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佛结缘很早。原来,我在想小罐茶走高端商务路线,又请了苹果的门店设计大师做了门店的形象设计,为什么不见小罐茶在机场设直营店或加盟店呢?对标中华和茅台,意味着小罐茶要走“烟酒茶”的营销通路。此外,公案中也多有用茶打机锋的,比如广为人知的赵州“吃茶去”。
茶与佛有什么典故?
茶和佛结缘很早。据陈舜臣在《茶事遍地》中的说法,唐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的降魔师在坐禅时禁止一切饮食,唯一的例外就是茶,可见当时茶就被看做某种不同凡俗的特别之物。这个说法出自《封氏见闻录》。收养“茶圣”陆羽的也是禅师,是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自《百丈清规》行世以来,禅寺多有“农禅并重”,有不少禅寺的“农”就体现在茶园中。
四川蒙山茶,据说是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武夷岩茶自古有名,建安的岩茶师傅,有不少是寺院的僧人;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所手制的水月茶,就是如今的碧螺春;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也大大的有名。此类佛茶,还有黄山云雾、普陀山普茶、大理威通茶、天台万年寺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香林茶等等。而关于僧人以茶养生的神异故事也有不少。
宋钱易《南部新书》里有一个故事,说唐大元年间,东都洛阳有一个活了一百二十岁的和尚,唐宣宗问他何以如此长寿,和尚告诉他不是别的,就是爱茶,一天可以喝到上百碗,所以长寿。以茶供佛在宋代已成传统。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就有六七十处说到吃茶,所述禅师故事中,就有不少和茶有关,有些禅师爱茶到了不可一日无茶,将之比喻为“家风”的。
不仅自己喝,还要供佛,“供佛以紫茸香”。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即有“茶头”一职位,专管煮茶供佛、待客。此外,公案中也多有用茶打机锋的,比如广为人知的赵州“吃茶去”。赵州问新来的和尚:“可到过此间?”回答未曾到,赵州让他吃茶去。回到到过,赵州还是让他吃茶去。院主不理解,为什么到没到的,都要吃茶去呢?赵州把他叫过去,院主答应着过去,赵州对他说:“吃茶去。
小罐茶的营销思路你怎么看?
最近,关于知名茶品牌小罐茶的讨论愈演愈烈,网络上更有多家媒体对小罐茶的营销模式提出质疑:小罐茶对外宣传年销售额20亿元,那么小罐茶背后的大师们会不会累坏?甚至有网友通过数据计算出一位大师一年至少需要炒价值2.5亿的茶,如果一年按365天的话,平均每位大师每天至少要炒1466斤的鲜茶叶,而实际情况是现在市场上一般较为熟练的手工炒茶师一年最多也就只能炒30斤左右的鲜茶叶。
因此很多媒体和消费者都在怀疑:小罐茶所销售的茶叶真的是官网上宣传的包括:邹炳良、王顺明、戚国伟、高碰来、谢四十、林乃荣、林振传、张成仁、杜西铨、茆聪富等10位制茶大师手制的吗?后来小罐茶官方也对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做了解释:广告宣传上的“小罐茶,大师作”的“作”是作品的“作”。简单来讲就是有大师参与研制或设计的用机器制造的茶叶,而并不是绝大多数消费者所想象中的大师手工炒茶。
这样的答复自然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但又无可奈何,茶友们只能在网络上评价一句:网上茶叶销售水太深了!其实,我们生活中遇到这种挂羊头卖狗肉或者诱导宣传的情况还有很多,除了茶叶以外,紫砂壶的销售市场更是如此。目前来说,茶行业的消费者逐渐有了品牌意识,而和茶行业最息息相关的紫砂行业到今天为止依然是混乱不堪。
紫砂壶的真假好坏鉴别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卖家都是各说自话,行业内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真假大师难辨,消费者选购宜兴紫砂壶的时候没有参考标准,而紫砂壶的品质参差不齐,一把紫砂壶的销售价格从几十块钱到惊人的上千万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对于小罐茶关于大师宣传包装的现象茶友们很难接受,那么紫砂行业中弥漫的“假大师”和代工现象更是让壶友们深恶痛绝!类似于“壶娘”、“古龙窑传人”、“五代做壶”、“朱泥第一人”、“方壶第一人”等等称呼在紫砂圈可谓是非常普遍,不知情的壶友们可能真的以为来头不小,应该都是大师级别的了,但真正的情况是所谓的头衔都是商家自封的,得不到任何官方的授权与认可,就像有的人只是在我们丁山古龙窑旧址的周边租了一个不足30平米的店面,给自己挂个牌子叫“古龙窑XXX研究中心”,然后就可以妄自菲薄的对外宣传自己是“古龙窑大师或者研究主任”,我们本地人看到了只是笑笑而已,但是对于不了解情况的壶友来讲,就很容易被壶商的虚假宣传所蒙蔽,从而上当受骗。
除了“假大师”以外,“代工现象”在紫砂圈可谓是十分普遍,甚至有些商家和制壶人还以此为傲,靠着代工欺客的行为敛财。为什么紫砂壶的代工现象怎么横行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紫砂壶产品本身的不透明性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正常情况下一把真正的全手工紫砂壶即便是熟练的制壶匠人也需要花费至少3-5天才能完成一把,特别是高职称的制壶人,比如国工和高工这些老师,他们更是十分注重自己作品的品质,甚至有些老师完成一把好的全手工紫砂壶需要7-15天甚至更长。
一把紫砂壶的制作时间越长,其相应的人力成本就越大,所以这也就是全手工紫砂壶的价值所在。但目前市场上普遍的现象就是代工,壶商会签约很多的制壶学徒工或者工手,把其作品盖上助工、国工或者高工的印章,然后再以大师的名义对外宣传销售,以谋取巨大利益,更有甚至直接拿机制的化工壶、手拉胚或者滚压壶冒充手工壶。无论是喜欢喝茶的茶友还是对紫砂壶情有独钟的壶友,在选购的时候一定不要轻信商家的宣传,要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各种辨别真假好坏的方法,多看多问少买,谨慎入手。
两年卖出10亿,现象级茶品牌小罐茶是如何玩转新零售的?
小罐茶重要的商品属性和功能就是:做成与中华、茅台一样识别的高端礼品。原来,我还在想小罐茶走高端商务路线,又请了苹果的门店设计大师做了门店的形象设计,为什么不见小罐茶在机场设直营店或加盟店呢?对标中华和茅台,意味着小罐茶要走“烟酒茶”的营销通路。它自己不投入太多的资金在机场设点,而是借助于名烟名酒店的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走小罐茶高端礼品的渠道。
这个设想,其实小罐茶已在北方市场开始实践了。很多人对杜国楹小罐茶的现象不置可否,但都说小罐茶是资本的力量。资本的力量毋庸置疑,但资本力量的前面是努力,后面是风险。杜国楹没有三至四年的深入茶区调研,就缺乏对茶行业的认知,没有对茶行业的认知,从概念上和用户体验上也无法重新定义茶的认知标准。他就没有小罐茶的模式,他也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型说服资本。
更何况,在小罐茶面市之前,他花了7000万的前期成本。这只是前期的风险。未来的风险可能更大,是市场空间的风险、是用户浅尝辄止的风险,是骑虎难下的风险。小罐茶,风风火火了一年,明年会怎样,不得而知。杜国楹是有勇气的。不论这归功于行业的判断、用户的体验设计、名人代言央视广告的力量,还是营销模式的突破,或是凶残资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