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茯茶的爱好者,大家自然也希望喝到优质的茯茶。为什么茯茶不像绿茶那样原料决定一切,就是因为茯茶的生产工序非常复杂,工艺也很多。影响茯茶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的是发酵工艺、发花工艺,以及后期的转化。如果您购买茯茶,是为了送人,或者您自己对审美比较挑剔,建议您选择茯茶时选择原料等级比较高的。

茯茶和黑茶是一回事吗?

茯砖属于黑茶的一种,黑茶是茶的一种。六大茶系绿茶(不发酵)、白茶(轻微发酵)、黄茶(轻微发酵)、青茶(乌龙茶、半发酵)、黑茶(后发酵)、红茶(全发酵)。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俗称黑五类)。安化黑茶三砖—花砖、黑砖、茯砖。

泾阳茯砖茶能保存多长时间?

茯砖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和吸湿性的商品,既容易吸附周边的异味物质,又容易吸湿而加速陈化和霉变。因此,要做好存茶方面的事宜,那样才能保留住茶质。而说到存茶,也就关系到保质期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问:茯砖茶的保质期有多久?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具体的来了解看看。茯砖茶的保质期茯砖茶历史上有“家家皆卖隔年陈”的说法,头年的茶叶在密封较好的容器中贮藏1~2年,香气更浓味更醇甘。

茯茶和大多数的砖茶更需贮藏3~5年,使其香更陈纯、味更醇和、汤更红明。这是由于茯砖茶原料相对较成熟,新砖即饮则带有粗青香和粗涩味,在较好的条件下存放3~5年甚至8~10年,可使茶中的香味物质得以继续氧化、聚合、或降解等,从而使滋味更醇甜可口。都说黑茶越陈越香的美称。也有人说,传统意义上的茶叶,所以说茯砖茶是没有保质期的,只是茶叶能吸收异味和水气,致使茶叶内质发生“化学变化”,改变了其味道,就会变坏。

但茯砖茶属于后发酵茶,鲜茶叶经过毛茶、发酵、压制成砖茶,历时300多天。经过发酵压制后,茯砖茶其氨基酸、叶绿素含量较少,所以很不容易发霉。然后还需要经过烘烤工序,水分进一步减少,所以一般不容易变质。如果茯砖茶保存得当,是会越陈越香,而且功效也越强。你在购买茯砖茶时会发现,外包装上标示有可长期保存期限,这是因为茯砖茶经过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微量元素参与,并会自然发花长出一种活性菌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

当然,如果发现茶叶有霉味,通常是保存不当所致,就不能再喝了。茯砖茶味道浓烈,对于刚接触茯砖茶的人比较不习惯。老的茯砖茶由于陈放较久,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性变得较温和无刺激;总的来说,茯砖茶在良好的存储条件下,保质期是非常长的,甚至可以长期的保存。茯砖茶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助消化、养肠胃,降三高、降血糖、还有药用功效,而且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程度越,茶汤滋味越醇和。

那么,了解了茯砖茶的保质期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饮用方法。茯砖茶可以分为清饮和调饮两种喝法,因为茯砖茶外形为砖状,茶身紧实,冲泡之前需要用小刀或者镊子取下适量的茶碎,辗碎备用。具体如下:1、清饮(1)烹煮法:把备好的茯砖茶放到玻璃杯里,倒入适量清水,沸水润茶之后再加入冷泉水,沸腾以后,将茶汤过滤去渣,即可饮用。

(2)泡饮法:把茯砖茶放入杯里,用100度的开水直接冲泡,盖上盖子闷5分钟,即可饮用。2、调饮(1)茯砖茶 牛奶:把备好的茯砖茶放入沸水中,熬煮10分钟,再倒入适量的牛奶,煮开,然后用过滤器滤掉茶渣,即可饮用。(2)茯砖茶 菊花:把茯砖茶放入壶里,加入适量的清水,熬煮10分钟,然后用滤器过滤掉茶渣,加入适量的菊花,煮开,即可饮用。

砖茯茶是什么茶?喝它有什么讲究?

茯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黑茶类的一个最具特色的茶。好的茯茶是纯天然发酵,闻之菌花香浓郁,口感醇厚,同时宜储藏、具养生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很多人喜爱茯砖茶香醇的独特口感,喜爱茯茶独特“金花”所产生养生保健功效。作为茯茶的爱好者,大家自然也希望喝到优质的茯茶。然而,与其它茶叶相比,辨别茯茶的好坏更为困难,市场上还有一些各种各样不客观的观点影响着大家。

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有哪些常见方法,能通过外观判断快速辨别茯茶质量。通过原料辨别。茯砖茶本身不分等级(详见国标)。但茯茶都是用黑毛茶制成的,黑毛茶有一级、二级、三级乃至四级之分。那么是不是等级越高、原料越细嫩,茯茶的质量就越好呢? 答案是不一定。茯茶的质量三分在原料,七分在工艺。鲜嫩的原料有好处,老粗的原料同样有优势。

相对来讲,天尖料、一级料的成本较高,茶砖的含梗量低,较为精致讲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而老粗原料制成的茯茶是传统工艺,所含的粗纤维、多糖成分会高一些,回甘也会稍好。 影响茯茶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发酵工艺、发花工艺,以及后期的转化。打个比喻,茯茶一直被称为茶中的粗粮,那么原料等级高的就是粗粮中的细粮。

如果您购买茯茶,是为了送人,或者您自己对审美比较挑剔,建议您选择茯茶时选择原料等级比较高的。反过来亦然,原料越老粗,茯砖茶质量越好,也是不对的。观茶梗粗细,辨别原料等级 关于茯砖中的茶梗,在2013版国标中,规定上限是20%,其中超过3厘米的不超过1%;在2018版国标中规定手筑茯砖上限是8%,机制茯砖不超过10%。

这一标准的变化,体现了市场的主流观点的变化。茶梗对于茯砖茶品质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但绝非多多益善。茶梗含量越高,原料成本越低。 那么如何分辨茶砖的原料等级呢?如果明显肉眼可见,茶砖条索粗大,茶梗直径较粗,原料等级肯定比较低,多为三四级的黑毛茶原料;如果条索比较细密,茶梗直径较细,原料等级应该比较高,多为一二级的黑毛茶原料。

当然,传统工艺里还有把黑毛茶切碎再压砖的工艺,这就需要看泡茶后的叶底的厚度。一般来讲,茶梗是最直观的,茶梗的长度可以更改,但茶梗的直径是无法更改的。是不是机制茯砖一定没有手筑茯砖好呢? 不一定。还是要看茯砖茶的总体质量。为什么茯茶不像绿茶那样原料决定一切,就是因为茯茶的生产工序非常复杂,工艺也很多。一般来讲,机制茶砖棱角分明,形状为标准几何形状,密度较高、茶砖非常结实,而手筑茯砖边缘比较圆润,不可能呈完全标准的几何形状,密度相对较低、茶砖比较酥松。

手筑或机制只是生产方式,茶的质量和生产方式无关,和生产标准有关。相对来讲,手筑茯砖因为砖内空隙较大,发花的情况会好一些。是不是颜色呈黑褐色的茯茶质量更好? 不一定。根据2018版国标,散状茯茶要求乌黑油润,而茶砖则无此要求。这是因为,颜色乌黑油润的一般是发酵程度较高的茯茶,适合不经存储或短时间存储即可冲饮;而颜色呈黄绿色的,一般是发酵呈度不高的茯茶,适合长期存储才可饮用。

这种颜色的不同,不能说明茯茶的品质,打个比方说,有点类似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对于一般意义上,买来就喝和买来送礼的消费者,当然是呈黑褐色的茶砖较好;而愿意存茶,在意茯茶的后期转化的发烧茶友,无疑买未完全发酵的更好。 还有一点,如果肉眼可见茯砖茶里面有明显的杂质,比如常见的就是竹篾、塑料绳、烂叶片、陈年茶梗等,说明产品质量不过关。

茯砖茶相比其他茶有什么特殊的功效么?

一茗一茶香,一味一人生,茶亦如人,有着自己的性情,种类浩繁的茶品浸润出我们的百味人生。我们常见的茶有六种,按发酵与否及其发酵程度可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黑茶是六大茶类中最与众不同的茶品,它属于后发酵茶,即微生物发酵。其代表茶品有广西六堡茶,云南紧茶、扁茶、方茶、圆茶等。“自古岭北不出茶”,但凡事都有特例,今天便为大家介绍一种岭北的名茶——陕西泾阳茯砖茶,当你了解了它的这三个特点之后,定会对它爱不释手。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1.泾阳茯砖茶,具有怎样的特点?茯砖茶,顾名思义,因其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状似砖块,又香气类似茯苓,故称之茯砖,又叫“泾阳砖”。原料选用陕南、湖南、四川等地的黑毛茶。泾阳水质独特,其酸碱度及矿物质适宜发酵所需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故而全国众多茶品中,唯有泾阳茯砖茶品中繁殖出了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这是泾阳茯砖茶最独特之处,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泾阳茯茶工艺极为复杂,多达29道筑茶工艺,有渥堆发酵、发花干燥等重要加工工序,故有三不制之说——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2.泾阳茯砖茶,怎样冲泡最合适?茯砖茶砖身紧凑结实,不易受潮霉变,恰似葡萄酒跟女儿红,愈陈愈有味,历久弥香,直接冲泡饮用为最佳。正如好马还需好鞍配,好茶自然也要选用最适宜的茶具,对于茯砖茶,可用瓷质三才杯、飘逸杯,也可用紫砂壶。

其次茶叶质地决定水温,茯砖茶需首先煮水至100℃,再温杯烫壶,以1:30茶水比投茶入壶,润茶、冲泡12秒(当然时长可以根据茶的新陈年限及个人口味缩延)、过滤,再倾入品茗杯中,一杯洋溢着独特菌花香气的茶便可饮用了。3.泾阳茯砖茶,可以喝出怎样的口感?以茶类比诗词,绿茶似柳词,只好江南儿女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茯砖茶堪比苏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也。

泾阳茯砖茶汤红而不浊,茶香清而不粗,茶味厚而不涩,口劲强,耐冲泡。陈年茯砖的滋味尤其醇厚,初泡入口香甜润滑,厚而不腻,回味之时味略偏酸;复添水冲泡,中期甜醇带爽,入口即化;及至冲泡后期,渐觉汤色变浅,但仍觉甜纯无杂味。正是由于其匠心制作,其独特口感,其对健康之裨益,以及丝绸之路的便利,泾阳茯砖茶得以远销四十多个国家,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深受大家的喜爱,建议大家也不妨尝试一下。

《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把泡了水已经发霉的茶叶拿来卖,还说霉点是金花,大家怎么看?

霉点和金花是有本质区别的,霉点是霉味,让人闻着不舒服的,而金花是有益菌,闻着清香舒适的!从一个茶学专业角度来说的话:从我们专业的角度来说,在1860年就有金花了。而1860年是清咸丰年间。就是说在周莹之前(周莹是慈禧太后时期)就有金花了,从我们的专业制茶学书籍上可以知道,发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在周莹的时代也不可能知道微生物有益菌什么的原理,全靠瞎蒙,金花可能是茶商界的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