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介绍蒙顶山茶叶,如何鉴别蒙顶山茶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时间:2025-04-23 10:50:40
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鉴别蒙顶山茶
2,蒙顶茶的品种主要有哪些 蒙顶山什么茶最出名
1、蒙顶甘露:蒙顶甘露,是国内最早出现的卷曲(揉捻)型绿茶。蒙顶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为了保证蒙顶甘露的优异品质,鲜叶原料细嫩,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每年自2月底至清明节前是采制蒙顶甘露的最佳时节。蒙顶甘露的制法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 “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最后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足干。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2、蒙顶黄芽:蒙顶黄芽是中国芽形黄茶的代表之一。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花香幽长,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蒙顶黄芽茶青采用明前全芽头制作,每斤干茶需要4万至5万个芽头。蒙顶黄芽是制作过程包括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而决定蒙顶黄芽品质的关键还在于独特的闷黄工艺。同时,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3、蒙顶石花:蒙顶石花,造型美观,外型像石头上苔藓,冲泡后整芽形似花。此茶产于蒙山,故名蒙顶石花。蒙顶石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扁形茶,是中国扁形绿茶的代表。制作蒙顶石花的茶青采用的是清明节前的全芽头,每斤干茶需要4万至5万个芽头。蒙顶石花的制法工艺沿用唐宋时期的“三炒三晾”制法。
3,蒙顶山茶的发展史
苏州的户外摄影爱好者,我们一起去西山岛缥缈峰去拍云山雾海吧
4,蒙顶山地区有哪些茶文化景点当地的茶为何如此出名
天下第一壶、蒙顶茶道、山间茶园都是当地重要的茶文化景点。当地古茶树众多,气候温和湿润,全年云雾缭绕,有丰富的负氧离子,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出产的茶叶,质量特别好制茶工艺高超,所以当地的茶很有名。天下第一壶是蒙顶山地区最有名的茶文化景点,到达这个景区的大门口就能看到这个景观,它是一个巨大的大茶湖,所有去这里旅游的人都想在这里打卡拍照,它也是这个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茶壶高度超过9米,直径长达16米,尔湖中的水会源源不断地流到茶杯中,形成落差超过50米的瀑布,景色极为壮观。蒙顶茶道也是与茶文有关的文化景点,景区内有一个观景平台,天气好的时候,登上观景平台,能把逝去的景色尽收眼底,在那里还可以扎帐篷看日出,登上山顶以后,则可以体会那里独有的茶道,可以看到精彩的功夫茶表演,不过当地的功夫茶与其他地方的公共茶表演不同,它分为两派,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在表演的时候融入了蝉翼,更结合了武术,星源流水让人感觉惊艳。大片的茶园也是蒙顶山与茶文化相关的重要景点,这个景区有丰富多元的茶文化,人们在那里不但能用嘴品茶,还可以用眼观察,更可以亲手去采茶,整个山区遍布茶园,到达景区后可以租赁当地的采茶服装,带上斗笠就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茶树去茶园中采茶,还可以参观当地的制茶工厂,了解茶叶生茶的过程。蒙顶山地区的茶叶出名不单,因为它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更因为它是植茶始祖吴理真的故里。这个地方不单有大片的茶园,更拥有数不尽的古老茶树,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当地环境特别适合茶树生长,每年采集的茶叶都是茶中精品,用传统工艺加工以后上市出售,色香味俱全,那幽幽的茶香让无数人为之陶醉。
5,周六晚看了中国财经报道介绍了蒙顶山茶请问其中介绍的味独珍茶
你好,我就是蒙顶山人哦,味独珍茶厂在名山县高速路出口往前直行500米就可看到哦,蒙顶山的茶叶质量都挺好的,一到蒙顶山你可以看到味独珍的广告到处都是。欢迎到蒙顶山来旅游。雀舌是形容茶的干茶外形,甘露是形容茶的口感,没啥联系。每一个地区的茶叶口感香气都不同,没什么为什么叫这个不叫那个。安徽名茶更多,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名字,沿袭下来的而已。
6,蒙顶山茶的蒙顶山茶历史
秦灭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树,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还处于原始、简单农耕生活状态,生产落后,主要种植水稻、小麦、 玉米等农作物和驯养家禽、家畜,对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有相当高的依存度。因此对茶叶的利用,时间上可能已经超过3000年,利用方式上应该比较原始。最早食用鲜叶,之后是摘下叶片晒干收藏、烹煮羹饮。在秦灭蜀之前,茶叶的利用也仅限于巴蜀地区。尽管不能证明茶树的种植始于何时,但是,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 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到目前为止,能够证明的最早开始人工茶树种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顶山。早在西汉时期,相传当地人吴理真在蒙山上种植茶树。吴理真是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0年)人,由于在蒙山种植茶树,带动了当地茶叶生产的发展,据说至今蒙山顶上留下的七株茶树是当年吴理真所种。 《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 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 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茶中故旧“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来告诉和尚,说春分前后春雷初发时,采得蒙山中顶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这位老和尚听了老翁的话,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请了一些人长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传授的方法,采了蒙顶茶。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体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岁的人。于是,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遂之传开。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曾在此致祭。佛教传人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蒙山的贡茶圆,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守其职。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有雷鸣、雾钟、雀舌、鹰嘴、芽白等品名,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民国初年,以生产黄芽为主,故称蒙顶黄芽,为当时的蒙顶茶的代表。如今,以生产甘露为多。蒙顶茶属绿茶类,在制做上不发酵,以下就简单介绍一下几种蒙顶茶的制法:蒙顶甘露——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新鲜芽叶适当摊放,以高温杀青,经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外形美观,条索紧卷我毫,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汤黄微碧,清澈明亮。蒙顶石花一一嫩芽经杀青后,即在锅中整形,后经摊凉再入锅复炒,低温烘干。银芽扁直整齐,汤色黄碧,香气纯鲜,味甘隽永。蒙顶黄芽——制法与石花大同小异,唯杀青后要揉捻。色泽黄亮,芽呈金黄色,香纯清,味浓鲜,汤色清黄明亮。万青银叶和玉叶长青---是迟采的稍大芽叶制成,制法与甘露相同,唯茸毫减少,品质较甘露稍次。
7,要去蒙顶山旅游那边有什么特产么
蒙顶山特产主要有蒙顶山茶和砂锅雅鱼。蒙顶山茶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砂锅雅鱼雅鱼,为雅安周公河一种重要食用鱼,学名齐口腹裂鱼,又名嘉鱼。古称丙穴鱼。有肉多、刺少、质嫩的特点,为川中鱼鲜烹饪原料中之上乘者。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盛赞雅鱼之美。
8,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是怎么来的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是咏茶诗文中最为著名的一对茶联。 据说从前的茶馆多拿这对茶联挂在门口作招牌。时至今日,在成都、重庆、永川等地的茶馆,都还见得到这样一副茶联: 虽无扬子江心水 却有蒙山顶上茶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可以说是蒙山的“镇山之宝”,在蒙山多处可见题刻,它是蒙山茶悠久历史与崇高地位的象征。然而,这联名句为何只见一联,来自何处,作何理解,长期以来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此联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载的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 蒙山顶上春光早, 扬子江心水味高。 陶家学士更风骚, 应笑倒, 销金帐,饮羊羔。 李德载把饮茶作为一种雅致高尚的作为而大加赞赏,对不谙茶事的粗鄙行为非常轻蔑。全文都充满了对品茗饮茶的推崇之情。因此,“蒙山顶山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托之物“蒙顶山上茶”和“扬子江心水”是他心中圣洁、高雅,代表最好品质、最高境界的茶中极品。 好茶需好水,正如红花与绿叶。所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何窥其体”。茶质更需借助水质,水质优劣直接影响到茶质优劣,这是个普通的道理。古人饮茶,不象今天这样冲泡,而是煎煮而饮,所谓“烹茶”,用水也就非常讲究。 陆羽《茶经》中对于用水的问题已有论述。其后约100年,一位叫张又新的茶人撰《煎茶水记》,专论天下宜茶之水,把“扬子江心”的中泠泉评为“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由南零、中零、北零三眼组成,而以中零涌水最多,三眼泉水总称为中泠泉,汇聚于扬子江中的金山寺旁,白蛇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就出自这里。此地有一个著名的渡口名叫扬子驿,这一段的长江被称为扬子江。据说金山寺早先屹立扬子江心,四面环水。依《中泠泉记》记载,取水时须依时辰乘船至江心,用专门的器具伸到石窟中取水,“若寻千尺,始得真泉;若浅深先后,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 后来由于扬子江泥沙淤积,河道不断北移,至清末,金山开始与南岸陆地相接,金山的中泠泉就不再是“江心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扬子江心水”是指位于扬子江心的“中泠泉”,是一种宜茶的好水,与“蒙山顶山茶”共同构成茶中极品。 明代陈绛《辨物小志》:“谚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由此可见,这联名句已从李德记载的小曲中脱胎出来,形成了脍炙人口的谚语,又被人们用为茶联,得以广泛流传。据记载,郑板桥也曾为他人写过这对名联。由于茶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最易为人接受,“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内涵丰富,意境悠远,所以成为茶联中的“首品”。 在流传的过程中,“江心水”有时也被用作“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有的被传成了“蒙顶山上茶”,包括一些著作也如此引用,由于有特定的含义,字面的变化并未影响它的本义。 在蒙山,关于此联名句的来历,还流传一个苏东坡以江边水应付老师王安石的故事。说是苏东坡欲过扬子江,王安石便嘱他取江心水来煮茶。而苏东坡因醉心山水,上岸时方才想起,便以江边水应付老师,结果被王安石识破。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吟咏蒙山茶的著名诗句:“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此联出自白居易晚年时期的《琴茶》诗,非常典型地表现了他诗酒琴茶相娱的心态以及对蒙山茶、渌水曲的挚爱之情。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相与还。 这首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生何求,心境融融,恬淡闲适的情调。“渌水”据说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曲子,既有层次又非常流行。至于“茶中故旧是蒙山”中的“茶中故旧”,一些人将其解为“茶之故乡”。其实,“故旧”一词当是“老朋友、老交情”的意思。后面一联“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相与还”,说的是无论穷愁潦倒失意还是运气亨通一帆风顺,无论窝居休闲还是仕途旷达,都是“渌水曲”与“蒙山茶”这两位老朋友,长伴不离,一辈子都非常嗜好当时已经入贡皇室的蒙山茶。 刘禹锡、孟郊、苏轼、陆游、梅尧臣、文彦博、文同等唐宋时期著名的文人都有吟咏蒙顶茶的佳作,明清时期的文人也留下了大量描写蒙顶茶的作品。
9,用多少度的水泡茶最好
古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而冲泡一杯或一壶好茶,与朋友围桌对饮,亦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那么,茶叶究竟该如何冲泡和品饮?现作一介绍,以便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参考。 (一)泡茶“三要素” 好茶必须有好水和好的茶具,但是如果只有这些,而没有掌握好泡茶技术,还是得不到好的效果。泡茶技木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茶叶用量,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冲泡时间。茶叶用量就是每杯或每壶中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泡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冲泡时间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将茶时泡到适当的浓度后倒出开始饮用,二是指有些茶叶要冲泡数次,每次需要泡多少时间。 1.茶的用量 要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 2.泡茶水温 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未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不能用100度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度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度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度沸水浸出量的45~65%。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度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度),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菌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3.冲泡时间和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用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低,用茶少,冲泡时间宜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10,介绍茶叶的作文
工夫红茶制造分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分鲜叶验收和管理、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制成红条茶后,送售精制厂,经筛分、风选、拣剔、复火、拼装等工序制成工夫茶成品。工艺复杂,费时费工,技术性强,工夫红茶也因此得名。 (1)条形红茶的初制 ① 鲜叶验收与管理 鲜叶的品质由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鲜度四方面决定,鲜叶的验收即根据上述四方面决定鲜叶的价格进行收购。 ② 萎凋 萎凋是指将进厂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呈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萎凋既有物理方面的失水作用,也有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基础工序。 ③ 揉捻 将萎凋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旋转运动,使茶叶细胞组织破损,溢出茶汁,紧卷条索的过程谓之揉捻。揉捻是形成工夫红茶品质的一道重要工序。 ④ 发酵 发酵俗称“发汗”,是指将揉捻叶呈一定厚度摊放于特定的发酵盘中,茶坯中化学成分在有氧的情况下继续氧化变色的过程。揉捻叶经过发酵,从而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⑤ 干燥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干燥的好坏,直接影响毛茶品质。 (2)工夫红茶的精制 精制工艺过程各工序的作业原理及操作方法大致如下。 ①筛分 毛茶通过筛分使茶坯大小、粗细、长短分开,以便分别处理。 ②切断 切断作业是将留在筛面的粗大茶坯解体切断,由粗改细,由长切短,改变其原有形态。 ③风选 是利用风力作用分离茶叶的轻重的作业。能使经过筛分后长短、粗细、形状基本相近的茶坯有轻飘重实之分,轻者质差,重者质好。风选作业还有干燥后热茶扇凉去热的作用,叫“清风”。 ④拣剔 是剔除茶中的茶梗及其他夹杂物,纯净品质的操作过程。 ⑤干燥 工夫红茶的干燥作业因目的不同分为补火干燥和复火干燥两种。干燥作业除蒸发部分水分以利储运保质外,还有提高品质的作用,它能使茶条紧缩,外形美观,并散发出馥郁的香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踏着轻快的脚步,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茶园采茶。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非常开心,一边欣赏着美景:蔚蓝的天空上小鸟在飞翔,碧绿的河水在“哗哗”流淌……可是又走了一段路,我的双脚像灌了铅似的,但我还是咬咬牙坚持着。 终于到了目的地,只见满山遍野的茶叶碧绿碧绿的,一株挨着一株,一层层绿油油的梯就在我们眼前,一阵阵茶香扑鼻而来。“哇,景色真美啊!”我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顿时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郑老师帮我们分配好地方,一声令下,我们就摘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就摘了半篮,可是顶着烈日,我的脸上火辣辣的,豆大的汗珠从脸颊上流下来了。等我摘完一篮,我的手酸了,腰也直不起来了。唉,真辛苦呀!快结束了,同学们个个满脸通红,汗流浃背。 在回来的路上,我更不行了,晕头转向,竟然还撞在了电线杆上,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回到学校,我已经筋疲力尽,气喘吁吁。 这次采茶活动,我由衷的体会到:劳动真辛苦,茶农真辛苦。真是“谁知杯中茶,瓣瓣皆辛苦”啊! 3月25日至4月25日,天目湖山水园景区乡村田园绣球岛区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采茶活动。游客可以穿上采茶服,戴上采茶帽,提上提篮,体验做采茶人及参与采茶的乐趣。 明前茶、雨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 明前茶芽叶细嫩,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含量丰富,但是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明前茶就更显珍贵了。 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 本次春季采茶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茶文化知识、采茶人体验、参观制茶流程、茶艺表演欣赏。 第一环节:茶文化知识 由导游介绍一些茶叶基本知识,包括茶叶的发展历史、-各地名茶、溧阳茶叶的发展、茶叶的特色等,感受茶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第二环节:采茶人体验参与采茶活动的游客可领取采茶篓、采茶帽等工具,根据导游的示范,在岛上活动区域亲自体会一番采茶的乐趣。 第三环节:参观制茶流程 游客进入天目茶苑一楼,观看茶叶的制作过程,包括杀青、炒制从鲜叶到成品茶这一制作过程;如果需将鲜叶制成成茶带走,可交由现场的炒工在炒锅上进行制作(茶叶制成时间约40分钟左右),感兴趣的游客也可以自己参与。 第四环节:茶艺表演欣赏 在岛上稍作休息,观看精彩的茶艺表演,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阅读全文