创阶段;明代釉里红传世品极少;清代釉里红烧制技术已很成熟,产量也有所增加。清代釉下彩中还有康熙时期创制的釉里三色、晚清宣统时期的釉下五彩等。釉上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釉上彩的特点在装饰上由简单龙凤彩瓷瓶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装饰艺术性更强。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南朝时褐色点彩仍然流行。据考古发现,北朝出现黄釉绿彩、白釉绿彩。这些简单装饰打破了早期青釉瓷器清一色的格调。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元代以后,受金代彩瓷的影响,色彩方面逐渐丰富起来,从一种至多种。元代磁州窑彩瓷、景德镇窑的彩瓷,除红、黄、绿彩外又出现了金彩、孔雀蓝彩。到了明代景德镇釉上彩开始大发展,从釉上单彩到釉上五彩,极为丰富。釉上单彩中,红彩、绿彩和金彩较为突出。清代釉上彩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珐琅彩、粉彩、胭脂彩、墨彩、浅绛彩以及各种颜色釉上加彩等。彩瓷 painted china 亦称“彩绘瓷”。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编辑本段]彩瓷历史知识 在我国制瓷历史长河中,彩瓷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南青北白”的一统局面,瓷苑于是百花盛开,绚丽多姿。千百年来,彩瓷超卓而被世人公认者,举凡有三: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红分享釉下彩极品之殊荣;明成化斗彩矗一峰之巅;清三代珐琅彩绝唱一时。另外,各个历史时期各窑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们的赞誉。然而,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彩瓷品种,却长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遗忘,甚至几乎被湮没,这就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名噪遐迩的浅绛彩瓷器。 清代康雍乾盛世之后,处于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景德镇,瓷业生产开始滑坡,御窑的瓷器工艺水平也无更多创新,呈逐渐衰退趋势,至今人们谈到清代瓷器,总把“清三代”作为口头禅,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到了道光咸丰时期,一批极富文化素养的绘瓷艺人,突破传统束缚,锐意创新,借鉴元代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山水写意中国画的风格,开历史先河把诗书画印紧密结合移植到瓷器之上。他们大胆运用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淡紫等色彩渲染,兼工带写,所画瓷器的画面淡雅柔丽,素静空灵。由于这种技法在中国画的术语中被称作“浅绛”,所以瓷界把以这种技法绘制的瓷器称作浅绛彩瓷器。 浅绛彩在绘瓷技艺上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首先,它大规模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画风格,融入艺人对书法、文学的理解,使瓷画面貌焕然一新,丰富了文化内涵,提高了艺术品位,成为景德镇近现代彩瓷风格的开创者。其次,它打破了以前瓷绘分工过细繁复的套路,从师法宋院的工致转而师法元人的淡雅,与御窑纹饰的繁缛工整比较,更显得疏朗活放。再者,与御器由宫中发样,工匠按样照描照填,画面呆板缺乏个性相比,浅绛彩艺人则从图稿设计、勾画渲染、书法题咏直至署款印章等,皆由一人完成,画面极富灵气,个性张扬。 晚清至民国初年,有一大批绘画浅绛彩的艺人,仅从资料记载以及一些藏家已有的传世作品来看,比较知名的已不下五六十人,其中张熊、程门、金品卿、汪晓棠等为其中的佼佼者。清代大鉴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赞述程门的作品:“有得一杯一盅者,皆球璧视之”。民国时期在景德镇瓷界翘楚出众的珠山八友中,有些人如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在早年也都曾绘制过浅绛彩瓷器。遗憾的是,由于浅绛彩瓷器为低温(650-700℃)焙烧,料色容易衰褪脱落,作品的保存难度大,到了民国中后期,逐渐被高温彩料所取代,因而浅绛彩从兴起到消亡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时间。尽管如此,它毕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景德镇瓷器最富创新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制品,在我国陶瓷史上,当之无愧应占一席之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